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第八次课改期间,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一个令人瞩目的进展是由传统的“拟似成人作文”开始向“儿童作文”转化。在作文的课程领域里,儿童“拟似成人”是一种悲哀。正如一位有识之士所言:一个民族如果孩子说大人话,那是因为大人在像孩子一样说话办事。
确实,传统作文的一个最大弊病是仅仅把作文看成为一项学科作业,一种单纯的知识技能体系。从堆砌“优美”词语到套袭模仿语段;从人为拔高立意到追求捆绑崇高;从迷恋章句之术到灌输技法之学……使作文成了一种儿童难学的“技术活儿”。然而作文这种作业与计算、答题毕竟是不一样的。作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自由表达和生命的真情交流。让儿童学写“拟似成人作文”,完全背离了儿童的生命存在状态,是对童年的温柔扼杀。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所以,在小学传统作文经验中最应当扬弃的糟粕,便是作文的“去儿童化”。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儿童作文深陷“拟似成人作文”的泥沼,是一种不正常写作,是小学生的“伪作文”。
但是,由于传统作文这一弊端的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美丽转身于真正的儿童作文,毕竟积重难返,它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具体转变过程。正是在这个节点上,我很赞赏吴勇老师所从事的“童化作文”的研究实践。我认为,其学理意义和指导价值全在一个“化”字上。在《辞海》里,“化”的义项多达13条,而“童化”之“化”应当指“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即传统的小学生作文只不过是成人作文极生涩的“微型版”而已,现在决心,要将其返璞归真,“化”为真正的儿童作文。这样的“化”,显然不是小修小补可以奏效的,而是毛主席曾说过的“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变化之谓。所以,“化”是一种实践,是一项改造,是一个过程。“童化作文”的研究和探索充满了行动的意义,也就是吴勇所认为的必须通过“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化习作于儿童的视界”、“化习作于儿童的实践”、“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化习作于儿童的创造”、“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化习作于儿童的时尚”、“化习作于儿童的诉求”等一系列操作策略,方能实现这一事关小学作文教学根本性改革的重大目标。
在实践小学生作文“童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还是作文课堂的变革。应当说,所有的教学改革,最后都会“决战在课堂”,对童化作文的研究,当然也不例外。正是在这样的视点上,我们来评说吴勇的这堂《书包里的秘密》才有了指向和基石,有了意义和凭借,有了区别于其他作文教学模式的准星和标杆。
如果说“童化作文”研究、实践的深一步推进,极需要有一幅课堂实施的“路线图”,那么,我认为通过这堂课的剖析,我们便隐约可以看到这种“路线图”的基本格局。虽然一堂课只是一个个例,但在某一节好课中,它总会客观地显示出较多的典型意义,这应当是不争的通识。
那么,在这堂课里,哪些运作策略或环节具有童化作文的“路线图”意义呢?
一、要在儿童生活中去寻找作文话题的热点
童化作文的关键首先在于化习作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这不仅是因为有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样的通律,更在于教师是否有儿童情怀去真正熟悉儿童的生活,发现为儿童所热衷的作文话题。应当看到,在以成人为本位的社会里,并不很重视儿童的存在。虽然成人都曾经是孩子,但他们长大以后,便很快遗忘了属于儿童的真正价值。他们总是希望儿童都是懂得大人“心思”的“乖孩子”、“小大人”,总希望孩子也能和大人一样去关注相同的问题,去看待相同的事件。即使是教师也并不等于一定具有童心童情,否则,为什么在传统作文的命题中会有那么多的题目让儿童无话可说?因此,善于在儿童的生活中寻找作文话题的热点,应当是实现童化作文的首要一步。在本课中,吴老师以说说“书包”为作文题材,确实找到了儿童生活中一个具有共性的热点话题,从而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实,书包可以说是学生最亲近的伙伴了,其间又发生着多少生动故事。以“书包”为作文题材,可真是教师从儿童视角出发的一个智慧发现。
确定儿童喜欢的作文话题,在儿童作文中有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意义,是走向童化的第一步,也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的要求。当然,“自主拟题”无疑是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创造了重要条件,儿童也容易寻找自己有话要说的作文热门话题。但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会有整体目标的要求,而为了便于教师统一的指导、训练和评价,有一定量的命题或范围作文仍然是必须的。所以善于在儿童的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热门话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儿童的生活是广阔的,为他们所喜欢的热门话题也是丰富的,决不仅仅是书包而已。关键在于老师的儿童情怀和教学理念。本案值得称道的首先就是这一点。
二、要在作文话题中去发现个体故事的重点
有了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只是有了一个共同的方向,但作文是个体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关键还要以个性化的话语状态来讲述个体故事。这是当今作文教学中最难突破的一个瓶颈问题,以致在一个班的同一题作文里,往往会有大量令人尴尬的“雷同文”。现代教学的课堂生态观,已经由对班级群体生命状态的共性关怀,进入到对班级中每一个生命个体状态的关怀,这样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本堂课的最大特点,便是吴老师在共性的写作话题中去启发每一个学生个性故事的那种教学智慧。读一读师生之间关于“书包”的那部分对话:“书包什么时候变得轻盈,什么时候感到沉重?”“书包什么时候让你牵挂,什么时候让你忘记?”“书包什么时候让你快乐,什么时候让你烦恼?” ……勾起了学生极其个性化的对书包的情感记忆:快乐或是欣慰,有趣或是温暖,郁闷或是遗憾,甚至痛苦或是悔恨的种种故事。正是在对这些形形色色故事的回忆、品尝之中,让儿童感受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从而使《书包里的秘密》这篇习作,温暖了大家的童年记忆,沉淀为人生的某一收获。这便是发自每一颗敏感心灵的个体故事之价值所在,这决非是用公众话语组装一篇“雷同文”所能够期诉的。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儿童作文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
三、要在个体故事中去激发头脑风暴的亮点
在共同的生活话题中写出不同的个体故事,应当是吴勇这堂“童化作文”课中最具决定性的一环。因为这关系着个体故事中的个性化程度和故事本身的价值意义。显然,儿童对于自己书包的记忆是“说不尽”的,正因为太多了有时反而会陷入说不清的误区。因“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这一生活常理,一时会使学生难以找出最值得写的那一个故事。确实,并不是关于书包的那些事,什么都值得写,还得挑出一个其中的典型故事才成。
在吴勇的这堂课里,对这一环节的运作是可圈可点的:
师:想一想,你的书包曾经隐藏过哪些小秘密?
生:妈妈不准我带零花钱上学,我只好将它们藏在书包里最最隐蔽的小袋子里了!
师: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生:我买了一本最新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大家争先恐后跟我借书,我只好说书被我放在家里了,其实这本书被我藏进了书包里。等大家不注意时,我再悄悄拿出来看!
师:呵呵,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生:这次数学小练习,我得了个“良”。我将试卷反复折叠,最后成了一个小纸团,藏在书包最里层的角落里,估计老妈怎么翻也不会发现!
师:化有形为无形,真是个“藏匿高手”!
生:我将自己的心愿写成一个个小纸条,塞在铅芯盒里,再藏进书包中,我要见证奇迹发生的那一天!
师:知道吗,你在播种一份绿色的希望!
生: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个闪光溜溜球,我只敢在学校里玩。回家前,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将它藏在书包的一个角落里。
师:可怜溜溜球,学校里光彩照人,回到家暗无天日!
……
师:是呀,书包里一旦有了秘密,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有了变化,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生:(若有所悟)有!
师:有个叫金玲的孩子就有这样的经历——(出示)
……
请看这场对话,直指一个共同话题中的个体故事:既有学生各不相同的书包秘密被勾起,又有老师点拨的引发和提升;既有“直面自我”的记忆激发,又有“相似唤醒”的个案示范。显然,这一环节需要深入展开,唯此才能在一个习作的重要节点上激发学生思维,确保个体故事的“个体性”和“价值度”。
四、要在头脑风暴中去渗透规则指导的光点
在“童化作文”中,儿童的自由写作状态虽然十分重要,但一定的规则指导也是同样必要的。如,要尊重母语,用好母语,要重视用词造句的规则,要渗透必要的写作知识和精要有用的写作方法;既要反对远离真情实感的以空话、套话来制造“伪圣”,也要十分重视儿童作文中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等。总之,应当体现的是自由表达和规则指导的有机结合。当然,这种结合不是两者的平分秋色、等量齐观,而应当充分尊重儿童生命的自由表达,而将规则指导沉淀在儿童真情表达的童真意态后面,成为一种善于表达的功力。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确提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纵观吴勇在这堂课里的另一成功处,正是寓规则指导于儿童的自由表达之中,通过真情对话的引领、揭秘书包的激思、典型示例的启发、伺机而为的唤醒等等,都是潜在地进行了规则指导。
从上述的四个主要方面,我们是否可以窥见童化作文的课堂路线图,即:“热点话题”——“个体故事”——“情思激发”——“规则引领”。这应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范式,因为它本质地体现了“化”的过程。当然,我们还可以有同样体现“童化”过程的其他范式。“童化作文”的创造天地应当是广阔的,它有核心,但没有边界。
吴勇的这堂好课,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更深的启迪。如就“书包”这个话题,我们是不是更应当集中地引导儿童去直面自己的真实生活,而不一定要再去另辟一个关于书包的“想象版”。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本节课的容量较大,为了把“化”的过程表现得更具体、更深入,教师对学生的“书包的秘密”很有必要去作恰当的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自主讨论,让大家在形形色色的书包事件中吸纳有益的感悟和体验。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节课就不妨只写书包的“现实版”。如果一定要写“想象版”,可以另作安排。二是就今天的儿童习作而言,我们应当更多地引导他们去直面现实生活,关注自我的成长历程。现在,有了“书包的秘密”这么一个现实话题,就应当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事实上儿童也喜欢写想象中的事物。其中的原因之一,不能排除写想象作文会有许多童话故事、动漫故事、科幻故事等等可以套用和模仿。笔者认为在儿童习作之中,想象作文可能不是写得太少,而是恰恰相反。儿童生活在现实之中,他们需要有对现实生活、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更多的认识和体验,应当更多地去反映自己的真实生活。想象可以很丰满,很浪漫,当然这很必要;但现实却很骨感,很真实,需要每个孩子去面对,所以这应该更重要。
(周一贯,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顾问室,312000)
确实,传统作文的一个最大弊病是仅仅把作文看成为一项学科作业,一种单纯的知识技能体系。从堆砌“优美”词语到套袭模仿语段;从人为拔高立意到追求捆绑崇高;从迷恋章句之术到灌输技法之学……使作文成了一种儿童难学的“技术活儿”。然而作文这种作业与计算、答题毕竟是不一样的。作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自由表达和生命的真情交流。让儿童学写“拟似成人作文”,完全背离了儿童的生命存在状态,是对童年的温柔扼杀。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所以,在小学传统作文经验中最应当扬弃的糟粕,便是作文的“去儿童化”。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儿童作文深陷“拟似成人作文”的泥沼,是一种不正常写作,是小学生的“伪作文”。
但是,由于传统作文这一弊端的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美丽转身于真正的儿童作文,毕竟积重难返,它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具体转变过程。正是在这个节点上,我很赞赏吴勇老师所从事的“童化作文”的研究实践。我认为,其学理意义和指导价值全在一个“化”字上。在《辞海》里,“化”的义项多达13条,而“童化”之“化”应当指“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即传统的小学生作文只不过是成人作文极生涩的“微型版”而已,现在决心,要将其返璞归真,“化”为真正的儿童作文。这样的“化”,显然不是小修小补可以奏效的,而是毛主席曾说过的“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变化之谓。所以,“化”是一种实践,是一项改造,是一个过程。“童化作文”的研究和探索充满了行动的意义,也就是吴勇所认为的必须通过“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化习作于儿童的视界”、“化习作于儿童的实践”、“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化习作于儿童的创造”、“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化习作于儿童的时尚”、“化习作于儿童的诉求”等一系列操作策略,方能实现这一事关小学作文教学根本性改革的重大目标。
在实践小学生作文“童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还是作文课堂的变革。应当说,所有的教学改革,最后都会“决战在课堂”,对童化作文的研究,当然也不例外。正是在这样的视点上,我们来评说吴勇的这堂《书包里的秘密》才有了指向和基石,有了意义和凭借,有了区别于其他作文教学模式的准星和标杆。
如果说“童化作文”研究、实践的深一步推进,极需要有一幅课堂实施的“路线图”,那么,我认为通过这堂课的剖析,我们便隐约可以看到这种“路线图”的基本格局。虽然一堂课只是一个个例,但在某一节好课中,它总会客观地显示出较多的典型意义,这应当是不争的通识。
那么,在这堂课里,哪些运作策略或环节具有童化作文的“路线图”意义呢?
一、要在儿童生活中去寻找作文话题的热点
童化作文的关键首先在于化习作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这不仅是因为有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样的通律,更在于教师是否有儿童情怀去真正熟悉儿童的生活,发现为儿童所热衷的作文话题。应当看到,在以成人为本位的社会里,并不很重视儿童的存在。虽然成人都曾经是孩子,但他们长大以后,便很快遗忘了属于儿童的真正价值。他们总是希望儿童都是懂得大人“心思”的“乖孩子”、“小大人”,总希望孩子也能和大人一样去关注相同的问题,去看待相同的事件。即使是教师也并不等于一定具有童心童情,否则,为什么在传统作文的命题中会有那么多的题目让儿童无话可说?因此,善于在儿童的生活中寻找作文话题的热点,应当是实现童化作文的首要一步。在本课中,吴老师以说说“书包”为作文题材,确实找到了儿童生活中一个具有共性的热点话题,从而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实,书包可以说是学生最亲近的伙伴了,其间又发生着多少生动故事。以“书包”为作文题材,可真是教师从儿童视角出发的一个智慧发现。
确定儿童喜欢的作文话题,在儿童作文中有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意义,是走向童化的第一步,也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的要求。当然,“自主拟题”无疑是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创造了重要条件,儿童也容易寻找自己有话要说的作文热门话题。但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会有整体目标的要求,而为了便于教师统一的指导、训练和评价,有一定量的命题或范围作文仍然是必须的。所以善于在儿童的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热门话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儿童的生活是广阔的,为他们所喜欢的热门话题也是丰富的,决不仅仅是书包而已。关键在于老师的儿童情怀和教学理念。本案值得称道的首先就是这一点。
二、要在作文话题中去发现个体故事的重点
有了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只是有了一个共同的方向,但作文是个体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关键还要以个性化的话语状态来讲述个体故事。这是当今作文教学中最难突破的一个瓶颈问题,以致在一个班的同一题作文里,往往会有大量令人尴尬的“雷同文”。现代教学的课堂生态观,已经由对班级群体生命状态的共性关怀,进入到对班级中每一个生命个体状态的关怀,这样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本堂课的最大特点,便是吴老师在共性的写作话题中去启发每一个学生个性故事的那种教学智慧。读一读师生之间关于“书包”的那部分对话:“书包什么时候变得轻盈,什么时候感到沉重?”“书包什么时候让你牵挂,什么时候让你忘记?”“书包什么时候让你快乐,什么时候让你烦恼?” ……勾起了学生极其个性化的对书包的情感记忆:快乐或是欣慰,有趣或是温暖,郁闷或是遗憾,甚至痛苦或是悔恨的种种故事。正是在对这些形形色色故事的回忆、品尝之中,让儿童感受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从而使《书包里的秘密》这篇习作,温暖了大家的童年记忆,沉淀为人生的某一收获。这便是发自每一颗敏感心灵的个体故事之价值所在,这决非是用公众话语组装一篇“雷同文”所能够期诉的。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儿童作文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
三、要在个体故事中去激发头脑风暴的亮点
在共同的生活话题中写出不同的个体故事,应当是吴勇这堂“童化作文”课中最具决定性的一环。因为这关系着个体故事中的个性化程度和故事本身的价值意义。显然,儿童对于自己书包的记忆是“说不尽”的,正因为太多了有时反而会陷入说不清的误区。因“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这一生活常理,一时会使学生难以找出最值得写的那一个故事。确实,并不是关于书包的那些事,什么都值得写,还得挑出一个其中的典型故事才成。
在吴勇的这堂课里,对这一环节的运作是可圈可点的:
师:想一想,你的书包曾经隐藏过哪些小秘密?
生:妈妈不准我带零花钱上学,我只好将它们藏在书包里最最隐蔽的小袋子里了!
师: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生:我买了一本最新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大家争先恐后跟我借书,我只好说书被我放在家里了,其实这本书被我藏进了书包里。等大家不注意时,我再悄悄拿出来看!
师:呵呵,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生:这次数学小练习,我得了个“良”。我将试卷反复折叠,最后成了一个小纸团,藏在书包最里层的角落里,估计老妈怎么翻也不会发现!
师:化有形为无形,真是个“藏匿高手”!
生:我将自己的心愿写成一个个小纸条,塞在铅芯盒里,再藏进书包中,我要见证奇迹发生的那一天!
师:知道吗,你在播种一份绿色的希望!
生: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个闪光溜溜球,我只敢在学校里玩。回家前,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将它藏在书包的一个角落里。
师:可怜溜溜球,学校里光彩照人,回到家暗无天日!
……
师:是呀,书包里一旦有了秘密,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有了变化,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生:(若有所悟)有!
师:有个叫金玲的孩子就有这样的经历——(出示)
……
请看这场对话,直指一个共同话题中的个体故事:既有学生各不相同的书包秘密被勾起,又有老师点拨的引发和提升;既有“直面自我”的记忆激发,又有“相似唤醒”的个案示范。显然,这一环节需要深入展开,唯此才能在一个习作的重要节点上激发学生思维,确保个体故事的“个体性”和“价值度”。
四、要在头脑风暴中去渗透规则指导的光点
在“童化作文”中,儿童的自由写作状态虽然十分重要,但一定的规则指导也是同样必要的。如,要尊重母语,用好母语,要重视用词造句的规则,要渗透必要的写作知识和精要有用的写作方法;既要反对远离真情实感的以空话、套话来制造“伪圣”,也要十分重视儿童作文中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等。总之,应当体现的是自由表达和规则指导的有机结合。当然,这种结合不是两者的平分秋色、等量齐观,而应当充分尊重儿童生命的自由表达,而将规则指导沉淀在儿童真情表达的童真意态后面,成为一种善于表达的功力。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确提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纵观吴勇在这堂课里的另一成功处,正是寓规则指导于儿童的自由表达之中,通过真情对话的引领、揭秘书包的激思、典型示例的启发、伺机而为的唤醒等等,都是潜在地进行了规则指导。
从上述的四个主要方面,我们是否可以窥见童化作文的课堂路线图,即:“热点话题”——“个体故事”——“情思激发”——“规则引领”。这应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范式,因为它本质地体现了“化”的过程。当然,我们还可以有同样体现“童化”过程的其他范式。“童化作文”的创造天地应当是广阔的,它有核心,但没有边界。
吴勇的这堂好课,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更深的启迪。如就“书包”这个话题,我们是不是更应当集中地引导儿童去直面自己的真实生活,而不一定要再去另辟一个关于书包的“想象版”。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本节课的容量较大,为了把“化”的过程表现得更具体、更深入,教师对学生的“书包的秘密”很有必要去作恰当的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自主讨论,让大家在形形色色的书包事件中吸纳有益的感悟和体验。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节课就不妨只写书包的“现实版”。如果一定要写“想象版”,可以另作安排。二是就今天的儿童习作而言,我们应当更多地引导他们去直面现实生活,关注自我的成长历程。现在,有了“书包的秘密”这么一个现实话题,就应当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事实上儿童也喜欢写想象中的事物。其中的原因之一,不能排除写想象作文会有许多童话故事、动漫故事、科幻故事等等可以套用和模仿。笔者认为在儿童习作之中,想象作文可能不是写得太少,而是恰恰相反。儿童生活在现实之中,他们需要有对现实生活、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更多的认识和体验,应当更多地去反映自己的真实生活。想象可以很丰满,很浪漫,当然这很必要;但现实却很骨感,很真实,需要每个孩子去面对,所以这应该更重要。
(周一贯,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顾问室,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