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问来使》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ke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集》卷二有一首《问来使》诗: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可知,宋本陶集已有此诗a。诗题下有宋人校语:“南唐本有此一首。”也就是说,宋人所见的一种南唐本《陶渊明集》著录了这首诗,显然,校勘者意在表明宋代流行的陶集大多没有这首诗(参见下文所引蔡绦《西清诗话》)。事实上,宋代以来的学者多以伪陶诗目之。b 说它是伪陶诗,固然正确,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篇作品实际是一首早期的比较典型的拟陶诗:不仅“山”“屋”“窗”“菊”“兰”和“酒”等意象遍布陶集,而且“归去来”直接取词于陶渊明的那篇名赋,熟读陶诗者自然是一望即知。
  诗中所谓“天目”,是指东晋时期浙江安吉县境内的天目山,即东天目(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此山距会稽不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六“《天目山志》四卷”:“浙江有东西二天目:东天目在临安县之西五十里,西天目在于潜县西北四十五里。据此书所图,则本属一山,东西水源若两目然,故曰天目。”诗中“我屋”一句中的“窗”,宋洪迈(1123—1202)引作“山”(详见下文)。宋胡仔(1110—1170)《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五柳先生下》引宋蔡绦(公元1126 年前后在世)《西清诗话》云:
  (陶)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诗家视渊明,犹孔门视伯夷也。其集屡经诸儒手校,然有《问来使》篇,世盖未见,独南唐与晁文元家二本有之。诗云……李太白《浔阳感秋诗》:
  “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其取诸此云。
  晁迥(948—1031),谥文元,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藏书家。宋严羽(1192 ?—1245 ?)《沧浪集》卷一、魏庆之(约公元1240 年前后在世)《诗人玉屑》卷十一以及元陶宗仪(1329—1412 ?)《说郛》卷八十三上转引此文,其中《问来使》诗“我屋”一句,“窗”字皆作“山”,所以这句诗的文本当以“我屋南山下”为正。南山就是庐山。《全晋文》卷三十七庾亮(389—340)《翟征君赞》:“景命不延,卒于寻阳之南山。”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悠然望南山。”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一“问故居”条:
  陶渊明《问来使》诗云:……盖天目疑非陶居处。然李太白云:“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乃用此尔。王摩诘诗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杜公《送韦郎归成都》云:“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忆弟》云:“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王介甫云:“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古今诗人怀想故居,形之篇咏,必以松竹梅菊为比兴,诸子句皆是也。
  正如洪氏所列举的那些诗作,此诗也是因“怀想故居”而“形之篇咏”的。天目山使者的到来,激起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正所谓旧国旧邦,望之怅然。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强烈的故山之思与故园之情。此时的诗人虽然游宦于外,但其情志却在于归隐南山,与芳菊为侣,与美酒为伴,在诗人的想象中,蔷薇抽叶,秋兰馥郁,故乡的一切都是无比美好的。
  此诗题目虽然是《问来使》,但诗人之真意并不在“问”,而是借“问”言情,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有问而无答,因为诗人不需要“来使”作答,所谓“问来使”不过是诗人发唱的引子而已。这正是典型的“《问》体诗”。所谓“《问》体诗”,前人指屈原《天问》之诗体。宋蔡正孙(1239—?)编《诗林广记》后集卷二载王安石(1021—1086)《勘会贺兰山主》:“贺兰山上几株松?南北东西共几峰?买得住来今几日?尋常谁与坐从容?”蔡氏引黄升(公元1249 年前后在世)之语云:“前辈作诗有蹈袭而不以为嫌者,荆公此诗全用唐皇甫冉《问李二司直》六言诗意,此体甚新,诗话中未有拈出者。”在此语之下,蔡氏附录了唐人皇甫冉(717—770)《问李二司直》一诗:“门外水流何处? 天边树绕谁家? 山绝东西多少? 朝朝几度云遮?”(《全唐诗》卷二百五十)蔡氏又引黄升之语云:“皇甫冉此诗,盖用屈原《天问》体也。”且曰:“愚谓陶渊明《问来使》篇,亦是此体,渊明诗见《前集》一卷。”据此,“《问》体诗”或有问无答,或有问有答,而以“问”为最基本之特征,例如:
  此水何时流?此山何时有?(〔晋〕湛方生《帆入南湖》,〔明〕冯惟讷《古诗纪》卷四十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唐〕李白《把酒问月》,《李太白文集》卷十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宋〕黄升《花庵词选》卷二)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宋〕李之仪《卜算子》,《姑溪居士前集》卷四十五》)
  皆属于此体。而关于《天问》之诗体,在20 世纪40 年代,台静农(1902—1990)依据当时发现的“西南苗族关于开天辟地的歌诗”断言:“我以为屈原作品的文体,皆系采自当时民间的歌诗体,最显著的如《九歌》。而《天问》一篇之体制,虽独异于其他作品,然亦未必为屈原创制,实亦袭自民间作品。”
  在六朝时代,天目山多有修道之人,与浙江天师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苑英华》卷六百七十七载周弘让(公元560 年前后在世)《与徐陵书荐方圆》有“唯赵郡方圆,栖迟天目,年过强仕,不慕时荣,文史足用,学艺优敏”云云,而《文苑英华》卷六百七十七徐陵(507—583)《答周处士书》则曰:
  辱去年三月二十七日告。仰披华翰,甚慰翘结。承归来天目,得肆闲居,差有弄玉之俱仙,非无孟光之同隐。优游俯仰,极素女之经文;升降盈虚,尽轩皇之图艺。虽复考槃在阿,不为独宿,讵劳金液,唯饮玉泉。比夫煑石纷纭,终年不烂;烧丹辛苦,至老方成。及其得道冥真,何劳逸之相悬也。又承有方生,亦在天目,理当仰禀明师,总斯秘要,岂如张陵弟子,自坠高岩,孙泰门人,竞投沧海。何其乐乎!   可见周弘让向徐陵推荐的这位赵郡人方圆(徐陵答书称为“方生”),原来是一个隐居修道而又颇有宦情的青年才俊。在梁陈之际,周弘让曾隐居于安吉县天目山。唐颜真卿(709—785)《颜鲁公集》卷十三《吴兴地记》称安吉县天目山有“周弘让故宅”,明董斯张(1587—1628)《吴兴备志》卷十三引《谈志》:
  安吉有梁周弘让故宅,弘让之弟弘政为安吉县令。弘让结宇中山,耽玩文史。在县南三十六里。
  今《艺文类聚》卷三十六有周弘正(496—574)《还草堂寻处士弟诗》,“处士弟”即指其胞弟周弘让。按《艺文类聚》卷三十六周弘让《无名诗》:
  行行访名岳,处处必留连。遂至一岩里,灌木上参天。忽见茅茨屋,暧暧有人烟。一士开门出,一士呼我前。相看不道姓,焉知隐与仙。
  “忽见”二句,意本《陶渊明集》卷二《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一士”二句,语本《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其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可见周弘让是在有意地模拟、化用陶诗。所以,清沈德潜(1673—1769)《古诗源》卷十四说他的这首诗“清真似陶诗一派,陈隋时得之大难”。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引徐陵《答周处士书》“承归来天目,得肆闲居”二句,其语意当与陶渊明《问来使》诗“归去来山中”一句有关。徐陵平生熟读陶渊明作品,《文苑英华》卷三百十七载其《山斋》诗曰:
  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复有风云处,蕭条无俗人。寒山微有雪,石路本无尘。竹径蒙笼巧,茅斋结构新。烧香披道记,悬镜压山神。砌水何年溜,檐桐几度春。云霞一已绝,宁辨汉将秦。
  此诗首句与末句,皆用《桃花源记并诗》之典故,这是显而易见的。诗人的意思是说“山斋”之所处,乃世外桃源,神仙胜境,显然此诗的写作背景也与道家修炼有关。要之,作为修道者的诗人周弘让和倾慕仙风道骨的诗人徐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陶诗的影响,他们对陶诗的接受,与陶诗的那种玉宇无尘的方外境界当不无关系。
  总之,这首《问来使》诗出自梁代周弘让、徐陵一类与天目山有密切关系的文人的手笔(周弘让的可能性最大),很早就羼入了《陶渊明集》中,类似的情况如江淹《拟陶征君田居》“种苗在东皋”(《江文通集》卷四)一首,居然以“《归园田居》之六”的面目出现在宋本《陶渊明集》中e。但我们注意到,“《归园田居》之六”位居《问来使》之前,二者相接,没有其他作品的间隔。由此推断,它们可能是在梁陈时代同时羼入陶集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应从理解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正确而流畅地朗读、把握人物形象进行审美鉴赏等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理解文言词句 积累文言知识 朗读 鉴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近代社会文明,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怎样有效地
期刊
林非关于新文化建设的命题是在犀利锋锐的文化哲思和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的。  虽然林非没有专门的文化哲学和美学著作,但如同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一样,凡是在学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都有深刻的文化哲思与美学思想做指导,都有深刻的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的表述。  林非的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都散落和渗透在他的论述对象和论述的过程之中。林非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化和文学的各个方面,集中在鲁迅研究、散文研究及散文理论建设方面,
期刊
1957年,26岁  寒冬季节,林非被“下放”至河北省建屏县太行山下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已经着手进行的唐诗研究,只能戛然而止,匆匆夭折。(多年后林非写成散文《未有收成的唐诗研究》,追忆此事。此文收入林非散文集《半个世纪的思索》。)  1958年,27岁  1月,在山村,写成长诗《我们的队伍在山里》,寄给《诗刊》的徐迟先生。十余天后就收到了徐先生的热情回信。此诗在19
期刊
摘要:建安乱世,兼以建安瘟疫,士子凋丧,建安七子失其五子,给建安文坛带来不小的损失,曹丕在其书札中及时评价五子之创作及其得失,曹植则撰文反映灾疫惨状,王粲又以辞赋描述瘟疫之外大暑极端气候,灾异对文学创作及其发展影响颇大。蝙蝠成为引发瘟疫的病毒宿主,曹植尝作《蝙蝠赋》,故文中亦得索解。  关键词:乱世 瘟疫 文学 曹丕 曹植 王粲  中国历史上的建安时期堪称乱世,各路军阀连年混战,相互兼并,对中国社
期刊
摘要:孔天胤是明中叶有较高知名度的山西籍学者、诗人,是明清时期“神韵诗学”较早的倡导者,当今学界对他的成就和思想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张勇耀、赵桂溟、韩兵强、常佩雨点校整理的《孔天胤全集》不但为学界提供了孔氏诗文集的清晰可靠的标点本,而且附有诗文辑佚、资料汇编和详细的年谱,是编校者团队多年从事孔天胤研究的集成之作。  关键词:孔天胤 点校 资料汇编 年谱  宋代以后的知识分子由科举步入仕途,经历长短不
期刊
四  用人与整人双管齐下的朱元璋,为了集大权于一人之手,让朱明王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即位之后即大开杀戒,不仅屠戮武将功臣,也诛杀文臣宰相。在汪广洋被赐死之前,中书省大员如杨宪等人已清除三位,他的屠刀随之如西方所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臣罪当诛地加于汪广洋之顶与身了。  汪广洋,字朝宗,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先祖汪华在唐代封越国公。少师学者兼元朝名臣余阙,精通经史,善篆隶二书,是颇具文名的才子,元朝末
期刊
关键词:丧乱诗 思归 金朝灭亡  《石岭关书所见》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石岭关,或称白皮关、石岭镇,位于太原北、阳曲县大盂镇上,东靠小五台,西连官帽山。山势峻险,关隘雄壮,处太原通往忻州及代、云、宁、朔的交通要冲。贞祐四年(1216),蒙古军再来山西,元好问避难途经石岭关,作诗以记所见
期刊
一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叙论”部分,论及画史的诸多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绘画创作及鉴赏的审美取向,内容甚为宏富。其中第十三篇《论三家山水>和《论黄徐体异》,分论山水画与花鸟画,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及不同画科的内在走势,都是大有裨益的。本篇先谈《论三家山水>:  画山水,惟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之伦,岂能
期刊
鲁智深到东京大相国寺做了菜头,大相国寺菜园隔壁是岳庙(开封府为泰山神建立的行祠)。林冲与娘子一同来间壁岳庙烧香,打此经过,见鲁智深演练兵器,林冲叫娘子和使女锦儿去烧香,自己与鲁智深相见。  林冲碰见鲁智深,林娘子到岳庙烧香,也碰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高俅的养子,高衙内。  说起高俅这个养子高衙内,倒也是好笑:原来却是高俅叔叔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叔伯弟兄。因为自己没有亲儿子,就把这叔伯弟兄收作干
期刊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篇兴起”和“长篇热”文学现象依然延续的今天,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性”较强的文体,对作家的创作技巧和读者的鉴赏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并“因其自身浪漫的、个人主义的、不妥协的性质——远离了大众”a,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个体”,陕西作家的书写为我们提供了整体观照社会现实与当代文学关联的一个视点,而在逐渐成为“新生”力量的陕西“70 后”作家群中,曾以《镀金时代》荣獲柳青文学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