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能动性视域下的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c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识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高校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当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要且紧迫的大环境下,基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特殊性,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分析、反思“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得与失,可以为同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范本。
  关键词:意识能动性;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广告美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内蒙古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ZY2019041);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艺术学)项目(18XJC760002)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均为2000年左右出生的新生代力量,他们在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的多重包围下,面临不同以往的机遇和诱惑。因此,当下高校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知识体系、互动讨论等也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一、意识能动性的内涵与外延
  意识能动性是人的感觉、情绪、思维、意志等能动性的统称。彭漪涟在《逻辑学大辞典》中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能动的。意识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意识能动性的内涵
  意识能动性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两个方面。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即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通俗地讲,当某人认为某事对其极为重要时,他就会想办法努力完成。在此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负面事物的诱惑和误导,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发挥正确的意识能动性便极为重要。
  (二)意识能动性的外延
  意识能动性有时又称主观能动性,但二者在外延上有明显差异。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和“做”两个方面,意识能动性仅指“想”。这里的“想”指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指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在反映事物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同时,也对人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更多地表现在实践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具体到高校学生体现为他们对专业知识、人生哲学、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可。
  二、基于意识能动性的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意识能动性在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对实践主体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丰富、充实和拓展大学生精神追求方面,思政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大学生也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代际特点。例如价值取向自我化、社会责任感薄弱化、进取竞争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理想道德观念强、实践执行能力弱、人文知识面宽广、纵深思辨能力差等。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有利于为祖国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圆满完成高校教书育人的崇高目标,在通识课和专业课中进行思政教学改革,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必要且迫切。
  (二)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特殊性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与普通文理科课程存在很大差异,艺术类学生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群体特征,因此基于传统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政教学改革对他们而言就更为重要。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艺术性、技术性及观念性三个方面。艺术性是此类课程和专业学生的首要特征,多年的绘画功底和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独特的创意思维和独立的思考模式,但对艺术的推崇会导致学生产生接受其他知识的无形壁垒。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技术性特征,并非指简单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是更高层次的创作实践要求。许多大二、大三學生都在做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兼职,试图在毕业前得到更多的创作和实践机会,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思维可用“天马行空”一词简单概括,这也是他们难能可贵之处,不走寻常路才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观念性具体表现为对设计大师的崇拜和追随,对独特创意的痴迷和探寻,对人生理想的执着和坚持。正如叶茂中所言,“我们就是因为有一个一个的愿望,然后才逼着我们上路、奋斗、努力!”
  (三)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完善与提升的需求性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虽然特殊性明显,但也不能脱离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独立存在,更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共性”。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求职、应聘时,虽然主要考察个人创意和执行能力,但传统文化积淀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用人单位筛选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比其他课程更需要进行思政教学改革,这不仅是课程本身完善和提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长远发展着想。一个既有独立创意能力,又能与团队成员配合的设计师,才符合当代优秀设计师的标准。
  三、意识能动性视域下的“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广告美学”是运用美学基础知识、美术相关能力研究广告作品中美、美感和艺术美的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在1750年鲍姆嘉通正式提出建立美学学科之前,美学与逻辑学、伦理学共同构成了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美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均与哲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哲学家也是美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这两个领域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广告美学”课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思政教育的内容。广告本身的艺术属性和审美教育功能也决定了只有符合时代审美趋势的广告作品才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宏观改革探索思路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勉励广大师生时提出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与韩愈在《师说》中指出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相似,即要求高校教师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融入课堂,感染学生,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在此过程中,激发和调动学生意识能动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意识能动性也极为重要。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将“教学相长”视作教学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
  “广告美学”课程是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必要理论准备,也是其终生从事广告职业的必备素养。教师通过对具体广告案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广告美学的规律和表现法则,帮助学生在广告创作中培养自觉运用美学规律的能力。这是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侧重实用广告美学规律和技法的讲授,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及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广告美学原理和审美心理规律。“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宏观改革探索思路立足于课程定位与专业特色,在提升学生设计技巧及拓展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二)微观改革探索路径
  在“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内容融入等方式,采取教师讲授、理论分析、师生讨论、课堂练习、学生讲述、教师点评等授课形式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具体章节改革措施与路径如下表。
  四、意识能动性视域下的“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总结与反思
  “广告美学”课程与其他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相比既具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表现在需要美术基础、设计基础的前期积累和大量作品的阅读、思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理想。特殊性为本课程需要理解和应用的美学思想、设计技巧等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实际应用难度较大。艺术设计类学生个性明显,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对“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总结与反思,可以为同类课程提供参考范本。
  (一)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在多年的“广告美学”讲授过程中,尤其是思政教学改革以来,教师授课效果、学生理解深度获得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加强了美学理论对广告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学生学会处理美学、广告学、心理学、文化学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及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需求的高等教育宗旨;强化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
  “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为高校其他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参考经验。例如,要想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將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落到实处,通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真正渗透到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改革应注重框架设计,避免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进专业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需体现思政的鲜活性,教学评价要坚守思政底线,通过课堂讲授和课下实践等形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教学改革措施反思
  课程思政改革对授课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意识能动性视域下的宏观要求更是加深了“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难度。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时,切不可脱离专业知识体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教师单向灌输的情况时而存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应该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内容中,稍有脱离便侧偏为教师的“独角戏”。第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仍需加强。虽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传统授课中,学生以“听”为主的状态有所改善,但只有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第三,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实操能力,虽然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展示,但尽力开拓思维空间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擅长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发挥意识能动性对社会经济生产和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这其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更不容忽视。育才先育人,成才先成人。通过对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进行思政改革,将当下高校学生薄弱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融入日常教学和考试考核中,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将有助于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开拓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作者简介:高兰英,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设计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广告学、文艺美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板块化的家庭活动为主要框架,而这些家庭里面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活动则充当着连接三大家庭的线索。在京华的世界里,这群青年男女由于社会际遇、家庭背景、个人性格、所受教育的差异从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段充满浪漫性、悲剧性、现实性的爱情故事,给读者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审美体验。  关键词:京华烟云;理想爱情;现实矛盾  《京华烟云》作为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的长篇
期刊
摘 要:贾平凹被认为具有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这一方面促使他关注乡土、现实和自然,以非功利的形式展开对乡土记忆的朴拙书写;另一方面又指引他上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从“地母情结”出发,对个体的精神现实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摹写,并将这种“土地情结”渗透到自然物中,通过自然隐喻的方式以强大的情感张力完成对现实鞭辟入里的批判。基于《带灯》的创作,将这种表现方法称为缘“地”意识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现
期刊
摘 要:《黄雀记》是苏童于201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现实生活,主要描写时代巨变中保润、柳生、仙女三人的爱恨情仇,展现转型期间个体精神窘境和国民精神紊乱的局面。在叙述方法上作者采用象征隐喻的方式完成了对当下现实最沉重的介入。全书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隐喻,书名和文本中诸多隐喻相互呼应,构成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意象群。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自我救赎;意象  苏童在
期刊
摘 要:在《阿黑小史》中,沈从文用审美的方式书写自然“性爱”、触摸自然“生命”、审视自然“神性”,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中谱奏出一曲充溢着自然人性和神性的乡村牧歌。在情爱叙事的整体架构下,五明和阿黑的本能欲望和生命情感在“撒野”和“疯癫”中回归性爱本真的自然形态。而原本以寻巫驱邪除灾的宗教仪式所带有的宗教色彩、以媒亲为凭的婚恋关系所固有的道德理性化色彩都被消解,彰显了最初的情感本能和生命本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身为20世纪德国社会理论大师,尼克拉斯·卢曼创立的艺术系统论就现代社会中艺术系统的运作逻辑进行了思考。他从构成艺术系统的四组审美差异,即“艺术/艺术”“艺术/社会”“艺术/人”“艺术/美学”的四元理论脉络切入,把现代艺术描述成一个既“自我指涉”又对“社会”和“人”等环境媒介加以“异己指涉”、同时与美学交互蕴涵建构的社会沟通系统,由此,卢曼艺术美学观涌现出四副审美面相。与传统艺术美学在“一阶
期刊
摘 要:《妻子的浪漫旅行第四季》在延续前三季节目制作的基础上,守旧与创新并行——既满足了观众“窥视”“情感体验”“求知与伦理援助”“类型”的审美期待,又通过创新旅行元素和改善节目风格丰富拓宽了观众的审美经验。作为观众心中的白月光节目,可谓做到了“盈”;但又因盲目迎合观众的逃避心理而营造了积极避世的虚假梦境;因缺乏与观众的有效沟通,产生了传播与交流的断裂;因多平台内容的偏置简慢了观众的主体地位,在此
期刊
摘 要:一些知识分子持反对文艺作品虚构历史的意见,由来已久。戏曲作品存在坐实朝代而又戏说历史的倾向。京剧《杨门女将》《玉堂春》《赵氏孤儿》等莫不如此。还原历史,努力按描绘古代或旧时社会风貌的纪实剧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成为戏曲作者的一个重要选项。优秀的戏曲历史剧及其作者,能让“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的演员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也是提升舞台表演水平和吸引高端观众的手段之一。细
期刊
摘 要:电影《艾德·伍德》用影像的方式建构了镜头内艾德·伍德和镜头外蒂姆·伯顿各自的情感世界,表达了现实中的艾德·伍德对电影梦想的疯狂和热爱。影片通过对叙事、镜头、色彩、剪接等方面的论述,表达了电影镜头内外的双重情感,重现了逐梦影人构建电影世界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两位导演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映射了电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艾德·伍德;蒂姆·伯顿;情感;电影  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好莱坞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视觉文化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身处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试图摆脱这种被图像操控的现状。根据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阐释绘本这一艺术语言的表现,使人们能够真实地感受生命体验,脱离景观的控制。  关键词:当代艺术;绘本艺术;景观社会  科技在全球化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新奇,我们的生活变得异常丰富,随处可见的视觉文化包围在
期刊
摘 要: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来独揽49亿票房,跃居中国电影票房史上的亚军,并被选送角逐2020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与此同时,市场上对该片也一度充斥着“好莱坞化”“低俗化”和“堕落化”的批评声音。该电影是将古代神话人物改编为现代商业电影的典型,其播映后出现的两极评价,背后隐藏的是当代艺术生产在衔接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出现的诸多矛盾,以及传统中国故事在进行现代阐释时所遭遇的尴尬处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