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象建设及其哲学分析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914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日益繁荣,然而,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高校形象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全面分析各个环节,并把握当今社会高校建设的误区,对其进行哲学性思考。
  关键词:高校形象;CIS;哲学
  
  人类正逐步进入以形象制胜的时代,高校亦如此。高校形象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形象是大学实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赢得社会认可和信任的基础,是吸引人才和生源的重要前提,是毕业生分配就业的可靠保证,更是师生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和认同感的重要因素,是高校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整体构建高校形象
  
  (一)高校形象的基本要素
  


   从以上“鸡蛋式”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高校形象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蛋黄”——精神层面:文化理念
  高校呈现给社会公众的精神面貌正是通过本身所赋有的文化内涵与全体人员所持有的价值观显现出来的,它是高校形象的核心部分,通常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优化而成,它也是高校形象的本质内容。
  2.“蛋白”——行为层面:学校制度
  一般而言,学校制度指导规范师生的行为,相应的规章制度领导下的人会具有不同的精神特质,学生老师在走出校园时的一举一动在很大程度上即代表学校的形象,一旦学校体制成为一种定势,学生养成良好的“从众”行为,留给众人的形象是不可估量的。
  3.“蛋壳”——物质层面:校园风光及硬设备
  校园环境是相对来说较显性的视觉感受,通过此塑造出来的高校形象是最直观的,社会公众通过观察便可以一目了然,从建筑物、校园景观的布局等这样鲜明的硬环境可以透视出其中的内涵与文化素养。
  (二)塑造高校形象的内涵
  高校是一个动态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在其形象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工业体系中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借鉴CIS理论,结合自身特点,针对以上三大要素有效地创建UIS(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理论,即高校形象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MIS(Mind Identity System)高校理念识别系统;BIS(Behavior Identity System)高校行为识别系统;VIS(Visual Identity System)高校视觉识别系统,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并塑造出良好的高校形象。
  1.高校理念识别系统——CIS之“心”
  它是高校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与灵魂,是高校形象塑造的核心环节,是高校学术思想、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等精华内容的的浓缩,高校理念识别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称呼,它以高校价值观为基础,以高校组织结构为依托,以高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和校园文化为表现,形成一个高校特有的办学思想、风格和特色。具体表明该校是一所什么样学校、社会地位如何、学术水平如何、培养什么人才、学生质量如何、学生出路如何等观念高校理念识别系统。它是指扎根于高校人头脑中的教育价值观念与哲学,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校风等,它们构成CIS的精神灵魂,是。是指一个学校教育文化理念的定位,学校整体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完善,以此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动态和定势,从而创立学校在公众中的形象。当今高校发展历史、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结构等诸方面都各尽不同,因此就表现出各异的校园精神面貌、文化理念以及价值观,各高校往往通过简明扼要且易于记忆的语言、简洁美观且易被社会公众所感知的符号等将此尽善尽美地表达出来,学风校训——高校形象之魂在此得到最好的体现。文化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文化是一种群体价值观,是组织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淀出来的核心精神。高校形象是多年文化历史的积淀,大学理念与精神表现尤甚。这个被成为高校形象的核心、灵魂是长期发展沉积而来,并非一蹴而就的,而且它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高校行为识别系统——CIS之“手”
  它是指高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学校的教育、管理等各种行为来创造有利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它应在学校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一系列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它主要包括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教育发展目标的确立,以及由此派生而来的学校管理方法和风格、组织机构的设置、专业的发展方向、学生的培养方案、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等,它将办学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管理之中,渗透到师生员工的心中,通过校内部门单位的彼此协调、整合,产生整体性的创新活动,塑造学校的完美形象,指挥学校的发展趋势。
   3.高校视觉识别系统——CIS之“脸”
  它是从高校外观入手,以统一化的手法,使得学校各种视觉因素形成一个统一而又独特的系统,主要包括学校标志、校园环境等,它们构成CIS的视觉展示体系。
  标志是学校整体形象浓烈而又集中的表现,是学校目标、哲学、精神的凝聚和载体,它所传达的信息需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以让公众对其产生美好的认知和印象,校徽即是学校的显性标志。此外,作为高校的一种“静态文化”的校园环境也着实能影响到其自身给身处其中的学生、老师以及其他人员留下的感官认识,通常是大众所接受的第一印象,既直接又深刻。一个安全、健康、舒适且饱含自然风貌韵味与人文情怀的校园确能令人愉悦、赏心悦目,漫步其中流连忘返,如此充满人文气息、充满生机与活力、独具学校魅力的校园留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可想而知了。
  全方位地规划校园环境不仅应注重直接而鲜明建筑外观的形象,更应着力打造优雅的自然景观、布局合理的校园绿化,设计格调典雅的建筑风格,传承深厚的人文底蕴, 集中传达学校精神与理念、文化与追求。
  (三)高校形象建设的定量评价指标
  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高校形象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高校形象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形象的形成是高校影响外界和外界感知高校的双向过程,高校形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和揭示这一规律,并达到以上两者间的协调统一。高校形象评价指标构建由实体形象和精神形象两方面构成,如下表所示。
  


  二、高校形象建设的误区
  
  1.合并院校、扩建校区,显现大规模
  在市场驱动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教事业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而扩招所致的扩建校区、合并学校渐成为院校间扩大规模的途径之一,校园占地面积更大,学科专业覆盖面更全,但是一味“求大”,原来各个院校的强势专业并不能凸显出来,甚至有被削弱的可能,这并不能起到提高公众的认可度、树立高校形象的作用。
  众所周知,美国的许多学院,像威尔斯利学院、安姆赫斯特学院那样的“超级微型学院”,办学时间很长,规模始终不大,却因其教学质量高而闻名世界。规模再大,建筑物再多、再漂亮,没有好的教师与高质量的教学又有何意义?展现给社会的又是何种印象与效果?
  扩大高校规模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但对一所高等学校来说,规模有一个度的问题,规模与效益也并不总是成正比。据不完全的测算,在高校后勤化改革后,效益最好的规模是:专科 4000 一 5000 人,本科 8000 一 10000人,超过 1 万人规模的大学,一定要采用分校管理或分学院管理的模式,否则,效益将会下降。另一方面,人才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高层次人才与低层次人才之间是不能简单替代的。
  2.更名升格,膨胀名气
  有些地方大学在办学层次上存在明显的攀高现象,中专变大专,大专变本科,专科变学院,学院变大学,教学型大学想变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又想变为研究型大学,不顾地方清况和自身的办学实力盲目提升办学层次,想通过更改校名提升学校档次,扩大其知名度。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驶人了决车道,随着教育不断升温,不少的大学,包括部分地方高校,将学校建设与发展目标定位在追求“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全省一流”上,这种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有多大的可能性,很值得研究。追求“一流”本无可厚非,但“一流”总归要在办学水平和实力上进入前 10 %,如果脱离实际,把追求“一流”作为“装饰门面”的口号,那起到的不是凝聚人心而是涣散斗志的作用。地方高等学校在制订自己的发展规划,对自己进行定位时,要认真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注意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及长处,不能为不切实际的名誉影响既定的发展战略。
  3.各大高校渐趋同质化
  高等学校趋同现象比较普遍,几乎每个学校都是“高水平”、“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开放性”、“国际化”、“一流大学”,此外还表现为专业设置的雷同现象严重,具有特色专业的高校并没有着力深化优势专业,而是单纯追求专业设置的全面热门,忽视自己学校特色。地方高等学校在以上几个不良倾向的影响下,必然走向趋同的道路,市场的永恒原则是提供差异化的产品,高校的特色是培养特色人才。各个高等学校必须了解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变化的状况,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要与此相适应,并了解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特别是本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着力培养并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这才是一个学校永葆青春的根本法则。抓战略研究,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局部带
  动全局,这是大学成功的途径。
  
  三、高校形象建设的哲学思考
  
  (一)和谐建设校园
  当今创建“和谐社会”的口号愈喊愈烈,这符合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同样和谐是高等院校形象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创建校园形象应以和谐为主要目标,注重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各院校之间的和谐均衡发展,校园内人与人的和平共处等。
  (二)高校人文精神的信仰起源
  12世纪大学诞生于基督教团体,这一历史事件包含有现代性精神演进的重要一环,它标志着基督教关于人生终极意义信仰教化功能的现代迁移与转化。精神教化与知识传授一统于大学,为现代社会奠定了知识与意义统一的教育机制。大学作为创新科学原理与守护精神价值的策源地,特别以造就人格化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知识分子执着于科学原理与道义根据渊源于大学的终极信仰传统,在除魅化的现代社会,它被称作人文精神。19世纪兴起的精神科学亦即人文科学与13世纪以神学为对立面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旨趣迥异,其对立面乃是服务于工商资本的科技主义。大学的人文学科及其人文素质教育,在所培养的主体认知、意志与情感素质中,最高亦即最深层的素质乃是对真善美终极价值尺度的执着向往,大学人文精神从而成为对古典信仰教化的现代性转化与承担。
  大学所研修的知识,其主干并非实用的技术规则,而是技术的原理,即“知识的知识”。原理性知识为各类职业技术所倚凭遵循,但并非其认知与传授的对象,唯有大学将各行业技术所根据的原理作为知识研讨并传授为学术传统。这是大学与职业学校、乃至专才学院根本区别之一。知识体系本身的重要性超过了所研究的特定对象及其应用价值。大学精神之理念在此体现为“为知识而知识”、即“爱智”。此即古希腊最高科学的“哲学”(Philosophia)本性,它在近代以后的科学领域中体现为区别于特定具体科学技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及技术的原动力,科学精神构成大学精神之一。
  大学知识超越实用技术的精神同时体现为对技术分工专业知识的综合整合。“meta”(超、元)“physics”(物理科学)之“metaphysics”汉译名“形而上学”,表明此“学”乃道体(本体)之大学问;而“爱智”之“智”,亦并非仅指近代科学意义的规律认知,而是真善美统一的人生最高智慧。因而,大学知识的整合性不仅指各科分支知识的系统化,而且更是指知识意志情感及相应各类学问与价值的有机统一。这种有机统一系于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由此而指向大学人文教化的最高目的。
  正是这种有机整合性与完整人性的教化目标,使大学的系科与古典人文学科密切关联。以培养优秀自由民为目标的古希腊罗马的 “七艺”与塑造士君子的中国先秦“六艺”,在现代大学人文精神背景下转化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
  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仅是大学的专业知识,而且有那代代相传的学术传统风气与社会个人观念,还有大学社团活动、卓越教授的个人魅力、同学的聚合,乃至那古老的校园建筑与林木古藤……大学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而且是个性化的生命体。“大学校园”成为上述因素的统一体。若将大学简化为知识传授,就抽去了大学的人文精神而不复为大学。电脑时代的信息网络教育或诸种远程教育的“大学校”(Multiversity)之所以不可能取代大学,根本限定之一亦在于此。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学校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6年
  [2]王鲁捷.侯建.科技人才绩效考评探讨[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01)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杨鲜兰.论大学精神的培育[J] .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2)
  [5]翁穗萍.浅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J].高教论坛.2003年第四期
  (作者通讯地址: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210098)
其他文献
摘 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进行投资,这其中又以汽车行业的对外投资最为引人关注。本文主要是对德国大众公司在华投资来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采取的战略及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形势下大众所面临的困境和进行的调整。  关键词:德国大众;中国市场;对外投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汽车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宏
期刊
摘 要:进入新世纪,反恐斗争是武警部队执行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我们处置的事件少,积累的经验有限,所以要在财务保障理论探讨方面也刚刚起步。本文通过反恐斗争的特点来提出了相应得要求,在反恐的各个阶段探讨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反恐斗争;财务保障;保障能力    自9.11事件以来,恐怖事件不再是新鲜事,大家每天都可以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住在敏感地区的人甚至受到过恐怖分子的危害。随着国际和国内
期刊
摘 要:员工素质的提高来自不断的培训教育,当前需要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创新培训载体,探索推进员工教育培训的现代手段。    一、突出“个性化”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教育,突出“个性化”的培训,增强了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二、创立“开放型”模式,增强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华药制剂公司开创以“表彰会、节目访谈为依托,以成果演示为延伸”的开放式培训形式,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曾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而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又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统计资料表明,在此政策下,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都享受到了经济的实惠,特别是居民个人享受到更
期刊
QC小组是企业员工围绕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提高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为目的组织起来的,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QC小组活动是企业一项基础性的管理工作,是企业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自我超越与创新的有效手段,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朽动力。因此QC小组活动在
期刊
摘 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的建立健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2007年,随着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保障部门,咸宁市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然而由于政府部门财力不足、体制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方面原因,咸宁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展并不顺利。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旨在为构造和谐咸宁提出一点建议。  
期刊
摘 要: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通向中亚、西亚及欧洲的捷径。新疆地缘优势突出,周边与俄罗斯等8个国家接壤。改革开发三十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对外贸易状况有了迅猛发展,如外贸进出口额不断增长、贸易商品结构逐步优化、边境贸易成为支柱、贸易多元化格局逐渐凸显等。但随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疆;对外贸易;优势;问题
期刊
随着近几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也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逐步成为各地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立则时间较晚,于2005年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部分修改,并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在此做些个人研究说明。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办法    94年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是尊重我国国情、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对原有
期刊
摘 要:提出了大中农场工业与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场;工业;劳务;经济;对策    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单位有米面厂、铸件厂、砖瓦厂、塑料厂4个子公司,劳务加工劳动力1800人。为规范公司运行机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坚持保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促发展,实现公司经济平稳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对大中农场工业与劳务经济发展提出对策。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市场开拓、技术改造和
期刊
摘 要:本文系统分析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在关系并提出了关联模型,同时指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及成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相应提出了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可持续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多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人的同步发展,国民素质依然相对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