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生态化服务模式的构建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構建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研究调研了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在生态系统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的启发下,对该校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途径进行了梳理,提炼了适用于该校的“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关注”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服务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服务模式;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5-0015-05
  一、问题提出
  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推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十二中”)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心理必修课、心理选修课、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心理讲座、家长心理讲座、家长工作坊等多种途径共同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取得了丰富的心育建设成果,并于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随着实践工作的展开,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而言是否有效?在多种心育途径中,哪些途径的效果更好?学生需要怎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谁来教育?什么时候需要?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单纯的经验感知,剔除既有心育实施中的模糊部分和多余成分,更加全面地囊括心育要素,更为合理地分布心育资源,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进而打造出一个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模式的构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合理和规范化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建构了以个体为圆心扩展开来的嵌套式系统。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个体,包括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紧邻个体的是微系统,指那些能够对个体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社会因素,例如家庭、朋友、学校;向外依次还有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时间系统,个体的发展是一系列系统相互影响的结果。生态系统理论在心理和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有研究者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理论,指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综合考虑影响学生的多重影响因素,不仅需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还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社区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所存在的交互作用[1]。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模式
  综观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历程,根据关注人群和理念的不同,经历了医学模式、教育模式和服务模式。早期主要以医学模式为主,关注的人群主要是智力落后或心理障碍、有特殊需要的少数学生,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为导向。教育模式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导向。服务模式指出,教育模式有一个内隐假设,即教育者将预设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按照既定的计划和步骤“给到”学生,有“强人所难”“居高临下”之嫌,因此,服务模式强调以学生自身的发展性需要为出发点,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2-3]。
  生态系统理论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第一,心育模式的构建需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将各种庞杂因素进行梳理、归位,整理出内在逻辑关系;第二,要考虑将那些之前重视不够的环境因素纳入心育模式构建中。同时服务模式启发我们,要以学生自身的发展性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
  总的来说,调研十二中的心育效果,了解学生的心育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理论和服务模式为理论支撑,构建适于十二中的心育模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随机抽取若干初中生,形成“十二中样本”,同时为检验结果的普适性,在北京市丰台区随机抽取5所同等层次全日制普通初中学校,和十二中学生的数据一起构成“总样本”。所有学生在同一时段接受由班主任统一发放的问卷星测试,共收到有效回答661份,其中初一129人(19.5%),初二475人(71.8%),初三57人(8.6%)。十二中样本147人,其中初一46人(31.3%),初二58人(39.4%),初三43人(29.2%)。
  (二)研究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内容包含对学校心育效果的反馈和学生的心育需求调研,分为三个维度:维度一包含两个问题:你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的人群有哪些(多选)、你希望由谁来为自己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及意愿程度(可多选,逐项1~5打分)。维度二包括两个问题: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哪些(多选)、评估在校接受过的不同心育方式的效果(多项目,逐项1~5打分)。维度三包括三个问题:你认为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单选)、你认为哪些年级需要开设心理课(单选)、你希望心理课开设的频率(单选)。
  (三)数据分析
  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调研结果
  1.谁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谁来提供教育
  十二中样本和总样本一致发现,学生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面向有心理困扰的学生(69%和68%,学生频次统计,以下百分比同),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82%和78%)。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面向科任老师(60%和49%)、班主任(58%和50%)、管理部门的老师(49%和41%)、妈妈(46%和42%)、学校其他部门的老师(45%和37%)和爸爸(45%和41%)。这些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度高的人群,表明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其中学生最希望提高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十二中样本和总样本一致发现,初中生遇到心理困扰时,一少部分学生(10%和15%)会选择搁置问题,将近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会尝试自己解决。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愿意寻求帮助。愿意寻求帮助的对象,依次是心理教师(86%和81%)、同学或朋友(58%和60%)、班主任或科任老师(56%和55%)、父母或其他家人(42%和43%)、校外心理机构或医院(40%和42%)。
  2. 学生熟悉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效果
  十二中样本和总样本一致发现,学生熟悉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依次为:心理健康教育课(88%和86%)、学生心理讲座(65%和52%)、个体心理辅导(62%和47%)、心理主题班会(40%和35%)、心理选修课(40%和30%)、学科渗透心育(40%和26%)、家长心理讲座(40%和26%)、团体心理辅导(25%和23%)、心理剧(20%和20%)、家长工作坊(17%和9%)。学生熟悉程度的差异可能与不同心育方式覆盖面不同有关。
  学生觉得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效性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体心理辅导(89%)、心理健康教育课(82%)、心理选修课(77%)、家长工作坊(76%)、学生心理讲座(73%)、心理主题班会(71%)、学科渗透心育(68%)、团体心理辅导(66%)、心理剧(59%)和家长心理讲座(57%)。表明这些形式确实有效,更能让学生受益。
  3.学生什么时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十二中样本和总样本一致发现,有60%~70%的学生报告,在个体遇到心理疾病和心理困扰的时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超过80%~90%的初中生意识到,即使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在出现心理困扰和心理成长的需要时,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7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在初一、初二或初三任意一年开设心理课,54%~65%的学生甚至希望在整个初中三年全程开设心理课。将近80%的初中生希望能够每周上一节心理课。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服务模式的构建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服务模式的构建
  以调研结果为基础,在理论指导下,我们尝试在十二中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关注”的初中心育生态化服务模式,参见图1。
  其中,全员参与是指,打造一个“以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师生为支撑、家校社共育为更大保障”的全员参与心理育人的大环境。心理教师在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辅导、开发心理专题讲座等专业领域起到骨干的作用。全体师生为支撑是指,学校既重视学生之间的朋辈支持,又重视各学科、各部门教师带给学生的教师支持。家校社共育为更大保障是指,要重视家庭和社会资源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保障和补充作用。
  全方位推进是指,将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必修课作为学校心理育人的主渠道;将心理档案建设、心理选修课、学生讲座、心理剧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育人的辅助渠道;以学科渗透、活动渗透和管理渗透作为心理育人的渗透渠道;以家长心理讲座、家长工作坊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育人形式作为心理育人的补充渠道。发挥主渠道的核心作用,同时确保辅助渠道、渗透渠道和补充渠道合作有序、相得益彰,从多个方向发力,全方位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全过程关注是指在初中学生成长的时间全程和空间全程给予关注,从初一到初三,从学科教学、日常管理到家庭互动,全程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
  2.学校心育生态化服务模式的实践落点
  为了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服务模式,让“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和“全过程关注”的理念找到实践落点,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切入,从教育目的、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间和主要承担者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详见表1。
  四、讨论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效果调查
  1.谁需要心理教育,需要谁提供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科任老师、父母、管理部门的老师和其他老师;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强烈,心理教师是他们最愿意寻求帮助的人。这表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很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去污名化”的体现,也是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良好效果。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提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扩大服务范围和对象,真正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素全部考虑在内,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育人环境。
  2.初中生需要哪些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常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均有较好的效果,但不同途径之间具有差异。个体心理辅导排在最靠前的位置,其重要性和有效性应该被充分认识到。心理课(包括必修和选修)和心理讲座排名靠前在意料之中,这是学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获得心理帮助、提高心理健康技能的主要阵地。同时,不同教育途径的效果差异也表明,不同途径无需齐头并进,而应轻重有别、互为补充。以上结果对于刚刚着手部署心育资源的学校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初中生什么时候需要心理教育
  超过80%的初中生意识到,即使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在出现心理困扰和心理成长的需要时,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希望能在初一、初二或初三中的某一年开设心理课,甚至希望三年全程都有;绝大部分学生希望一周能上一节心理课。这种需要超越了“有病治病”的矫正目的,指向服务于良性发展的成长目的,这可以为学校课程的设置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倾斜提供重要参考。结合之前对家长和老师也能接受心理服务的期望,侧面反映了学生希望在学校和家中全时间、全空间都得到心理服务的心声。
  以上结果在十二中样本和全区大样本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结果的可信度高,具有较好的可推广价值。
  (二)学校心育生态化服务模式的构建
  1.模式的建构体现了理论和实证的紧密结合
  新模式以“生态化”和“服务性”为理论支撑,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为实践出发点,提出了“谁需要、需要谁”“需要什么”“何时需要”三个问题,在模式建构中通过“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和“全过程关注”给予了一一回应,既体现了从生态化角度系统育人的理念,又从多个角度回应了学生的真实需求,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理念。
  2.模式体现了“全面推进”和“重点突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针应既包含“全面推进”,又包含“突出重点”,在一所学校中,心育师资毕竟有限,若只注重全面推进而无工作重点,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几无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服务模式既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纳入了实施主体和实施的过程要素,既包括全员育人,又包括家校社共育;各要素內部又有层次,既包括多种共育渠道,又突出了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既全面推进又重点突出。
  3.模式的操作性、人文性强
  模式通过对每个要素内部层次的界定,清晰地描述了各自对应内容的对象和实施路线,内容具体、操作明确,可推广性强。同时强调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重视其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将服务的理念渗透进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将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未来研究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初步形成的模式在十二中是否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具体而有效的帮助,如何进一步得到提升,都是后续的实践和研究需要继续探讨的。
  参考文献
  [1]董军强,董杜斌.生态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J].科技通报,2018,34(11):285-289.
  [2]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8):125-132.
  [3]俞国良,谢天.大心理健康教育观:背景、内涵和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9(1):61-68.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其他文献
无聊作为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人们心理和生活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当下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青少年无聊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期访谈邀请俞国良教授介绍有关青少年无聊的心理效应和形成原因,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无聊现象,并根据青少年无聊的类型、特征和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和干预措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无聊;消极情绪;
计分投票制是一种要求选民给每个候选者在[0,1]区间打分并选取平均分最高者为赢家的投票系统。本文为计分投票制的分数提供了一个语义解释,据此定义了涉及定性判断的新公理——中和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计分投票制的公理刻画。最后,本文还提出了选举赢家所应当具备的两项条件以完善计分投票制。
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的应对与化解是工程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府、企业、行业、公众组成的工程共同体的协同治理是化解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的重要途径.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是一
一天早上,我正给女儿扎头发,她不断地催促我:妈妈,快点快点。女儿今年一年级,她学校上课的时间是8点30分。而从家里到学校步行只需要5分钟。她的催促,让我感受到了焦虑。  她催促的语气,让我脑海中浮出了一个熟悉的场景。因为丈夫不在家,我平时工作又忙,总是感觉每天的时间不够用。因此,生活忙碌而焦虑。我经常会催促女儿:“快点快点,妈妈上班要迟到了;快点快点,妈妈得回家做饭了……”她的催促,让我看到了那个
近年来关于博物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从最初的译名之争,到具体概念内涵的解读,再到相关研究领域的拓展、丰富与深化,国内博物学研究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的博物学文化论坛正是兴
期刊
2019年11月8日至9日,第四届全国气象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技史学会气象科技史委员会、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主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期刊
如果一个命题在经典命题逻辑中既不是一个重言式也不是一个矛盾式,则称它是真值函项偶然的。真值函项偶然逻辑即是为了刻画所有真值函项偶然的命题。本文将给出一个关于真值函项偶然逻辑的可靠且完全的希尔伯特演算。在此演算中,通过演绎所得到的公式要么是偶然公理,要么是由偶然规则推出的。
一名八年级男生因玩手机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多次写保证书无效而不愿再写保证书,主动来到学校辅导室.根据个案的自述和医院诊断,辅导教师判断个案目前不存在心理危机,主要表
[活动背景]rn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人们对于信息的关注度超越以往.各类“标题党”和假新闻充斥网络间混淆视听,造成恐慌.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做出决策或判断的依据主要
摘要:基于初中生生涯发展、心理发展特点,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领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之上,开发并实施了以提高生涯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的生涯心理校本课程。课程以唤醒生涯意识、助力生涯发展为主线,以遇见生涯、自我探索、构建生涯外在支持系统、自我赋能为辅线,设计了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共分为四个单元——规划未来、遇见自己、愉见他人、快乐成长,以及16个具体的主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