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生态课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butcher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听到“生态课堂”这个名词,是在几年以前。我觉得,生态课堂应该就是叶澜教授所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它“低能耗,高效率”,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它充满着人文情怀,闪耀着智慧光芒,洋溢着成长气息。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绿色”“生态”的气息,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洋溢着生命绿色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的事业目标。
  紧扣生活,构建开放的绿色生态课堂。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向生活开放的课堂,必然充满着生命力。
  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毫无疑问是其思维的源泉。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并通过多媒体录像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大海波翻浪涌、风急浪高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放飞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头脑中的“大海”不再仅仅出现在课文里、书本上,而是一幅幅鲜活灵动、呼之欲出的真实画面,为学生后面学习宁静的大海景象打下良好的情感和心理基调。
  沟通情感,构建平等的绿色生态课堂。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真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无论何时何地,只有敞开真心,沟通真情,教育教学才有了鲜活的灵性和真正的生命。如果没有“情”,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课堂就成了无本之木。教师更应以尊重为基础,情感为纽带,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教学语言和一系列教学辅助手段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教学重点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比如教学《第一朵杏花》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细体会,反复朗读,领悟品味人物对待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对于文中“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这句话中的“捧”字,先让学生做一做这个动作,再思考:如果杏树有情感,她会将这朵杏花献给谁,为什么。进一步体会到竺可桢的可敬,从而挖掘出这一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情感内涵,再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师生、生生问的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展示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投身于课文情境,受到情感和美的熏陶。只有这样充满情感的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这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的生态课堂。
  倡导合作,构建和谐的绿色生态课堂。新课程强调要把过程与方式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观察、体验、操作、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朗读训练为纽带,尝试组织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比如教学《“番茄太阳”》,在组织学生学习文中描写明明笑声的有关语句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小组之间互相启发补充,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积累了学习的方式。这样的课堂到处洋溢着绿色生态的气息。
  多方激励,构建灵动的绿色生态课堂。新课程评价强调尊重学生智力发展的多样性。在绿色生态课堂中,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在课堂上努力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做到及时并有针对性,既适应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表现欲,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的评价以表扬、鼓励、欣赏为主,同时也委婉地、中肯地提出建议,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渴求,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只有让学生从评价中建立起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的生态课堂。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正催生着绿色生态课堂。绿色生态课堂是有思想、有灵气、有个性、有实效的课堂。只要我们教师不懈地坚持和努力,就一定能让自己的课堂上洋溢着更多的“绿色生态”气息,激荡起更强的“绿色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当我们谈论教育问题时,教师总被认为是“教育者”,而学生是“被教育者”。这种意识将原本浑然一体的学习活动割裂成了两个界限分明的世界:第一个世界是教师通过自以为是的经验和实证而建构起来的教育幻景,第二个是学生亲自体验的异常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生活的世界。当第一个世界试图侵入甚至取代第二个世界的时候,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就随之产生了。  对学习者来说,教师的教育幻景是客观的不容怀疑的“他”世界;而“我”的学习世
期刊
语文无非是“听、说、读、写”,而“写”更反映着语文的综合素养。现在,似乎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了,老师也越来越不会教了。功利写作之风弥散于作文课堂,模式化、高考化写作几乎主导着学校作文教学的走向。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学校的多位语文老师近年来作出了诸多努力,提出“诗性教育”“审美课堂”等构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求思考,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也参与到他们之中,做了积极的梳理工作。  作文教学如何体系化,
期刊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后均编有练习题,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教材编排意图,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课文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课文练习的作用,将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成
期刊
【人物名片】  柳袁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2002年起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会员,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他推行以“本真、唯美、超然”为特征的“诗性教育”,倾力打造语文“审美课堂”,主张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努力构建“激活、共鸣、浸润”的作文教学模式。他坚持文道结合,亲自撰写并带领老师开发了二十余本语文校本教材和读物,让乡土文
期刊
作文是学生与教师普遍头疼的话题。学生怕写作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无话可说,不知道怎么说,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怎么改。作文真的这么难吗?应该不是!从直观体验来说,人的表达的学习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语言学习,二是文字学习;前者是口头表达,后者是书面表达,从本质上说两者性质一致。前者学习是从无到有,后者学习是从有到书面落实,是转换,从逻辑推演来说,前者理应比后者困难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领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王崧舟的教学风采。巧合的是,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在教学中借助板书“口”,形象地给学生指点学习方法,直接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真切切地获得提高。  一、妙用“口”,在“忽悠”中渗透阅读方法  下面是薛法根教学《九色鹿》片段。  师:《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墙壁上。这是一组连环画,有九幅图。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
期刊
《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第十册)是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冰心的一篇游记散文。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精彩的片段,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片段1】  出示:你们知道冰心奶奶吗?选择一个方面,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吧。  1.作者生平;2.作品风格;3.主要作品。  生1:冰心,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  生2:我读过冰心奶奶的《小橘灯》《再寄小读者》。  生3:冰心奶奶热爱儿童,她说
期刊
教学目标:品味文学作品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并让学生学会用肖像细节来凸显人物特点。  专家点评:人物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语言细节、行为细节、心理细节等,本案例抓住肖像细节,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断其一指”策略,指向明确,目标集中。这正是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  课堂呈现: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么刻画金岳霖的肖像的?请大家找一找相关语句,并且咀嚼一下这些语句写出了金岳霖先
期刊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何挖掘这些宝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在教学《沉香救母》(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0、11课)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关键词语想象  小学语文教
期刊
一、 真实的文本解读,需要告别“一字情结”  在我们的意识中,一个作品一层结构,一个作品一个主题。于是,我们在走进作品的大门,看到第一层风景之后,便不由得停下脚步。像马朝虎的《水》,教师一般也就带着学生只读到作者在文章中明确写出的东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是学生一读就知的东西,无需教师进行引导。当然,也有教师会在此基础上稍作延伸:有水的日子那么“乐”,缺水的日子那么“苦”,作者以“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