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品文 提领而顿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第十册)是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冰心的一篇游记散文。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精彩的片段,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片段1】
  出示:你们知道冰心奶奶吗?选择一个方面,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吧。
  1.作者生平;2.作品风格;3.主要作品。
  生1:冰心,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
  生2:我读过冰心奶奶的《小橘灯》《再寄小读者》。
  生3:冰心奶奶热爱儿童,她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
  生4:冰心的作品歌颂母爱、童真,文笔清新秀丽,委婉柔美。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诗歌鉴赏常用的方法。借助了解作者思想情感、人生阅历、创作风格等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苏教版教材在本文之后设置了“作家卡片——冰心”,为学生了解本文作者打开了一扇窗。用好作家卡片,了解作者,是教学这篇散文良好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知人品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深度和厚度。
  【片段2】
  出示:自由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只拣儿童多处行,作者在颐和园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那里的儿童多吗?画出相应的词、句,组内读一读。
  2 作者为什么要挤进颐和园?
  生1:作者主要游览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知春亭畔儿童太多啦,玉澜堂本来儿童不多,后来围了一群孩子观赏海棠花。
  生2:我补充一下,作者还游览了湖边。那里的儿童也很多。
  师:是啊,湖边儿童很多,“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
  生3:作者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感觉这情景实在有趣,所以笑着下了车,挤进颐和园。
  生4:我有补充。作者本来不准备去颐和园的,是路过的,因为热爱儿童,临时决定进去的。这里交代冰心奶奶游园的原因。
  师:太棒了,你竟然摸透了冰心奶奶的心思!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只拣儿童多处行”既是课文题目,又是贯穿全文内容的红线。百度百科“冰心语录”共列出冰心语录14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排第三。在古人眼中儿童是懵懂无知的,赏春、惜春、伤春是文人骚客的高雅行为,所以说“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的观点,“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既是作者的妙手偶得,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在作者眼中最可爱的只有儿童,有了儿童春天才更烂漫,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儿童是春天的使者,儿童就是“春天”。教学中必须紧紧扣住这条红线,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上述案例中,执教老师没有简单地要求学生按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再给课文分段。而是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作者的心路历程梳理文章脉络:一、因为儿童多,挤进颐和园(1、2节);二、知春亭畔、湖边欣赏群童赶春(3、4节);三、玉澜堂内,与儿童对话,花童相映,感悟“春天”(5~8节);四、“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9节)。这样处理举重若轻,特别是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别具匠心,让学生浑然不觉中整体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抓住了这篇散文的“领”。
  【片段3】
  出示:1 文中哪两处具体写了作者“只拣儿童多处行”?反复朗读这些句段,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生1: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生2:我觉得这句话有3个词用得很好。“笑”,说明冰心奶奶愿向儿童多处行;“迎”说明冰心奶奶乐向儿童多处行;“挤”形象地说明冰心奶奶只向儿童多处行。
  师:了不得!你像贾岛一样善于推敲。
  生3:我有补充。这一段开头的感叹句“这情景实在有趣”一定要读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4:还有一句。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
  生5:冰心奶奶老向孩子多的地方走,总是被撞。
  生6:撞的次数多,冰心奶奶觉得好玩,乐意被撞。
  师:你能将冰心奶奶兴致勃勃挤进颐和园的情趣读出来吗?
  知其人,观其行。要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品读作者的言行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案例中,教者扣住课题,让学生找出文本中具体写“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句子,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笑着”“迎着”“挤进”“撞个满怀”品味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儿童是敏感的,儿童是善于发现的,只要引导得当,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儿童是乐于感悟的。“悟”后再“读”,教学效果很好。
  【片段4】
  出示:自由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小组讨论,在冰心奶奶眼中,花儿与儿童哪个更美?
  生1:花儿关。“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把海棠花比作“几座喷花的飞泉”,这个句子写得太美了。
  生2:我同意,好一树花的海洋!美不胜收。
  生3:我们组有不同看法。这一部分重点写了儿童,写花的一节只有2行字,写儿童的却有5行字。我们认为在冰心奶奶的眼中儿童比花美。
  生4:是啊,冰心奶奶赏花可以到香山去,她来颐和园是冲着儿童来的。
  生5:冰心奶奶用“忸怩”“低头玩纽扣”写出女孩的文静羞涩,“笑着”“就是开得旺嘛”写出男孩的天真、大方。在冰心奶奶眼中儿童比花儿更美。
  在冰心奶奶眼中,花儿与儿童哪个更美?这真是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听课时觉得有点另类,课后与执教者探讨,执教老师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执教老师认为: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热爱,“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作者乐其中之乐。在这里,赏花是引子,与儿童对话是重点,春天美,儿童更美,儿童多处,春光烂漫。儿童是天使,是春天的使者,是祖国的春天。
  阅读一篇美文,如同欣赏一位美人,需整体观照。指导小学生品读《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样优美的散文,知人品文,提领而顿,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热爱儿童的拳拳之心。
其他文献
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纸化备课的倡导及集体备课的盛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却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这实在是本末倒置。有些教师视集体备课为轮流备课,由原来备全册教案变成备一两个单元的教案。更有甚者,“备课靠下载,上课靠模仿,作业靠教辅”,这些做法都与有效教学南辕北辙。  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其次才是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
期刊
象棋和围棋中均有个术语叫“复盘”,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将自己与他人下过的棋凭记忆按原来顺序重新摆出,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通过复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下棋过程中的妙着与失误,会让选手的竞技水平有很大提高。我校丁志明老师是围棋高手,前不久,他灵光闪现,上了一堂作文讲评课《过程“诊断”——〈倾听潮声〉讲评》。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很受启发,心有所动,札记如下。  一、 课例呈现及随程简评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中明确强调了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审美的课堂。我校柳袁照校长提出的“审美课堂”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践行。柳校长提出“审美课堂”应该是“尊重生命成长的课堂”,“是不懈追求教学创新的课堂”,“是有效实施审美教育的课堂”。“这种课堂
期刊
写作是一次心灵的倾诉,是个体对生命的感悟,是思想的清泉在文字间的流淌。在作文教学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柳袁照校长提出了“诗性写作”的教学理念。“诗性写作”是“形象的”“审美的”“纯真的”“超越功利的”;是一种以“文化浸润,情感体验”为方式的教学;是冲破重重迷雾,回到“原点”,让学生写真景、言真事、抒真情,重返“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境界。“诗性写作”追寻的是一条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抵达心灵深处的路径。  那如
期刊
当我们谈论教育问题时,教师总被认为是“教育者”,而学生是“被教育者”。这种意识将原本浑然一体的学习活动割裂成了两个界限分明的世界:第一个世界是教师通过自以为是的经验和实证而建构起来的教育幻景,第二个是学生亲自体验的异常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生活的世界。当第一个世界试图侵入甚至取代第二个世界的时候,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就随之产生了。  对学习者来说,教师的教育幻景是客观的不容怀疑的“他”世界;而“我”的学习世
期刊
语文无非是“听、说、读、写”,而“写”更反映着语文的综合素养。现在,似乎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了,老师也越来越不会教了。功利写作之风弥散于作文课堂,模式化、高考化写作几乎主导着学校作文教学的走向。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学校的多位语文老师近年来作出了诸多努力,提出“诗性教育”“审美课堂”等构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求思考,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也参与到他们之中,做了积极的梳理工作。  作文教学如何体系化,
期刊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后均编有练习题,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教材编排意图,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课文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课文练习的作用,将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成
期刊
【人物名片】  柳袁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2002年起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会员,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他推行以“本真、唯美、超然”为特征的“诗性教育”,倾力打造语文“审美课堂”,主张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努力构建“激活、共鸣、浸润”的作文教学模式。他坚持文道结合,亲自撰写并带领老师开发了二十余本语文校本教材和读物,让乡土文
期刊
作文是学生与教师普遍头疼的话题。学生怕写作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无话可说,不知道怎么说,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怎么改。作文真的这么难吗?应该不是!从直观体验来说,人的表达的学习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语言学习,二是文字学习;前者是口头表达,后者是书面表达,从本质上说两者性质一致。前者学习是从无到有,后者学习是从有到书面落实,是转换,从逻辑推演来说,前者理应比后者困难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领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王崧舟的教学风采。巧合的是,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在教学中借助板书“口”,形象地给学生指点学习方法,直接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真切切地获得提高。  一、妙用“口”,在“忽悠”中渗透阅读方法  下面是薛法根教学《九色鹿》片段。  师:《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墙壁上。这是一组连环画,有九幅图。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