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也是很有成就的。中国现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学生们生存环境、状态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然而有些教师依然运用旧的沟通方式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交流,自然就会被学生们拒绝。今天有些学生被错误的方式养育着,他们的思想品质‘生活、学习品质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老师们仍然使用旧的的考评机制评价学生,用家长式的方式对待学生,不懂得学生的心理,高压强迫学生学习,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矛盾,所以教师要学心理学,懂得学生的心理这很重要。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以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所以,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强调要了解学生,但却很少被要求了解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了解学生固然重要,了解自己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既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才能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教师要如何了解自己呢?
首先,要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其次,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一般地说,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容易,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上下左右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第三,要掌握一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因为这与正确认识“自我”密切相关。这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主要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既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又不会被别人操纵;遇事能够冷静理智,不会感情用事等等。第四,多参加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霍步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不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是等于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的选择和判断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选择和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选择和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选择和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和判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选择和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扼杀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过去我们教师在向学生出示各类作业或考试题目时,其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这其时既不符合实际也无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专家认为,作业或考试题目的的答案允许有一定的模糊度,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大的选择和判断余地,还可以激发创新的兴趣。毫无疑问,我们教师如果都像英国剑桥商人霍不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判断余地,学生将来能够有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吗?
“皮格马利翁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学生一份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神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
为什么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所做的实验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们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的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一旦好意知觉学生,有意识或意识地寄以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难怪有人说,教育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增减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为此,心理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得到结论是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先贬后褒的方法,往往会弄巧成挫。
各位教师,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这样一来学生能接受,也会改变,何乐而不为呢?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以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所以,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强调要了解学生,但却很少被要求了解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了解学生固然重要,了解自己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既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才能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教师要如何了解自己呢?
首先,要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过与别人行为及优缺点的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其次,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消除认识“自我”的盲区。一般地说,认识别人比认识“自我”容易,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自己要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上下左右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通过认真分析和判断来认识“自我”。第三,要掌握一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因为这与正确认识“自我”密切相关。这些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主要有: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既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又不会被别人操纵;遇事能够冷静理智,不会感情用事等等。第四,多参加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有益的、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可以检测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霍步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不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是等于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的选择和判断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选择和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选择和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选择和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和判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选择和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扼杀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过去我们教师在向学生出示各类作业或考试题目时,其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这其时既不符合实际也无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专家认为,作业或考试题目的的答案允许有一定的模糊度,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大的选择和判断余地,还可以激发创新的兴趣。毫无疑问,我们教师如果都像英国剑桥商人霍不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判断余地,学生将来能够有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吗?
“皮格马利翁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学生一份名单通知有关教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罗神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
为什么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所做的实验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们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的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一旦好意知觉学生,有意识或意识地寄以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难怪有人说,教育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增减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为此,心理学家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得到结论是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先贬后褒的方法,往往会弄巧成挫。
各位教师,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这样一来学生能接受,也会改变,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