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法国哲学家曾经提出这样一个例证:假定有一匹驴子站在两堆同样大、同样远的干草之间,如果它没有自由选择的意志,不能决定应该先吃哪堆干草,它就会饿死在两堆干草之间。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驴子是绝对不会在这样的情境中饿死的,它会很快地作出决定。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有许多事需要我们作出决策。决策,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多个可行的方案中选取其中一个方案的过程,决策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儿童到了三岁左右,大脑的生理发育开始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这就使幼儿具备了感受“自我”和“自我存在”的心理基础,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意愿,这时的孩子就已经开始了决策。例如选择谁做自己的玩伴,选择怎样的玩耍方式,是否参加某一游戏,是否愿意充当游戏中的某一角色,等等。
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
镜头1:星期天,小明和妈妈到儿童乐园去玩,儿童乐园里,许多小朋友玩得正欢:有的在骑马,有的在玩沙,还有的在荡秋千……小明的目光停留在了玩沙池上,脚步也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妈妈看了看小明,又看看玩沙池,说:“我们小明骑马吧,骑马又干净又安全。”边说边拽着小明的手边往骑马场地走去……
镜头2: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在家搞卫生,辰辰也跟着忙乎起来,她帮着妈妈把自己的脏手帕、脏袜子放进水里洗,不一会儿,这些衣物就又变得干干净净的了。忽然,她似乎想起了什么,不声不响地走到电视柜前,拿起沾满灰尘的遥控器放进了水里……
我们从例1中可以看出当孩子面对多种游戏想选择时,母亲提前为孩子作出了决策。或许,母亲觉得骑马“又干净又安全”,而玩沙会弄脏手、弄脏衣服,所以就擅自决定让孩子骑马。然而,母亲的决定却使孩子失去了一次自我选择、自我决策的机会。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和小明一样,像一只被妈妈藏在口袋里的“小袋鼠”,很少有自己决策的机会,这主要是由父母长辈的过分干涉和包办代替所造成的。其实,既然孩子在生理上、心理上已具有了初步的决策能力,那么孩子的事何不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呢?
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也能根据一定的现象进行自我判断、自我决策了。当辰辰看到妈妈用“洗”的办法能把脏东西变干净时,她随即作出了决策:把遥控器也放在水里洗洗干净,其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幼儿虽然作出了一定的决策,但受到其知识、经验、情感等各方面的限制,有时会作出不正确的决策,从而使“好心”办了“坏事”。不过,我们所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辰辰从自我决策到体验失败,经历了积极思索、动手操作、反思问题的过程。获取了自我决策的机会,遥控器不能洗的经验,以及错误决策的失败体验。这一切对于孩子来说远比家长直接告知所获得的多得多。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决策能力呢?
二
(一)要为幼儿提供决策的机会。
在复杂环境和情景中能及时作出各种应变和决策,决不含糊和拖泥带水,这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必须从小塑造。所以,我们应该多给孩子提供决策锻炼的机会。
春游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户外活动。在一次春游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选择是去公园找春天还是去田野中、大自然里找春天,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经过一番小小的争议,最后大家决定去公园;在去公园之前,我又提出了问题:从幼儿园到公园有两条路,一条是小路,路虽窄,但比较近,沿途还能看到许多漂亮的野花和小草;另一条是大路,路虽宽,但比较远,不过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很热闹。走哪条路呢?同样我也请幼儿作决定,并说说为什么,幼儿决定走小路,当然也说出了许多理由。
同样在教学活动中,我也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幼儿决策,如在音乐活动“迷路的小花鸭”中,我让幼儿假设:假如是你碰到了迷路的小花鸭,你会怎么做呢?要是你自己迷路了,你又会怎么办呢?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假设,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想象能力,而且使幼儿得到了更多的决策机会,自主决策意识也更加强烈了。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鼓励幼儿自主决策。
日常生活贯穿于幼儿在园活动的始终,期间几乎每天都会有意外让你“措手不及”,但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些“意外”为幼儿提供各种决策的机会。
晨间锻炼时,两个孩子同时抓住了一个圈互不松手,还一个劲地说:“是他抢我的圈!”“不对,是我先拿到的!”……见此情景,我并没有马上过去制止,而是“冷眼旁观”事态的发展,这其实就给了幼儿一个自主决策的空间。又如,在一次春游活动中,一位孩子把果皮抛在地上,对此情景,有的孩子“视而不见”,有的忙跑过来告诉老师,这时,面对孩子求助的目光,我只是蹲下身反问了孩子一句:“你们说怎么办呢?”……
总之,日常生活中,锻炼幼儿决策能力的契机很多,教师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多问幼儿几个“怎么办”,鼓励幼儿遇事要敢于决策。
(三)让孩子学会判断、比较、分析,提高其决策能力。
虽然,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决策的能力,但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孩子的许多决策往往是不够正确的,就像例2中的辰辰那样。所以,成人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学会判断、比较、分析,提高其决策能力。
1.集体讨论法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应从不同的观点中选择,也应从不同的判断中选择。”培养幼儿正确的决策能力首先要让幼儿懂得对众多观点进行判断,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好的,所以,在面对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集体讨论,让幼儿从众多的选择中挑出最优的决策。
就如上文提到的“抢圈事件”发生后,我就在晨间谈话中和幼儿讨论了这个问题:“如果你是抢玩具的孩子,你会怎么办?”有的幼儿说:“我会让别人先玩一会儿我再玩。”有的说:“如果是沙包、皮球这些玩具,我们就商量着一起玩。”烨烨最逗了,他说:“如果是女生和我抢我就让她先玩,因为我是男子汉;如果是男生和我抢,我们就猜拳,这样大家都有机会。”……最后经过比较大家觉得烨烨提出的“猜拳”的方法是最好的。
这样的谈话活动,既使幼儿学会了分析判断,培养了幼儿的决策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渗透了社会性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2.实践比较法
心理学认为,4~7岁幼儿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较感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在实践中进行比较,让幼儿通过对具体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评价决策的优劣。
星星的滑板车是五六个幼儿目光的聚焦点,从他们羡慕的目光中我知道他们都想玩一玩,可是只有一辆滑板车怎么玩呢?星星提议,大家排队,按次序轮流玩。可才玩了几个人儿,矛盾就出现了:有的幼儿玩的时间长,有的幼儿玩的时间短。于是,有幼儿提议请一个裁判,可不一会儿又有问题了:裁判偏心他的好朋友。那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这时,头脑灵活的波波说:“老师,小小运动会时裁判老师不都看表吗,你也帮我们看好表吧,这样大家玩的时间不是一样长了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幼儿对此提出异议了。看来让幼儿按自己的决策行动,通过实践比较,检验不同决策的结果,能帮助幼儿找到最优决策,提高幼儿正确决策的能力。
现代教育强调:“要尊重幼儿的能力,就要相信幼儿的能力,允许幼儿自己选择,给幼儿出错的权利,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建构知识,获得发展。”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放开思想和手脚,给幼儿做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提高幼儿的决策能力,因为新时代需要的是会冷静思考,能正确决策的人。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驴子是绝对不会在这样的情境中饿死的,它会很快地作出决定。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有许多事需要我们作出决策。决策,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多个可行的方案中选取其中一个方案的过程,决策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儿童到了三岁左右,大脑的生理发育开始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这就使幼儿具备了感受“自我”和“自我存在”的心理基础,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意愿,这时的孩子就已经开始了决策。例如选择谁做自己的玩伴,选择怎样的玩耍方式,是否参加某一游戏,是否愿意充当游戏中的某一角色,等等。
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
镜头1:星期天,小明和妈妈到儿童乐园去玩,儿童乐园里,许多小朋友玩得正欢:有的在骑马,有的在玩沙,还有的在荡秋千……小明的目光停留在了玩沙池上,脚步也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妈妈看了看小明,又看看玩沙池,说:“我们小明骑马吧,骑马又干净又安全。”边说边拽着小明的手边往骑马场地走去……
镜头2: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在家搞卫生,辰辰也跟着忙乎起来,她帮着妈妈把自己的脏手帕、脏袜子放进水里洗,不一会儿,这些衣物就又变得干干净净的了。忽然,她似乎想起了什么,不声不响地走到电视柜前,拿起沾满灰尘的遥控器放进了水里……
我们从例1中可以看出当孩子面对多种游戏想选择时,母亲提前为孩子作出了决策。或许,母亲觉得骑马“又干净又安全”,而玩沙会弄脏手、弄脏衣服,所以就擅自决定让孩子骑马。然而,母亲的决定却使孩子失去了一次自我选择、自我决策的机会。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和小明一样,像一只被妈妈藏在口袋里的“小袋鼠”,很少有自己决策的机会,这主要是由父母长辈的过分干涉和包办代替所造成的。其实,既然孩子在生理上、心理上已具有了初步的决策能力,那么孩子的事何不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呢?
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也能根据一定的现象进行自我判断、自我决策了。当辰辰看到妈妈用“洗”的办法能把脏东西变干净时,她随即作出了决策:把遥控器也放在水里洗洗干净,其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幼儿虽然作出了一定的决策,但受到其知识、经验、情感等各方面的限制,有时会作出不正确的决策,从而使“好心”办了“坏事”。不过,我们所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辰辰从自我决策到体验失败,经历了积极思索、动手操作、反思问题的过程。获取了自我决策的机会,遥控器不能洗的经验,以及错误决策的失败体验。这一切对于孩子来说远比家长直接告知所获得的多得多。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决策能力呢?
二
(一)要为幼儿提供决策的机会。
在复杂环境和情景中能及时作出各种应变和决策,决不含糊和拖泥带水,这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必须从小塑造。所以,我们应该多给孩子提供决策锻炼的机会。
春游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户外活动。在一次春游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选择是去公园找春天还是去田野中、大自然里找春天,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经过一番小小的争议,最后大家决定去公园;在去公园之前,我又提出了问题:从幼儿园到公园有两条路,一条是小路,路虽窄,但比较近,沿途还能看到许多漂亮的野花和小草;另一条是大路,路虽宽,但比较远,不过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很热闹。走哪条路呢?同样我也请幼儿作决定,并说说为什么,幼儿决定走小路,当然也说出了许多理由。
同样在教学活动中,我也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幼儿决策,如在音乐活动“迷路的小花鸭”中,我让幼儿假设:假如是你碰到了迷路的小花鸭,你会怎么做呢?要是你自己迷路了,你又会怎么办呢?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假设,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想象能力,而且使幼儿得到了更多的决策机会,自主决策意识也更加强烈了。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鼓励幼儿自主决策。
日常生活贯穿于幼儿在园活动的始终,期间几乎每天都会有意外让你“措手不及”,但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些“意外”为幼儿提供各种决策的机会。
晨间锻炼时,两个孩子同时抓住了一个圈互不松手,还一个劲地说:“是他抢我的圈!”“不对,是我先拿到的!”……见此情景,我并没有马上过去制止,而是“冷眼旁观”事态的发展,这其实就给了幼儿一个自主决策的空间。又如,在一次春游活动中,一位孩子把果皮抛在地上,对此情景,有的孩子“视而不见”,有的忙跑过来告诉老师,这时,面对孩子求助的目光,我只是蹲下身反问了孩子一句:“你们说怎么办呢?”……
总之,日常生活中,锻炼幼儿决策能力的契机很多,教师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多问幼儿几个“怎么办”,鼓励幼儿遇事要敢于决策。
(三)让孩子学会判断、比较、分析,提高其决策能力。
虽然,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决策的能力,但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孩子的许多决策往往是不够正确的,就像例2中的辰辰那样。所以,成人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学会判断、比较、分析,提高其决策能力。
1.集体讨论法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应从不同的观点中选择,也应从不同的判断中选择。”培养幼儿正确的决策能力首先要让幼儿懂得对众多观点进行判断,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好的,所以,在面对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集体讨论,让幼儿从众多的选择中挑出最优的决策。
就如上文提到的“抢圈事件”发生后,我就在晨间谈话中和幼儿讨论了这个问题:“如果你是抢玩具的孩子,你会怎么办?”有的幼儿说:“我会让别人先玩一会儿我再玩。”有的说:“如果是沙包、皮球这些玩具,我们就商量着一起玩。”烨烨最逗了,他说:“如果是女生和我抢我就让她先玩,因为我是男子汉;如果是男生和我抢,我们就猜拳,这样大家都有机会。”……最后经过比较大家觉得烨烨提出的“猜拳”的方法是最好的。
这样的谈话活动,既使幼儿学会了分析判断,培养了幼儿的决策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渗透了社会性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2.实践比较法
心理学认为,4~7岁幼儿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较感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在实践中进行比较,让幼儿通过对具体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评价决策的优劣。
星星的滑板车是五六个幼儿目光的聚焦点,从他们羡慕的目光中我知道他们都想玩一玩,可是只有一辆滑板车怎么玩呢?星星提议,大家排队,按次序轮流玩。可才玩了几个人儿,矛盾就出现了:有的幼儿玩的时间长,有的幼儿玩的时间短。于是,有幼儿提议请一个裁判,可不一会儿又有问题了:裁判偏心他的好朋友。那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这时,头脑灵活的波波说:“老师,小小运动会时裁判老师不都看表吗,你也帮我们看好表吧,这样大家玩的时间不是一样长了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幼儿对此提出异议了。看来让幼儿按自己的决策行动,通过实践比较,检验不同决策的结果,能帮助幼儿找到最优决策,提高幼儿正确决策的能力。
现代教育强调:“要尊重幼儿的能力,就要相信幼儿的能力,允许幼儿自己选择,给幼儿出错的权利,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建构知识,获得发展。”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放开思想和手脚,给幼儿做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提高幼儿的决策能力,因为新时代需要的是会冷静思考,能正确决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