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人们进行某一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推动情绪,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同样如此,良好的学习兴趣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强烈的学习动机下努力学习英语知识。现阶段,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英语兴趣下降问题十分普遍,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語学习兴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0-342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中,激发以及培养学生英语兴趣是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作为小学阶段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究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策略改善,通过对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英语能力。
一、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
1.教师方面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大部分活动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在刚接触英语这门全新的语言时通常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随着教学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逐渐下降。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由于专业素养有限,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没有基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生动的英语教学设计。除此之外,英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有效评价,对于学生的细微进步没有进行认可与表扬,而对于学生的错误进行消极的评价,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技巧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并保持高度的参与热情,是当代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究的重要问题。
2.学生方面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现阶段许多小学生对于英语学科学习并不重视,认为初中与高中阶段才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这一思想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认识到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对于今后学习以及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许多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后听英语录音以及英语单词记忆不能按时完成,英语基础知识巩固不到位,后面的英语学习过程更加困难,久而久之,学习兴趣更加低落,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小学英语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英语学习兴趣提升策略
1.渲染课堂、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异愿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运用风趣幽默,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配合丰富的教学手势渲染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然而然的运用英语进行发言。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10分钟快速活跃课堂气氛,如带领学生开展“Let me guess” 等趣味游戏,快速激发学生热情。
2.研究教材,认真备课
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研究,并基于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学习能力,遵循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语言材料呈现之前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运用实物、挂图以及多媒体等创造新颖,生动的学习情境,通过声光电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英语记忆效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是单纯的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时期下的小学英语教师要将小学生作为具有成长潜能的学习主体,正确认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推动其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科学合理的进行问题提出以及持续不断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回答。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前提,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较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厌学情绪,新时期下的小学英语教师要改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开发自身的教学魅力,以爱为核心要素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一个学生对于教师的情感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情感,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以及表情向学生进行尊重以及信任的情感信息传递,在学生答错问题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细小闪光点进行发掘与表扬,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关心鼓励以及教学上的实际帮助,培养与保持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兴趣。
结语
总而言之,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很多,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适时适度的教学情境创造打造和谐与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推动英语学科教学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培培.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6):96-97.
[2]孙秀梅.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实践[J].基础外语教育,2020,22(04):83-88+109.
[3]陈君.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0(23):173.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0-342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中,激发以及培养学生英语兴趣是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作为小学阶段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究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策略改善,通过对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英语能力。
一、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
1.教师方面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大部分活动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在刚接触英语这门全新的语言时通常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随着教学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逐渐下降。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由于专业素养有限,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没有基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生动的英语教学设计。除此之外,英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有效评价,对于学生的细微进步没有进行认可与表扬,而对于学生的错误进行消极的评价,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技巧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并保持高度的参与热情,是当代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究的重要问题。
2.学生方面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现阶段许多小学生对于英语学科学习并不重视,认为初中与高中阶段才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这一思想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认识到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对于今后学习以及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许多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后听英语录音以及英语单词记忆不能按时完成,英语基础知识巩固不到位,后面的英语学习过程更加困难,久而久之,学习兴趣更加低落,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小学英语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英语学习兴趣提升策略
1.渲染课堂、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异愿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运用风趣幽默,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配合丰富的教学手势渲染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然而然的运用英语进行发言。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10分钟快速活跃课堂气氛,如带领学生开展“Let me guess” 等趣味游戏,快速激发学生热情。
2.研究教材,认真备课
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研究,并基于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学习能力,遵循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语言材料呈现之前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运用实物、挂图以及多媒体等创造新颖,生动的学习情境,通过声光电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英语记忆效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是单纯的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时期下的小学英语教师要将小学生作为具有成长潜能的学习主体,正确认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英语能力,推动其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科学合理的进行问题提出以及持续不断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回答。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前提,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较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厌学情绪,新时期下的小学英语教师要改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开发自身的教学魅力,以爱为核心要素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一个学生对于教师的情感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情感,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以及表情向学生进行尊重以及信任的情感信息传递,在学生答错问题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细小闪光点进行发掘与表扬,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关心鼓励以及教学上的实际帮助,培养与保持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的兴趣。
结语
总而言之,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很多,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适时适度的教学情境创造打造和谐与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推动英语学科教学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培培.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6):96-97.
[2]孙秀梅.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实践[J].基础外语教育,2020,22(04):83-88+109.
[3]陈君.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0(2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