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点亮人生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an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的确,读书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生活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味。然而,这些年,中学生阅读能力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阅读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是阅读量太小,阅读时间明显不足,大部分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有些学生平时几乎不看课外书。二是阅读面狭窄,很多学生急功近利,只读中学生作文选,或者只凭兴趣,阅读消遣性读物,特别是娱乐性报刊,而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几乎是一片空白。三是阅读兴趣不浓,教师强势“介入”,过度教授,学生与文本被不断“离间”,从而无法“触摸”与“亲历”,致使学生本来萌生的阅读兴趣也荡然无存。四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致使学生阅读方法单一,缺乏科学积累材料的意识,读书收效不大。
  阅读教学最大的失误是教师无休无止的分析讲解和过多过滥的考试“训练”挤占了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以分析、灌输、注入、强制训练为基本手段的主要教学过程充斥课堂,使学生没有机会去积累、感悟、熏陶。这种以讲代读、以练代读的阅读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己品味作品的权利和机会,致使学生的主体性失落,语文的特性已不复存在。学生讨厌阅读的心理比较普遍,他们缺少感悟、体验,较少思考,也不会理解,表达、阅读能力萎缩,他们认知的某些方面得到强化,但兴趣、情意、方法、习惯乃至品格被忽视,整体发展严重失衡,舍本逐末,阅读教学高耗低效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确立目标,阅读要体现有序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而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也在于为人的发展提供食粮。它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那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真善美的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充溢着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
  首先是经典著作。经典名著是前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文化主食。笔者曾经在高一年级试验开展“名著研究”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十周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至少每天抽出半小时阅读原著。因为学校图书馆备存的相关作品有限,笔者便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在家里或学校上网阅读,从而满足了不同学生在不同地点阅读同一部名著的需要。其中第一、二周进行“三国影像”,放映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影视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熟悉名著的基本情节;第三、四周进行“三国导读”,向学生介绍有关作家创作的一些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名著当中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疑点和难点;第五、六周进行“名家说三国”,播放“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相关视频;第七、八周则是“我认识的三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作品中的一个角度,制作课件、写作读书报告。第九、十周进行“我说三国”,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课上进行交流,全班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评价,相互借鉴。
  其次是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由于许多当代作品的价值尚未得到权威的认同,或者作品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相当的鉴赏水平,力求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作品。如近年来,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系列,涉及到中外文化的许多方面;又如港台著名作家张晓风、席慕容、林清玄、刘墉、董桥等人的作品,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显著的效果。
  二、激发兴趣,阅读要体现自主性
  自主性阅读是一种主观的积极的能动的阅读行为,也是一种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阅读心理需求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教学不单靠语文老师的指导,更要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笔者在上“名著阅读”课时,事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然后根据他们的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目,培养出他们自觉的阅读习惯。如有的学生感情丰富,笔者推荐给他们情感类的文章和书目,可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如《春水》《繁星》《简·爱》《边城》等,使他们在阅读的世界里,产生情感共鸣,品尝到一种“崇高”的美感,在这种美感的驱动下使他们有了更多的阅读需求。再如有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笔者则把一些战争题材、体育运动类题材的文章和书目推荐给学生,如《斯巴达克思》《战争与和平》《三国演义》等,让他们在竞技的舞台上享受超越的快感。学生有了这种超越的快感,就有了增大阅读量的欲望。长期坚持阅读,自主性的阅读习惯就能慢慢地养成。
  三、重视对话,阅读要体现个性化
  教师与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虽然受到阅读对象(文本)的制约,但每一个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能动参与,都是一种全面的精神把握和特殊占有,个人的特殊心理活动、独特的情感意志、感受理解都将在阅读对象上打下鲜明的个性印痕。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行为,靠理性分析或他人言传难以奏效。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现代中学生的普遍心理,他们渴望运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从而表现自己的评价与思索。感悟,强调的主要是学生主体的阅读与思考,是对语言材料的品味与体验。而阅读教学的特殊性还在于通过师生的互动,实现建构文本意义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阅读,在阅读中达成一种分享、共享,让阅读活动成为师生人格对等的交往和“对话”,学生在课堂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激发出闪亮的火花。
  例如,笔者在讲授《传记选读》中的《幸福从细小处开始》一文时设计了一个“走进心灵”的环节,让学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感受,以“富兰克林,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与伟人进行心灵交流。于是,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对文本的多角度的解读,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对话和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传主富兰克林的人格魅力,传主的精神也得到了傳承。
  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远游,是内在性灵不断成长的泉源。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让我们在“霓光璀璨中独守一炷青灯”,将阅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让阅读点亮人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510380)
其他文献
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职教学校文学欣赏教材的章节以体裁来整合。这样便于在比较阅读中,使学生了解相同体裁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风格,使学生的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经典的文学作品被人们广为熟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较为切合职教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欣赏水平。  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它与相关专业的衔接度。如旅游职教校本课程文学欣赏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宗旨和目的,就是要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专
期刊
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关键点是阅读,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原点。离开了阅读的语文教学实践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位了阅读的语文教学实践是机械地杀鸡取卵,甚至是戕害式的急功近利。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长期关注师生阅读现状,对文本阅读“缺位”“不为”现象深为痛心。我们看到当前语文教学实践范式花样繁多,“导学案”“课程单”“活动单”等此起彼伏,把一篇篇精美的阅读对象——文本当作一块块案板上
期刊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古文教学,用专业的精神和态度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激趣、积累与积淀为实施策略,带领学生走向共同成长和进步。  一、激趣形式的导入  若想真正促进学生增强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以先声夺人的姿态,于导入环节做好充分的铺垫工作,以改善学生心理,增强其主动接触的愿望。可以采取的做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吸引力较强的问题。在学习《庄子》中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这
期刊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的贵族已婚妇女为了追求真爱而婚外恋但以卧轨自杀为结局的故事。“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正如作者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的圣经语录,托尔斯泰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安娜最后的悲剧是因为她自作自受,上帝自会做出公正的审判。”但是安娜究竟哪里做错了,托尔斯泰并没有直接写明,因为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在人性与伦理的冲突中矛盾着、对抗着的角色。
期刊
随着“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修订,“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经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当下学生的写作现状,浅写作泛滥成灾。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公正的现代公民素养具有重大意义,这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都需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就写作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知
期刊
时下的高中生作文,多是空话连篇、读之无味的套作,或是无病呻吟、肤浅造作的虚假之作;那些思想深刻或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敏感的心灵与细腻的感受?当然不是!我相信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最纯最真的土壤,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肥沃的地方。语文教师要做的只是循着学生的本性,给他们心灵的滋养和情感表达的指引。因此,当学生写作在空洞、僵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缺乏真情、不会抒发真
期刊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是指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偏离或反常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创作手法。“陌生化”能重新唤起人对事物的兴趣,持续激发人对周遭的探索,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自读文本的认知,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理解文本,完成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以多元视角拓宽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同时激发其质疑和探究的
期刊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培养对象,二是培养方法。因此,培养学生“发展素养”是基本途径,落实“立德育人”才是根本任务,怎样把这个根本任务具体化系统化,这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操作层面进行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任务的多向性转化为指向性,其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既是新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又是散文文体教学的追求,通过解读散文之美——语言美、场景美和哲思美,把握文本的
期刊
白居易是中唐诗坛最为璀璨的一颗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诗篇,《琵琶行》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叙事诗。在当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诗主要叙述了一位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段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因为有众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而精妙绝伦。《琵琶行》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在抒情艺术上的高超技艺同样不容忽视。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身
期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当学生又一次诵读起《春江花月夜》这首“孤篇盖全唐”的绝世名篇时,这首诗中所渗透的美便让我浮想联翩,不能自持。记不清是第几次教这首诗,也不知道多少次吟诵它,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美感享受,我会把我的这些体验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和我一起涵泳,一起感動。《春江花月夜》就像一颗硕大的夜明珠,璀璨的光芒散发出的美让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