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散文审美教学研究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ai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培养对象,二是培养方法。因此,培养学生“发展素养”是基本途径,落实“立德育人”才是根本任务,怎样把这个根本任务具体化系统化,这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操作层面进行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任务的多向性转化为指向性,其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既是新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又是散文文体教学的追求,通过解读散文之美——语言美、场景美和哲思美,把握文本的内在美。笔者以《像山那样思考》为教学例子,探索语文教学中散文审美鉴赏的途径,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让学生感知体验语言之魅力、场景之力量和哲思之深厚。
  一、诵读课文以体验语言诗意美
  诵读法是散文教学的必经之路。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调节散文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可以让学生从章节诵读中体物知情,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这是审美志趣的发起点。
  《像山那样思考》从一声狼嗥这一特写镜头开始,诗意的语言就随之展开,尽管描绘的是沉重的死亡的迫近,但文字里透出的是诗一般的氛围,简洁的叙述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积淀。在教学前三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齐声诵读,学生很容易就能读出其中的韵味,因为狼嗥的特点是“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情感的迸发”,这些情感色彩及其显著的词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狼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鲜明对立性、富有怨怼意味的情感?而作者又是怎样进行诗意的表达的?
  诗意美在第二段表现最突出:“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會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这部分文字运用了铺排的手法,使结构和语言都有诗意化,拟人化地写出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以及猎人这些不同群体对这一声“狼嗥”的反应,揭示的是这一声嗥叫背后主体、场所、同伴、受害者和猎杀者的各怀目的,虎视眈眈,有生死的较量,有利益的角斗,暗藏杀机,作者在这里与山站在一个“制高点”,冷静地看待这一场关乎生死,更关乎自然生态的角斗,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揭示出这些反应背后“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忧虑与思考,尤其是人类在这里扮演的自私自利角色,与山的视角冷静、平等、客观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平实的比较中,融入了作者“明显”的感情倾向,而又有“迫切”的主观愿望,融入了“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意义。
  二、想象情景以欣赏场景悲喜美
  想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更是文本解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解读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与生活进行迁移,以还原作者描绘的场景,感受描绘的画面所传递的情感。
  在解读4~9节时,想象还原文本所描述的场景,是感受文意、揣摩作者写作用意的最直接的方法。“我”对狼的认识变化来自一个“事件”:“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这部分有关狼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当时的场景,利奥波德笔下对狼的描写有着温馨的画面感,也有很强的代入感,可以让人不禁想起自家养的小宠物,活泼、好动、调皮、可爱,有种想近前去捏一把或者抱起来逗乐的感觉,画面优美有喜感,笔端含情,传递着生命的律动。这里作者所描绘的这群狼,不禁让读者颠覆了对狼一切不良的印象:“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 竟然让人误以为是雌鹿; 而小狼所表现出来的“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则勾勒出和谐自然的生命状态,触动读者心灵深处,凸显了作为狼的生命意义。
  “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当我们的来复枪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当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部分写到了人的做法,让人顿感悲愁。人们猎杀狼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做出了最直接的决定——射杀!作者极力摹写老狼垂死时眼中的绿光,透露出心灵的震颤。场景中的温馨美被无知者的人类残忍地彻底毁灭,这绿光是对人类深刻的谴责。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描写小狼的画面越温馨,小狼越可爱,体现作者对猎杀者尤其是“不堪造就”的新手的谴责就越有力。可以看出,作者的忧思寄寓于诗情画意,像狼嚎一样深沉。“自然的和谐之美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却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学生可以随着画风的变化,深刻感受这场景给人警醒的力量。
  三、探究主旨以感知哲思深远美
  探究是文本解读的核心方法,对散文哲思的探究就是深入挖掘散文主旨,感知散文中蕴藏的深远意味。层进式的解读过程,意在求得散文哲思美,带给读者以强劲的力量,体会深远的审美情趣。
  研读第10节,不由得感叹作者哲思深远,与其说是山的沉思,不如说是作者的远见。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中的随笔,文中作者以诗意笔法、悲喜意境阐释对生态不同于他人的理解,深入关注生态环境和生态伦理,并理性思考了如何构建和谐生态家园。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在这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不过,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生态自然已潜藏着危机。我们要的“安全”在不知不觉中酝酿着危险,把自己推入深不见底的生态深渊。作者想要强调的是我们追求的安全不该只是暂时的,而应该是长远的,人类要树立居安思危的生态意识。
  正如译者侯文蕙所说:“利奥波德从那只垂死的母狼的嗥叫中听到和感到的,是对世界的忧虑,也是对站在狼这类动物的对立面的人的忧虑。”狼的嗥声依旧回荡在原野中,其中深含着大自然生存法则的启示,而悲哀的是人类尚未觉悟,这正是作者作为一个个体对群体的忧虑,体现的是长远而深刻的思考。
  纵观全文,作者的思考是从狼嗥开始的,到“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结束。这一声“狼嗥”中渗透着对“狼”“人”以及自然的思考,深远而富有诗意,思考的实质是作者在向人类展示着一个人类自己还不曾理解和正视的一个事实,或是对将要面临的一场危机的正告。这一事实和危机将给人们带来震撼,这正体现了此文的哲思:“思考”本为人类所独有,而作者却赋予“山”以人性,要人类向山学习,学习它的大气、高远、永恒的特征,这恰恰是人类所缺失的。人类为了眼前的个人利益,思考狭小、浅薄、短暂,不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缺少了“山”那样的客观、理性、高远的视野。
  在这声嗥叫里,作者借文本透露出的哲思意蕴深远,目标深远,意义深远,价值深远。这样的散文哲思前卫,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意在警示人类,要学会“像山那样思考”,平等地看待世间万物,尊重客观规律,敬畏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唤起人类的自然生态意识。借助散文探究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狼的呼唤,更是作者的呼唤,并自觉养成散文阅读的审美志趣。
  因此,在深化情感、价值体悟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文本的审美解构,确定章节审美指向性,由浅层到深层,引导学生从诗化语言、场景再现和哲思表达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妙之境。教师在审美鉴赏教学时,应勾勒审美境界,力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的养成,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314500)
其他文献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中学生很难突破的一个模块。综观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其所选文章都堪称经典。从题材上来说,大多数出题者钟爱的是当代知名作家的散文名篇。也不乏短小精悍、意蕴丰富的当代名家的小说文本。从思想情感上说,所选作品一般都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都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内容上来说,所有选考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字数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字之间,中学生是能够在短时间
期刊
意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重现作品所描述的画面,进而实现物、景、情、理等的完美融合,最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主旨的一种教学方法。意境教学法强调教师必须熟悉文章作者、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挖掘作品的内涵,引领学生在相关的意境中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情感,习得语言表达。教师如何紧扣高中生的学习基础,灵活运用意境教学法,实现语文课堂的增值呢?  一、巧抓特征性意象,
期刊
【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诗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讀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下面以《虞美人》一词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期刊
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职教学校文学欣赏教材的章节以体裁来整合。这样便于在比较阅读中,使学生了解相同体裁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风格,使学生的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经典的文学作品被人们广为熟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较为切合职教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欣赏水平。  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它与相关专业的衔接度。如旅游职教校本课程文学欣赏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宗旨和目的,就是要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专
期刊
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关键点是阅读,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原点。离开了阅读的语文教学实践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位了阅读的语文教学实践是机械地杀鸡取卵,甚至是戕害式的急功近利。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长期关注师生阅读现状,对文本阅读“缺位”“不为”现象深为痛心。我们看到当前语文教学实践范式花样繁多,“导学案”“课程单”“活动单”等此起彼伏,把一篇篇精美的阅读对象——文本当作一块块案板上
期刊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古文教学,用专业的精神和态度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激趣、积累与积淀为实施策略,带领学生走向共同成长和进步。  一、激趣形式的导入  若想真正促进学生增强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以先声夺人的姿态,于导入环节做好充分的铺垫工作,以改善学生心理,增强其主动接触的愿望。可以采取的做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吸引力较强的问题。在学习《庄子》中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这
期刊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的贵族已婚妇女为了追求真爱而婚外恋但以卧轨自杀为结局的故事。“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正如作者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的圣经语录,托尔斯泰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安娜最后的悲剧是因为她自作自受,上帝自会做出公正的审判。”但是安娜究竟哪里做错了,托尔斯泰并没有直接写明,因为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在人性与伦理的冲突中矛盾着、对抗着的角色。
期刊
随着“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修订,“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经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当下学生的写作现状,浅写作泛滥成灾。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公正的现代公民素养具有重大意义,这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都需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就写作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知
期刊
时下的高中生作文,多是空话连篇、读之无味的套作,或是无病呻吟、肤浅造作的虚假之作;那些思想深刻或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敏感的心灵与细腻的感受?当然不是!我相信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最纯最真的土壤,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肥沃的地方。语文教师要做的只是循着学生的本性,给他们心灵的滋养和情感表达的指引。因此,当学生写作在空洞、僵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缺乏真情、不会抒发真
期刊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是指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偏离或反常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创作手法。“陌生化”能重新唤起人对事物的兴趣,持续激发人对周遭的探索,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自读文本的认知,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理解文本,完成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以多元视角拓宽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同时激发其质疑和探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