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作品再创作对美术学习的提升与帮助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k213071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偶有丢弃自己不满意作品的现象,使之越来越气馁、对创作失去信心。更有甚者认为自己反正也画不好,疲于思考,久而久之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本文就对如何帮助学生发现“失败”作品中的“美”,作为导索,论证利用“发现残缺中的美”“艺术再创作”等方法,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情趣、提高艺术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作品进行联想和再创作的意识。在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增加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喜爱。在本文中将用学生作品前后对比图、“旧貌换新颜”实施方案表格等资料,向大家展示学生发现美、再创作的实践过程及效果。
  一、正视不完美
  1.残缺美与传统审美观念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圆、满”概念。中国传统审美观不认同残缺美,就像古董瓷器,完整者价值连城,有损伤则大打折扣;又或者像一个多世纪前被八国联军焚毁的正阳门,当时的朝廷认为这片废墟有損国威,斥巨资重修正阳门。其实残缺中也有它独特的美,残破的古董隐藏着它历经的风雨,细密的裂缝轻哼着岁月的曲调,如果没有岁月留下的痕迹,反而减弱了历史的韵味;人们眷恋、向往这座历史古都,可不论是居民或游客,也少有人仔细端详过这座默默守在天安门广场南端之外的正阳门楼。若当初不修复它,这一处残垣断壁的历史景观,又会带给人们怎样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2. 不完美给了我们联想的空间
  完整使我们感受到了对称美、规则美等等,但它限制了我们的联想。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她的双臂到底是什么动态?她的双臂到底为何会失去?这些都使观者不由得去思索、去联想,每一个人都可以去脑补她的经历,也可以在脑海中为她添上一双造型各异的手臂。
  《道德经》中第四十二章中说道:“世间万物负阴而抱阳”,狭义的说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残”不意味着“丑”,学生面对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就会选择将其撕毁或丢弃,可再次创作也未必就能弥补自己之前的失误。同时也在无形之中瓦解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以及对艺术学习的信心。正确审视不完美,发现问题之所在,即没有错何来对。正是验证了老子所说的负阴抱阳这一规律。自然界都没有完美,人为创作的事物也必然会有其残缺、遗憾之处,要正视并接受这一点。
  3. 尝试从自己“失败、残损”的作品中找寻“美”
  低学段的学生在画人物时多用火柴人的形式,学生自认为画得不像真人,其实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人类就会在洞穴的岩壁上去描绘简单的图腾或符号,其中就有火柴人的造型。应引导学生认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媒材及创作手法对不满意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而非不假思索直接丢弃。丢弃作品就如同被拆除的正阳门遗迹,保留作品中最美的部分,对其进行艺术再创作,新作中那一块旧作的痕迹,使创作者每每看到都能回顾初次的艺术创作过程,这份经历是珍贵不可丢弃的。小学学段学生大部分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常见问题无外乎:
  (1)构图不饱满、构图偏移;
  (2)主体不突出;
  (3)色彩搭配不合理;
  (4)创作手法单一。
  这些问题致使学生的作品达不到他们理想的视觉效果,也常常使他们在参加美术比赛时落选。
  二、艺术作品再创作
  1.残缺美与作品再创作的和谐共存
  认同残缺美不意味我们不能加以改造,再创作远比初次创作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及丰富的想象力,效果更具艺术冲击力。一块破碎的青花瓷瓷片,通过金属镶嵌,可以变成一件精美的首饰;古老残损的老绣片,通过局部取材也可以制作成首饰或是为服装做局部装饰;老房中的木质房梁,经常被设计师保留下来,与现代装潢风格完美结合。再创作不是销毁重来,是保留与创新,是一场破茧化蝶的美丽蜕变。
  2.修改方法
  (1)剪贴:对于前景、背景色彩相近,使主体不突出的,可以把主体剪下来,拼贴在色彩对比强烈的背景当中去。
  (2)覆盖:对于局部问题,可以利用遮盖力强的媒材——水粉、丙烯等将其覆盖。再在覆盖处进行再创作,也可以直接用这些媒材涂鸦。
  (3)综合材料使用:巧妙的使用各种媒材丰富画面。
  ①各种纸材:不同颜色、不同质地、不同花纹;
  ②媒材:身边可以收集到的材料。
  (4)断舍离:制作一个相框(圆形、方形皆可),用相框在画面上寻找最美局部,满意后将相框粘贴在该处,再将多余的地方剪裁掉。
  下面是一幅三年级学生的作品,旧作中主体与背景色彩相近,致使主体不突出。再创作时,她将主体青蛙剪下来,拼贴在另一幅作品中;第一幅作品中色彩单一,再创作时,学生用闪亮的粉色纸材剪贴了几朵荷花,使画面视觉效果更丰富。
  三、再创作的学习效果及结论
  通过几课时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再创作自己的作品,并得到自己满意的效果。学生在整个再创作过程中会进行过程记录,这也为学生积累了实质的经验资料。
其他文献
低年级学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在观察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观察,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在
期刊
图形谱是通过 点、线、面、色块、曲线不同的符号图像等形式,将抽象的音符或音乐形象具体化,体现音乐作品旋律的走向,节奏的长短和渗透音的强弱等音乐元素的变化,以其独特而直观的方式,将音乐的不同要素具体化、形象化,并广泛作为辅助音乐教学的手段不断发展,随着“音乐图形谱”在音乐课堂上的进一步实施,音乐课堂上也开始出现了别开生面的变化,气氛活跃,兴趣浓厚。“音乐图形谱”在小学低段欣赏课中发挥出了它的有效运用
期刊
今天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创造者,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还要有革新、创造、审美的能力。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待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中提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可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早期绘画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
期刊
高中语文学科,因为语文提分慢,考察范围广,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语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于是不断让步,伴随着完成必修课程课时紧张的现状,老师们经常会较重视教材文本的讲解而忽视作文的序列化指导。学生对写作自然也不会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能力不断下降,对规范理性语言的敏感度一再退化。  作家爱比克泰德说:“要想工于运笔,就得勤于练习。”基于如此现状,我开始思考并尝试一种既不占用课堂时间写作,又不让学生
期刊
[摘要] 推进幼儿教育的有效发展,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家乡本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促进幼儿自由、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幼儿创设探索、实践、创造的自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能够满足幼儿年龄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本土资源 特色活动 幼儿园  一、引言  峨山是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一首“想你是挝啰,爱你是挝啰”唱
期刊
合理的教学策略,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效地学习。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对学习方法的传授还不够重视,将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所以教师应变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
期刊
一、挖掘“竹”的資源,发挥“竹”的功能  竹文化活动的开展,我园全面挖掘竹子的功能,由于普遍的幼儿都来自农村,有农村成长和生活经历的他们,对于竹子再熟悉不过,所以在教学中我也  尽量挖掘“竹”的资源,发挥“竹”的功能,比如,幼儿在学校的一日常规中经常要学习乐器、画画等,我也借助了竹子的辅助功能加以开展。  (一)“竹”的乐器功能  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有一种天性,很多幼儿平日就很喜欢唱歌跳舞,而对于
期刊
一、利用“竹”资源创设体育活动环境  创设适宜的、使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是幼儿园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竹”资源自制体育器械来创设一个充满特色化的,符合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环境,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获得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可以充分利用户外场地,创设了竹子乐园(各种运动区域),如钻爬区、攀爬区、平衡区、技巧区、跑跳区、玩水区。钻爬区有练
期刊
一、课前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对于音乐这种重在创新的艺术学科,兴趣更是学习的源头和基础。在我们的课堂中,让学生保持愉快的课堂氛围要求老师在课前做足功课,透过课前音乐作品从情感层面跟学生进行心灵互动与作品分享,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探索创新,让他们注意力得到更加持久的保持从
期刊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组织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同时呈现文字、动画、声音等,做到视听结合,以全方位的立体方式传输信息。创造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具有形象化和趣味性特征,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如在欣赏课件小班《春天的电话》时,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后,动物们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幼儿的视野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