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疑问,师生成长的协奏曲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教师预设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之间能画等号吗?上学期,我在第一个班讲刘禹锡的《陋室铭》时,自以为是地设置了许多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想用一个一个连环问来把学生的思路纳入到我的思维轨迹中来,事实上也确实把那帮“听话”的孩子们带进了我自己所陶醉的状态之中。然而,课后读后感的小练笔却毫不留情地告诉我,我上课时的“声嘶力竭”只不过是白费力气和感情的自我欣赏,学生根本无法凭空理解其中深邃的思想内涵。于是我尝试重新贴近学生,让他们自己提问,这才恍然大悟。其实学生认识的盲点与教者预设的问题往往大相径庭,而以此来看有关课堂效率的问题也许会看得更清晰一些。教学有没有效益,它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更应该是指学生得到了什么,有没有解决自己心中的谜团,学得好不好,快不快乐。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课前与课后没有任何变化,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劳动。于是,我把课堂的后半部分交给学生,以他们的提问为载体,在另一个班重新教授了这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接触一种新的文体——“铭”,刘禹锡的《陋室铭》。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铭”。
  (看图片,并结合注释认识“铭”,用扬州本地的有关“铭”的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二、有味地朗读
  1.自由朗读,体会韵律:全文以整句起,整中有散,音节和谐,韵律优美(在幻灯上标出韵脚的字,提醒学生朗读的时候注意)。
  2.有味地朗诵课文(放慢语速,好像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进入一种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
  三、解决字词
  师:文中还有你不能把握的字词或句子吗?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最后筛选出重点字词句集体讨论。
  四、局部把握——初识陋室白描
  打在幻灯上,教师示范,学生填写剩下的括号中的内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绿荫覆盖,茅屋不华)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学生各抒己见,有填“有恬淡的志趣”“有雅致的生活”“无伤神的公务,有闲暇的时光”等等,对作者集中笔力刻画陋室的内容进行局部的深入鉴赏。
  五、总结全文
  文章开头设喻引题,中间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最后用古贤自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志趣,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
  六、文学鉴赏
  借助学生的疑问,有味地欣赏。(仿佛自己就是屋主人,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
  生1:作者为什么写这篇《陋室铭》?
  (问题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搞清楚写作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生2:题目是“陋室铭“,可是为什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却好像体会到的是作者的自豪之情?
  (问题分析:透过文字,体会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在上一题解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再朗读,帮助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神交”)
  生3:古代许多文人都希望为国效力,为什么刘禹锡还十分高兴地待在他的陋室里?
  (这一题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好多古人的事例来分析,披文以入情,拨开文字,真正直抵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是有影响的)
  生4:老师,你似乎很欣赏这种隐居者的生活,是不是大家都要去过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要是有才能的人都离开了官场,谁来真正为民做事?
  (长期的耳濡目染,老师的见解可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是真正有了自己的思考,我们也许不能给学生最正确的回答,但我们一定要呵护学生思想的幼苗,鼓励他们个性的思考)
  这几个问题都是很有分量的,很有价值的,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1.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回答,老师补充。
  背景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2.联系第一题背景知识的启发。
  ①利用原文语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认为自己的“德”,是他一生当中最引以为豪的地方,是再贫穷也无法剥夺的骄傲。
  ②因为他笔下的“陋室”生活是以“污浊官场”为对立面出现的,换句话说,他是离开官场,投奔这块乐土的,所以诗中字字句句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陋室中处处都洋溢着盎然的诗意!一个人只有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流淌在外,作者心里自得其乐,所以身居陋室也不觉简陋。
  3.学生先思考并各抒己见,老师可做总结。
  师:你问出了一个中国封建文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矛盾:是积极的入仕做官还是归隐山林?这样的人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如狂放不羁的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我想当李白年轻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时候,他的人生理想一定不是做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而是要“济苍生、安黎元”,可是当理想在现实中受阻而被击得粉碎的时候,他只能“明朝散发弄扁舟”。也许有消极的味道,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内在的坚守,誓不与昏庸的现实妥协,不和腐败的统治者合作,不同骄横的实权派为伍,这何尝不是一种追求?
  4.这个问题是针对老师提问的,而且非常有思考和争辩的价值,老师的回答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至少要能给学生提供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看问题的个性化的见解。
  师:我很欣赏的是他们安贫乐道、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古人多浪漫啊,在千年之前,在物质还相对贫瘠的时代,他们却有如此豪奢的精神世界,他们亲近自然,拥有高尚的生活情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
  然而,这种境界绝不是刻意追求的,也不一定非得离开官场才能显得志趣高尚,也有人生在官场,也能保持洁身自好,像爱莲的周敦颐,官做得不大,但很敢说话,刚正不阿;像屡遭贬谪的苏轼,尽管担着有名无实的虚官,也一样勤政爱民,以民为本,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他们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们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所谓“大隐隐于朝”,他们是无所羁绊的英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奋发的梦想,但人人都难免遭遇人生的困境,当一种现实的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妥协的时候,我们心中的浪漫可以拯救自己,而这种浪漫,一定是我们心中无论用什么也无法剥夺的追求。
  (最后,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饱含感情地读一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注意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
  学生课堂上的疑问,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也是老师上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学生提出的疑问,是他们不能理解的,也正是诗人哲思义理的体现之处,是这篇铭文之所以流传千古的原因,所以让学生来提问,问出他们最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疑问,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具体问题。而这也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提问“主权”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縝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教师的教案要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时进行调整,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次思考的契机和思维的锻炼,正所谓“教学相长”,在课堂提问中,让老师和学生一同成长。课堂的效率应该在于解决了多少学生预习时生成的、具体的、可能的问题,而不是把学生带到自己的“埋伏圈”中,用课件解决多少老师预设的复杂的问题。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有趣的倒顺词》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6“语文与生活”中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学习内容。这次实践活动学习内容展示了汉语言中有趣的倒顺词现象,即一个双音节词在字序上发生变换后,会变成另一个意思相近或完全不同的词。它有三项要求:一是阅读相声片段,认识倒顺词的特点;二是读六组词语,明白倒顺词的意思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三是在相声片段中补充更多的倒顺词。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或多或少地会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遍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古代优秀诗歌,却没有一篇古文。小学高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现代文教材内容改编自古文,如《负荆请罪》《螳螂捕蝉》《孔子游春》……初步进行简单的小古文学习,可以使儿童感受我国深厚的语言文化,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扎下
期刊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列为科学素养的一大要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期刊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科普文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再者,科普文也是学生了解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技巧的重要过渡。然而,由于科普文知识性较强,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科普文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往往会取得很显著的效果。  语文教学要有趣味,科普文教学更需要用趣味来
期刊
《谈礼貌》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中还编排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等说理文。说理文语言简洁、凝练,层次清楚,思路明晰,是培养学生逻辑能力的极好材料。这几篇说理文的行文邏辑和表达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结构上看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生如何学好说理文,教师怎样从“语用”的视角抓住说理文的共性进行教学,帮
期刊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三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怎样立足语文本位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悄悄地就明白这个道理呢?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
期刊
【课例】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  生(齐说课题):会走路的树。  师:“路”字我不会写,谁来帮帮我?(板书课题)  生:是足字旁的路。  师:为什么是足字旁?  生:因为走路要用脚走。  师:怪不得有人说:千里之行——(生接:始于足下),敢问路在何方?(生接:路在脚下)  师:树也没有脚,怎么会走路呢?是谁糊里糊涂把它当成树了?  生:是小鸟!  师:小鸟认错人了,惹祸的就是它
期刊
花半开最美,情留白最浓。懂得给生命留白,亦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这道理放到语文课堂上来看,亦有道理,留白也可以成为课堂中的美丽之所在。近日,我教学了一篇文言文《夸父逐日》。因文体特殊,我针对性地做了一些设计,都有关于“留白”。  语文课堂上的留白,是一种颇具艺术的选择,因为空白是具有美感的,空白也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闲适,空白更孕育着无限可能。课堂教学中留白的意义在于教师要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在知识
期刊
【设计理念】  语言表达是语文写作的基本功。儿童的起步写作,语言表达往往枯燥无味,如记流水账。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习作目标与内容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三年级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语言积累和写话基础,正是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时期,教材中
期刊
《马说》是一篇文言说理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是韩愈《杂说》系列作品中的第四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教学本文时,教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此文的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温故中“识体”,纠误中“学知”,诵读中“悟情”,探究中“育能”,发问中“明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