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我的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婆也是娘,就是这种初衷让我与婆婆融洽相处,就是这种融洽的婆媳关系,让我八旬高龄的婆婆在和谐的家庭中安享着幸福的晚年。
  婆婆一生多磨难,16岁时就嫁到的夫家,年轻时遇上她的婆婆——一个在农村里靠磨点土药帮人治病“土郎中”、一个很是霸道的老人。她总是看不惯我出身贫寒的婆婆,处处百般刁难,她们一家子可以到处闲耍,却让我婆婆一个人下地干农活,还得给一大家人做饭,还让我的婆婆用青豆子磨豆腐。婆婆一天操劳没有空闲,可是我婆婆的婆婆还是不满意,一会儿嫌她做饭不好吃,一会儿又唆使我婆婆的小叔子搬走我婆婆的被盖,让她在数九寒天冻得瑟瑟发抖。后来,我婆婆和她的婆婆分家另过。那些年,医疗条件差,贫家孩子病了看不起病,我婆婆生下好几个孩子都没有养大成人,最后养大的只有三个孩子,我老公和他哥哥姐姐。我老公最小,可是我老公的哥哥却在年满28岁那年外出务工出了意外,再也没有回到婆婆身边。
  我在婆婆65岁那年做了她的儿媳,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没能在老人身边侍奉。前些年,我公公还在乡下工作,叫他们不用再种庄稼了,种点蔬菜平时应急,好好安享晚年,可是他们一辈子劳作惯了,怎么也停不下手。在我公公离世后,我婆婆依然在老家独自在那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独自生活。这让我一直都很愧疚,感觉我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媳。那以后,我们一家四口人分成了三个家。为了方便联系,给婆婆家里安了一部座机,这样,我们可以经常打电话回去问问婆婆的起居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大,八十多岁的婆婆一个人待在老家,让我和丈夫极不放心。有时候,婆婆因为年纪大了,接了电话会忘记将话筒放回原位挂好,这样下次我们打电话回去就无法打通,只好麻烦住得很远的邻居去查看,可婆婆总是说没有事,不要麻烦邻居跑来跑去,耽搁别人的农活。
  三年前,我老公调到县城工作,接婆婆到我们身边生活的想法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是必须解决的事。开始,婆婆还是不同意,她知道,她要是不来,我老公就只有经常地回去看她,长期这样她可能也心疼儿子吧,尽管仍有故土难离的想法,后来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同意和我们一起来县城生活。春节过后,我们处理好家里的事务,婆婆和我们一起动身前往县城。
  离家前夜,我和老公打包收拾好家里的用具休息了,婆婆独自在火塘边坐了很久很久,在我入梦前都还听见她在给早已去世多年的我老公的外婆她们焚烧纸钱,我很心酸,想起来劝劝婆婆,但老公拉住了我,示意我不要管,让婆婆和她去世的父母道别……第二天早上,婆婆在万般不舍中和我们离开了老家,从她不时的回头张望中,我知道,婆婆的眼里一定噙着泪水,舍不得陪伴她大半辈子的故土。是啊,在85岁的暮年,婆婆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度过了她大半辈子的老家,她不愿意啊!
  现在,婆婆来到县城已经半年多了。初来乍到时,她很不习惯城里的环境,因为到处都是差不多的城市道路,总是让她搞不清楚哪条是回家的路,更重要的是,离开了劳作了一辈子的土地,忙碌惯了一旦闲下来,让她无所适从,很不习惯。为了补偿那么多年我们没有在她身边照顾她的愧疚,不忍心让那么大年纪的她为我们做饭,所以,洗衣做饭都是我们完成,婆婆极不习惯。还好,老家的邻居有位老人也在县城,那个老人会来约她出去玩,婆婆也慢慢从开始的不习惯到现在逐步适应了城里的生活,每天中午吃饭后可以自己去广场玩几个小时,然后回家或是午休,或是等我们回家,给我们开门……
  感谢我的婆婆,那么大的年纪了还耳聪目明,可以自己料理生活,独自外出玩。每当她身体不舒服时,我们总是不放心,总要带她找医生,而她总是不愿意去,因为在老家时几乎没有去看过医生,她害怕上医院打针。有一次,我告诉婆婆说:“妈,你不舒服我总不放心。”婆婆还笑着说:“人家的媳妇嫌婆婆娘,巴不得婆婆娘早点死,你倒好,总想让我多活些年,我活着给你们添麻烦呢!”我说:“妈!你不要这样想,你在我们多好,就是要你开开心心地多活些年才好呢!我们才不会嫌你呢!”
  俗话说,家有老人是一宝。感谢我的婆婆,那么大年纪了还健在,让我作为他的儿媳有机会为她做些事,为她洗头、洗澡,陪她一起度过她暮年的时光!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正月初三,朋友邀我去兴平寻访马嵬。说来惭愧,身为西安人,我至今还未到过马嵬。朋友驾着车一路向西,一个来小时便进入了兴平县,首站是马嵬的民俗村。  佳节盛日,路上游人如潮,绵延不绝。还只是正月,可当天气温却已达二十度左右。这个春天,仿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早一些。午后的阳光在田野上铺洒得无边无际,无法想象,一千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起惊心动魄的哗变,即使你侧耳细听,也已听不到当年的半点余音。  我
期刊
我们是大山的子孙,大山,是我们永远的母亲。走进大山,置身于山坳草坪,再次感受母亲暖暖的体温,体验母亲粗犷的心跳,聆听母亲谆谆教诲……  大山是人类最忠诚最亲密的朋友,绿水青山自古备受青睐。水是山的命脉,山水是完整的有机体。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是母亲温暖的衣衫,华丽的时装,容不得人为破坏,容不得对母亲的不尊。万物生灵是母亲的“子孙”,母亲希望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协调发展,共同维护“家园”
期刊
统万城这个霸气的名字,曾让我一遍遍地臆想它的巍峨壮观,坚不可摧;复原它的繁华富丽,车水马龙;再现马背汉子赫连勃勃的英武和神明……  前段时间,我们有幸前往统万城。  漫漫的黄沙像长幅的卷轴徐徐展开在眼前,我撒出长长的视线去搜寻,只见萋萋的荒草在风中摇曳。同伴有点泄气了:“这不就是个荒漠吗?有什么好看的!”我告诉同伴:“《晋书》载《统万城铭》‘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温室嵯峨,层
期刊
娘只11岁,舅舅才7岁,外婆病逝。外婆临终前紧紧地拉住儿女的小手,不肯放开,她不知道一个才开始懂事,一个还不懂事,两个孩子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为了生计,外公必须去十几里乃至几十里的山里做手工裁缝,那时候,靠步行,路途就显得遥远,要过半个月才可回家看望时刻都在挂念的两个孩子。第二天清早外公又要出门,他不放心,千叮万嘱着女儿:“长女(娘的乳名),做饭的时候,你个子矮,够不着锅灶,要垫一把小櫈;长女,
期刊
那天清晨,我在位于半山密林中的茶厂喝茶。  景迈山之上的一棵棵千年古茶树,高高矮矮,错落儒雅,好像染了一层薄薄霜花。儒者如学富五车的文人,雅者如风姿绰约的少妇。有的高达四五十米,枝杈形成巨型伞状的葱郁树木之间,古茶树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古茶树向着山顶进发,到达峰顶,又一步一步急速而下,走过夹沟,跨过溪流,再登上山坡,直达另一个峰顶;就这样,古茶树竟然走出了2.7万亩的偌大面积。半山之下,雾气经过
期刊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秋天的树叶不是随秋风飘落,而是跟秋风一起飞翔,那么不顾一切,那么勇往直前。比此刻在田野上散步的我们更加坚定沉着。因为没有谁能为秋叶设计一幅回家的路线图,或许,这种飞翔本身就是一种回家的方式。有哪种飞翔不最终回到地面?从这种意义上讲,树叶一长出就开始了它飞翔的一生。  它能在什么地方停留?谁也不知道,也不必知道。  秋风一阵接着一阵,将路面上的尘土卷起,将旷野上的野花野草一再摇动,同
期刊
恩师毕朝凤去世的消息,是父亲告诉我的。我父亲在他的教导下,也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师,还教过我。我既是他的学生,还是隔一辈的学孙。他是我们父子两代人的恩师!  恩师出生于1950年,是我们清水沟新中国成立后第0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地处高寒山区的彝族山寨清水沟,环境闭塞,十分落后,在新中国成立前,会讲汉语的人很少,除了毕摩几乎没有人能识文断字。1956年,清水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所小学,恩师和同龄
期刊
有一天,我陪母亲去药店买药,母亲看见那里卖有专为老年病人设计的马桶,看着看着突然流出了眼泪。“这东西要是早两年有卖的,该有多好。”我知道母亲想起了外婆。两年前,95岁的外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对于外婆,我的记忆里充满了温暖。外婆一生身体健朗,只在最后的时间里开始“折腾”小辈们。外婆住院的那段日子,她生养的五个子女轮流值班在医院里照顾她。那时候,为了减少母亲的劳累,我主动要求替换母亲值班,轮到母亲
期刊
一  石磨的年代,好像是很遥远的事了。  这石磨,是用两块圆大理石组成的,上面的直径大约有1.5米,下面的要比上面的略大些,大约比上面的大20至30厘米吧,这大出来的就把它凿成石槽。石磨的厚度有40厘米,有能工巧匠用叫凿的工具凿成一棱一棱凹凸形状,正反两面合并在一起,把下面的石盘在中心部位凿成圆空并用铁棒把它用松香固定好,然后把上面的那块石磨套在下面石盘的那根固定的铁棒里,这样石盘就可滑轮转圈。在
期刊
夜深了,书房外马路上的车辆逐渐稀疏。望着崭新的书柜,整齐的书籍,我的心似乎也有了夜的沉静。这就是我梦想的书房,前前后后将近四十年的梦想,终于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梦想成真。  窗外闪烁的霓虹,你是否有意勾起我的记忆,难道你也知道我儿时最大的遗憾吗?我家住在一个山旮旯里,父母都没有读过多少书,自然没有书柜,更谈不上书房。可是自从认识字开始我就喜欢阅读。现在朋友们都说我阅读速度快,记忆力好。这个缘由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