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但是现今的课堂提问却走入了误区,比如空、易、急、平、集,如何改变这样的困境,就需要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紧扣教材,把握联系;整体感知,分析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关键词:历史 问题 艺术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71-01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汉尔曾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因此,我们就应思索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提些什么问题,应该怎么问,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提问艺术一些,从而使课堂精彩一些。
1 课堂提问之目标
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即科学精神、艺术精神、道德精神为目标,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历史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课堂提问之误区
(1)空。即提出一些空乏的问题,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中提到“林肯当选总统,美国内战爆发”,假如教师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就问:“为什么林肯当选了总统,内战就爆发了呢?”那么,对于九年级的孩子,对于世界史知识匮乏的孩子,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困难的问题,而教师完全可以先介绍当时美国的黑奴贸易的背景、林肯的故事,再进行提问,从而便于学生理解。
(2)易。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纵观古今,教学生不会的,而不是抱着他们都会的问题去进行反复提问。提问虽不能空乏、空洞,但也不能过于简单,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如:“玄奘是哪个朝代的人?”“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罗斯福是哪国总统?”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心知肚明的,亦或是可以通过预习在教材中找到的,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纠缠,应该相信学生自己可以解决。
(3)急。课堂上我们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必然会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此时,我们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切不可急于求成,为了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目标而压缩学生的思考时间,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甚至有些学生知道教师只会留一点时间,然后就会迫不及待的报答案,那么他们就会不思考。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这样才能看到“百家争鸣”的场面。
(4)平。提问要具有艺术性,所以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具有新意,不仅所有的段落都是同样的问题,“第一目讲的什么内容呀?”“里面涉及了那几个人物呀?”“他们都有什么贡献呀?”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产生厌烦之感,那么问题也就无艺术性可言了。
(5)集。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提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就会出现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举手,假如我们的提问过于集中,只顾差生,那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其实,有的时候,他们不是不会,而是不敢说而已,所以我们要全面兼顾。
历史教学中的设疑,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设疑必须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跨度、梯度、密度、深度。
3 课堂提问之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我们作为历史课堂的组织者,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智者”来“巧问”呢?
3.1 紧扣教材,把握联系
历史是连贯性的学习,一些內容会和以前所学的知识相联系,为了更好的学习,我们可以先对前一课或前一目进行回忆。如《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其中第一板块“幕府统治危机”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幕府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危机,此乃内因;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侵略的背景下,幕府的先“闭关锁国”再“丧权辱国”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更加剧了幕府统治危机,此乃外因。在内外因之共同作用下,使得第二板块“挟天皇以倒幕”成为日本历史发展之必然趋势。而“挟天皇以倒幕”的成功又为第三板块“明治维新”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治前题,也成为其最终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板块“明治维新”则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大发展的潮流中,日本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为顺应历史潮流而进行的政策、制度的调整,并通过这种调整,最终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把握了内容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进行提问:“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887年的东京市民,在你身边可能发生的现象有哪些?”“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哪些积极成果?又有什么消极影响呢?”等,从而加深对明治维新的了解,也对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形势有了整体性的把握。
3.2 整体感知,分析理解
历史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看待一个问题,我们平时教学中不能将其分割,从而变得支离破碎,理解历史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通过提问理解教材,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郑和下西洋》一课中,我们就可以结合世界史知识,对当时中国和欧洲的情况进行比较,提出:“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何不同?”“中西远航分别作了什么?”了解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3.3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学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可以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有对其他欧洲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让提问艺术一些,课堂精彩十分吧!
关键词:历史 问题 艺术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71-01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汉尔曾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因此,我们就应思索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提些什么问题,应该怎么问,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提问艺术一些,从而使课堂精彩一些。
1 课堂提问之目标
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即科学精神、艺术精神、道德精神为目标,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历史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课堂提问之误区
(1)空。即提出一些空乏的问题,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中提到“林肯当选总统,美国内战爆发”,假如教师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就问:“为什么林肯当选了总统,内战就爆发了呢?”那么,对于九年级的孩子,对于世界史知识匮乏的孩子,无疑是一个相当有困难的问题,而教师完全可以先介绍当时美国的黑奴贸易的背景、林肯的故事,再进行提问,从而便于学生理解。
(2)易。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纵观古今,教学生不会的,而不是抱着他们都会的问题去进行反复提问。提问虽不能空乏、空洞,但也不能过于简单,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如:“玄奘是哪个朝代的人?”“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罗斯福是哪国总统?”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心知肚明的,亦或是可以通过预习在教材中找到的,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纠缠,应该相信学生自己可以解决。
(3)急。课堂上我们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必然会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此时,我们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切不可急于求成,为了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目标而压缩学生的思考时间,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甚至有些学生知道教师只会留一点时间,然后就会迫不及待的报答案,那么他们就会不思考。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这样才能看到“百家争鸣”的场面。
(4)平。提问要具有艺术性,所以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具有新意,不仅所有的段落都是同样的问题,“第一目讲的什么内容呀?”“里面涉及了那几个人物呀?”“他们都有什么贡献呀?”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产生厌烦之感,那么问题也就无艺术性可言了。
(5)集。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提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就会出现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举手,假如我们的提问过于集中,只顾差生,那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其实,有的时候,他们不是不会,而是不敢说而已,所以我们要全面兼顾。
历史教学中的设疑,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设疑必须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跨度、梯度、密度、深度。
3 课堂提问之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我们作为历史课堂的组织者,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智者”来“巧问”呢?
3.1 紧扣教材,把握联系
历史是连贯性的学习,一些內容会和以前所学的知识相联系,为了更好的学习,我们可以先对前一课或前一目进行回忆。如《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其中第一板块“幕府统治危机”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幕府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危机,此乃内因;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侵略的背景下,幕府的先“闭关锁国”再“丧权辱国”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更加剧了幕府统治危机,此乃外因。在内外因之共同作用下,使得第二板块“挟天皇以倒幕”成为日本历史发展之必然趋势。而“挟天皇以倒幕”的成功又为第三板块“明治维新”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治前题,也成为其最终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板块“明治维新”则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大发展的潮流中,日本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为顺应历史潮流而进行的政策、制度的调整,并通过这种调整,最终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把握了内容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进行提问:“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887年的东京市民,在你身边可能发生的现象有哪些?”“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哪些积极成果?又有什么消极影响呢?”等,从而加深对明治维新的了解,也对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形势有了整体性的把握。
3.2 整体感知,分析理解
历史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看待一个问题,我们平时教学中不能将其分割,从而变得支离破碎,理解历史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通过提问理解教材,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郑和下西洋》一课中,我们就可以结合世界史知识,对当时中国和欧洲的情况进行比较,提出:“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何不同?”“中西远航分别作了什么?”了解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3.3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学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可以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有对其他欧洲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让提问艺术一些,课堂精彩十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