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在诗词中的一场雨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s_gig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少堂教授提出:“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之美,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为追求这一理想境界,笔者在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课的教学时,在“语文主题学习”思想的引领下,依据文本特点,充分统合了课程资源。课前两周,师生共读了有关“雨”的文字,欣赏“雨”的图画,听唱“雨”的乐曲,在主题拓展环节统合了“古典诗词中的雨”和“现代作家笔下的雨”两部分内容,使课堂丰盈起来。并结合课文散文诗般清新优美的语言,运用了多种形式朗读,配以优美的音乐、唯美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在读中求悟,读写结合,想象如诗如画般的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雨、对大自然的满心喜爱之情,课堂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现取三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分享。
  一、小组展示,入情入境
  小主持人:现在是诵读时间,请同学们静心坐好。下面有请各小组为我们朗诵,大家欢迎。
  小组:大家好,我们小组为大家诵读的是有关雨的成语。
  和风细雨 春风化雨 牛毛细雨
  风雨交加 倾盆大雨 狂风暴雨
  我们小组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小组2:雨是万物中的精灵,在杜牧的诗中,它是忧伤的。
  (课件播放配乐诗画。)
  诵读杜牧的《清明》。
  小组3:在苏轼的笔下它是那样的空蒙神奇。
  诵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小组4:在杜甫的诗中,雨又能润物细无声。
  诵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小组5:张志和在雨中垂钓的那份怡然自得令人心生向往。
  诵读张志和的《渔歌子》。
  师:感谢这些小组的精彩展示。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山雨》,看看他对雨有着怎样的独特感受。
  【评析】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的统合理念,课前两周,师生共读了有关“雨”的文字,欣赏“雨”的图画,听唱“雨”的乐曲,为课堂上的理解感悟做了铺垫。在课前活动中安排诵读时间,为小组学习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多媒体屏幕滚动唯美的诗配画,在优雅的古典音乐中,小组成员入情入境地诵读着一首首有关雨的古诗,在优美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
  二、主题阅读,拓展提升
  师:不仅赵丽宏爱雨,古今许多文人墨客对雨都情有独钟,下面请看古典诗词中的雨。
  (课件出示,生跟读。)
  生读:“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师:这是轻柔的春雨。
  生读:“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生:这认为这是夏天的狂风暴雨。
  生:从“白雨跳珠” 中我觉得这雨很可爱,作者很喜欢。
  生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生:这是秋天的雨。
  生:这秋雨很清爽,让人忍不住想到山林中感受这清爽的气息。
  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生:我觉得这是春雨,这雨很细很小。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我从“如烟”一词中感受到的,这样的雨也让人觉得很舒服,而且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
  师:是呀,这是如烟如雾的江南春雨。
  生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生:这雨打在梧桐树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
  师:在这声音中你听出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生:我感觉李清照很忧愁。不然的话,她怎么会觉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试着体会词人的这种感情再读读。
  (生再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现代作家笔下的雨。
  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水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上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便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较。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汪国真《雨的随想》)
  师:那是一种在雨中漫步的惬意。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朱自清 《春》)
  师:朱自清的眼里雨像( ),像( ),像( ),是带给大地生机与活力的春雨。
  【评析】在主题拓展中,统合了“古典诗词中的雨”和“现代作家笔下的雨”两部分内容,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个过程没有琐碎的分析,只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优雅的音乐声中诵读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须美读”。只有诵读,才能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散文的情致。我在孩子们认真的小脸上看到了动容,说明这些诗词文章感动了他们,他们体会到了美。
  三、迁移运用,当堂练笔
  师:是呀,这些雨,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韵致,它们有时缠绵,有时活泼,有时豪爽,有时飘逸。请不要发出任何声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雨声。听完之后,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听到的这场雨吧!
  (课件播放雨声)学生静听练写。
  展示优秀习作片段。
  【评析】在唯美的音画中诵读关于“雨”的诗词美文,学生已有了对雨多方面的体验,而且“雨”是自然界最寻常的,他们也有了对“雨”抒发的冲动。所以笔者设计了当堂练笔——写一个描绘雨的片段,目的在于结合单元主题训练点,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能力。由读到写,水到渠成,使理解与运用融合,让这场雨“湿透”学生的心。
  “语文主题学习”的确改变了索然无味的课程内容和耗时低效的繁琐分析,进行有“主题”的学习,课堂流程变得简单,而内容却丰富而厚重。这样的教学让我深深感到,以前我太不信任学生了,其实他们可以做得很好:能很好地收集材料,能饶有兴致地、一板一眼地诵读;天生感情丰富,易被感动;对未知充满好奇。作为老师,要做好一个阅读的好“导游”,指引孩子走向更广阔的风景,让他们自己睁开心灵的眼睛,去发现,去感受,去创作。
  “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黎老师 手 机:18910793688
  电 话:010—59766299转605
  地 址: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科技大厦A1110室
  邮政编码:100082
  邮 箱:zhutixuexi@joyschool.cn
  网 址:yuwen.xinxuexiao.com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
  一群:202468487;二群:463959530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182408609
其他文献
《涉江采芙蓉》是五言诗的典范之作,全诗清雅美丽,有如一朵夏荷,值得细细品味。为了深度鉴赏《涉江采芙蓉》,笔者秉承“少教多学”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学习,积极鉴赏。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教学效果的确立竿见影:有的发现了意象美、行为美,有的挖掘到了爱情美、朦胧美,有的感悟到了文辞美、音韵美,有的鉴赏到了距离美、忧伤美……真正实现了在“美”的世界里师
期刊
笔者听过许多课例,也研究过不少教学案例,发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彩的课堂都会有一条主线贯穿始末。如季国栋老师执教的“倒推策略”这节课就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给我留下了一线贯穿、层层递进、结构严谨、课堂高效的印象。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同仁共赏。  【片段一】激趣设问,形成策略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给大家讲个“秀才请客”的故事:古时候有位秀才过生日请客。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黎老师 手 机:18910793688  电 话:010—59766299转605  地 址: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科技大厦A1110室  邮政编码:100082  邮 箱:zhutixuexi@joyschool.cn  网 址:yuwen.xinxuexiao.com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  一群:202468487;二群:463959530
期刊
新型的教学观指出,教师不再是“教书匠”,教学必须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顾名思义,“教教材”指教师将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围绕教科书上的内容展开;“用教材教”指教师将教科书视为教学资源的一种,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引子,是媒介,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基于教材但不唯教材。“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比较说来,是为了倡导教师着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用教材教”有几层意思:第一
期刊
我时常想,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最怕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小问题灾难”。小问题也即“呈现型”问题,就是靠提取记忆就能回答的问题。小问题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泛滥成灾,还体现在学生把原来属于“发现型”和“创新型”的问题,人为地矮化成“呈现型”问题来“记忆”,学生探索、创新的潜能就是这样被活生生地打磨掉了。阅读教学的课堂,需要“发现型”和“创新型”的问题来支撑。给“发现”一个地位,就是给“探索”一个空间;
期刊
2015年7-9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全国历史教学片断网上评比活动,作为评委,笔者有幸观摩了许多优质教学片断,收获颇丰。其中,江苏省包海英老师执教的《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启迪》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作品不忍独享,故述诸笔端,与各位同仁共赏。  我们学习战争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从中汲取智慧,展望未来。该作品并未纠结于战争过程的描述,而是把重点放在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从中获得的
期刊
《伯牙绝弦》,知音的源本。在名师罗才军的课堂上,它被改写成了一部纵跨2500多年的名章。在罗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孩子们在纵情吟诵中感悟知音,在高山流水中赏析知音,在破琴绝弦中体会祭知音的深情,在千古传唱中承接怀知音的夙愿。引导的精巧源自对文本的阐幽探赜,对学情的触感理解,最为关键的是课堂策略的巧设妙用。一堂课的倾听中,感觉伴随着文笔的起承转合,融润其中的知音情感在起伏回荡。  在小语教学中,本文的核
期刊
长期以来,幼儿园以集体教学为主要活动组织形式。但是近年来,随着区域活动的引入,这一局面开始被打破。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主要有“互不侵犯”和“有所偏重”两种类型。“互不侵犯型”教师将创设的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割裂开来,投放材料基本与主题无关,也基本不更新。“有所偏重型”教师则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重集体活动,轻区域活动的教师;另一种是重区域活动,轻集体活动的教师。第一种教师由于观念仍未转变,虽然创设了一
期刊
当今社会,从国际争端到经济往来,从电视访谈节目到邻里生活交往,对话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达成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同样离不开对话。“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 成为一种表现全新理念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如何抓住对话契机,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对话,使课堂“对话”展现精彩,著
期刊
2014年12月,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韦叶标老师执教的《秋天》一课在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竞赛中获得第一名。每当我读到韦叶标老师的上课实录时,总会想起两句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字面意是指加工玉石象牙时,不仅要用切、琢来破料定型,还要以磋、磨来进行精细的加工。玉石象牙,天赋丽质,但唯有经过巧匠的切磋琢磨,方能尽显华美,成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