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榆中县来紫堡乡方家泉学校)
去年,我有幸作为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影子”培训班中的一名学员参加了在甘肃兰州实验小学举行的培训学习。
雪后的兰州,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学员们却无心去细细领略这雪后的美景,而是到培训现场,近距离感受名师讲课的风采,促进自己的成长。培训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与实验小学校长、中层领导、教师、学生直接交流、对话的机会,搭建了深入实验小学学习、体验、感悟的平台,通过跟岗实践、聆听名师讲座、参与教研沙龙、参加学校“家校大舞台”等活动,我们切实感受到实验小学那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的办学理念,“情感管理在前,制度管理在后,人文管理在先”的管理策略,丰富多彩、氛围浓厚的读书活动;深刻领会了语文新课标核心内容,获得了语文教学的独门秘方,找到了促进个人和团队专业成长的蹊径。
一、关于管理团队角色的思考
都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一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这句话在兰州实验小学得到充分印证,作为唯一一所省教育厅直属小学,实验小学有学生1500多名,教师70几名,班级24个,无论从师生比例还是班师比例来说,教师队伍数量应该并不充裕,但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高效运行,原因除该校杨校长引以为豪的教师“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外,我想班子的引领示范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这次培训,学校的业务副校长、办公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政教处主任都承担了“大块头”培训任务。透过讲座,我们看到了学校领导在相关领域的行动、成果与思考,而学校的“名师进班子”举措无疑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培训期间,我们处处能感受到班子成员与教师之间和谐、融洽、温馨的关系。举个例子,几次讲座,多媒体设备的启动、桌椅的摆放、话筒的调试等琐碎工作大都是班子成员在做;每次讲座前,班子成员之间从不忘鼓励、叮咛,讲座结束,也不忘对同事发自内心地肯定、感谢;对微信交流平台中学员们并不成熟的见解、评价,班子成员也会及时与相关老师分享,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会使老师付出劳动后得到认可,并收获满满的幸福。在学校的名师工程中,班子成员大多扮演着师傅的角色,语文名师工作室4名成员中班子成员就占了两席,他们在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成长引领着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着学校的特色发展。关于这些,都是我们这些来自基层的学员应对照反思和认真学习的。
二、关于落实新课标的思考
如果说本次培训中,李万瑞校长的“新课标解读”是通过参与式培训让我们从理论层面更深刻、更全面地领会新课标精神,在实践中落实新课标理念,名师讲堂《以言语智能为核心的阅读教学实践》《立足绘本拓展属于自己的微课程》《读经典的书 写真情的文》《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转向》《打开小学古诗文教学之门》则为老师们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而穿插其中的44节随堂课、观摩课更是让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土壤中落地生根。44节课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实验小学的每节课都是那么真实,在课堂上看不到任何事先排练、作秀的痕迹(包括后面的观摩课),虽然对老师而言或许执教过好多次,但是对学生而言仅有一次,老师们可以择班甚至可以到高一年级去上,但就是不能“忽悠”学生。或许听课后我们会感觉到这些课并不完美,甚至有一些纰漏,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轨迹”“阶梯”在明显提升。再联系我们以往的公开课,包括本次学员的研究课,我们真切感受到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语文教学的的确确应该和繁杂的分析义无反顾地说再见,来次华丽转身,变讲课文为学语言,变读课文为学阅读,变悟课文为学表达。尤其阅读教学,我们要从关注课文内容转向关注语言表达,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取向转向关注能力取向,以语文教师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核心内容,删繁就简,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课堂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三、关于学以致用的思考
本次培训安排的跟岗实践分为学员分组进导师课堂听课和导师组织交流两方面内容。每次听课后,同一小组学员都会聚在一起,在导师组织下评教议学,使学员不仅看到真实的课堂活动是怎样进行的,更懂得了為什么这样设计而不那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用意何在、渗透了什么教育理念。通过深入交流,了解导师贯穿其中的教育思想,在某些时候,学员会感觉交流比听课收获更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实践—反思—实践循环推进,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根植于课堂教学的教研一定是最接地气的,作为学校负责教研和教师专业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学情、队伍状况,确定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以教师发展带动学校发展,切不可“邯郸学步”“人云亦云”“迷失自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本次培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课改的方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学到了先进的经验、思想和理念。眼界即境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借这次参观学习的东风,拓宽思路,改进办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编辑 常超波
去年,我有幸作为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影子”培训班中的一名学员参加了在甘肃兰州实验小学举行的培训学习。
雪后的兰州,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学员们却无心去细细领略这雪后的美景,而是到培训现场,近距离感受名师讲课的风采,促进自己的成长。培训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与实验小学校长、中层领导、教师、学生直接交流、对话的机会,搭建了深入实验小学学习、体验、感悟的平台,通过跟岗实践、聆听名师讲座、参与教研沙龙、参加学校“家校大舞台”等活动,我们切实感受到实验小学那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的办学理念,“情感管理在前,制度管理在后,人文管理在先”的管理策略,丰富多彩、氛围浓厚的读书活动;深刻领会了语文新课标核心内容,获得了语文教学的独门秘方,找到了促进个人和团队专业成长的蹊径。
一、关于管理团队角色的思考
都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一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这句话在兰州实验小学得到充分印证,作为唯一一所省教育厅直属小学,实验小学有学生1500多名,教师70几名,班级24个,无论从师生比例还是班师比例来说,教师队伍数量应该并不充裕,但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高效运行,原因除该校杨校长引以为豪的教师“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外,我想班子的引领示范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这次培训,学校的业务副校长、办公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政教处主任都承担了“大块头”培训任务。透过讲座,我们看到了学校领导在相关领域的行动、成果与思考,而学校的“名师进班子”举措无疑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培训期间,我们处处能感受到班子成员与教师之间和谐、融洽、温馨的关系。举个例子,几次讲座,多媒体设备的启动、桌椅的摆放、话筒的调试等琐碎工作大都是班子成员在做;每次讲座前,班子成员之间从不忘鼓励、叮咛,讲座结束,也不忘对同事发自内心地肯定、感谢;对微信交流平台中学员们并不成熟的见解、评价,班子成员也会及时与相关老师分享,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会使老师付出劳动后得到认可,并收获满满的幸福。在学校的名师工程中,班子成员大多扮演着师傅的角色,语文名师工作室4名成员中班子成员就占了两席,他们在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成长引领着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着学校的特色发展。关于这些,都是我们这些来自基层的学员应对照反思和认真学习的。
二、关于落实新课标的思考
如果说本次培训中,李万瑞校长的“新课标解读”是通过参与式培训让我们从理论层面更深刻、更全面地领会新课标精神,在实践中落实新课标理念,名师讲堂《以言语智能为核心的阅读教学实践》《立足绘本拓展属于自己的微课程》《读经典的书 写真情的文》《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转向》《打开小学古诗文教学之门》则为老师们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而穿插其中的44节随堂课、观摩课更是让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土壤中落地生根。44节课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实验小学的每节课都是那么真实,在课堂上看不到任何事先排练、作秀的痕迹(包括后面的观摩课),虽然对老师而言或许执教过好多次,但是对学生而言仅有一次,老师们可以择班甚至可以到高一年级去上,但就是不能“忽悠”学生。或许听课后我们会感觉到这些课并不完美,甚至有一些纰漏,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轨迹”“阶梯”在明显提升。再联系我们以往的公开课,包括本次学员的研究课,我们真切感受到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语文教学的的确确应该和繁杂的分析义无反顾地说再见,来次华丽转身,变讲课文为学语言,变读课文为学阅读,变悟课文为学表达。尤其阅读教学,我们要从关注课文内容转向关注语言表达,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取向转向关注能力取向,以语文教师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核心内容,删繁就简,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课堂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三、关于学以致用的思考
本次培训安排的跟岗实践分为学员分组进导师课堂听课和导师组织交流两方面内容。每次听课后,同一小组学员都会聚在一起,在导师组织下评教议学,使学员不仅看到真实的课堂活动是怎样进行的,更懂得了為什么这样设计而不那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用意何在、渗透了什么教育理念。通过深入交流,了解导师贯穿其中的教育思想,在某些时候,学员会感觉交流比听课收获更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实践—反思—实践循环推进,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根植于课堂教学的教研一定是最接地气的,作为学校负责教研和教师专业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学情、队伍状况,确定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以教师发展带动学校发展,切不可“邯郸学步”“人云亦云”“迷失自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本次培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课改的方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学到了先进的经验、思想和理念。眼界即境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借这次参观学习的东风,拓宽思路,改进办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