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zhur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一、写随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相对于有固定格式和写作要求的命题作文,随笔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对于现在强调个性的中学生来说,随笔更能刺激他们的写作欲。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命题作文,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写一定数量的随笔。
  写随笔,就是给学生命题、选材、文体、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随心所欲,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从学生的随笔中,我可以看到他们那未被激发的强烈创作欲。通过写随笔,大家不仅有话说,而且更贴近生活。通过随笔,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慢慢提高了,他们随时注意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变化,捕捉每一个闪光点。
  写随笔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式,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我曾经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对象为植物的随笔,在学生的作文中一棵草、一朵花、一片树叶都千姿百态,鲜活可爱,他们成功地捕捉到了身边的美的闪光,写出了较好的作文。
  
  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就是用眼看,用耳听,而这最重要的是感情态度问题。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人,对一切事物都会不以为然,生活中纷繁、动人的事物只会与他擦肩而过,何况是生活面狭窄的学生!所以,只有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才会具有发现材料的“慧眼”。当然了,热情了,还不行,我们还要有正确的思想,比如,有的学生看到了我们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生活中的愚昧落后、勾心斗角,便在作文对这些现象进行放大的批评、抱怨等等。这其实是一种错误。我跟学生分析:现实中的这些阴暗面不承认不行,但是必须注意: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从你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名高中生,是承受阳光雨露多,还是遭受急风暴雨多?周围的东西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再者,阴暗的东西确实令人痛恨,该揭露、鞭挞,但决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让丑恶的东西占据我们的精神世界。
  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还要有一个“序”。只有我们的观察遵从一定的顺序,我们的文章才会结构严谨,更好的将我们想说的话明白地表现于读者面前。有序的方法很多:可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静态事物。首先看到整体,大略了解事物的外部轮廓和形态,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对事物做具体观察。也可以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对事态进行观察。还可以按时间推移顺序、空间位置转换顺序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还有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学生只有观察有序,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总之,要根据学生作文的写作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顺序。
  指导学生去观察,还要把握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事物不仅要遵从一定的观察顺序,更重要的是还要仔细了解事物各个部分的基本特点。比如,观察一个人,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以及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特点。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呢?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其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的文章生动,防止千人一面的现象。例如写雨,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小雨细无声”“大雨似珠帘”“暴雨倾盆下”,这些雨的不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抓特点观察事物,提高了学生辨别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使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事物的个性与新意来。
  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最后要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能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去思考,从而推知其内部的含义或体现的内在精神气质,这在写作中是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在文中的闪光。观察“人”,就是要通过人的外在表现,把握住人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即与别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等。观察“事”,则要通过观察和分析事件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把握住事件整体的特征、本质。观察“物”,就要抓住其各个构成部分的特点和总体的本质特征。总之,观察要看本质,不能只看表象。
  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务必要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通过随笔形式,随时记录下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仔细观察生活中发生的点滴变化,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
其他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要义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探究性教学法”,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探究性教学法的结构    1.案例感知——即以教科书中的课文为学习的“案例”,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感知“案例”,形成“症结”所在。  2.自主探究——即根据“案例”信息,联系实际,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树立自信心,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打好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扬长避短,是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无论课上课下,学生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意无意中的一句话
“完形填空”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题型之一。该题的文段内容大多选用英语国家原汁原味的文章。其文字讲究、内容丰富、情节完整、行文逻辑严密。对此题的训练,会拉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逻辑的把握、文意的体会、语法结构的分析和词语辨析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事实上,学生们的实际解题能力并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他们掌握良好的解题方法。    一、通览全文,抓住文章主
熟语考查题型是近十几年高考的热门题型之一,笔者对该题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攻克此类题型并非难事。那么如何提高“熟语运用”题型的解题能力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不明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又可以为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误用。如:  在今年的“排队伍推动日”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大都能自觉排队。  “凤毛麟角”意为“
《春》语言朴素、清新,感情亲切、炽热,别具特色。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谈谈看法。  首先,《春》大量运用对称、排比的短句,语言充满春的旋律。  《春》全文仅有八十多句,但两、三个字组成的短句就有十三句之多,七个字以下的句子约占六十句。语句简短、活泼,适宜表现春的旋律和作者欢欣的情趣。简洁的短句,再加上整齐、匀称的结构,使全文的节奏也愈显轻盈、活泼,充满春天的活力。读《春》,耳边如闻春水淙淙流淌。  其次
近期笔者读了一些关于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的论文,感觉收获颇丰。其中十篇是:    从以上表格可知,这十篇文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层面的论文,对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含义进行探讨,主要是由师范大学(或教育研究所)从事历史学科教育研究的专家撰写的;另一类是实践层面的论文,对如何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索,主要是由从事历史教学实践的一线中学老师写的。  总的来说,通过读这些学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作品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细节描写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方法一:锤炼词语。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做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例1.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但目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要么内容大致雷同,枯燥单调;要么语言干涩,缺乏色彩,全无青春气息;要么所叙事情所引话语司空见惯,毫无新意。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必须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从改变命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生活与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新课程从理论层次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入课程改革的目标,凸显了人的发展和时代发展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在实践层次上力图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使学生学会处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在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英语教师,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师应如何去应对这种改革背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呢?作为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较好的思想品德    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