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被娃告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住意大利罗马市的艾丽莎正和丈夫安东尼闹离婚,围绕他们16岁儿子安德鲁的抚养权,两人更是争得不可开交。为排解苦闷,艾丽莎有事没事就将儿子的照片发布到社交网站上,还都配了文字,其中在一张她与儿子的合照下面写道:“他是我唯一可爱的儿子,我视他为我的生命,我们母子这辈子都不可能分开,任何人的非分之想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段话分明是在警告丈夫,兒子的抚养权非她莫属。
  对此,丈夫安东尼倒是没什么激烈的反应,却引起儿子安德鲁的反感,劝她说:“妈妈,请您将那些照片删掉,许多同学看到后,都拿我开玩笑,那怪声怪调的语气,我真有点受不了。”
  艾丽莎听后笑着说:“这有什么好难为情的,随他们去吧,你别理会就是了。”
  安德鲁央求道:“妈妈,我还是希望您将我的照片删掉,以后再也不要这样做了,好吗?”
  艾丽莎嘴上答应了,却依然我行我素,隔三岔五就将安德鲁的照片发布到社交网站上,甚至还将他小时候的裸体照也晒了出来。这让安德鲁觉得颜面扫尽,气冲冲地对艾丽莎大发脾气:“妈妈,你也太过分了!怎么不经过我的同意,就将那些照片发布出去?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你要再这样下去,我就将你告上法庭,让法律阻止你的不理智行为!”
  艾丽莎并没有被安德鲁的“最后通牒”吓住,仍乐此不疲地继续将“晒娃”进行下去。
  安德鲁终于忍无可忍了,他一纸诉状将母亲告上了罗马地方法院,要求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删除发布的照片,并保证以后不再重犯。
  接到法院传票的那一刻,艾丽莎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央求儿子撤诉。可安德鲁态度强硬地说:“还是等待判决结果吧。”
  不久前,罗马地方法院公开审理了这起因“晒娃”而引发的“娃告妈”官司。能容纳500人的审判庭被挤得严严实实,人们都想看看这起官司究竟该怎样判决。审理开始后,主审法官问艾丽莎:“你发布照片前,征求过安德鲁的意见吗?”艾丽莎如实回答:“没有。”“发布照片前,你考虑过在鱼龙混杂的社交媒体中,过度分享孩子的照片和他的信息,会给他的安全造成隐患吗?”法官接着问。“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我只是想达到一种奇特的心理满足感。”艾丽莎回答道。“你可知道,孩子虽然是你所生,但他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尽管他还没有成年,但他也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对自身照片的使用权。你这样做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好的影响。”法官还要继续发问,艾丽莎突然放声大哭,哽咽道:“我错了,我不该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及儿子的感受,我向儿子道歉。”说着,艾丽莎转身对安德鲁深深鞠了一躬。
  见状,安德鲁赶紧跑过去抱住艾丽莎:“妈妈,只要你知道错了,并改正错误,你还是我的好妈妈。”
  这一幕,被主审法官尽收眼底,经过商议做出判决:“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意大利《版权法》及《儿童权益保障法》等,判定:照片主体拥有版权,艾丽莎的行为违法。艾丽莎立即删除所发布的全部安德鲁的照片,以后未经安德鲁同意,艾丽莎不得擅自发布他的照片,一旦违反将被处以1万欧元的罚金。”
  主审法官最后指出: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是世上最珍贵的宝贝,请别在网上散布他们的照片,要尊重未成年人的意见,保障他们的隐私与安全,要将他们的安全放在首位考虑。发布照片前,要先问问两个人的意见,先问问孩子,我想晒出你的照片,你同意吗?再问问你自己,晒出孩子的这张照片,合适吗?对孩子的安全有利吗?
  法官的话让所有旁听者都陷入了深思,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我们以前都有“晒娃”的喜好,这个判决让我们惊出了一身冷汗,也逼着我们思考:你还敢“晒娃”吗?这可是关系到对娃的尊重和安全的大问题。
  (摘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周继红荐)
其他文献
学医的学生刚入学时,写字仍然是一笔一画的,当上医生之后就开始龍飞凤舞了。这是为什么?  温德尔·杰米森主编的一本儿童问题集里收入了这一问题。他邀请美国一位文件检查员和书写专家做了解答:“简单来说,是因为医生不耐烦。他们不喜欢每天填写和签署那么多的文件,他们宁愿把时间用来给病人看病。所以他们的笔迹经常显示出不耐烦,写得那么快、那么难以辨认。因此,药剂师有时会理解错误,给病人拿错药。‘一日4次’和‘4
期刊
地铁站内的风穿堂而过,正在等待乘坐地铁的您在做什么?是拿起手机翻看朋友圈,还是望着广告牌在发呆?而巴西的“地铁一族”,每人手拿一本“能阅读的地铁卡”,神态安详地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能阅读的地铁卡”是由巴西最大的口袋书出版商格雷特制作生产的。格雷特喜欢阅读各类书籍,他认为读书会使人的生命得到升华。然而,他经常在乘地铁时发现,很多年轻人不是拿着手机翻看社交网络,就是无聊地自拍,看书的人少之又少。如
期刊
有一次,我去印度北部的戈拉彎旅行,看上了一件颇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一问价格,需要2000卢比,而我身上只有1200卢比。之前考虑到在印度不会停留太长时间,所以在新德里我没有兑换太多的卢比。钱夹里的美元倒是有不少,我掏出几张,打算用美元支付。可是对方没见过美元,不愿意接受,要求我兑换成卢比后再交易。  没办法,我只好四处寻找银行,心想银行应该能够兑换美元吧。没走多久,看见前面一家商铺的门匾上印有“B
期刊
牛犇,原名张家景,出生于1935年,1946年首次在电影《圣城记》中饰演村童“小牛子”,从此,所有认识他的人皆以“小牛子”称之。1948年,牛犇赴香港拍片。临行前,他请导演谢添为自己起个艺名。谢添说:“现在大伙都叫你小牛子,那就再添3只牛吧!”“犇”者,跑也。从此,牛犇就像牛一样,在银幕上奔跑着。  牛犇的健康长寿和他风趣幽默的性格、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对电影事业的执着有着一定的关系。/自称刘姥姥,喜
期刊
近年来,全球的百岁老人与日俱增,这些老寿星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态好,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芬兰发明家韦于吕宁:爱吃番茄与洋葱  在芬兰,108岁的发明家埃梅利·韦于吕宁堪称奇迹,因为他虽然患有前列腺癌,但依然顽强地活着。韦于吕宁的长寿秘诀为:勤于用脑,心胸开阔,爱吃番茄与洋葱。  韦于吕宁长期从事发明工作,一生不断地思索、钻研,有着旺盛的求知欲。通常情况下,人体的衰老往往是从大脑开始的,
期刊
每次在电视里看到火箭发射,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那么,火箭发射的时候为什么要倒计时呢?其实是源自科幻电影的创举。  1929年,德国电影大师弗里茨·朗在其执导的科幻影片《月里嫦娥》中,向观众首次呈现了一枚登月火箭发射升空的全过程。  由于电影中火箭发射前运送至发射平台的过程过于冗长,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营造“时间紧迫”的戏剧性气氛,电影特别安排了主人公在为火箭点火之前读秒倒数的情节:随着屏幕上的数
期刊
酷爱京剧,自学书法,喜欢佩戴耳环等首饰,智能手机也玩得很溜……在青岛,有这么一位时髦又雅致的高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让很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99岁高龄的陶菊老人,用“鹤发童颜”来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  因戏长寿,以戏会友  “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还没到老人家门口,一段清亮的唱腔便由远及近传入记者耳中。  
期刊
刚到日本时,我就感觉到麻婆豆腐在日本的超高人气。生活久了之后,我发现麻婆豆腐在东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很不寻常,而且热度历经数十年不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如果在日本最大的菜谱检索网站cookpad里输入“麻婆豆腐”一词,会出现1万多条检索目录,大多是由专业料理研究家和家庭主妇自主投稿的麻婆豆腐相关菜谱。麻婆豆腐不仅是日本货真价实的“网红”,而且已经被日本人发展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料理学”。  细读
期刊
陈美秀老人住在广西蒙山县的金侗村,她今年101岁。陈奶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编草鞋,从年轻时一直编到100岁。大概得益于多年编草鞋,老人至今耳不聋、眼明亮,十指灵活,做起事来比年轻人还利落。那么,陈奶奶究竟有着怎样的长寿方法呢?多编草鞋脑灵活  陈奶奶喜欢编草鞋,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搓麻绳,然后编草鞋。编草鞋要有鞋模,鞋模用竹子做成,像弓弩。编草鞋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要双眼、双手配合,错
期刊
一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在外地的我,因为他怕我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让弟弟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父亲的样子,无论什么事,他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便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交通并不发达,车子颠簸得厉害,回到家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