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劝导》中的男性形象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n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劝导》中,作者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自觉追求幸福的女性,也有不同的男性形象,如腐朽无能的沃尔特·艾略特,邪恶虚伪的威廉·沃尔特·艾略特,不成熟的男主角温特沃斯上校,以及男性群体在莱姆突发事件中的无力,与女性冷静果断的对比之下,衬托出女性的智慧。
  【关键词】:爵士;伪君子;男主人公;智慧
  美国评论家威尔逊说“一百多年以前,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的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劝导》是奥斯丁最后一部作品,被称为是“天鹅临终的绝唱”。从这些评论中就可以洞见这部小说的价值,因此更值得我们去发现新意。
  虽然,在内容上,依旧是乡村上的三四户人家。他们安逸的处在自己的的生活圈子里,整天聚会、喝茶、聊天。故事的发展时间脉络也很清晰,约为一年,题材也没有超越传统的爱情故事。然而,正是在如此没有令人动容的叙述中,显现出她进步的婚姻观。《劝导》最为最后一部成熟的作品,已经蕴含了某种新的因素,小说当中出现的崭新的男性形象,一方面展现了作者晚年的婚姻价值观,另一方面更加深了女性的无上智慧。
  一、沃尔特·艾略特爵士:腐朽与失职
  《劝导》的写作时期正值英国大变革,贵族阶级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这一重大的社会变迁也影响了奥斯丁的价值观,她在小说中隐约地透露出这一讯息。
  (一)贵族的身份:
  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就写到:“沃尔特·艾略特爵士,每当自己消遣时,总是捧着一本《从男爵录》,从不阅读其他任何书籍”。爵士极度在乎自己的地位,并且引以为豪。值得庆幸的是,他娶了一位善于管理的妻子,才使得开销基本上收支相等。妻子去世后,爵士无法减少开销,渐渐地便陷入债务危机中。对此,他并没有想办法改善,而是一味地隐瞒真实处境,直至事情陷入无以复加的境地。即便是这样,他却仍然希望在摆脱困境的同时,又不至于失去体面和自尊。
  最终,他不得不沦落到出租象征贵族荣耀的凯林奇府,他最先考虑的,仍是不玷污名门望族的声誉。当律师推荐海军克罗夫特将军作为房客时,他心里不屑一顾,冷嘲海军这个职业。但是,当他和将军夫妇商谈后,他直率地称克罗夫特将军是最神气的海军将领。平时的人际交往中,艾略特爵士总是想方设法高对方一筹。为了满足对社会地位的要求,沃尔特爵士就千方百计地接近远亲—达尔林普尔子爵夫人及其女儿,逢人便谈起“我们劳拉巷的表亲”。读者从爵士得意洋洋的夸耀中,只看到了他们的曲意奉承、爱慕虚荣,没有半点可怜的自尊心。
  (二)父亲的角色:
  沃尔特·艾略特爵士并不是所谓的好父亲,正如艾略特夫人所担忧的那样。他有三个女儿,除大女颇得宠,对另外的两个女儿很少表现出父爱的温和。好在有好友拉塞尔夫人从旁对她们进行竭力的教导,与这位亲生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确实也是莫大的讽刺。
  作为一个男权家庭的主要人物,沃尔特爵士几乎起不到任何支配性的作用,他的父亲的威严在生活中被慢慢消解。通过克罗夫特将军之口,我们看到,艾略特除了爵士地位之外,唯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容貌了,一个活脱脱的喜好虚华的形象跃然纸上。伊莉莎白,因为长得极美,像极了沃尔特爵士,因而父女俩相处得极其融洽;至于其他两个女儿,在他眼里却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以外貌和身份来衡量与子女的亲疏,足见沃尔特爵士的虚荣和肤浅,所以这样的父亲形同虚设,没有尽到任何父亲的职责。
  二、温特沃斯上校:不成熟的男主人公
  十九世纪的英国,随着贵族的衰落,一个新兴的阶级—海员在崛起,从而在社会阶梯里逐步攀升。奥斯丁的写作对象也转向了名声大噪的海员。《劝导》的男主人公就是其中的一员,温特沃斯在和安妮结识时是一个等待任命的中校,两人一见钟情,却遭到了沃尔特爵士的强烈反对,因为那时的温特沃斯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可观的财产。安妮在拉塞尔夫人的“劝导”下,主动中断二人的关系,并且认为是为了对方好。温特沃斯在受到了爱情猛烈地打击之后,总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便愤然离开。
  八年后,他终于拥有了可观的财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了海军上校。然而,即使八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遇到比安妮更好的,但出于嗔怒和傲慢,他试图去追求路易莎。直到莱姆事件发生后,温特沃斯才意识到心之所属。安妮冷静得体的处理,让他再次认识到安妮的果断和睿智,以及安妮在他心中的地位。安妮的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他的性格发展,可是他成熟的太慢,直至后来,路易莎与本威克订婚,他才解脱出来。之后,他立马赶到了巴思,希望能够去重新开始他错失的爱情。但是威廉·艾略特先生的殷勤,使他没有勇气对安妮重新表达爱意。直到听到安妮和哈维尔上校的谈话,他终于鼓起了勇气向安妮表白心迹,并再一次向安妮求婚。
  温特沃斯这个形象在一开始是莽撞的、不成熟的,因为年轻气盛的嗔怒,险些让幸福被湮没,后来在和安妮的接触中重新认识了安妮,他才认识到了自己的意志薄弱、固执己见。可以说,安妮的品行在无形中改变了温特沃斯,促使他走向成熟。
  三、威廉·沃尔特·艾略特:邪恶与虚伪
  威廉·艾略特是艾略特爵士的假定继承人,一个诡计多端的人,是小说中最危险的伪君子。一开始,沃尔特爵士便设法与他接近,并且主动去登门拜访,却再三地失望。他表面上对待爵士父女彬彬有礼,实际上却在信里说“我真希望不用艾略特这个姓氏,我对这个姓氏厌恶至极。”这里展示了一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的丑陋嘴脸。
  同时,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很会为自己“打算”的人,他年轻的时候为了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娶了一位出身低微的有钱女人。从史密斯夫人的讲述中可知,艾略特对自己的妻子并没有感情。没有爱情作为基础,所以他们婚后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况且他从来也没有爱过妻子。随着经历的增多,威廉·艾略特对男爵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于是,他便想方設法地恢复他同沃尔特爵士的交往,对爵士父女大献殷勤,几乎每个人都对他有着极好的印象,就连拉塞尔夫人也觉得他身上综合了一切青年男子的优点。她甚至觉得他和安妮十分相配,并暗示安妮接受威廉·艾略特先生未来的求婚。
  但是,安妮是一个谨慎的人,她时常觉得艾略特先生有失坦率,并且从史密斯夫人那看清楚了他的虚伪的真面目。当安妮和温特沃斯上校订婚的消息传到威廉·艾略特先生的耳中时,他感到十分震惊,却仍然想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离开了巴思后,他设法将克莱夫人引诱到了伦敦,因为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去破坏他的继承权。
  自始至终,威廉·艾略特先生都是自私自利的,他步步为营,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什么背信弃义的勾当,他都干得出来。即使是朋友的遗孀处于困境当中,他都不会出手援助。奥斯丁把这种虚伪狡诈的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在突显女性的人格魅力。
  奥斯丁在的《劝导》里面,极尽各种手法塑造男性形象,但是最为女性选择对象的男性,往往没有女性更具有光彩。女性也并不以他们为中心,小说里的女性是智慧和独立的,用行为体现了她们的主体地位,这就也透露出作者进步的女性主义观以及这个时期“‘男性优秀’神话的陨落”。
  参考文献:
  [1]简·奥斯丁,裘因 译.劝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
  [2]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周亚明.“男性优秀”神话的陨落—女性主义文化视野中的简·奥
  斯丁[J].学术交流.2006.
其他文献
【Abstract】:《Before I Go to Sleep》, a mystery thriller, was releas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on 5 September 2014. Since its first release, it has received mixed reviews from critics. This paper intends t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约翰·安德鲁斯在《帕梅拉》中担任的三个角色,指出在18世纪英国父权制社会下,作为父权制代表的父亲时时刻刻以其背后的男性权威控制着女性的言行举止,揭示在当时社会女性无法摆脱男性的权威,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  【关键词】:帕梅拉;父亲形象;父权制  18世纪的英国是父权制社会,男性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宰地位,女人必须崇拜和服从。而男人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所有意识
期刊
【摘要】:唐诗与唐传奇并称一代之奇,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唐朝毕竟是以诗歌作为精神生活最高形式的时代,因此“诗人气”可以说是唐传奇的底色。而“诗笔”便是唐传奇能够散发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在唐传奇中诗歌的嵌入是“诗笔”最常见的显性体现。本文旨在从叙事、抒情以及无形的意境渲染角度对诗歌在唐传奇中承担的功用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唐诗;传奇;功用  诗文结合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传统艺术特色,在
期刊
错过的年华,在田间开出斑驳的幽兰花,却荒芜了轮回的春夏。我在家乡的山丘上望眼欲穿了一年年的等待,最终迎来了一场爱情盛宴的凋零。  28的年华在我们家乡已是负担累累。每年过年,父母,姐弟,都以大龄剩女的眼神投我以焦急,可总被我故作忽略的回应打发。并非是我不理解家人的压力与急切,而是在我内心深处,有一种美丽的忧伤,叫等待。  我将他定义为心中的恋人。因为他从未正式承诺过我什么。只是青梅竹马的同村长大,
期刊
【摘要】:《二十四诗品》不仅描绘了二十四种诗歌意境,而且每一品中都有关于创作技巧的谈论。此前著作多从内容上去研究其文艺美学意义,隐藏在其中的创作论却少有论述。从创作主体的修养、意境的创作、创作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论述创作主体的修养问题中“道”、“气”理论、创作意境的入思路径、重点的主体的自我修养。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创作论  《二十四诗品》是“以诗论诗”的佳作,每品皆由十二句的四
期刊
【摘要】:新闻与文学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文学中会采用创造与虚构的手法,但是在新闻更注重的是事件的真实性。要求新闻写作中的文学性必须适度应用,加强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视,这样才能吸引受众更多的关注,并在心中产生共鸣。现对新闻与文学的联系、新闻文学性写作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新闻写作中文学性应用应注意真实性几个方面阐述,为创作出更优秀的新闻作品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新闻写作;文化性;实践  新闻不仅要
期刊
【摘要】:《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诗歌集,成书经历了很长时间,而这期间内,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繁盛,在当时的日本甚至形成了汉文学潮流。《万叶集》就诞生于汉文学在日本大兴盛行的时期,“万叶”的得名、和歌的分类和记录等都深深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内容上,《万叶集》里的和歌不仅借鉴汉诗增加了表现题材,更是通过汉诗丰富了自己的主题。  【关键词】:《万叶集》;汉文学;汉诗;影响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
期刊
【摘要】: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界为之欢欣鼓舞,许多针对莫言作品英译的研究也纷至沓来,其中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所译的作品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统观近些年对莫言小说英译研究的成果,向读者揭示莫言小说英译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莫言小说;英译本;研究综述  引言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在此过程中,葛浩文的翻译功不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为基础,阐述雨果小说《悲惨世界》中沙威这一人物的心路历程。在“本我”的快乐被主人公让·冉那让打破后,沙威来到了“自我”选择的分岔路口,最终在“超我”的逼迫下精神崩溃、跳河溺亡。而沙威身上所体现出的“平庸的恶”,在“三我”视域下则可解释为其潜意识中力比多(即原欲)获得满足后,“云集了各种沸腾的兴奋”,最终导致了自我人格的完全丧失。  【关键词】:弗洛伊德;三我
期刊
【摘要】: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文学时间及时间构造一直以来都是从社会学和文艺美学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从结构语言的角度对小说中的时间构造及使用的时间词及谚语进行语义分析,找出其文学时空构造的特点及语言手段对小说情节结构构造的作用意义  【关键词】:时间结构;文学时间;时空观;时间概念词  《大师与玛格丽特》被认为是20世纪俄语世界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是一部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