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dfhkot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构想是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其严峻形势而提出来的,主要探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改革问题。
  
  1提出构想的现实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相应的理论研究一直围绕“语文”二字运行,就语文论语文,思想拘囿于语文小圈子,须臾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导致了一些恶果;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往往只注重部分语文基础知识的搜集、积累、识记,而不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高分低能。许多语文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生走向社会或进入高一级学校后,语文综合素质之差惊人。以往所谓语文教学改革出发点也只是想方设法向学生传授更多基本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45分钟下来,教师疲惫不堪,而学生叫苦不迭,学生兴趣锐减,这有悖于前人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实在得不偿失。即便有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只是在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的导引下,学生生搬硬套,对号入座地解决问题,这种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呆板机械,实际上拒绝了其他同样能解决问题的好思想、好方法,也就无法真正解决语文实践中的许多复杂问题。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学生只会写几篇不伦不类的时文,不会写各种社会实用文。听说能力特差,无法运用民族共同语与人流利交谈,说话时心理素质很差,词汇贫乏;无法读懂各种较为复杂的社科读物、思维能力较差、良好的审美能力更谈不上,解决一些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差得令人咋舌。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无所适从。也无法扮好时代社会所赋予的重要角色,低劣的听话能力万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时代的需要。语文方面素质教育之路,到底该怎么走?这些是不得不回答的现实问题。
  
  2大语文课堂结构体系构想及相关问题
  
  2.1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工具的工具”。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任何其他学科的学习不能离开语文这个基础。当然,其他各门学科、各类知识对语文学科也有影响制约作用,比如哲学、美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哲学美学宏观上的调控及微观上的渗透,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相辅相成,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如此。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彻底避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传统教学思想的模式,将语文教学放到其他各门基础学科教学的总体坐标系中去,从而在动态的现代教育运用发展中寻求自己合适的出路。协调好语文教学与其他各门文理学科的关系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任务。
  2.2从教育内容上说。大语文课堂结构体系中,不光有纯语文知识的重点学习,也应该有哲学、美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伦理、民俗、历史、天文、地理、生物以及必要的理科知识的学习,其目的不仅是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大知识信息量,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的思想好的方法,进而解决较为复杂的并且最为实用的一些问题。
  2.3大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师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不但通晓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应充分掌握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其次,要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交谈,要有驾驭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有灵活处治的能力;再次要有教学理论研究之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一边摸索,一边整理成文,建立自己教学方面的理论体系。另外还要时时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时事政治,耳朵灵,知识新,给学生一定的吸引力、诱惑力、感召力。还要有非常丰富的专业信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2.4大语文课堂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大语文课堂构想就是针对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来的,也是为配合素质教育而提出的设想。现在我国基础教育已逐渐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我们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下个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能适应新世纪语言交际、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及模式只能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自始至终为应试服务,实际上依照大语文课堂构想发展开去,学生思辨能力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就势必能增强,一般语文问题的难度也就不会成为一回事,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轻而易举。
  2.5大语文课堂推行的难度。
  2.5.1教材配套难度。要打破现有教材的思想内容及结构体系,难度加难,因为人们因袭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某些封建落后保守的东西在头脑中根除蒂固,撼之不易。另外一时打破现有的教材内容结构体系,许多人会显得无所适从。
  2.5.2师资更新方面的难度。所谓更新,只能是广大教师头脑中思想观念的更新,人的惰性思想特严重,变革思想相比较而言就较淡,要造就大批既具有广博的学识,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难度较大。这也并非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任务。
  一切改革步履维艰,语文教学改革其难度更大。但改革是必然趋势,不改,教育就只能原地踏步,我们将会在不远的将来自食其果。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教师应就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造能力,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在创造教学情境方面,应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1创设开放性情境,将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探寻    传统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自我意识轻,依赖思想重。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
期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倡导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充分体验学习语文的过程,体验学习语文的价值,体验语文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期刊
解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智力与能力(简称智能)活动,学生的智能活动由智能活动过程和智能结果两部分构成,学生的智能水平不仅表现在智能活动的结果上,而且更主要表现在智能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教育专家认为,掌握求知的过程比掌握现代知识更重要,我国古代有“授鱼”不知“授渔”之说,所谓“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意思是说教人捕
期刊
《课标》以改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为根本,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创造性,发展各自的潜能及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较以前大有改观,首先是广大教师重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形式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实验过程要求严格,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一个好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但实际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实验全部安排在对应章节新课
期刊
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之际,物理教育之路该如何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    1挖掘教材内容,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事业教育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
期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进程化加快,以科学和教育为支撑的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世纪的钟声中全面铺开。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智慧,新的教学智慧是要改造传统的教师权威。教师应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转换角色,尽快在新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革。而观念的改革,关键要从教师开始,因此,
期刊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学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积极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坚持教学与发展的“统一观”,并且具体地提出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五项原则:学生的智力发展要依靠周围环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在活动中发展,要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抽象真理概括的事实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
期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是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效益。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而教学过程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的动态过程。调控并优化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反馈来实现,这就要求各校积极、有效地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在诸位师生的密切配合下,搞好教学,提高质
期刊
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具有观察力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研究和改革必不可少的素养,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下面就谈谈数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1在概念教学中的观察能力    1.1在概念引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引入新概念,首先就要使学生感知新教材,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或教师补充的基本事实为材料,让学生感知它们,了解它们的各个侧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