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刍议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朗读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而朗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教师应以朗读促阅读,创设情境,营造朗读氛围,巧妙用重音、停连等朗读技巧,让学生体会意境,以朗读升华诗歌鉴赏,最终提升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诗歌 朗读 重音 停连 文化传承
  诗歌教学可以从朗读入手,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现代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提升鉴赏能力,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诗歌活动探究单元,其中的几首现代诗歌或沉郁顿挫,或含蓄深沉,或明快柔和,或恬淡闲适。这几首诗正是学生学习朗诵技巧的范例。如何建构起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的课程框架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现代诗歌朗读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的认知与文本背景之间的隔阂,其次是青春期的学生放不下面子,打不开情绪。基于此,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时可以结合诗歌内容,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
  1.巧设生活情境,消除经典隔膜。
  无家别、夫妻别、生离死别是这一年龄段学生难以体会和理解的,因此,在讲授《乡愁》一课时,教师要注意积累素材,适时创设生活情境。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满溢的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进而读得入情入境呢?我想到可借用学生入学前参加军训的经历——面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高强度的训练,第一次夜不归家,有的孩子彻夜未眠,哭得很伤心。我设置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请学生回忆自己军训第一天夜晚的心情和表现,并谈一谈。学生们瞬间眼睛放光,有的说新奇,有的说不习惯,有的说孤独,有的说想找一切理由回家。活动二:仿照本诗最后一节的写法,以军训基地的铁门为载体,写一首四句小诗。某生道:“军训时,乡愁是一闸矮矮的铁门。我在里头,亲人在外头。”到这里,学生与作者有了微妙的共鸣。
  2.借用视听媒介,营造感知氛围。
  视听媒介形式多样,既可以是静态图画,也可以是动态视频。将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以音像的形式呈现,可以加深学生对朗读情境的理解,为学生创造感知朗读的情境。讲授《我爱这土地》时,我在课前播放自“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间日本侵占中国的短视频,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祖国满目疮痍,人民饱受欺凌,音像资料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知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内心的情感。在随后的课堂上,学生读“土地”“河流”“风”这三句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悲痛与愤怒之情。
  又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般认为,该诗是林徽因写给儿子的,语句间有对儿子真挚的爱、殷切的期盼和美好的祝愿。在讲授此诗时,我挑选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作为朗读配乐,此曲曲调柔美,与诗歌内容相称。教师在配乐朗读后,请学生谈感受,有的学生说“世界美好与你环环相扣”,有的说“舒心”,有的说“心灵的慰藉”等。我进一步以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四月天的温暖明丽:碧绿的春草、纯洁的白莲、绕梁的燕子、鹅黄的圆月等。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了本诗意象的特点,感受到诗人对新生命到来的喜悦和美好祝愿。
  二、辨识重音,適度停连
  重音和停连是朗读的重要技巧,也是对诗句理解的外化表现。
  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朗读时先要确定语速。本诗爱国情感深沉而浓烈,朗诵时语速要稍慢,但“歌唱”领起的三句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国土、摧残中国人民的控诉,排比句应读得慷慨激昂,一气呵成。“黎明”一句与前三句意思有明显区别,是对胜利的憧憬,应读得温柔些,读出期待,语速要慢。第二节的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情感喷薄欲出,语速可稍快。
  至于停连,我们要区分落停和扬停。诗句结束时应该用落停,气息刚好用完。而诗句中间停顿处要用扬停,音虽停而气未尽,在停顿前声音稍微上扬或者拖长。如第三句,“暴风雨”“打击着的”这两处后面是扬停,“土地”处就是落停。再如第六句“林间的”“温柔的”后面要扬停,而“黎明”虽在一句话的末尾,但由于紧随其后的是省略号,语句中饱含作者的憧憬,故也要扬停,音停气不停,缓缓落下。
  本诗轻重音的安排上,“鸟”“嘶哑”“歌唱”“土地”“河流”“风”“死”“土地”“为什么”“泪水”这几个词要用较高的音量来读,响亮突出。但像“永远”“无止息”“无比”三个词则要拖长声音,稍微轻柔些。而“温柔”“黎明”“深沉”三个词则要重点突出但语调轻柔,也就是重音轻读,达到低柔回环的效果。
  三、体会意境,感悟基调
  朗读教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在课堂的自主赏析环节,学生认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中“鹅黄”“绿”“白莲”这些色彩明亮的词语,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应该用轻柔的语调,读出喜爱和祝愿之情。在朗读《我看》时,有学生认为第一节选取“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春草的生机勃勃,应读得优美柔和,尤其是“悄悄揉过”四个字,要读出春风对青草的呵护怜爱。也有学生说第二节里的飞鸟不同于《逍遥游》里的鹏鸟,它平展着翅膀,在晚霞的辉映下显得静美平和,应该读得缓慢深情,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
  四、传承文化,绵延不绝
  《我爱这土地》里的“鸟”,《乡愁》里的“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里的“四月天”,《我看》里的春风、春草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比如“乡愁”,从古至今都是诗人们咏叹的情感。古典诗词中有征夫之思,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有游子之思,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等;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延续。再如“鸟啼”也是古典诗歌中频繁使用的意象,“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等。鸟儿不知世事无常,诗人赋予了“鸟啼”更多的含义。《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鸟的口吻描绘了祖国大地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的景象,抒发了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的挚爱。既有对传统文化中“鸟”这一意象的继承,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不屈、奉献、爱祖国、爱土地。
  在现代诗歌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感知诗歌情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激发学习兴趣;巧用朗读技巧,识重音、辨停连,完成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体悟意境中实现审美水平的提升;最后,在诗歌意象的勾连中感受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魅力,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
其他文献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散文是作者通过写景记事状物来抒发真情实感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写人写事背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作者的感情往往隐藏在特意设置的一些细节里。因此,品读一篇好的散文,应该对文章进行细致入微的品读,在细微之处感受人物生动的形象,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本节课教者选取了朱自清的《背影》《匆匆》《冬天》三篇文章,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对散文的“细微之处见真情”这一
期刊
编者按  今年5月,江苏省200余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相聚徐州市第十三中学,参加“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专题研讨活动”。通过名师示范课、专家主题讲座以及对话沙龙等方式,与会教师共同探寻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本期节选部分名师示范课及教学反思,敬请关注。  随着统编教材的实施,“1+X”的群文阅读引发一线教师极大的探究兴趣。笔者试图把群文教学与诗词的特质有效融合,力求上出一节既有群文阅读特征,又具诗词味
期刊
摘要  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种种不当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准确剖析病因,有针对性地寻求优化对策,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阅读 教学 对话 优化  对话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行为,审视目前的阅读教学,不难发现,由于认识的偏差、思想的忽视、操作的失误等,课堂对话的失范行为并不鲜见,这无疑降低了课堂的效益。以下分析了教
期刊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为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教师可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设置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下面以译林版九(A)Unit3 Teenage problems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飞跃。  一、教学设计  1.读前阶段。  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和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期刊
摘要  品析语言作为实现文本细读的主要方式,一直是散文教学的重点。教师采取的品析语言教学方式主要有示范引领式、发现总结式和聚焦“锤打”式。这三种教学方式或侧重于教师的指导和示范,或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发现,或侧重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情,选择合适的方式。  关键词  品析语言 示范引领 发现总结 聚焦“锤打”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品析语言是教学的重点,是实现文本细读的主要方式。如
期刊
摘要  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一步重视英语深层阅读教学。教师可以从“读前活动激活学生思维”“把握文本体裁特点,解读文本结构”“探究文本,感知文本深层信息”“品读文本,深化主题寓意”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 深层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科育人价值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其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素养是初中
期刊
摘要  初中物理教学的许多重难点内容很难通过言语讲授去突破,而借助一些微创新实验去解决这些问题却是不错的方法。这些微创新实验是教材实验的微小改进,在实际教学中能起到很大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微创新 实验 弹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
期刊
教育格言  学习数学,学会思考,学以做人。  教学主张   数学是美丽的、和谐的、活力的,数学课堂是智慧的、灵动的、深邃的。现在的数学课堂应由知识的传授向数学育人转变,由程序性知识教学向策略性知识教学转变,在教学中,依据学情,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从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策略性方面构建数学思维活动,经历知识探究过程,启发思考,启迪智慧,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展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凸显数学的人
期刊
《女娲造人》是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为自读课文。在教学时,笔者做了如下调整:在教学顺序上,把它提到本单元之首;在课文类别上,把它调整为教读课文。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新课标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课程总目标提出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对第四学段(七—九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第六单元针对以上目标,选文涉及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所有文章皆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收录了李清照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阅读和赏析这首词,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提升精神品格有着一定的意义。下面,笔者就以《渔家傲》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从整体上把握诗词  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离事》中说:“举网以纲,千目皆张。”这句话的意思是:打鱼时,抓住网上的纲绳,渔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