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公众有了自我表达的渠道,但是碎片化信息扰乱了公众视野,亟待媒体正确“把关”。然而,部分主流媒体没有承担媒体伦理责任,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性,过于追求关注度而忽略新闻专业主义。一些新闻事件在报道后常常发生反转,久而久之,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在受众心中会逐渐降低,媒体将难以肩负社会守望大任。本文旨在分析主流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伦理失范表现,从而探析主流媒体应承担的责任问题。
【关键词】:反转新闻;主流媒体;媒体责任;新闻伦理
反转新闻,指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件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开始发生变化,因新闻报道引起的舆论也因此进行反转。即新闻刚被报道时,公众态度会指向一方,但事件发生新变化导致新闻逆转,舆论态度也随之指向另一方。
一、主流媒体过于追求“时效性”,缺失新闻专业主义
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竞争压力增大。为了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求得生存,部分媒体包括主流媒体为争取时间优势而放弃深入调查,只注重“时效性”和“眼球经济”,全然不顾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专业主义。网络环境下,许多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在网络中找新闻,在迎合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今天,信息也呈碎片化。反转新闻的出现,与这些媒体抢时效、争取曝光率有着极大的关系,主流媒体为“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在报道碎片化信息的同时,没有还原事件原貌,缺乏对新闻的进一步深度调查,片面化的新闻随着时间慢慢发生变化时,公众态度也随之改变,进而引起新闻反转。如2016年3月7日,《辽沈晚报》报道“举债20万对植物人女友不离不弃”的故事,反转之后的真相其实是男友将其打成植物人,媒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没有调查核实,在缺失新闻专业主义的情况下过于追求时效性,虽然赢得一时的关注与轰动,但是损害的却是行业里的新闻伦理道德。
二、新闻从业人员欠缺职业道德,漠视“真实性”致使新闻失实
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还在于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抢发消息,很少深入调查核实,是新闻工作人员漠视新闻伦理道德的后果。如2016年3月15日,《成都商报》报道“北大才女回乡创业放弃白领选择快递”的新闻,让四川什邡市某快递公司经理徐璐成为舆论焦点。报道称,四川什邡市女子徐璐曾以优异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此后,网友发布了北京大学2000年录取的学生名单,其中并无徐璐。澎湃新闻随后跟进采访,徐璐称在此前接到媒体采访时说得很清楚,她并非报道中所写的2000年考入北京大学,她此前也向采访媒体的记者强调了自己是专科升本科。可最终在媒体报道中,徐璐就成了北京大学新闻的本科生。许多媒体只为了跟随热点,赢得受众关注度,却丢失了最基本的真实性,正是因为媒体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才使得新闻反转屡屡发生。
三、主流媒体盲目迎合大众口味,“标题党”诱使新闻反转
在追求注意力经济的今天,新闻报道中不乏“标题党”来吸引受众关注。部分有违新闻伦理道德的媒体有意识地利用“煽动性标题”,迎合受众快餐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增加新闻曝光度,从而引发舆论。反转新闻中,许多主流媒体很难做到事实与观点分开,媒体过多的将态度与新闻事件结合,且观点表达多情绪化和极端化,在泛道德思维的影响下使新闻事件不再客观公正,容易导致媒体对新闻当事人的偏袒,不平衡的新闻报道极易煽动公众情绪,从而影响新闻客观性,进而影响舆论方向。媒体的这些做法在新闻反转向舆论反转衍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媒体用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的手法诱使新闻发生反转,如2016年4月28日,网易在转载新华网报道的《多地整治网约车探索“规范路径”》时,将标题改为《官方:网约车属高端服务不应每人打得起》。带有煽动性标题违反了文章原意,激化社会矛盾,引发舆论一片谩骂和声讨。虽然耸人听闻的标题能够带来一时的关注,但最终还是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四、媒体长期以来对社会群体“标签化式”报道,形成“拟态环境”
新媒体碎片化信息下的“以偏概全”往往让受众以刻板化的社会印象来判断事件当事人或事件本身性质,即传播学中的“刻板印象”。面对新闻事件,媒体过早的带入自身主观意见,倾向于用“标签”来报道新闻事件。譬如,发生交通事故的新闻第一印象就是“女司机”为罪魁祸首,出现医患关系纠纷时自觉认为病人一方是受害者,这样的“拟态环境”是媒体长时间的群体“标签化”报道给以受众“刻板印象”造成的。纵然网络媒体、自媒体迅速发展,但网民普遍新闻素养并没有随之提升,没有养成公共问题适当讨论的习惯。公众在网络大环境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常常过去情绪化的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攻击,宣泄对现状的不满。因此,媒体利用标签式报道导致受众在媒体的“拟态环境”下产生不理智情绪。如2016年3月23日,一则”大妈被玩具车撞倒坐地不起,与孩子家长理论“的新闻在网络热传。正是因为不良媒体反复强调“大妈”、“碰瓷”等字眼,又由于大妈“碰瓷”的刻板印象,让网友理所当然的将矛头对准倒地大妈。
五、“自媒体”时代下的受众媒介素养不够,主流媒体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公民由受众变成了用户,从被动接收变成信息传播者。这是一个自媒体时代,在新闻发生时每个人都有传播话语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自媒体准入门槛低,大量缺乏专业媒介素养的公民对媒体观点和信息缺乏辩证思考能力,容易将自身带入其中,极易发表不理性言论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所谓“受众媒介素养”,即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时常出现争议性的话题以及不完全的信息。缺乏媒介素养的公众在面对不完整的新闻事件时急于“选边站队”,在事件逐渐恢复原貌后,公众态度又发生了改变。然而,主流媒体对此并没有进行及时正确的舆论引导,反而有意识地迎合受众增加曝光度,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引发舆论,随着事件的进一步进展,从而引发新闻反转。
六、思考与总结
新闻反转发生的核心原因在于媒体伦理失范,是媒体违反新闻真实性的体现。频繁的新闻反转影响公众对媒体信息的信任,逐渐使公众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变得淡漠,媒体公信力也随之下降。因此,为了重塑媒体的正面形象,呼唤社会正能量,重新赢回公众的信任,主流媒体必须坚守新闻伦理道德,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减少新闻发转的发生,需要媒体与公众的共同努力,但解决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对新闻反转的伦理反思,除了提高媒介素养,平衡报道外,还要积极引导舆论,建造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场域。主流媒体应为新闻专业主义与现代化媒体传播找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在追求注意力经济的同时,还要保证新闻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 王超群 :《从新闻反转剧看媒体官方微博报道的失范与规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4 ;
[2] 劉峰. 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 新闻与写作,2014(05):74-76;
[3] 齐权、赵希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反转剧”——以 2013-2015 年新闻反转剧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7;
[4] 曹林.“新闻反转剧”背后的浮躁标签战[N].中国青年报,2014-7-20;
作者简介:徐凯丽(1992—),女,山东临沂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硕士。
【关键词】:反转新闻;主流媒体;媒体责任;新闻伦理
反转新闻,指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件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开始发生变化,因新闻报道引起的舆论也因此进行反转。即新闻刚被报道时,公众态度会指向一方,但事件发生新变化导致新闻逆转,舆论态度也随之指向另一方。
一、主流媒体过于追求“时效性”,缺失新闻专业主义
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竞争压力增大。为了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求得生存,部分媒体包括主流媒体为争取时间优势而放弃深入调查,只注重“时效性”和“眼球经济”,全然不顾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专业主义。网络环境下,许多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在网络中找新闻,在迎合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今天,信息也呈碎片化。反转新闻的出现,与这些媒体抢时效、争取曝光率有着极大的关系,主流媒体为“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在报道碎片化信息的同时,没有还原事件原貌,缺乏对新闻的进一步深度调查,片面化的新闻随着时间慢慢发生变化时,公众态度也随之改变,进而引起新闻反转。如2016年3月7日,《辽沈晚报》报道“举债20万对植物人女友不离不弃”的故事,反转之后的真相其实是男友将其打成植物人,媒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没有调查核实,在缺失新闻专业主义的情况下过于追求时效性,虽然赢得一时的关注与轰动,但是损害的却是行业里的新闻伦理道德。
二、新闻从业人员欠缺职业道德,漠视“真实性”致使新闻失实
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还在于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抢发消息,很少深入调查核实,是新闻工作人员漠视新闻伦理道德的后果。如2016年3月15日,《成都商报》报道“北大才女回乡创业放弃白领选择快递”的新闻,让四川什邡市某快递公司经理徐璐成为舆论焦点。报道称,四川什邡市女子徐璐曾以优异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此后,网友发布了北京大学2000年录取的学生名单,其中并无徐璐。澎湃新闻随后跟进采访,徐璐称在此前接到媒体采访时说得很清楚,她并非报道中所写的2000年考入北京大学,她此前也向采访媒体的记者强调了自己是专科升本科。可最终在媒体报道中,徐璐就成了北京大学新闻的本科生。许多媒体只为了跟随热点,赢得受众关注度,却丢失了最基本的真实性,正是因为媒体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才使得新闻反转屡屡发生。
三、主流媒体盲目迎合大众口味,“标题党”诱使新闻反转
在追求注意力经济的今天,新闻报道中不乏“标题党”来吸引受众关注。部分有违新闻伦理道德的媒体有意识地利用“煽动性标题”,迎合受众快餐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增加新闻曝光度,从而引发舆论。反转新闻中,许多主流媒体很难做到事实与观点分开,媒体过多的将态度与新闻事件结合,且观点表达多情绪化和极端化,在泛道德思维的影响下使新闻事件不再客观公正,容易导致媒体对新闻当事人的偏袒,不平衡的新闻报道极易煽动公众情绪,从而影响新闻客观性,进而影响舆论方向。媒体的这些做法在新闻反转向舆论反转衍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媒体用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的手法诱使新闻发生反转,如2016年4月28日,网易在转载新华网报道的《多地整治网约车探索“规范路径”》时,将标题改为《官方:网约车属高端服务不应每人打得起》。带有煽动性标题违反了文章原意,激化社会矛盾,引发舆论一片谩骂和声讨。虽然耸人听闻的标题能够带来一时的关注,但最终还是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四、媒体长期以来对社会群体“标签化式”报道,形成“拟态环境”
新媒体碎片化信息下的“以偏概全”往往让受众以刻板化的社会印象来判断事件当事人或事件本身性质,即传播学中的“刻板印象”。面对新闻事件,媒体过早的带入自身主观意见,倾向于用“标签”来报道新闻事件。譬如,发生交通事故的新闻第一印象就是“女司机”为罪魁祸首,出现医患关系纠纷时自觉认为病人一方是受害者,这样的“拟态环境”是媒体长时间的群体“标签化”报道给以受众“刻板印象”造成的。纵然网络媒体、自媒体迅速发展,但网民普遍新闻素养并没有随之提升,没有养成公共问题适当讨论的习惯。公众在网络大环境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常常过去情绪化的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攻击,宣泄对现状的不满。因此,媒体利用标签式报道导致受众在媒体的“拟态环境”下产生不理智情绪。如2016年3月23日,一则”大妈被玩具车撞倒坐地不起,与孩子家长理论“的新闻在网络热传。正是因为不良媒体反复强调“大妈”、“碰瓷”等字眼,又由于大妈“碰瓷”的刻板印象,让网友理所当然的将矛头对准倒地大妈。
五、“自媒体”时代下的受众媒介素养不够,主流媒体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公民由受众变成了用户,从被动接收变成信息传播者。这是一个自媒体时代,在新闻发生时每个人都有传播话语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自媒体准入门槛低,大量缺乏专业媒介素养的公民对媒体观点和信息缺乏辩证思考能力,容易将自身带入其中,极易发表不理性言论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所谓“受众媒介素养”,即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时常出现争议性的话题以及不完全的信息。缺乏媒介素养的公众在面对不完整的新闻事件时急于“选边站队”,在事件逐渐恢复原貌后,公众态度又发生了改变。然而,主流媒体对此并没有进行及时正确的舆论引导,反而有意识地迎合受众增加曝光度,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引发舆论,随着事件的进一步进展,从而引发新闻反转。
六、思考与总结
新闻反转发生的核心原因在于媒体伦理失范,是媒体违反新闻真实性的体现。频繁的新闻反转影响公众对媒体信息的信任,逐渐使公众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变得淡漠,媒体公信力也随之下降。因此,为了重塑媒体的正面形象,呼唤社会正能量,重新赢回公众的信任,主流媒体必须坚守新闻伦理道德,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减少新闻发转的发生,需要媒体与公众的共同努力,但解决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对新闻反转的伦理反思,除了提高媒介素养,平衡报道外,还要积极引导舆论,建造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场域。主流媒体应为新闻专业主义与现代化媒体传播找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在追求注意力经济的同时,还要保证新闻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 王超群 :《从新闻反转剧看媒体官方微博报道的失范与规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4 ;
[2] 劉峰. 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 新闻与写作,2014(05):74-76;
[3] 齐权、赵希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反转剧”——以 2013-2015 年新闻反转剧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7;
[4] 曹林.“新闻反转剧”背后的浮躁标签战[N].中国青年报,2014-7-20;
作者简介:徐凯丽(1992—),女,山东临沂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