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孙波,中国医科大学临床主治医师,职业心理咨询师,中国首届精神分析取向夫妻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组成员,辽宁省赴四川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沈阳市“心理卫士”。
从凤姐,到“中国摇滚领袖”;从富豪扎堆“选妃”,到美女地铁口“脱衣”;从交友网站点击率爆棚,到各地卫视竞相炮制相亲,各路征婚“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艳照、毒舌、拜金、自恋……爆点此起彼伏,“征婚”仿佛已经进入一个真人“直销”时代——
“征婚”为什么
这样红
生活节奏加快,交际时间匮乏,生活圈子狭窄,如今,“剩男”“剩女”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征婚“直销”,如精确的导弹“点杀”既定目标,成为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当然,也使浪漫、纯洁的婚姻越来越直接、功利。当婚姻像推销产品一样进入直销时代,我们该怎样从中获得幸福?
“红”在百无禁忌
如果提到“非诚勿扰”这四个字,你想到的还依然是冯小刚的贺岁片,那你真是out了。
近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各类电视征婚节目异常火爆,有人称之为10年前的“玫瑰之约”升级版。
曾经的相亲节目也曾火过,那时候谈话内容较为含蓄,几对男女通过多个话题展示自己的爱情观、生活观,如今却成“美女当关”的局面,被挑选的男嘉宾要通过短短的约20分钟的时间面对多位女嘉宾的挑选、提问、评价、选择。尤其提问环节,女嘉宾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非常火辣”,她们的提问大都非常现实且犀利,“有车有房吗?”“家里存款有多少”“你跟前任女友的关系如何”等等问题都被摆在了桌面上。
如果一位男嘉宾样貌、工作、收入都算中上的话,往往能通过第一、二轮;条件欠缺的,立马就能被女嘉宾的毒舌打到尘埃里。一位戴着墨镜、鸭舌帽,穿格子外套的男嘉宾就遭到群女“围攻”:“他总是用舌头舔上嘴唇,看起来很恶心。”“他的形象就像旧上海时候的小偷流氓。”火爆的语言虽令画面热闹好看,却也惹来网友“女嘉宾缺少教养”的猛烈抨击。但也正因为这种抨击,造就了一批“征婚红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拜金女”马诺、“艳”过阿娇、兽兽的“艳照女”闫凤娇、“握手需要拿20万”的“豪宅女”朱真芳等等,她们用“大无畏”的言行成功地绑架了网民,也赚足了人气,当红指数直逼一线明星。
“红”在“征”而不“婚”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有貌有才、伶牙俐齿的女嘉宾太过“犀利”了,很多网友都认为这些所谓的“剩女”,都是导演组为求收视率和节目效果刻意安排的。还有网友爆料,参加节目的男嘉宾有的根本就有女朋友,甚至有网友断言,即使真在电视上牵手成功,下台也是分道扬镳的结果,那个美丽名模那迪牵手月薪3000的青涩小伙就是最好的佐证,那迪自己也坦言:我跟你走不代表会跟你恋爱,我只是无法拒绝。“伪剩”男女征婚根本跟婚姻无关。
看过节目的观众都会有一个疑问:嘉宾以80后和90后为主,年龄大部分小于25岁,如此年轻,她们都急什么呢?其实,何止台上,生活中正值青春靓丽还未“剩”就先出手的例子比比皆是。曾经有一个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很令人震惊:大一学生中就有超过一半的人有“征婚”史,形式包括校园招贴、网络发帖、参加“派对”等。对于一些人的不理解和“少见多怪”,这些大学生很不以为然,她们认为,在老观念里,好像只有真的嫁不出去了才会去征婚,我们可不想把自己剩成“老大难”,征婚在我们心里只是一种交友的方式,甚至是寻找合得来的玩伴,至于结婚,这是太遥远的问题了!
“红”在痛并快乐
也许正是出于与婚姻无关的“轻松”心理,众多打着“征婚”名义的“伪剩”一族毫无顾忌地大胆出位,各种手段几乎无所不用其极,“犀利”言行令大批看客一面频频咋舌,一面轮番语言暴力加以声讨,享受着“痛并快乐着”的刺激。
如今“征婚”真的遍地开花,全方位地“红”了!无论是网上,还是电视、报纸,甚至人们的日常闲聊中,只要跟“征婚”沾上边,话题一定不会“掉到地上”,“追随者”甚众。社会资源短缺,竞争激烈,“老大难”队伍日益庞大以及各路“征婚狂人”不断制造的话题是“征婚”之所以蹿红的主要因素,但不能否认,看客们只涨不跌的持续关注度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是什么令各位看官如此抓狂却又欲罢不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世俗心理与人性本真的彻底迎合。一方面80、90后女性个性更加开放,她们言论大胆、直率,甚至毫不回避的功利,被物化的婚恋观对传统思想形成强烈的刺激,虽然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标准一降再降,但绝大部分人还普遍存在向善心理,有一种“哑巴都能被逼出话”的想斥责这种“丑陋”现象的发泄冲动;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征婚“秀”对正在寻找爱情的人影响很大,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选择和节目中嘉宾的选择大同小异,甚至喜欢与嘲讽也是如此类似,他们仿佛看到了镜中的“我”,就如同押赌般期待结果,欲罢不能。
“红”在乱花迷眼
从整体看,允许反传统的声音高调“出镜”,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性更自由,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真实地表达自我,只要掌握好度,这实际上都是一种心理走向成熟的标志。
从个性特征来看,上电视征婚的比较张扬,网络征婚则相对内敛。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征婚都只是交友的一种途径,充其量只是个认识的开端。爱情心理学将一见钟情定义为迷恋,要到达真爱,还需要感情的升华、价值观的磨合、更深的心灵沟通。
谁都渴望拥有幸福的婚姻。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恋爱中往往会鬼使神差地一再错过,以致陷入“剩女”境界。那么,“剩女”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是期待错觉和布利丹效应在作怪。
期待错觉,指的是人们将过度依赖理想预期,忽略对现实状况的理性分析,是一种“持币待购”的心理。这种投资心理的结果就是:越是条件优越,越是追求者众多,就越要观望,期待着更加完美的白马王子的出现。在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期待错觉影响下,女性择偶会出现“布利丹效应”,即决策中左顾右盼、难作决定。一旦醒悟,又很可能陷入“疯狂抢购”的结婚狂心态之中,走向因为太过主动而吓跑男人的另一个极端。
而对于那些自身条件较低的“弱势征婚群体”而言,主要应从错位心理的转换入手,必须做到虽“困”而“不惑”。“不惑”就是要转变认识,自我开解:首先放弃对择偶标准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于心目中的完美爱人标准,可以努力争取,但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依据现状不断调整。
“红”在经济实惠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体现在婚姻中就是“征婚热”。
总的来讲,现代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浮躁的年代,大多数年轻人都忙碌于在这样的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在这样的年代中,年轻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试图在狭小有限的空间内更多的把自己展示给别人,也希望通过有效的时间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合适交往的对象,所以,在电视节目中频繁出现此类节目。在这类节目中,大家可以充分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从而用这种非常“经济”的快餐方式在有限的时限内给自己带来尽可能大的“投资回报率”。这种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媒介,为广大的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彼此交流的平台,也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中间环节所带来的麻烦。而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节奏的体现:高效率。
孙波,中国医科大学临床主治医师,职业心理咨询师,中国首届精神分析取向夫妻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组成员,辽宁省赴四川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沈阳市“心理卫士”。
从凤姐,到“中国摇滚领袖”;从富豪扎堆“选妃”,到美女地铁口“脱衣”;从交友网站点击率爆棚,到各地卫视竞相炮制相亲,各路征婚“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艳照、毒舌、拜金、自恋……爆点此起彼伏,“征婚”仿佛已经进入一个真人“直销”时代——
“征婚”为什么
这样红
生活节奏加快,交际时间匮乏,生活圈子狭窄,如今,“剩男”“剩女”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征婚“直销”,如精确的导弹“点杀”既定目标,成为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当然,也使浪漫、纯洁的婚姻越来越直接、功利。当婚姻像推销产品一样进入直销时代,我们该怎样从中获得幸福?
“红”在百无禁忌
如果提到“非诚勿扰”这四个字,你想到的还依然是冯小刚的贺岁片,那你真是out了。
近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各类电视征婚节目异常火爆,有人称之为10年前的“玫瑰之约”升级版。
曾经的相亲节目也曾火过,那时候谈话内容较为含蓄,几对男女通过多个话题展示自己的爱情观、生活观,如今却成“美女当关”的局面,被挑选的男嘉宾要通过短短的约20分钟的时间面对多位女嘉宾的挑选、提问、评价、选择。尤其提问环节,女嘉宾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非常火辣”,她们的提问大都非常现实且犀利,“有车有房吗?”“家里存款有多少”“你跟前任女友的关系如何”等等问题都被摆在了桌面上。
如果一位男嘉宾样貌、工作、收入都算中上的话,往往能通过第一、二轮;条件欠缺的,立马就能被女嘉宾的毒舌打到尘埃里。一位戴着墨镜、鸭舌帽,穿格子外套的男嘉宾就遭到群女“围攻”:“他总是用舌头舔上嘴唇,看起来很恶心。”“他的形象就像旧上海时候的小偷流氓。”火爆的语言虽令画面热闹好看,却也惹来网友“女嘉宾缺少教养”的猛烈抨击。但也正因为这种抨击,造就了一批“征婚红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拜金女”马诺、“艳”过阿娇、兽兽的“艳照女”闫凤娇、“握手需要拿20万”的“豪宅女”朱真芳等等,她们用“大无畏”的言行成功地绑架了网民,也赚足了人气,当红指数直逼一线明星。
“红”在“征”而不“婚”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有貌有才、伶牙俐齿的女嘉宾太过“犀利”了,很多网友都认为这些所谓的“剩女”,都是导演组为求收视率和节目效果刻意安排的。还有网友爆料,参加节目的男嘉宾有的根本就有女朋友,甚至有网友断言,即使真在电视上牵手成功,下台也是分道扬镳的结果,那个美丽名模那迪牵手月薪3000的青涩小伙就是最好的佐证,那迪自己也坦言:我跟你走不代表会跟你恋爱,我只是无法拒绝。“伪剩”男女征婚根本跟婚姻无关。
看过节目的观众都会有一个疑问:嘉宾以80后和90后为主,年龄大部分小于25岁,如此年轻,她们都急什么呢?其实,何止台上,生活中正值青春靓丽还未“剩”就先出手的例子比比皆是。曾经有一个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很令人震惊:大一学生中就有超过一半的人有“征婚”史,形式包括校园招贴、网络发帖、参加“派对”等。对于一些人的不理解和“少见多怪”,这些大学生很不以为然,她们认为,在老观念里,好像只有真的嫁不出去了才会去征婚,我们可不想把自己剩成“老大难”,征婚在我们心里只是一种交友的方式,甚至是寻找合得来的玩伴,至于结婚,这是太遥远的问题了!
“红”在痛并快乐
也许正是出于与婚姻无关的“轻松”心理,众多打着“征婚”名义的“伪剩”一族毫无顾忌地大胆出位,各种手段几乎无所不用其极,“犀利”言行令大批看客一面频频咋舌,一面轮番语言暴力加以声讨,享受着“痛并快乐着”的刺激。
如今“征婚”真的遍地开花,全方位地“红”了!无论是网上,还是电视、报纸,甚至人们的日常闲聊中,只要跟“征婚”沾上边,话题一定不会“掉到地上”,“追随者”甚众。社会资源短缺,竞争激烈,“老大难”队伍日益庞大以及各路“征婚狂人”不断制造的话题是“征婚”之所以蹿红的主要因素,但不能否认,看客们只涨不跌的持续关注度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是什么令各位看官如此抓狂却又欲罢不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世俗心理与人性本真的彻底迎合。一方面80、90后女性个性更加开放,她们言论大胆、直率,甚至毫不回避的功利,被物化的婚恋观对传统思想形成强烈的刺激,虽然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标准一降再降,但绝大部分人还普遍存在向善心理,有一种“哑巴都能被逼出话”的想斥责这种“丑陋”现象的发泄冲动;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征婚“秀”对正在寻找爱情的人影响很大,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选择和节目中嘉宾的选择大同小异,甚至喜欢与嘲讽也是如此类似,他们仿佛看到了镜中的“我”,就如同押赌般期待结果,欲罢不能。
“红”在乱花迷眼
从整体看,允许反传统的声音高调“出镜”,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性更自由,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真实地表达自我,只要掌握好度,这实际上都是一种心理走向成熟的标志。
从个性特征来看,上电视征婚的比较张扬,网络征婚则相对内敛。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征婚都只是交友的一种途径,充其量只是个认识的开端。爱情心理学将一见钟情定义为迷恋,要到达真爱,还需要感情的升华、价值观的磨合、更深的心灵沟通。
谁都渴望拥有幸福的婚姻。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恋爱中往往会鬼使神差地一再错过,以致陷入“剩女”境界。那么,“剩女”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是期待错觉和布利丹效应在作怪。
期待错觉,指的是人们将过度依赖理想预期,忽略对现实状况的理性分析,是一种“持币待购”的心理。这种投资心理的结果就是:越是条件优越,越是追求者众多,就越要观望,期待着更加完美的白马王子的出现。在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期待错觉影响下,女性择偶会出现“布利丹效应”,即决策中左顾右盼、难作决定。一旦醒悟,又很可能陷入“疯狂抢购”的结婚狂心态之中,走向因为太过主动而吓跑男人的另一个极端。
而对于那些自身条件较低的“弱势征婚群体”而言,主要应从错位心理的转换入手,必须做到虽“困”而“不惑”。“不惑”就是要转变认识,自我开解:首先放弃对择偶标准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于心目中的完美爱人标准,可以努力争取,但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依据现状不断调整。
“红”在经济实惠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体现在婚姻中就是“征婚热”。
总的来讲,现代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浮躁的年代,大多数年轻人都忙碌于在这样的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在这样的年代中,年轻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试图在狭小有限的空间内更多的把自己展示给别人,也希望通过有效的时间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合适交往的对象,所以,在电视节目中频繁出现此类节目。在这类节目中,大家可以充分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从而用这种非常“经济”的快餐方式在有限的时限内给自己带来尽可能大的“投资回报率”。这种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媒介,为广大的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彼此交流的平台,也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中间环节所带来的麻烦。而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节奏的体现: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