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小说创作分析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1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传统市民小说相比,新市民小说有许多不同之处。以张欣小说为例,分析新市民小说的创作特色,文本内容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及地域色彩;作品有一定的反思意义,大团圆结局的打破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警醒意味,广泛借鉴多种艺术手法,既能满足市民受众的口味,又有较高的艺术内涵。不过,在新市民小说创作中也存在着品味低下、技术粗糙等弊病。
  关键词:新市民小说;张欣;通俗性;艺术性;人性
  市民文学是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是相伴相生的。但与主流文学相比,却一直处于不入流的尴尬境地。这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关注题材的琐碎化、世俗化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重新焕发了生机,越来越多的作家,比如张欣以及新生代的部分作家都加入了創作行列,形成蓬勃向上之势。新市民小说展示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空间:“它运用民间性的、社会公共性的话语来表述老百姓对于生活、对于美好人性、对于社会进步的期盼;它欣赏并努力追求精英文化的个性与创造性,但其表述的策略却是大众化的而非书斋化的;它不拒斥知识分子对于终极价值与终极信仰的真诚追求,但它认为生活首先是实实在在的事,因此它更看重从平凡的、世俗的人生中寻找美,从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普通人身上来表达对于精神的守望。”[1]
  新市民小说的新,以张欣小说为例,首先是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及地域色彩。小说表现的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州、深圳等地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反映新的历史语境下,商品大潮对人精神状态的冲击。作家的创作贴近生活的真实,从接受学角度看,读者可以发现正在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这都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小说中的主人公,供职于不同的行业——房地产公司、广告公司等,他们坐高档轿车,出入酒吧、宾馆,穿名牌时尚服饰,用国外昂贵的化妆品,称得上是白领阶层或新贵阶层。即便由于突发事件导致生活窘迫,仍然保持着与之相近的品味,绝不给人以落魄之感。
  关于物质利益,新市民小说作家的态度不是批判否定,而是大胆的承认。这与传统的市民文学的闪烁其辞大相径庭。在张欣的小说里,人物的奋斗目标、生活追求就是能够过上那种小布尔乔亚式的生活。不过作家并没有跪倒在拜金主义的石榴裙下,而是保持着一种警醒。主人公过上富贵生活并不快乐,终日为资金周转问题担忧,而普通人的平淡似水却无愧于心的生活给了主人公极大震撼。这或许与作家的传统道德诉求有关,她曾说:“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因为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城市,无形中被许多新观点所包围,所以自己常常会成为一个矛盾体。”而创作就是要“呼唤人性中的美丽、真诚”,描绘世俗诱惑中“沉静的心,古朴而陈醇的心意。”[2]因此在大量的浮华呈现之余,作家仍不忘提醒读者要重视真正感情,防止人性的异化。
  第二,传统意义上,市民小说以娱乐大众为目的,间或增加些许道德说教。而新市民小说却带有很强的反思性,不仅反思这个时代,还有对身处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的思索。张欣慨叹:“这个历史时期的小说,还怎么高深莫测下去,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冷静下来,放下架子,面对人性中最简单又是最刺心的问题。”[3]从她小说的命名就可以看出作家对于这个时代独到的认识,这是个“掘金时代”,人们生活在“浮华城市”。在物质利益至上的“浮华背后”,还隐藏着空虚与危机。“都市生活就是这样,看上去一个聚会接着一个聚会,一个热闹接着一个热闹,其实总的形象是无聊和落寞的。”在商业竞争推动下,在物欲、权欲诱惑下,人与人的关系变的“突如其来、突如其去”。当然,作家的担忧并非仅仅如此,而是在此背景下,人们道德的沦落,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因此,张欣是满怀悲切的揭露,“病态的都市恰恰隐藏着最复杂,最不为人知的人物关系,隐藏着让人辛酸的哀怨、感慨和心悸的插页,也有着与农村中易于暴露出来的一模一样万古不变的自私、势力、守旧、黯淡,只不过它的生活多了一层鲜釉罢了……”由此可见,作家的反思上升到了人性的层面,不仅仅针对新市民,还有这个时代普遍人性的反思,“我以为好的作家便是决不会盲目地歌颂真善美,但也决不是单一甚至狂热地产生恶之花,而是写出人性的挣扎”。不过,在她的文中并非激烈的谴责式抨击,而是温情脉脉的呈现。“我当然懂得时世的冷酷、炎凉,懂得做人的悲苦,但任何一个自认为是铁石心肠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库存着一份情感,两行热泪。” [4]
  第三,与以往市民小说为满足大众欣赏趣味所安排的大团圆的结局不同,新市民小说在处理故事的结局时设置了破碎的情境,带有发人深省的意味。张欣说,“在当代再写琼瑶式的爱,别人会以为你在痴人说梦或者令人恶心地作假”。在爱情方面,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并不完美,大都是“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他们或有过彼此心领神会的爱情,或拥有放纵的浪漫激情,不过遗憾的是最终还是走向了破裂。
  在事业方面,也不像以往的市民小说一般,圆读者一个功成名就的梦。张欣笔下的人物投身于 “掘金时代”,经历的是人世间的苦辣酸甜,付出的是沉重的代价,可他们所追求的有闲、有钱的生活理想依然是遥不可及。大团圆结局的打破,目的就是让读者认清社会的现状,明白“时代不同了,一起都不再神圣,人们心目中的精神绿洲永远是海市蜃楼,真正的现实是金钱意识充斥着所有的空间。”[5] 因此,这也就使得张欣在市民小说与严肃小说中找到了契合的那一点。可以充分其发挥创作的才能,既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求,又具有了深层次的意义。
  第四,在艺术上,通俗性、故事性仍然是新市民小说的共同特点,张欣说,“小说在我心中,必定要有一定的民众性……所以我只要求自己写的小说好读、好看,道出真情……”谢有顺强调:“一个好的作家可以不讲故事,但他必须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必须具有讲故事的能力。”[6]张欣的作品内容扣人心弦,人物的经历带有传奇色彩,让人不忍释卷。不过在通俗性之余,身处新世纪的新市民小说创作者,能够广泛吸取各种艺术手法,借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叙事学等创作方式,综合戏剧、影视等多元艺术方法,使得新市民小说在艺术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改通俗小说艺术性低劣、重复的窠臼。张欣就不断在小说的艺术性方面进行开掘,在她曾说,“我愿终其一生去寻求,努力写出令人掩卷深思的作品。”[5]她的作品从人物对话到情节转换都有较强的戏剧化倾向,这些戏剧化的情节,“在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刺激读者亦惊亦喜的快感的同时,透视了或隐喻着人心叵测的生存危机感和世事沉浮的命运拨弄感。”[7]同时,她还运用心理刻画、精神分析等艺术手法。语言方面,在行云流水流畅叙述的同时,又带有古典的意蕴。不仅广大市民读者容易接受,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情致。整合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在两者的交集处寻觅小说新的突破方式,是新市民小说创作者面对文学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所作出的大胆尝试。
  不过,以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和接受群体的创作,难免有世俗气息沾染其中。有的作家过分迎合读者需要,忽视了作品的思想性内涵。媚俗、暴力、色情大行其道,内容粗俗低下。结果使得以严肃姿态进行写作的作家也被拉入黑名单,原本做出的努力也付诸东流。在艺术方面,也存在着粗制滥造,简单重复的弊病,像张欣的作品,就被批评家指出有模式化的不足。[8]
  但是,应该承认新市民小说的开创性意义,特别是以张欣为代表的仍保持着清醒姿态的作家所做出的努力,关怀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物命运的脉动,书写他们不同的境遇,在看似通俗、闲淡的背后,却是作家对于这个时代的人的总体性感知与关怀。虽然仍有某些不足,但是他们的成果还是有目共睹的。希望新市民小说能克服缺陷,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再说“新市民”——编者的话[J].文艺理论研究,1996(6).
  [2]张欣.但愿心如故[J].中篇小说选刊,1992(1).
  [3]张欣.留住我们的善根[J].中篇小说选刊,1996(1).
  [4]张欣.深陷红尘 重拾浪漫[J].小说月报,1995(5).
  [5]张欣.突如其来 突如其去[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
  [6]谢有顺.话语的德性[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7]李新民.论张欣小说情节的戏剧性特点[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4).
  [8]陈岚.都市与女性文学的二重奏——张欣小说浅析[J].当代文坛,1996(2).
  (作者简介:刘 波(1981-),男,山东东营人,东营市技师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试图借昆明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EXiDEA”之例,借助公共管理学的概念与理论,以组织行为学的视角考察它的组织建设,从而探究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当下存在与行动的利弊得失,并给出其组织建设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社会公益精神;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组织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推进,社会公益作为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取向中的一种理性和正义追求,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赞同和参与。在这样一个
期刊
资源环境因素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规模、速度和可持续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建设环保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环保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约
期刊
民俗是人类一种基础文化,在长期不断的消化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过程中,不断被过滤、筛選和沉淀,从而凝聚在民众的心理机构中的深厚文化,是创造民俗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民俗文化在本质上说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是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它反映民间地域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而不同的城市由于地域风情,民族文化和文明程度的差异,民俗文化也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几年来,厦门市翔安区政府为了保护
期刊
摘要:魏燮均是清代中晚期的杰出诗人和书法家,有众多诗集、书法、手稿传世,这些艺术作品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魏公出生在铁岭,在此生活期间他触景生情,写了许多咏歌、咏叹古城的诗。这些诗对了解铁岭历史和魏公的创作思想、心境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通过魏公的诗词从三个方面:一是咏城中之古建;二是临城郊之山水;三是哀城街之灾患,阐述了魏公情系家乡铁岭、关心时政、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魏燮均;情系;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民族语言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形成的。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言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心理,进一步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心理。每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都可以通过其民族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在进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对民族语言的
期刊
摘要:临帖是书法学习入门的重要练习手段,在临帖学习意境当中有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三个层次,其中临帖过程当中的想象和情感就是心到的最高界限。本文就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深入探讨临贴过程中和想象和情感  关键词:临贴;过程;想象;情感  中国书法是中国最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学习中国书法的过程当中,临帖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临帖的过程当中就是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学规矩
期刊
摘要:基于近年来我国高尔夫运动和专业教育发展实际和研究现状,通过调研和分析,从武汉体育学院探讨高尔夫合作办学的经历出发,探讨体育院校采取合作办学方式设立高尔夫学院、培养高尔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尔夫学院;人才培养;合作办学  高尔夫是一项具有特殊魅力的运动,它是人们在自然优雅的绿色环境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技巧的休闲体育运动,其运动所推崇的绿色、高雅、健康、阳光的独特文化内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关键词:历史现
期刊
摘要:中国艺术美学思想发展的本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使内在思想上的感悟和精神上的自由成为了艺术表现的根本,所以,“形神”、“意境”、“气韵”等美学方面的思想成为了艺术创造的追求目标,也使得艺术家的内在品质与其作品风格相互融合,而且保证“韵律”贯穿始终。文章在理解与感悟范扬先生绘画精神的基础上,对“韻”与“律”的精神内涵进行认识和剖析,以音乐中的“韵律”和美术作品中的“韵律”的共性作为出发点,表达阐
期刊
读《胡家芝传》,有一股浓浓亲情,乡情,友情的农耕文化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让人陶醉,令人深思。《胡家芝传》虽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离奇的神话色彩,但仍十分感人,十分精采。这是因为全书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剪纸艺术为主线贯穿胡家芝的百年人生,以她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对人生和对艺术的大爱、大善和大美浑然一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在中国民间剪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的当今,更有它特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