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燮均是清代中晚期的杰出诗人和书法家,有众多诗集、书法、手稿传世,这些艺术作品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魏公出生在铁岭,在此生活期间他触景生情,写了许多咏歌、咏叹古城的诗。这些诗对了解铁岭历史和魏公的创作思想、心境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通过魏公的诗词从三个方面:一是咏城中之古建;二是临城郊之山水;三是哀城街之灾患,阐述了魏公情系家乡铁岭、关心时政、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魏燮均;情系;铁岭城
铁岭是一个古老的城堡,自明初始建城池以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它辽河西绕,柴水东流,城郊有秀丽、优美的龙首山、帽峰山。城内屋舍严然、街路整齐、邑区方如牛。岁月沧桑,它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魏燮均就出生在这座古城南郊八里庄,后移居城东红杏村,但古城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触景生情,写了许多咏歌、咏叹古城的诗。这些诗对了解铁岭历史和魏公的创作思想都有着重要认识价值。
一、咏城中之古建
铁岭古城著名建筑主要有明代的看花楼和清代的银冈书院。看花楼是明代守辽名将李成梁别墅;银冈书院是流人郝浴所建。多年来,书院培养无数人才,是铁岭城一处文化中心。魏燮均咏看花楼的诗有两首,今录之。
其一是:《看花楼吊宁远伯》“勋业动辽海,将军存故樓。山余前代色,地是昔人游。荒草绿犹古,残花开自秋。英雄去已矣,烟月满园愁。”
宁远伯,是李成梁被封的官名。诗人对这住守边的大将给予热情的讴歌,称其为英雄,“勋业动辽海”,可是今天将军已去,所住的故楼早就荒废,不免有几分愁怅!
其二是:《看花楼怀古》“故李将军此建楼,名园荒废已成邱。孤城月落山空暮,残壁烟涼草自秋。寇盗屡平烽火靖,英雄不返塞花愁。勋名销谢徒惆怅,梅干依然卧石头。”
这首诗和前一首内容、感情相近,不过有一句诗与前者不同,即“梅花依然卧石头”。这句诗描写了已荒废的故楼,还残存着一个石头门楣——看花石,它“梅干依然”,这句诗点出了全诗主题,示意出李成梁爱国爱家乡英勇奋战的精神不死。
咏银冈书院的诗,写得有景有情,这是因为银冈书院是魏燮均的“母校”。同代人评说魏诗时说“先生少微谪世,秀毓银冈”,“秀毓银冈”就是说他在银冈书院受过很好教育,可以说是个“高才生”。他咏银冈书院的诗有多首,下举三例:
《宿银冈书院雨夜不寐》:“秋城风雨凄,鬼鸟夜深啼。一院树声满,两廊灯火低。孤吟惊壁鼠,久坐仰邻鸡。因念昔贤谪,遂缘此地栖。”
《书院暮秋》:“秋色满庭宇,轩窗净点埃。树根风落叶,石缝雨生苔。阶冷断蛩语,天高闻雁来。故人时过访,闲径总常开。”
《银冈书院秋夜》:“小院黑无月,见星天已明。地寒因雨气,树响借风声。夜柝犹闻巷,秋钟不出城。孤怀正萧索,难谴此时情。”
这些诗,均是清同治年间所写。写秋景,写得真实生动。如果细读,可知三首诗“各俱个性”。第一首写的是秋天雨夜之景,第二首写的是深秋白天之景;第三首写的是秋天晴夜之景。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点,即是书院荒凉、冷落、使诗人“孤怀正萧索”。这不是诗人讲述出来的,而是巧妙用了自然物形象描写出来的,“鸟啼”、“鼠惊”、“鸡呜”、“蛩语”、“雁叫”,还有“钟声”、“柝声”、“风声”、“雨声”,乃至“落叶”、“石苔”等等,点出特定情境,有动又有静,可谓“笔底生花”。
书院为什么这样荒凉,因为这时的铁岭正遭着一场“战争”。马震隆(马傻子)农民起义军进行却狱,官吏逃跑了,书院停止了讲学,曾在这里读过书的魏燮均自然有苦难言,在“秋声”中产生了悲惜。虽如此但他对书院还是感到亲切,乐于前来,因为他敬佩创始人郝浴,故说:“因念昔贤谪,遂缘此地栖。”
二、临城郊之山水
魏燮均知道诗歌创作离不开阔大视野,学李白等诗家游历名山大川,而铁岭城郊的山水,当该首先“入围”。他读书、劳动之余,常入城看民情,到城外登山游春、赏秋光,有时到寺庙中和僧人对诗、品茗、下棋,真是十分随意。然而在铁岭遭受劫难时,则登山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治战乱年月,有一天重登龙首山,写了一首《春日登龙首山书感》一诗中,流露了他的这一感情:“旧游回首忆承平,今日登临百感生。满地山戈营战垒,连年风鹤警边城。山川不改昔年色,民物犹然故国情。独有杏花自开落,无人载酒此飞觥。”
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春天的杏花也依旧开放着,而没有人登山了,没有人在这愉快地“飞觥”了,龙山的沧桑成了一时铁岭生活的“缩影”。
平日,龙首山是幽静的。魏燮均在《龙首杂咏》一组五言绝句中做细致的描写:
山僧高阁眠,山鸟喧林侧。晓起遍开窗,坐看溪山色。
楼阁半藏见,山城在有无。空濛烟雨里,一幅米家图。
夕烟起远山,斜日下层阁。昏黄微月生,钟声动城郭。
夜寂松籁微,山空人语绝。清磬两三声,佛灯半明灭。
门前秋气高,墙外云峰叠。新霜昨夜来,满山看红叶。
凛烈北风晴,冻鸦飞不起。山径悄无人,万峰寒雪里。
全诗语言不多,但写出了龙首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山鸟喧林”、“空濛烟雨”、“清磬三声”、“满山红叶”、“万峰寒雪”……形象鲜明,诗中有画。
魏燮均登山往往和朋友一起去,登山会友、吟诗抒怀是魏诗的又一特征。这类诗写了许多,今举一例。
《九日雨后偕王蕉园相庸张秋谭世著游龙首山》其一:“新霁好天光,登临引兴狂。山川全洗净,风雨尚余凉。路向乱峰转,村依深涧藏。寻常看秋色,不及此重阳。”“其二:“更上层巅望,飘飘身欲仙。曲流河倒地,孤立塔当天。一寺压峰顶,众山罗眼前。胜游多少客,落帽又谁先?”其三:“山门闲不锁,入寺一盘桓。地胜僧偏逸,风高佛亦寒。禅房香篆袅,石鼎茗烟残。饮取菩提水,尘心觉已阑。”其四:“与僧清话久,挥手别禅关。风色已生树,夕阳初在山。相偕下鹫岭,又复落人寰。归插满头菊,此花非世间。” 朋友们登山抒怀,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真是发狂了,“登临引兴狂”,顿觉自己“飘飘身欲仙”,他们到山寺中,和和尚一起燒香、品茶,自觉真似离了人寰,当登山归来,头插菊花,这又有“别是一般滋味”。
魏公结友登山,又总是不忘古城。如在登山诗中留了这样一些诗句:“夕照孤城万瓦寒”(《同吴晓山、袁甘泉登龙首山望雪》)“依然城郭寒烟紫”(《九日与姜紫垣友人登龙首感赋》)在《秋日与王矩园游龙首兼怀王蕉园》一诗中更有“攀崖看邑楼”“秋山过城头”句。清咸丰年间魏燮均曾为龙首山重修慈清寺写了碑记,其碑阴记录了《铁岭八景》,而将《城郭朝烟》一景写在了第一位,可见他对古城铁岭该有多么的深情。
三、哀城街之灾患
古老的城堡,历尽了沧桑,天灾人祸曾屡屡发生,魏燮均曾亲历多次,他满怀人道主义精神,同情人民,留下真实的诗章。他在《九梅村诗集中》记述说:
“丁卯二月二十三日申时,邑之东郭火灾。是日,大风狂甚,延烧居民一百二十八家,房五百余间,风威火烈,不能扑救。彻夜火光烛天,如燎原野。至明日稍熄。被灾者已惨不可言矣。闻父老云,嘉庆十二年丁卯是日,东郭亦被灾,其火与此相类。噫!异矣,岂天数欤?”
真是“天数”吗?诗人疑惑地问道。接着诗人,用诗将其做了形象、具体、真实的记录。
“银州二月春风高,尘沙蔽日喧惊涛。楼头钟报火突起,黑烟漠漠腾雲霄。须臾烈焰不可制,纵横拉杂延相烧。火星如箭乱飞射,四邻一片声喧嚣。祝融空际作游戏,指挥风伯区别燎。或燃华屋居,万瓦崩堂坳;或越比邻舍,三椽余编茅。仓皇老翁逾墙走,蹩躠妇稚夺门逃。冲烟冒死掠衣物,儿襁女舄横陈抛,风威煽疟势愈猛,火光扑面同煎熬。霎时破垣变赤壁,顷刻画栋成虹桥。玉帛菽粟化灰烬,鸡豚犬马生燔炮。仿佛楚人俗,为旱致雨烧龙蛟。又如宋门灾,余殃竟及池鱼焦。荧台飞电阿房炬,神邱烛远炎山遥。苦无郭宪含酒噀,能灭佛图作雨倾盆浇。又无江陵刘昆贤令尹,叩头向火登时消。安得天河水倒泻,齐倾不用翻天瓢。焚香竟有向天祷,虔诚立格回神飚。长衢狭巷塞无路,举国奔救人如潮。幸赖戍兵资弹压,乞儿未逞贼心豪时城中有大兵驻戍,统领托帅带兵弹压,幸免抢掠。由申至亥尚未熄,烛龙愤耀明通宵。嗟哉一百二十有八户,处堂燕雀无居巢。我闻道旁老叟说,往经丁卯天谴遭。是日狂风亦暴厉,东郭片土皆成焦。迄今日月六十载,又看焚荡龙山椒。呜呼,岂真天数不可逭,祸福端自由人招。人心利欲炽如火,安知震怒千天曹。前年妖氛破城日,烽燹夜照城之濠。居民胆落乱奔窜,流离幸免屠贼刀。彼苍示警有天意,人胡不悟天心昭。今复惨罹此浩劫,天阴神鬼为呼号。君不见二更鸡唱报妖异,城头夜夜闻啼鸮去年冬,鸡至二更辄鸣。又城头有鸮鸟,夜啼数月,皆非祥兆也。”
此诗名为《大火行》。另一首《大水行》中又将铁岭城大水做了同样形象真实的记录:
戊辰大水行
“黑云漠漠西南起,雨龙飞出苍溟里。正逢渴旱望云霓,长风吹下天河水。戊辰五月逢壬寅,一朝大雨兼连旬。万山齐涨水怒发,涧溪百道成河津。依山陇陌尽冲断,怒湍激石压田畔。岩根古道少人行,截然崩坏为高岸。众流漭漭趋汎川,汎川复溃灌平田。高禾露穗短禾没,四无陆地惟撑船。枝渎穿村变泽国,童号妇叫失人色。阳候鼓浪走户庭,鸡豚已被蛟龙得。柴河汹涌东奔来,入辽不下还盘洄。地无尾闾洩其势,狂谰湓溢如轰雷。滨河居民少完屋,夜半惊逃上林木。仓皇呼救更无舟,浪挞身翻葬鱼腹。须臾水国添新鬼,罔顾爷娘与妻子。新丧未殡新嫁初,棺漂奁泊洪涛里。生死无人问水滨,此时难觅勇泅人。闾阎半作波臣宅,黎庶翻成淖国民。昨日城中有来客,骇闻水势围城郭。粮艘直抵北门边,布帆齐向城根落。满城人士惊且惶,登城观叹何汪洋。忆昔已酉道光二十九年甚丙午二十六年亦有大水行,无此浩瀚兼天长。二麦无秋及五谷,隰田大歉山田熟。马无刍豆人无粮,翻羡耕民住岩谷。君不见兵革之后多荒年,更逢壬子水滔天农谚云,每逢壬子水滔天,只在正月上旬看。鳖辞故穴塞河走,端阳雾起浓于烟三月初九日柴河有鳖数万,障蔽水面,下徙于辽河,又端阳大雾,皆主水。又不见去年祝融肆炎赫,焚毁城乡千百宅。况经疫疠继妖氛,纵横尸骨撑天白元年瘟疫流行,死亡相籍,三、四、五年贼氛蹂躏,死亡更多。吁嗟乎,频年灾异警苍生,造物无情实有情。若使人心消祸水,自无此劫亦升平。”
他希望人间有情,但灾患无情。这两首长诗抒写铁岭的历史、也反映了诗人的同情人民辛苦的高尚情操。
天灾人祸,是那个封建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诗人没有直接说出,当然他也不可能真正全部认识。但从一首登城楼的感怀诗中,可知他已经有些“知觉”。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九日登邑城南楼有感》:“无风无雨度重阳,独上高楼意暗伤。大地人烟连塞白,众山秋色入城黄。贼氛乱扰中原路,夷寇争通外国航时英夷为请通商入寇。烽火不知何日靖,凭栏凝眺涕苍茫。”
人民的痛苦,是内忧外患之所致。不过他把内忧造成的原因归解为“太平天国”,这反映了他世界观的局限性。如进一步深思,当知农民起义之所以掀起,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封建社会的黑暗。魏燮均此时还没有理解,这倒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魏燮均是清代中晚期的杰出诗人和书法家,著有很多诗集、书法、手稿传世,这些艺术作品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民间曾有“文压三江王尔烈”与“字震九洲魏燮均”风行传诵的佳话,世人在欣赏其文艺作品惊叹之余,对其不忘家乡、忧国忧民的心境更是肃然起敬!
(作者单位:铁岭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关键词:魏燮均;情系;铁岭城
铁岭是一个古老的城堡,自明初始建城池以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它辽河西绕,柴水东流,城郊有秀丽、优美的龙首山、帽峰山。城内屋舍严然、街路整齐、邑区方如牛。岁月沧桑,它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魏燮均就出生在这座古城南郊八里庄,后移居城东红杏村,但古城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触景生情,写了许多咏歌、咏叹古城的诗。这些诗对了解铁岭历史和魏公的创作思想都有着重要认识价值。
一、咏城中之古建
铁岭古城著名建筑主要有明代的看花楼和清代的银冈书院。看花楼是明代守辽名将李成梁别墅;银冈书院是流人郝浴所建。多年来,书院培养无数人才,是铁岭城一处文化中心。魏燮均咏看花楼的诗有两首,今录之。
其一是:《看花楼吊宁远伯》“勋业动辽海,将军存故樓。山余前代色,地是昔人游。荒草绿犹古,残花开自秋。英雄去已矣,烟月满园愁。”
宁远伯,是李成梁被封的官名。诗人对这住守边的大将给予热情的讴歌,称其为英雄,“勋业动辽海”,可是今天将军已去,所住的故楼早就荒废,不免有几分愁怅!
其二是:《看花楼怀古》“故李将军此建楼,名园荒废已成邱。孤城月落山空暮,残壁烟涼草自秋。寇盗屡平烽火靖,英雄不返塞花愁。勋名销谢徒惆怅,梅干依然卧石头。”
这首诗和前一首内容、感情相近,不过有一句诗与前者不同,即“梅花依然卧石头”。这句诗描写了已荒废的故楼,还残存着一个石头门楣——看花石,它“梅干依然”,这句诗点出了全诗主题,示意出李成梁爱国爱家乡英勇奋战的精神不死。
咏银冈书院的诗,写得有景有情,这是因为银冈书院是魏燮均的“母校”。同代人评说魏诗时说“先生少微谪世,秀毓银冈”,“秀毓银冈”就是说他在银冈书院受过很好教育,可以说是个“高才生”。他咏银冈书院的诗有多首,下举三例:
《宿银冈书院雨夜不寐》:“秋城风雨凄,鬼鸟夜深啼。一院树声满,两廊灯火低。孤吟惊壁鼠,久坐仰邻鸡。因念昔贤谪,遂缘此地栖。”
《书院暮秋》:“秋色满庭宇,轩窗净点埃。树根风落叶,石缝雨生苔。阶冷断蛩语,天高闻雁来。故人时过访,闲径总常开。”
《银冈书院秋夜》:“小院黑无月,见星天已明。地寒因雨气,树响借风声。夜柝犹闻巷,秋钟不出城。孤怀正萧索,难谴此时情。”
这些诗,均是清同治年间所写。写秋景,写得真实生动。如果细读,可知三首诗“各俱个性”。第一首写的是秋天雨夜之景,第二首写的是深秋白天之景;第三首写的是秋天晴夜之景。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点,即是书院荒凉、冷落、使诗人“孤怀正萧索”。这不是诗人讲述出来的,而是巧妙用了自然物形象描写出来的,“鸟啼”、“鼠惊”、“鸡呜”、“蛩语”、“雁叫”,还有“钟声”、“柝声”、“风声”、“雨声”,乃至“落叶”、“石苔”等等,点出特定情境,有动又有静,可谓“笔底生花”。
书院为什么这样荒凉,因为这时的铁岭正遭着一场“战争”。马震隆(马傻子)农民起义军进行却狱,官吏逃跑了,书院停止了讲学,曾在这里读过书的魏燮均自然有苦难言,在“秋声”中产生了悲惜。虽如此但他对书院还是感到亲切,乐于前来,因为他敬佩创始人郝浴,故说:“因念昔贤谪,遂缘此地栖。”
二、临城郊之山水
魏燮均知道诗歌创作离不开阔大视野,学李白等诗家游历名山大川,而铁岭城郊的山水,当该首先“入围”。他读书、劳动之余,常入城看民情,到城外登山游春、赏秋光,有时到寺庙中和僧人对诗、品茗、下棋,真是十分随意。然而在铁岭遭受劫难时,则登山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治战乱年月,有一天重登龙首山,写了一首《春日登龙首山书感》一诗中,流露了他的这一感情:“旧游回首忆承平,今日登临百感生。满地山戈营战垒,连年风鹤警边城。山川不改昔年色,民物犹然故国情。独有杏花自开落,无人载酒此飞觥。”
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春天的杏花也依旧开放着,而没有人登山了,没有人在这愉快地“飞觥”了,龙山的沧桑成了一时铁岭生活的“缩影”。
平日,龙首山是幽静的。魏燮均在《龙首杂咏》一组五言绝句中做细致的描写:
山僧高阁眠,山鸟喧林侧。晓起遍开窗,坐看溪山色。
楼阁半藏见,山城在有无。空濛烟雨里,一幅米家图。
夕烟起远山,斜日下层阁。昏黄微月生,钟声动城郭。
夜寂松籁微,山空人语绝。清磬两三声,佛灯半明灭。
门前秋气高,墙外云峰叠。新霜昨夜来,满山看红叶。
凛烈北风晴,冻鸦飞不起。山径悄无人,万峰寒雪里。
全诗语言不多,但写出了龙首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山鸟喧林”、“空濛烟雨”、“清磬三声”、“满山红叶”、“万峰寒雪”……形象鲜明,诗中有画。
魏燮均登山往往和朋友一起去,登山会友、吟诗抒怀是魏诗的又一特征。这类诗写了许多,今举一例。
《九日雨后偕王蕉园相庸张秋谭世著游龙首山》其一:“新霁好天光,登临引兴狂。山川全洗净,风雨尚余凉。路向乱峰转,村依深涧藏。寻常看秋色,不及此重阳。”“其二:“更上层巅望,飘飘身欲仙。曲流河倒地,孤立塔当天。一寺压峰顶,众山罗眼前。胜游多少客,落帽又谁先?”其三:“山门闲不锁,入寺一盘桓。地胜僧偏逸,风高佛亦寒。禅房香篆袅,石鼎茗烟残。饮取菩提水,尘心觉已阑。”其四:“与僧清话久,挥手别禅关。风色已生树,夕阳初在山。相偕下鹫岭,又复落人寰。归插满头菊,此花非世间。” 朋友们登山抒怀,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真是发狂了,“登临引兴狂”,顿觉自己“飘飘身欲仙”,他们到山寺中,和和尚一起燒香、品茶,自觉真似离了人寰,当登山归来,头插菊花,这又有“别是一般滋味”。
魏公结友登山,又总是不忘古城。如在登山诗中留了这样一些诗句:“夕照孤城万瓦寒”(《同吴晓山、袁甘泉登龙首山望雪》)“依然城郭寒烟紫”(《九日与姜紫垣友人登龙首感赋》)在《秋日与王矩园游龙首兼怀王蕉园》一诗中更有“攀崖看邑楼”“秋山过城头”句。清咸丰年间魏燮均曾为龙首山重修慈清寺写了碑记,其碑阴记录了《铁岭八景》,而将《城郭朝烟》一景写在了第一位,可见他对古城铁岭该有多么的深情。
三、哀城街之灾患
古老的城堡,历尽了沧桑,天灾人祸曾屡屡发生,魏燮均曾亲历多次,他满怀人道主义精神,同情人民,留下真实的诗章。他在《九梅村诗集中》记述说:
“丁卯二月二十三日申时,邑之东郭火灾。是日,大风狂甚,延烧居民一百二十八家,房五百余间,风威火烈,不能扑救。彻夜火光烛天,如燎原野。至明日稍熄。被灾者已惨不可言矣。闻父老云,嘉庆十二年丁卯是日,东郭亦被灾,其火与此相类。噫!异矣,岂天数欤?”
真是“天数”吗?诗人疑惑地问道。接着诗人,用诗将其做了形象、具体、真实的记录。
“银州二月春风高,尘沙蔽日喧惊涛。楼头钟报火突起,黑烟漠漠腾雲霄。须臾烈焰不可制,纵横拉杂延相烧。火星如箭乱飞射,四邻一片声喧嚣。祝融空际作游戏,指挥风伯区别燎。或燃华屋居,万瓦崩堂坳;或越比邻舍,三椽余编茅。仓皇老翁逾墙走,蹩躠妇稚夺门逃。冲烟冒死掠衣物,儿襁女舄横陈抛,风威煽疟势愈猛,火光扑面同煎熬。霎时破垣变赤壁,顷刻画栋成虹桥。玉帛菽粟化灰烬,鸡豚犬马生燔炮。仿佛楚人俗,为旱致雨烧龙蛟。又如宋门灾,余殃竟及池鱼焦。荧台飞电阿房炬,神邱烛远炎山遥。苦无郭宪含酒噀,能灭佛图作雨倾盆浇。又无江陵刘昆贤令尹,叩头向火登时消。安得天河水倒泻,齐倾不用翻天瓢。焚香竟有向天祷,虔诚立格回神飚。长衢狭巷塞无路,举国奔救人如潮。幸赖戍兵资弹压,乞儿未逞贼心豪时城中有大兵驻戍,统领托帅带兵弹压,幸免抢掠。由申至亥尚未熄,烛龙愤耀明通宵。嗟哉一百二十有八户,处堂燕雀无居巢。我闻道旁老叟说,往经丁卯天谴遭。是日狂风亦暴厉,东郭片土皆成焦。迄今日月六十载,又看焚荡龙山椒。呜呼,岂真天数不可逭,祸福端自由人招。人心利欲炽如火,安知震怒千天曹。前年妖氛破城日,烽燹夜照城之濠。居民胆落乱奔窜,流离幸免屠贼刀。彼苍示警有天意,人胡不悟天心昭。今复惨罹此浩劫,天阴神鬼为呼号。君不见二更鸡唱报妖异,城头夜夜闻啼鸮去年冬,鸡至二更辄鸣。又城头有鸮鸟,夜啼数月,皆非祥兆也。”
此诗名为《大火行》。另一首《大水行》中又将铁岭城大水做了同样形象真实的记录:
戊辰大水行
“黑云漠漠西南起,雨龙飞出苍溟里。正逢渴旱望云霓,长风吹下天河水。戊辰五月逢壬寅,一朝大雨兼连旬。万山齐涨水怒发,涧溪百道成河津。依山陇陌尽冲断,怒湍激石压田畔。岩根古道少人行,截然崩坏为高岸。众流漭漭趋汎川,汎川复溃灌平田。高禾露穗短禾没,四无陆地惟撑船。枝渎穿村变泽国,童号妇叫失人色。阳候鼓浪走户庭,鸡豚已被蛟龙得。柴河汹涌东奔来,入辽不下还盘洄。地无尾闾洩其势,狂谰湓溢如轰雷。滨河居民少完屋,夜半惊逃上林木。仓皇呼救更无舟,浪挞身翻葬鱼腹。须臾水国添新鬼,罔顾爷娘与妻子。新丧未殡新嫁初,棺漂奁泊洪涛里。生死无人问水滨,此时难觅勇泅人。闾阎半作波臣宅,黎庶翻成淖国民。昨日城中有来客,骇闻水势围城郭。粮艘直抵北门边,布帆齐向城根落。满城人士惊且惶,登城观叹何汪洋。忆昔已酉道光二十九年甚丙午二十六年亦有大水行,无此浩瀚兼天长。二麦无秋及五谷,隰田大歉山田熟。马无刍豆人无粮,翻羡耕民住岩谷。君不见兵革之后多荒年,更逢壬子水滔天农谚云,每逢壬子水滔天,只在正月上旬看。鳖辞故穴塞河走,端阳雾起浓于烟三月初九日柴河有鳖数万,障蔽水面,下徙于辽河,又端阳大雾,皆主水。又不见去年祝融肆炎赫,焚毁城乡千百宅。况经疫疠继妖氛,纵横尸骨撑天白元年瘟疫流行,死亡相籍,三、四、五年贼氛蹂躏,死亡更多。吁嗟乎,频年灾异警苍生,造物无情实有情。若使人心消祸水,自无此劫亦升平。”
他希望人间有情,但灾患无情。这两首长诗抒写铁岭的历史、也反映了诗人的同情人民辛苦的高尚情操。
天灾人祸,是那个封建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诗人没有直接说出,当然他也不可能真正全部认识。但从一首登城楼的感怀诗中,可知他已经有些“知觉”。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九日登邑城南楼有感》:“无风无雨度重阳,独上高楼意暗伤。大地人烟连塞白,众山秋色入城黄。贼氛乱扰中原路,夷寇争通外国航时英夷为请通商入寇。烽火不知何日靖,凭栏凝眺涕苍茫。”
人民的痛苦,是内忧外患之所致。不过他把内忧造成的原因归解为“太平天国”,这反映了他世界观的局限性。如进一步深思,当知农民起义之所以掀起,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封建社会的黑暗。魏燮均此时还没有理解,这倒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魏燮均是清代中晚期的杰出诗人和书法家,著有很多诗集、书法、手稿传世,这些艺术作品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民间曾有“文压三江王尔烈”与“字震九洲魏燮均”风行传诵的佳话,世人在欣赏其文艺作品惊叹之余,对其不忘家乡、忧国忧民的心境更是肃然起敬!
(作者单位:铁岭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