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神来之笔”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ux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每一个作品都值得我们去深深地研究分析,并且笔者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是值得一读再读的,这也是我们当今教学所提倡的经典重读。而本文是就鲁迅先生两篇著名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特别的共同之处“神来之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这两篇文章被收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于初中学生有很重大的教育意义和人生启示。本文从这两篇文章中的特别之处,分析其背后蕴含着的情感和给当今教育带来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神来之笔”;情感;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鲁迅先生很喜欢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一开始的时候是学医的,但是他后来明白医者能医身,但是医不了心。所以他毅然放弃学医这条路转向了文学,立志要写出最能揭露这个社会最黑暗一面的作品,希望能够通过文字来敲醒当时国人麻木不仁的心,希望能够警醒世人,也借此来抒发自己那满腔的悲愤和无奈。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让人反思,但同时也有那么一两篇是饱含温情和简单的欢乐的,这就是下面我们要分析的两篇文章。
  我们都知道《阿长与〈山海经〉》讲的是鲁迅先生的保姆长妈妈和一本鲁迅先生小时候很感兴趣的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则是鲁迅先生童年时在这两个地方经历的故事,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属于大自然的空间,另一个地方属于读书的空间。这两篇文章看似并没什么相同之处,下面就让我来解读一下这两篇文章暗藏着的共同一处:独属于鲁迅式的“神来之笔”。那么有人会发问:什么是“神来之笔”呢?就是由于突然而至的情感喷发,文章中就会出现不合常理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接下来,就让我们顺着“神来之笔”这条线索来对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文章进行分析与反思。
  二、分析
  要知道以往鲁迅先生的这“神来之笔”有时候会出现在他写的文章的开头,例如在《二十四孝图》中:“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大家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先声夺人”之势呢!有时候这“神来之笔”还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将文章的情感和境界提升到了震撼人心的高度。
  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神来之笔”就显得尤其特别了,它是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想大家看到这句话首先觉得最特别的就是一句中文的话语里竟然会出现德语,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觉得德语和中文放在一起出现肯定是突兀的,但实际上读起来却让人丝毫不觉得突兀,也不会怀疑是儿时的“我”喊出来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平时的经验,人在情急之中是会喊出我们经常说惯的外语词汇的。但是我们看到的这句“神来之笔”并不是感觉那么突然的,我认为鲁迅先生是做了一些铺垫工作的,就是我们熟悉的“不知道为什么”,然后连续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猜测性的一系列排比句,把“我”当时的悔恨和紧张情绪都表现了出来,我想这才把我们今天惊叹不已的“神来之笔”给逼出来了吧,也将全文的情感推向了一个大高潮。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鲁迅先生把这些大自然的生物和植物竟然都称作“们”!可见是真的将它们当作了自己亲密的朋友,可以与大自然的生灵成为朋友,大概这也是当时的“我”一个最大的心愿了。我们知道从来都没有人在自己的文章里这样写过的,就连鲁迅先生本人也是第一次这么用,并且只用过这么一次,可见我们的鲁迅先生对于这个“百草园”的偏爱有多深了。但是我觉得这里也可以引发一下学生的阅读好奇心: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对蟋蟀们以朋友相称呢?为什么“我”这么舍不得、这么喜爱这个百草园呢?而“我”为什么又会如此抗拒三味书屋不想去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于“我”又分别意味着什么呢?这些都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的问题,紧紧抓住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说不定学生还会跟当时的“我”产生一些共鸣呢!
  那种要失去属于自己乐园的伤心,对即将要去的三味书屋的恐惧,以及成年之后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所感到的愤慨和无奈,都抒发在这一句话中,难道还不能称作是“神来之笔”吗?而这就是教师在授课时要紧紧抓住的一个文章的纲。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靠这“神来之笔”的点缀了,在这最后一段鲁迅竟然用了祈使语气:“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对于这个小人物的愚昧,鲁迅并没有采取居高临下、尖锐的讽刺,而是采用温和的调侃;对于小人物身上的微小优点都采用了很浓重的笔墨,甚至直接抒怀来表现。要知道我们的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的国民性一直持严厉批评的态度,却独独在这里运用了这样诗一般的颂歌式的语言,这确实是非常罕见的,那么这处的特别也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我们都知道鲁迅文章里对于下层小人物常常是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的情感描述,受到鲁迅先生歌颂赞扬的很少,但我们通过《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知道,它的特点是不但有幽默的调侃还有真挚的抒情。就其这个意义上,我们能不能说鲁迅以往的这个情感描述不够全面呢?这一点我觉得教师可以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进行探讨,让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读过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学生也可以跟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反思
  最后我们回归到两篇文章的“神来之笔”处,去探讨一下属于这“神来之笔”后面的情感魅力与反思。
  首先我们来说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上面我们说过那既是对失去百草园生活的留恋,也是对即将开始的三味书屋的不安和恐惧。虽然在三味书屋里“我”也找到了另外一种乐趣,但“我”对百草园的感情可能是更深厚的。事实上,百草园和三味書屋构成了鲁迅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空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着旺盛生命力和神奇想象力的空间;后者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但学校教育却根本地忽略了人的生命成长和健全发展,儿童的好奇心被打压、怀疑天性受打击,变成一个“只要读书”的封闭空间。鲁迅并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很显然他是偏爱前者的。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鲜明对比,所提出的正是儿童在童年成长时期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教育的问题。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来重读这篇文章,我相信会给我们许多的启示和感慨。我们学生所需要的“百草园”已基本被排除在教育之外了,而学校里也没有走出三味书屋式的“只要读书”模式,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仍然具有现实性。
  现在我们来说说《阿长与〈山海经〉》,读过鲁迅先生文章的人都知道,先生的文章是最擅长“蓄勢”的,于是便有了《阿长与〈山海经〉》中那最后的高潮。我们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做一点准备,第一个方面是作者在本文中其实也是为了这最后一声高喊做了足够充分的铺垫,在鲁迅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写过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母爱是伟大的”,可是鲁迅先生并没有写出过称颂母爱的经典的文章来。而长妈妈不仅出现在本篇文章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等文中也多次提及,都足以可见他对长妈妈的感情深厚,包含着一种对母爱的依恋。我们终于知道,在鲁迅先生的眼中,长妈妈是一个长期在社会底层的人,她没有过过好的日子,是一个被迫害、被抹杀的不幸的妇女。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他的所有写作所关注、所在意的就是“病态社会下的不幸的人们”。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长妈妈和闰土、闰土的父亲以及祥林嫂们一起活在鲁迅先生的眼中?
  我们也终于明白,鲁迅这是对长妈妈的一种祈祷,是深含着他对养育着他的人的爱,对社会底层不幸者的深刻同情。
  第二个方面是需要理解其中“仁厚黑暗的地母”的这个形象,在中国民间有以“黑暗”为宇宙生命起源的传说。本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祝祷,但鲁迅却创造了一个“人间保姆”回到“仁厚黑暗的地母”的“怀里”这样的意象,这既有浓厚的诗意,又赋予出生命哲学的意味:生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就是要回归到生命的起源。
  可能我们的学生还难以理解这么高深的生命哲学,但是我觉得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也要让学生了解这个。中国民间也有以“黑暗”为宇宙生命起源的传说,例如流传于湖北神农架的《黑暗传》就这样唱道:“先天只有气一团,黑里古洞漫无边。有位老祖名黑暗,无影无形无脸面……那时没有天和地,那时不分高和低,那时没有日月星,人和万物不见形。汪洋大海水一片,到处都是黑沉沉……”
  也许我们的学生还理解不了这段带着民间传说的文字,但是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正像我读过的一本书上说的一段话一样:“‘授人以渔’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当作传世宝典,而是把能够生成知识的方法,把独立的思考,把强烈的好奇心,把超凡的想象力,把探究的欲望,把批判的精神,把质疑的方法,把工具性的思维方式,把可操作的思维程序,当作教学的重心之所在。”我们要保留住学生本身带着的这些思辨能力、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他们的好奇心。即使是很浅层的,我们教师也不可以去扼杀。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遮住双眼来体会这段文字中的“黑暗”,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虽然他们现在体会不到生命的伟大与神奇,但我想通过阅读教学,只要学生感到了心灵的震动就足够了。而这种生命哲学,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他们会体味到其中的意义。
  四、结语
  鲁迅先生的文章篇篇精彩,但我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文章是可以对比分析和探究的。教师也可以尝试进行对照阅读来进行授课,这两篇文章被收录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根据初中课程标准规定,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授课讲解时应该注重提高一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并且将阅读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堂的讲授中。
  对比其他时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文章思想没有那么深刻,很适合初中学生的学习,也符合初中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但是教师在讲授中应该把鲁迅先生这两篇文章中的童真童趣讲出来,让学生了解到原来鲁迅先生小的时候也和他们一样不喜欢上学,喜欢在大自然中游玩,也和他们一样喜欢捉弄老师,以及也对照顾自己、爱自己的家人抱有着感恩和爱的,让学生与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只有感同身受,学生才会有兴趣跟着教师的课堂步伐走,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上来。我想他们就不会再反感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了,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个小的作业,对学生自己的家人进行一次人物描写,就像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描写一样,虽然都是生活中平凡的点滴小事,但牢牢记在鲁迅的心里,这是什么原因?当然是浓浓的爱啊!这样的小练习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更是对他们一种人文情怀的塑造。
  这两篇文章大概是鲁迅先生写得最惬意轻松的了吧,带着爱意和快乐下笔,才会让我们也能感悟到这同样的情感。教师在授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要照本宣科、呆板机械教学,丢失了学生身上最本真、最纯洁的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简单和快乐,也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解读时也能看到更多的鲁迅先生想要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思想。
  作者简介:许妍,女,1994年生,吉林省通化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时代和阅历不同,学生和文本之间存在距离,对文本解读出现困难。本文通过王君老师在执教《老王》时案例的片段  分析,梳理探讨王君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运用的引入背景资料、关键词品读、配乐朗诵等方式方法。  【关键词】王君;《老王》; 教学片段分析;走进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老师对于跨越时代的文本总是难以驾驭,学生们见到诸如《乡愁》《老王》这样跨时代主题的文本
【摘要】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课堂阅读教学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习语文是一个“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一个通过言语世界的学习和言语共生的过程。“读”什么决定了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了“说”什么和“写
【摘要】“小先生制”是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教学理念,指的是在教学中利用学得好的学生去教学得不好的学生。通过“兵教兵”的方式,把教师的教学任务分解到多个“小先生”身上,在教会其他学生的同时,也强化“小先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小先生制”;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小
【摘要】如何改变作文讲评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以《那一次,我真 》的作文讲评课为例,从学生的写作实践入手,具体阐述了提升作文讲评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学生写作实践;作文讲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线语文老师都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自己辛辛苦苦地将学生的作文批好,认真地指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可是下次作文时,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可见,光
【摘要】说到“非连续性文本”,这绝对是个新名词,要明白它需要从2011 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中的明确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文本的考查目前正逐步走进我们的语文考卷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文考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初中说明文阅读的一种
【摘要】语文教育中情感智慧的缺失已成为限制欠发达地区语文教育发展的一块短板。语文教师的情感智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出的情感能力,其对欠发达地区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人格培养,师生的和谐交往,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要改善欠发达地区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就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教育中教师情感智慧的价值。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语文教育;情感智慧;情感教学  【中
【摘要】思维训练是写作训练的核心与难点。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图形化思维工具,可以有效突破写作过程中的诸多难点,诸如构思中的充分合理联想、立意的独特创新性以及临场素材的精准遴选。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师生可以依托思维导图,“教学做合一”,从而让我们进入到更宽广更深入更具个性的自由写作境界。  【关键词】主题教学;初中;散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主题教学的定义  窦桂梅老师是主题
【摘要】古诗文教学必须以引导诵读和激发想象为抓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的基础,而合理、  丰富、个性化的想象又使学生的诵读更具形象、充满情感,二者相辅相成,“比翼双飞”。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悟诗境,品诗情,与作者“心心相印”,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诵读;想象;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修订版《
【摘要】在当下大多数农村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以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存在的教学方式中的不足,结合×乡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为例,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不足之处导致的教学现状”“教学方式不足之处出现的原因”以及“教学方式不足该如何解决”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改变农村学校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方式;语文课堂;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从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出发,小学生逐步掌握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理想的途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學的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