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教学必须以引导诵读和激发想象为抓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的基础,而合理、
丰富、个性化的想象又使学生的诵读更具形象、充满情感,二者相辅相成,“比翼双飞”。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悟诗境,品诗情,与作者“心心相印”,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诵读;想象;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要让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充分发挥想象,领悟诗境诗情,再将他们脑海里形成的一幅幅画面与作者的生平际遇联系起来,学生便会获得独特体验,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一、反复诵读,潜心涵泳,在想象中再现诗境
教学中,我以四句描写雪景的唐诗导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学生诵读着这些诗句,脑海里便会呈现大雪纷飞的画面,为本诗的教学做了铺垫。初读《江雪》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当学生能够做到字正腔圆时,再指导学生正确读出字词之间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学生读诗兴趣渐浓,我适时播放范读录音,接着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觉吟一吟这首诗,他们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自会读得有板有眼。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采用“读一读,讲一讲,记一记,背一背”的模式,教师的灌输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象征性的读诗代替了学生的诵读感悟,课堂单调而又枯燥。我认为,古诗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读,而且要读出层次,读出画面,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江雪》教学中,在学生读准读通、读出节奏之后,我出示前两句诗:
师:谁来读一读一二两句诗?(指名读诗)古人说“诗中有画”,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天上下着大雪,太冷了,山上的鸟儿都缩在巢里不出来了。路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根本看不到人的踪影。生:每一座山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天气寒冷,鸟儿要不躲进巢里了,要不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了。地上积雪也很厚,每一条路上都没有行人的踪迹。
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和想象,在一个个抽象的文字背后看到了多么形象的画面,根本不需要教师再多作讲解。学生的“神思”穿梭于文本和冰天雪地之间,寒冷、空旷、寂静等意象发乎心,吐于言。再让学生带着这些感觉诵读一二两句诗,便会有滋有味。接着诵读三四两句诗,学生从“孤舟”“独钓”中感受到画面主体—— “蓑笠翁”内心的孤独郁闷,再联系“千山”“万径”,想象着飘飘飞雪中众鸟飞尽、人迹全无,唯有渔翁不怕风雪、无惧严寒,渔翁堅忍不拔、卓然独立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清晰。琅琅诵读声中,诗意诗境化作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次第再现,学生徜徉在诗音情韵里,“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二、发挥想象,披文入情,在诵读中品悟诗情
“诗言志,歌咏言。”《江雪》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如何把学生的情感从渔翁身上向作者身上转移?如何穿越千年时空让学生与作者心意相合?教学中,我依然采取问题切入:“同学们,诗中寒江独钓的老渔翁真的只是一位打鱼的老头儿吗?”在学生的思忖和期许中,我适时出示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并配有画外音。学生豁然明白:诗人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他们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我顺势引导反复诵读。学生体味着诗人政治上的失意郁闷和精神上的压抑孤寂,诵读起来或委婉,或激昂,“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在诗的律动中与诗人心灵碰撞,感悟着他宁愿忍受孤独和贫苦,也决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人生境界。
三、画、写、问,让诵读和想象水乳交融
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把悟到的诗意和想到的画面画下来或写下来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独特体会,使学生的诵读和想象“落笔生根”。《江雪》教学中,当学生对渔翁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形象有了感悟之后,我播放了一段古琴曲。在古琴浑厚婉转的曲调声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和意境,同时自己声情并茂地吟诵起来。然后让学生慢慢地睁开眼睛,把眼前仿佛看到的、心中涓涓流淌着的画面用手中的笔表现出来,会画的画,善写的写。从学生个性化的作品中我挑了两幅画分别投影出来让大家欣赏,同时请学生朗读自己写的片段,图文结合,相得益彰。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激发学生“问”的欲望——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使诵读和想象延伸。本课教学中,当看到渔翁孤舟独钓时,我引导学生与渔翁对话:渔翁啊渔翁,这么冷的雪天,你为什么要到这寒江之上钓鱼呢?学生的“问”,一定是理解与体悟之后的有疑而问,有感而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诵读全诗,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凌寒傲雪,特立独行,从而实现情感升华,与诗人心灵相通。
总之,古诗文教学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的基础,而合理、丰富、个性化的想象又使学生的诵读更具形象、充满情感,二者相辅相成,“比翼双飞”。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悟诗境,品诗情,与作者“心心相印”,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施光宏,1974年生,安徽六安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
(编辑:龙贤东)
丰富、个性化的想象又使学生的诵读更具形象、充满情感,二者相辅相成,“比翼双飞”。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悟诗境,品诗情,与作者“心心相印”,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诵读;想象;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要让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充分发挥想象,领悟诗境诗情,再将他们脑海里形成的一幅幅画面与作者的生平际遇联系起来,学生便会获得独特体验,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一、反复诵读,潜心涵泳,在想象中再现诗境
教学中,我以四句描写雪景的唐诗导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学生诵读着这些诗句,脑海里便会呈现大雪纷飞的画面,为本诗的教学做了铺垫。初读《江雪》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当学生能够做到字正腔圆时,再指导学生正确读出字词之间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学生读诗兴趣渐浓,我适时播放范读录音,接着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觉吟一吟这首诗,他们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自会读得有板有眼。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采用“读一读,讲一讲,记一记,背一背”的模式,教师的灌输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象征性的读诗代替了学生的诵读感悟,课堂单调而又枯燥。我认为,古诗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读,而且要读出层次,读出画面,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江雪》教学中,在学生读准读通、读出节奏之后,我出示前两句诗:
师:谁来读一读一二两句诗?(指名读诗)古人说“诗中有画”,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天上下着大雪,太冷了,山上的鸟儿都缩在巢里不出来了。路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根本看不到人的踪影。生:每一座山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天气寒冷,鸟儿要不躲进巢里了,要不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了。地上积雪也很厚,每一条路上都没有行人的踪迹。
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和想象,在一个个抽象的文字背后看到了多么形象的画面,根本不需要教师再多作讲解。学生的“神思”穿梭于文本和冰天雪地之间,寒冷、空旷、寂静等意象发乎心,吐于言。再让学生带着这些感觉诵读一二两句诗,便会有滋有味。接着诵读三四两句诗,学生从“孤舟”“独钓”中感受到画面主体—— “蓑笠翁”内心的孤独郁闷,再联系“千山”“万径”,想象着飘飘飞雪中众鸟飞尽、人迹全无,唯有渔翁不怕风雪、无惧严寒,渔翁堅忍不拔、卓然独立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清晰。琅琅诵读声中,诗意诗境化作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次第再现,学生徜徉在诗音情韵里,“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二、发挥想象,披文入情,在诵读中品悟诗情
“诗言志,歌咏言。”《江雪》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如何把学生的情感从渔翁身上向作者身上转移?如何穿越千年时空让学生与作者心意相合?教学中,我依然采取问题切入:“同学们,诗中寒江独钓的老渔翁真的只是一位打鱼的老头儿吗?”在学生的思忖和期许中,我适时出示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并配有画外音。学生豁然明白:诗人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他们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我顺势引导反复诵读。学生体味着诗人政治上的失意郁闷和精神上的压抑孤寂,诵读起来或委婉,或激昂,“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在诗的律动中与诗人心灵碰撞,感悟着他宁愿忍受孤独和贫苦,也决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人生境界。
三、画、写、问,让诵读和想象水乳交融
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把悟到的诗意和想到的画面画下来或写下来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独特体会,使学生的诵读和想象“落笔生根”。《江雪》教学中,当学生对渔翁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形象有了感悟之后,我播放了一段古琴曲。在古琴浑厚婉转的曲调声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和意境,同时自己声情并茂地吟诵起来。然后让学生慢慢地睁开眼睛,把眼前仿佛看到的、心中涓涓流淌着的画面用手中的笔表现出来,会画的画,善写的写。从学生个性化的作品中我挑了两幅画分别投影出来让大家欣赏,同时请学生朗读自己写的片段,图文结合,相得益彰。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激发学生“问”的欲望——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使诵读和想象延伸。本课教学中,当看到渔翁孤舟独钓时,我引导学生与渔翁对话:渔翁啊渔翁,这么冷的雪天,你为什么要到这寒江之上钓鱼呢?学生的“问”,一定是理解与体悟之后的有疑而问,有感而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诵读全诗,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凌寒傲雪,特立独行,从而实现情感升华,与诗人心灵相通。
总之,古诗文教学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的基础,而合理、丰富、个性化的想象又使学生的诵读更具形象、充满情感,二者相辅相成,“比翼双飞”。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悟诗境,品诗情,与作者“心心相印”,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施光宏,1974年生,安徽六安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