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中国的抽象雕塑教学体系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f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言
  今天中国的美术和美术教育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西方艺术思想、创作理念本土化的问题。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造型理念向现代性转换的问题,其指意:在当代我们的传统文化、审美思想、形态创作理念经过梳理变革,在坚守其思想精髓的前提下是否适应于当代文化生活节奏,是否转化为今天艺术创作的资源。
  第一个问题,经历了近百年的实践,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西方的美术教学体系全盘移植中国, 西方具像写实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有无数成功的案例,宛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与中国现状相结合,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今天,西方具像写实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雕塑的传统。特别是近三十年西方现当代艺术风格在中国的实践充分证明:西方艺术本土化的问题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发展。
  第二个问题,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造型理念在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今天,如何进行自身坚守和变革。也就是我们的传统向现代性转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令我们质疑的是:世界上众多民族各有自身的文化脉络和文化传承,为什么都在套用西方雕塑教学体系?答案是:世界文化多元并丰厚,但是文化艺术的霸权主义又显示了单一性和强制的一面。有两个原因造成:第一,经济强势造成文化上的扩张。第二,经济落后民族丧失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因此,我们有责任梳理自身的文化脉络,挖掘自身的文化精髓,建立一个依附于中国文化为中心的,(西方的美术教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在中国美学思想框架下的雕塑意象、抽象教学体系与西方具像写实主义教学体系并置。
  我非常欣赏冯友兰先生针对当时中国大学现状的教育思想,提出“我们必须做到知识上的独立,学术上的自主”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雕塑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点实际的事情。我们需要在中国雕塑教学体系上建立一种以中国美学思想为基础,建立一个独立于西方雕塑形态研究的方式。
  二、如何建构中国抽象雕塑教学体系?
  1.以中国美学思想创作理念,作为建构雕塑形态研究的思想基础。中国书法是体现中国美学思想的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在历史上是一种以民间艺术的方式担负着为宗教、宫殿、陵墓造像的使命,因此,我们今天能看到“霍去病墓”“秦陵兵马俑”“大同石窟”“莫高窟”等上千年以来的优秀雕塑作品。但是,中国的传统雕塑缺乏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梳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雕塑创作理论。相对中国的书法有着完整的体现中国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完全可以转化为中国雕塑抽象教学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2.以书法的形态美学为研究媒介。
  中国书法具备完整的美学造型形式,是中国哲学、美学思想集于一身的民族文化经典,具有中国文化思想的独立艺术。
  针对如何使中国的书法元素在中国意象或抽象教学体系中和雕塑形态研究中发挥作用的问题,需要对书法的本质作深刻的研究,理性分析,在“点”“线”“空间”“结构”“书写性”诸方面,进行分解、重构,转化为一种层次不同的形态研究方式,逐步建立一套与西方具像写实主义并置的中国抽象、意象雕塑教学体系。
  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必须做到两点:第一,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在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框架下梳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资源,以开放的胸怀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精髓,在现代美学的框架中融入自身文化的生长基因。第二,利用现代性的形式语言,认识、理解体现传统造型语言和法则,使中国经典传统艺术思想,在今天所达到的高度与世界艺术思想进行交流的。
  三、为什么以中国书法为建构中国抽象雕塑教学体系的基础?
  任何一个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思想与实践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泥潭上建大厦,无基础可言。雕塑与书法属于不同的艺术学科,最大的不同:雕塑属于三维立体造型艺术,书法属于二维平面造型艺术。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吗?为什么将平面书法艺术作为三维雕塑形态训练的媒介呢?
  首先肯定书法是具有鲜明的文化图像学理论体系和具有可实践、体验的造型艺术,其所以可成为雕塑形态训练的媒介理由有三:
  第一, 从艺术本体语言分析,作为造型艺术,雕塑和书法具有相同造型语言,即线条、形体、空间、结构。第二,从造型方式来分析——建构性,是雕塑和书法艺术创作的共同特征。第三,从艺术创作的基础来分析,书法是一种具有个人体验的行为艺术。艺术创作的基础在于对真实可感的事物进行表达,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进行书写,在书写的过程中感悟书法的魅力,这为进入创作打下了基础。
  四、中国书法如何进入雕塑形态训练课程
  书法的笔意、结构、空间和线条无不贯穿着中国的美学思想,从书法本体、形态出发,以书写过程的个人体验为基础,以书法中的结构、空间、线条、笔意精神为研究起点,在深刻体会书法精神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到三维的空间转换的形态创作,使书法艺术的书写性、结构性、空间性的创造思想,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雕塑形态研究和创作中激发新的生命。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们研究的不是“字”本身。
  上述是设置课程的宗旨。通过以下3个侧面进入课程:
  1.作为艺术创作体验的“书写”
  经前面分析我们清楚,书法是一种个人体验的行为艺术,它的特征有两点:第一,私人性,个体化。第二,时间性。
  字体结构在汉朝时期已经成熟,笔画的程式化是后来慢慢的积累、梳理、总结,建立了程式化的笔画,也就是符号化的笔画。一种形态,一旦成为符号化,它的个性就消失了。
  但是中国的书法是利用软质的毛笔进行书写,每个人在书写时,驾驭毛笔的能力和方式与遗留在纸面上的墨迹形态有着鲜明的个性,使公共性程式化的笔画转换成为具有个性的生命符号。
  2.作为形态体验的书写   书法中的“形”与“象”是如何形成?这是一个具有形态如何创造,形态的文化性问题。中国书法文字的结体、笔画、书写方式以及笔画中所暗示的深层次形式意蕴,这就是学生首先在书写时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邱振中先生称:“决定一条线条的表情,是对笔和墨的控制,通常把他们叫做笔法和墨法。”我认为“书法”作为雕塑形态研究的媒介,可以说得更清楚。临摹古人的书法首先要做的是:通过执笔、起笔、行笔、收笔等法则体验书法的形态是如何产生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会像书法一样追求身体的形态与书写痕迹的内在统一性,不但作为形态更是作为一种境界来追求。对书法形态的发生方式,意境的感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画转换成为具有个性的生命符号,一笔落纸既是形态符号,又是生命情感的记忆,既融入了对书写的体验,也融进了个人对书法结体文字的情景的认知,与个人的知识、生活经历、学养、审美一起渗透入笔端,变成了具有个体气息的笔画形态,在横、竖、撇、捺的相互交织中,展现了书写者所悟出的“道”,个体化体悟的越深刻,个性私人化的含量越高。这一切都充盈在“书写性”与“时间性”中。
  3.作为空间体验的书写
  节奏化的宇宙感 (省略)
  激荡空间(省略)
  4.作为结构体验的书写
  空间、形体的建构性:雕塑之所以成为雕塑是因为雕塑具有实在的形体和空间,而每一块形体的空间位置和形态与书法的“布势”有着内在的相通性。书法中的“布势”其实就是“建构”。
  书法的元素横、竖、撇、捺、点,这寥寥几种形态元素,古人们“建构”了数千个抒情、表意的文字和不同的书体,这些文字和书体成为历代书法家们的创作源泉。雕塑的创作元素是形体,形体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但是,如果我们经过整合概括,发现丰富多彩的形体,离不开三个基本元素:圆、锥、方的形体,雕塑家们利用这三个基本元素进行“建构”“解构”“重建”的过程可以创作丰富多彩的有意味的形式。我们如果仔细地分析和梳理造字和雕塑创作的本质,便会发现书法和雕塑的形态创作有着惊人的共同性,这就是“建构”“解构”“重建”的创作方式:屈指可数的元素,经不同的布势、建构成不同图像,图像完成以后进行“解构”,其元素“重建”另一个需要的形态,其创作方式在于与自身造型元素的重新组合。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判断:雕塑和书法具有共同的形态语言元素——形体、空间、结构。具有共同的形态的创作思维方式——建构性。差异性在于:雕塑的创作是利用有限的形体元素“建构”一个具有实在三维空间的艺术作品。书法则是利用有限的笔画元素建构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两者的共同之处使我们的“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有着坚实的基础。书法的结构空间形态语言与雕塑体积的布局、空间营造经验的共同之处,可以作为当代意象或抽象雕塑艺术创作的资源。其差异性,给我们的课程带来了训练艺术创造性的机遇——也就是平面性如何向立体转换。这将成为书法的二维空间向三维雕塑转换的媒介。这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
  5.“势”与“形”
  宗白华认为书法之美就是势、力和节奏。(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44页)作为造型艺术雕塑和书法同样讲究“势”。什么是“势”?势与形的关系是什么?
  1.“势”是一种“态”(省略)
  2.“势”是一种关系——在对抗中产生的“能”(省略)
  3.“势”是一种意谓 (省略)
  五、教学中的三个层次的形态研究: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精神形式的顶峰,是体现传统精神的经典,利用如此高深的艺术形式,为雕塑抽象、意象教学体系的媒介往往难以进入,或者是轻浮浅薄。需要进行梳理,有序步稳,由简到繁,从物性到精神,从空间结构到心灵境界,不同层次的课程。宛如一首古诗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3个层次:首先映在眼帘的是“语符——语音”;其次是“语象——造型”;最后是“整体——意蕴”。
  1.“语符——语音”:书法的“笔画”“形体”元素——对书法的构造元素的认识,利用书法的基本元素进行空间转换。
  2.“语象——造型”:书法中的结构、空间为元素——通过对书法的空间结构的认知,转换为三维的雕塑空间。
  3.“整体——意蕴”:书法中的“势”,“气势”为元素——以具体书法中的整体神韵、意蕴创作媒介进行形态研究。
  六、结论
  “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是一个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跨学科的美术教学研究课题,在五、六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体悟到书法形态的产生与生命形式的内在关系:空间、结构、线条、体积与中国文化内涵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精神维度。这种精神维度除中国书法精神与哲学思想,美学理念层面上的内在联系以外,还有另外指向:书法的“书写性”与“体验性”在我们生活中的渗透与当代文化的重要关系。
  翻开中国的文化史,我们发现,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具有创造性,思想极其开放的民族。从魏晋时期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来看,当时士大夫们坚守老庄精神解放“无为”的立场,积极接受外来的佛教文化,将“妙有”与人内心存在的道德主体强化融合,创造性地提出“众生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的理念,这是对佛教创造性的开拓,是根据自身文化结构对印度佛教的选择性的吸收和创造性的重构,体现了开放的具有创造性的中国文化特色。
  以开放的胸怀来对待“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课程,汇集各种资源充分认识书法中的深度思想性和造型理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们坚守的学术理想,也是这个课程有效地落实手段:①中学为体:表现在此课程的目的是,坚守书法中独特的造型原则,美学思想的精髓,以现代的文化理念、造型准则进行分析研究,转化为今天的艺术语境之中的雕塑形态,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②西学为用:西方雕塑的空间、形态认知方式可以成为理解、认识、书法形态、空间、结构的工具。
  其实,西方人在近百年前就充分认识到中国的书法资源的价值,在他们的作品中清楚地看到中国书法的线条、空间和穿透性,比如:毕加索、冈扎利斯、大维斯密斯、安东尼、科罗,他们的作品造型在形式上无不体现了书法的空间性。作为我们的研究,则需要站在更深层意义上,以书法精神内涵与形态结构的内在统一性,作出深刻的理论梳理和艺术实践。
  书法,作为媒介的雕塑抽象和意象教学课程,可以发展成为具有原创意义的研究雕塑形态学的方法论,因为这种方法论,是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有着深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种方法论可以与传统西方雕塑形态方法论并置,其特色在于它具有中国文化身份和中国文化的细胞内核。这种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形态艺术,将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建构中发挥作用,可承担起在今天的中国文化艺术复兴、艺术创作的使命,以当代的艺术形态,向世界传播以书法经验为基础的人类共同审美体验和理想。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各地美术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创作不同已往地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连续三年来由《雕塑》杂志社牵头组织实施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我们稍加留心这一现象,就能意识到其中所涉及的多层面的现实问题和意义。  作为职业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了解这些未出校门的在校学生,也熟悉雕塑专业教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它基本代表着中国当代各地美术学院的雕
江苏的大湖石、安徽的灵壁石、福建的几龙擘、广东的英石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观赏奇石。
再回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现如今的中国艺术家常常被分为搞当代的和非当代的。我们这里的“当代艺术”不单指通常说谓的“搞当代的”艺术家所创作的当代艺术,而是指中国艺术的当代状况,它甚至可以包括广告、设计等一切与视觉艺术有关的东西,因此这里的“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当代文化的一面。  中国当代文化极端一点可以说是以西方现代化为起点的,中国当代艺术则与西方当代艺术一样是以西方艺术的现代化为起的。西方艺术的现代化是
赵萌:迄今举办了四届的中国高校雕塑作品展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今天,七个外国院校的参加为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活动也逐步迈向国际化。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艺术教育的责任与方向。按照议程安排:今天上午有三位主讲:美国的Katherine Luise Ross女士、加拿大的Ruth beer女士、德国的Else Gabriel女士。下午有四位主讲:土耳其的Yildiz Gunner女士,澳大利亚的
图/Susan Wilson1986年4月,乌克兰,航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的第4发电机组的建筑  1986年4月26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之一。这次灾难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造成2600平方公里的隔离区,几十万人流离失所,人员损失可能近十万人。如今,34年过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始终是乌克兰最深的
7月23日,“生命冲力——2015年第二届平昌双年展”在韩国江原道平昌阿尔卑斯开幕。本次双年展总策展人为李在彦,赵慧玎、Matsunaga Ko、申银淑等人共同参与策划。《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应邀出席了本次活动,并与韩国女雕塑家协会会长申银淑等人作进行友好交流。中国有王小蕙、吴俊勇、缪晓春、李大方4位艺术家参展,具有中国元素的作品既丰富了展览多元化的呈现,也促进了中韩当代艺术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2010年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已在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是国内举办的第五届高校毕业生雕塑展,也是第一次邀请国外高校毕业生同台献艺的雕塑展。在宽敞明亮的展厅,在一件件作品前驻足,蓦然跳入我脑海的话题是材料:材料的多样化,同学们对材料的执着出新乃至出奇的追求是引人注意的问题。  这是一个时代性课题,是一个极具现代性,也极具后现代性思潮的话题。  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家罗杰·
据《论语·公冶长》记载,一次,孔子的学生宰予“昼寝”,孔子知道后,生气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粉刷)也。”只是睡个午觉的事,老先生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   这不得不从古人的饮食习惯说起。古人一日吃两餐,早餐约在上午9时,称朝食或饔;晚餐在下午4时左右,称晡食或飧。而饔飧便指一天的饮食了。如《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饮食不能保证,则称“饔飧不继”。这种一日两
记得两年前,在北京的一个展览研讨会上,有的批评家谈到这几年崭露头角的年青艺术家中,许多都是毕业于雕塑专业,像梁硕、卢征远、王思顺、厉槟源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验精神,并非通常概念中的雕塑创作。从当代艺术所呈现的实验性、跨界和综合性来讲,从学科背景和学缘结构来讲,似乎应当出自实验艺术似乎更为合理,但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针对这个话题,我当时做了一个回应,雕塑专业有着完整
内容摘要:神话时代的人物,飘渺而不可及。是雕刻艺术,让他们贴近我们的生活,以最接近人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所信奉的不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栩栩如生的形象。雕刻艺术因材料的不同分门别类,相比较其中又以石材最被广泛运用。  关键词:佛像雕塑;宗教信仰;佛教  菩萨驾慈航,寻声诵咒施无畏。  众生溺苦海,转意回头行吉祥。  “庄严国土、行乐有情”是中国佛教徒的行为准则。宗教是被压迫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