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在20世纪涌现出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成立新中国,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让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从此富起来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有人说它是成功的,有人说它是失败的,我们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呢?
  “成功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传统社会划上一个句号。尽管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但在窃得国权之初,袁世凯尚不敢立刻称帝,而不得不稍顺民心和潮流,改革政治、制定法规、发展经济、促进学术、以骗取国人的支持。因此,相对于封建专制时代,民国伊始,初步显示出了一个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生机与气息。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共和的权力,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后,帝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较稳定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之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抢。所以说它是胜利的。
  “失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中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民权和民主主义都没有实现。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由于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就会赞成革命,和帝义保持友好关系。正因为如此,革命实在难以继续下去。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由于脱离了群众,革命力量显得十分弱小,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半殖半封的性质没有改变,所以它是失败的。中国依然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合的国家。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成败之说也是当代历史学家争论的焦点。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男人剪掉长长的大辨子;女人废止缠足;婚丧嫁娶有了自由,改变了父母包办婚姻的状况。人际称谓发生变化,以前的“老爷”“小姐”“少爷”也改称为“同志”“先生”“女士”,体现了人人平等,人民的思想获得较大的解放,这些都是中国近代的表现。但是辛亥革命后,政治上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下,军事上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威胁,广大人民的生活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半殖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然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中国社会依然很黑暗。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即要看到它的消极性,又要看到它的积极性。历史对任何人物和事件的评价都不是绝对的,所以辛亥革命的评价也是如此。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中国革命的许多先驱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手段推进中国的变革和进步。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武装斗争的方式,这也是辛亥革命不同于其它革命的根本之处。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是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地革命下去,胜利总有一天会到来。如今的我们要做的是现实生活中脚踏实地的认认真真的学习,要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即是道路崎岖也要勇往直前,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中国加入世贸后英语人才竞争激烈,抓好外语教学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作为基础科段的小学英语教学,更是任重而道远。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相接轨,提高小学校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已经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是一套集科学性、灵活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教材,它的最大特点是能让学生在完成以语言交际任务的同时,兼顾语言结构,以最大的限度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
期刊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曾指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决于智力因素,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人格,讲话艺术和处世本领。”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观点。可见,语文因其学科特殊性,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
期刊
走进校门,当一个个散发着阳光味道的身影从我身边跑过的时候,我就觉得周身的每个毛孔都洋溢着热情。因为热爱,所以选择了教育,并且在这条路上踏踏实实的走着,真真切切的感受着,也时时刻刻的幸福着!  踏进这片净土,我便开始了这光辉而幸福的事业。我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毫无保留地把青春献给了我所爱的工作,回顾这八年的教育时光,我一次次的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也由衷地感叹我作为一名平凡教师的精彩人生。 
期刊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 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集中的注
期刊
摘要  2010年湖北省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总结性评价作为检验和推动教学重要环节,该如何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进而正确引导和推动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字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总结性评价 信息素养 试题设计  2010年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正式启动后,与信息技术老师交流的过程中,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信息技术考什么。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感受
期刊
内容提要:近年来,美术高考变化日益多元化,对考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考察方法的多元化要求考生对基本功的掌握越来越全面和系统。对依靠短期突击训练走捷径的考生进行了有效的封堵。本文尝试从素描训练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入手。试图解决考生在高考素描考试中常见的“顽症”。(1)强化整体意识,加深对绘画意识的理解。(2)解决构图常见问题可以扫清学生前进的障碍。(3)细节塑造决定画面效果,关键点位的强调将对画面起到画龙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景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浸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逐步深入课堂,以作为当今学校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促使他们整合新的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期刊
美术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养,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新课程要求美术教师既要注意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拓宽加深,又要考虑不断地汲取新的条件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实践知识。这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美术教师需要哪些素养呢?  一 、热爱事业、热爱学生  如果选择了美术教师作为职业,仅仅热爱艺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兴趣是认识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他们愉快而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忽略了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民素质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竟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起关键因素。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将主要依赖于教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严重脱离生活,生产实践,缺乏创造性。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