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ini7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罗布泊今昔变化的原因。
  2.揣摩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法学法】
  快速阅读、朗读、圈点勾画批注、合作交流、拓展阅读、归纳点拨。
  【教学过程】
  一、说仙湖昔日之美
  常说眼睛是一个人的心灵之窗,想要看懂一个人可以从眼睛入手;同样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想要读懂课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那我们先来读题目两遍,看看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泊”,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
  “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
  “消逝”,慢慢逝去,不再存在。“逝”,含惋惜之意。
  仙湖消逝,可见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遗憾、难过、悲痛的。
  同学们说到仙湖,在同学们心中“仙湖”是什么樣的呢?请同学为我们描述一下。
  课文对仙湖有这样的描述,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PPT
  师小结:在蒙古语中,罗布泊意为“多水汇入之湖”,她茂盛葱茏,十里繁华,她驼铃声声,商贾不绝,像一位高贵神秘的楼兰女子,着一袭白色长裙,偶一回眸,风情万千。可是,这样的仙湖却消逝了。
  题目下的引言中说,仙湖消逝后,变成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读仙湖今日恐怖
  活动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勾画出写罗布泊现状的语句,选择最触动你的句子做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提示:可以从词语、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赏析)
  预设(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杨林在垂死之际苦苦挣扎的痛苦。“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
  追问:这个拟人是如何生动形象的,能不能详细地说说?
  明确:“伸出求救之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杨在垂死挣扎之际,饱受痛苦却不能表达,因为痛苦而枝条扭曲成奇形怪状的形态,“不愿倒下”“挣扎与痛苦”表现胡杨强烈的求生愿望,赋予了胡杨内心丰富的情感。
  奇形怪状的枯枝和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又像雕塑一般,使画面定格在胡杨垂死挣扎的那一刻,读来使人触目惊心,心情沉痛,表达了作者对胡杨之死的痛惜。
  师:让我们心情沉痛地读一读。
  小结:朗读时,我们要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语句的情感。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赏析:作者妙用拟人、比喻,“裸露的胸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失去植被的大地,寸草不生的惨状,“露出肌肤筋骨”则以人的干瘪之态表现大地的干涸,一道道沙脊与一道道筋骨何其相似,最后借“痛苦与无奈”表达作者的痛苦与无奈。
  “站在罗布泊边缘”一句运用反复,强调了目睹的惨状沉痛心情。
  同学们说得很具体,我们可以归纳一下:
  比喻要形似更要神似
  拟人要拟形更要拟情
  师:让我们带着痛苦与无奈读:
  三、悟作者忧患意识
  活动二:红颜已逝,只留下一具干瘪的尸体,令读者触目惊心。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预设: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我请同学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句话。
  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又”字表明这个悲剧不是第一个,“人”在不断地制造悲剧,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生态破坏者的盲目和愚昧,悲愤、沉痛。感叹号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师:人类是怎样制造这个悲剧的呢?请同学们读10~14自然段,勾画关键词句。
  生回答。
  师:盲目在这里比喻认识不清。请同学们思考,人们到底是没有认清什么,才导致了仙湖的消逝。
  预设:没有认清人类的开发应当符合自然规律,开发应该有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追问:既然是说人们没有认清自然发展规律,那就直接用一个盲目说就好了,把其他三个盲目去掉可以吗?
  预设:连用了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式,强调突出了作者对罗布泊消逝的遗憾之情、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强烈谴责之情。
  师:人类如此愚蠢贪婪,悲剧还在上演,也许有一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呐喊,请同学们齐读: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师:从这呐喊声中,同学们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师:这种强烈的担忧源自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不仅在此处,前面同学们说到的痛惜之情、谴责之情都源自于这种忧患意识。作者吴岗博士把这种忧患写进了《善待家园》,让我们有感情地读。
  学生齐读:
  PPT:
  辽阔深沉的宇宙中,地球是惟一拥有生命的星体。
  依靠地球财富,人类主宰了地球文明,而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一片狼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海岸侵蝕、地震、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开始冲击人类文明。
  当我默默地注视着地球母亲饱经人类摧残的躯体时,我仿佛听到了地球母亲的怒吼:人类啊,你们为何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
  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绝非强大的民族。
  但愿人们能够警醒,没有美好的环境,任何文明和现代化都是虚无的。
  小结:作者用形象而充满情感的语言,记录了仙湖的消逝,连用三个“救救”,意图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思家乡环境建设
  活动四:除了作者的三个“救救”我们还需要救什么?
  预设:救救空气、救救水、救救我们自己!
  师:是啊,10年、20年过后,地表下陷、空气雾霾、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一齐向我们袭来,我们即将站到灭亡的悬崖边缘,孟子说:生于忧患,同学们是否有所触动呢,请拿起你们的笔,针对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的角度,提一点建议。要求:语言简洁、表意明确。
  小结:
  生命是一场日以继夜的奔赴,是奔向更亮更美的光明,还是更远更黑的深渊,关键看我们怎么选择。愿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能够看到这样的地球:地球看上去非常美丽,在漆黑的太空里只有它发出迷人的蓝色光芒,就像一颗蓝宝石。
其他文献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全体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中的教学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学校为了贯彻教育方针,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能在每个班级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实施,就需要把班上所有任课教师,学生组织起来,并且吸收家长和社会各方面有关的力量,这就需要有一位教师总其成,全面负责这项工作,他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校长、教导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留心第一课时,却会惊喜地发现:山脚也有别样风景!  自我校语文教研根据当前教学现状,关注阅读课第一课时,对第一课时教学效率的有效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着力打造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进程中,感受新课程、新理念带给我们的灵动与思考,在摸索和实践中,我有了自己对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初浅的思索和感悟。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
期刊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想要说的是:“当一名班主任很辛苦,但当一名班主任也很快乐!”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令我顾不上家庭,但却令我心灵得到满满的满足感。  从刚第一天当班主任走到今天,十来个年头了,令我深深领会到的是:一个班有着良好的班風,学生在此生活学习,健康成长,乐在其中;教师上课兴趣盎然,乐在其中;班主任管理得心应手,乐在其中。所以努力去营建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使每个学生将这个班当作自己的家,人人都爱她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教学中要将此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从课文来看,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场面悲壮,透露出浓浓的悲剧意味。教学时要在朗读感悟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情感共鸣,在充分认识到本文流露出来的悲壮美的同时,切实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拓展迁移部分建议补充阅读文段《藏羚跪拜》,用于开阔视野,增加教学容量,培
期刊
教材依据:  《我的母亲》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精读篇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設计思想:  《我的母亲》极鲜明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以“致力于全面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且具
期刊
一、教材内容  1.趣味游戏:凤头抓凤尾;  2.学习侧位站立上抛法技术;  3.素质练习。  二、教材分析  高杆抛绣球是广西正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高杆抛绣球有专门的比赛场地和比赛用球。比赛用球用绸布或花布制成,直径5~6cm,内装细沙,重150g,系著一条长90cm的绳子。抛绣球比赛时,将绣球抛过9 m高的杆上直径为1 m的圆环就可得分,因此抛绣球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抛绣球比赛是在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学情分析:  小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疑难词语的理解来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句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问答、联想、探究方式等进行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历史人物的情怀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体会诗句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教学思路:  由人物评论导入,温故知新→诵读诗歌,感知
期刊
“母爱是旭阳,照耀着黑暗的大地;母爱是明月,在漆黑中,为人指路;母爱是大地,像大地一样,默默地奉献着自己。”教师和学生在班级里犹如妈妈和孩子,是每一次班级活动中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教与学活动中的直接承担者。这种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师生双方各自动力系统和认知系统的水平,也决定于两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由于班级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室内文化课,而是有着相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突变性,如果活动中学生与老师之
期刊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多种猜想,激发探究热情  中学物理知识一般是以概念、定理、定律等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物理知识的表现形式比较枯燥,常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但物理思索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可以说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有其独特的发现过程,所以,如何带领学生体验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重现物理学家当初进行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值得我们每位中学物理教师不断地探索。  二、设计探究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