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至今,課堂教学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老师们看课的标准正在由表面的喧哗转向学生的收获,教学方式和方法发生了显著变化。专家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而“选准文本切入点”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本文试以同一篇课文的多种切入设计为例,探讨如何精选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切入点; 实效; 例谈
语文教学承载着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构造道德的价值观念这三大重任。如何让语文教学能“简简单单”而又能提高阅读效率呢?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一条,它是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表现,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对文本与师生多课堂因素的整合、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也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独运匠心。
“教无定法”,同理,切也无定法。同一篇课文也可以选取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本文试以几位教师对《将相和》的不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效果来看如何选准切入点才更高效。
《将相和》这一篇课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是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例一:以课题切入
上课伊始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和”是因为“不和”,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和的原因又是什么?用“不和”到“和”的思路将三个故事贯穿到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思维被调动起来,很快能将课文的思路理清了。接下来的按“不和——和”顺序学习课文,发现整个课堂教学陷入“概括故事——理清小故事的前因后果——找蔺相如的表现——从字里行间体会蔺相如特点”这样的模式,学生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积极主动性变成了被动,学生思维受到了限制,体会不深。
例二:以插图切入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描述画面内容,并引导学生用课文中“负荆请罪”一词概括出来后,让学生质疑:谁向谁请罪?为何请罪?请罪的结果如何?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课文中找答案。理清了请罪是因为廉颇误会了蔺相如,然后从课文中具体语句体会出蔺相如的成功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胆识。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
例三:以关键语句切入
教师以课题导入,然后理清课文关系及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廉颇不服气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着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为切入点,让学生劝说廉颇,接下来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中去发现蔺相如的能耐。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仅找到了许多句子,并且还深入地揣摩蔺相如的用意,当看到蔺相如的“理直气壮”、听到蔺相如的“我就跟您拚了!”时,还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读起来情趣盎然。
例四:以作家作品切入
教师简介《史记》在文学上地位后说道:司马迁为历代皇帝、功臣、谋士写传,都是一人一篇的,惟独有一篇例外,那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为什么要将两人合在一起写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却没有点到老师想要的“爱国”。接下来老师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两人爱国的具体句子,由于这样的爱国这一特点藏得很深,学生在找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精力,但是体悟人物的其他品质上就相对显得单薄。
同样的课文,同样选取了切入点,课堂实效却不尽相同,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这几种切入点的设计和日常教学,说说如何精选才能达到高效。
1.选择切入点的时候注意找准落脚点
选择切入点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有新颖的、有虚的、有实的,不管采用哪一种,在切入的时候我们都要考虑到它的落脚点,要切中肯綮,而不是只是切到皮毛,这个“肯綮”就是整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将相和》第一种设计,切入点是题目中“和”,落脚点是三个故事以及其联系,而这恰恰是这篇课文的难点。抓住一个落脚点拎起的是三个故事,而这个任务太重了,既要解决故事之间的关系又要在每个故事中细细品味蔺相如的特点,切入点拎不起来。到后来切入点的作用不明显了,成了一个一个讲故事了。与其说这是一个切入点,不如说是导入点,因为它有切入的形式却只有导入的效果。
“设计二”和“设计三”中,选取的切入点是课文插图和廉颇的一段话,而它们的落脚点都是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而这正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抓住这个落脚点一拎,整篇文章就被拎起来了。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心中明了,接下来的学习活动犹如按图索骥,课堂学习紧凑高效。
2.提纲挈领、切位准确
切入点选择的依据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的知识目标和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能力目标。在选择切入点的时候,必须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及时进入阅读的主阵地,控制学习的制高点。在“设计四”中教师的将切入点定位于“爱国”,而爱国仅仅是蔺相如和廉颇众多品质中的一种,选择这个切入点没有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爱国”品质是隐藏在两人的表现当中,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找出,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所以我们看到学生是被这个切入点牵着走,缺少自觉主动性。
切入点必须要提纲挈领、切位准确。切位准确为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课上起来紧凑、高效。
3.切口要小,辐射面要大
教学的切入点还要着眼于小,成就于大,于细微中见精神,越是细微的触点越能触发学生的兴趣,越能给予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如果切开的口很大,几乎是整篇课文,因而都谈不上辐射了。没有了辐射,整篇课文重点也难以突出了。
紧凑高效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找准了文本切入点才能“简简单单教语文”!
关键词:切入点; 实效; 例谈
语文教学承载着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构造道德的价值观念这三大重任。如何让语文教学能“简简单单”而又能提高阅读效率呢?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一条,它是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表现,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对文本与师生多课堂因素的整合、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也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独运匠心。
“教无定法”,同理,切也无定法。同一篇课文也可以选取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本文试以几位教师对《将相和》的不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效果来看如何选准切入点才更高效。
《将相和》这一篇课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是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例一:以课题切入
上课伊始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和”是因为“不和”,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和的原因又是什么?用“不和”到“和”的思路将三个故事贯穿到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思维被调动起来,很快能将课文的思路理清了。接下来的按“不和——和”顺序学习课文,发现整个课堂教学陷入“概括故事——理清小故事的前因后果——找蔺相如的表现——从字里行间体会蔺相如特点”这样的模式,学生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积极主动性变成了被动,学生思维受到了限制,体会不深。
例二:以插图切入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描述画面内容,并引导学生用课文中“负荆请罪”一词概括出来后,让学生质疑:谁向谁请罪?为何请罪?请罪的结果如何?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课文中找答案。理清了请罪是因为廉颇误会了蔺相如,然后从课文中具体语句体会出蔺相如的成功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胆识。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
例三:以关键语句切入
教师以课题导入,然后理清课文关系及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廉颇不服气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着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为切入点,让学生劝说廉颇,接下来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中去发现蔺相如的能耐。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仅找到了许多句子,并且还深入地揣摩蔺相如的用意,当看到蔺相如的“理直气壮”、听到蔺相如的“我就跟您拚了!”时,还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读起来情趣盎然。
例四:以作家作品切入
教师简介《史记》在文学上地位后说道:司马迁为历代皇帝、功臣、谋士写传,都是一人一篇的,惟独有一篇例外,那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为什么要将两人合在一起写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却没有点到老师想要的“爱国”。接下来老师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两人爱国的具体句子,由于这样的爱国这一特点藏得很深,学生在找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精力,但是体悟人物的其他品质上就相对显得单薄。
同样的课文,同样选取了切入点,课堂实效却不尽相同,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这几种切入点的设计和日常教学,说说如何精选才能达到高效。
1.选择切入点的时候注意找准落脚点
选择切入点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有新颖的、有虚的、有实的,不管采用哪一种,在切入的时候我们都要考虑到它的落脚点,要切中肯綮,而不是只是切到皮毛,这个“肯綮”就是整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将相和》第一种设计,切入点是题目中“和”,落脚点是三个故事以及其联系,而这恰恰是这篇课文的难点。抓住一个落脚点拎起的是三个故事,而这个任务太重了,既要解决故事之间的关系又要在每个故事中细细品味蔺相如的特点,切入点拎不起来。到后来切入点的作用不明显了,成了一个一个讲故事了。与其说这是一个切入点,不如说是导入点,因为它有切入的形式却只有导入的效果。
“设计二”和“设计三”中,选取的切入点是课文插图和廉颇的一段话,而它们的落脚点都是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而这正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抓住这个落脚点一拎,整篇文章就被拎起来了。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心中明了,接下来的学习活动犹如按图索骥,课堂学习紧凑高效。
2.提纲挈领、切位准确
切入点选择的依据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的知识目标和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能力目标。在选择切入点的时候,必须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及时进入阅读的主阵地,控制学习的制高点。在“设计四”中教师的将切入点定位于“爱国”,而爱国仅仅是蔺相如和廉颇众多品质中的一种,选择这个切入点没有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爱国”品质是隐藏在两人的表现当中,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找出,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所以我们看到学生是被这个切入点牵着走,缺少自觉主动性。
切入点必须要提纲挈领、切位准确。切位准确为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课上起来紧凑、高效。
3.切口要小,辐射面要大
教学的切入点还要着眼于小,成就于大,于细微中见精神,越是细微的触点越能触发学生的兴趣,越能给予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如果切开的口很大,几乎是整篇课文,因而都谈不上辐射了。没有了辐射,整篇课文重点也难以突出了。
紧凑高效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找准了文本切入点才能“简简单单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