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密问题”展开

来源 :大众商务·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斯密问题”指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之中关于人性标准的矛盾问题。本文将文献资料中对“道德人”与“经济人”实际上的统一性的论述加以总结和归纳,然后从另一个角度简单阐述了对二者统一性的理解——即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那么道德人与经济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统一。
   【关键词】 斯密问题;道德人;经济人
   中图分类号: B82-053
  
   1 引言——“斯密问题”与“斯密问题”的源起
  
  “亚当•斯密问题”(Adam Smith’s Problem),是指近代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部主要著作《道德情操论》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之间主题观点对比悬殊、相互矛盾、彼此冲突的问题,最早是由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发现和提出。他们认为,在《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人性善”的人性假设,把源于人的同情的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人们的行为归于同情,表现为利他;而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把“人性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前提,把源于人性自私的个人利己主义的利益追求视为人类经济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表现为利己。这样,一种“人性善”的道德利他主义的社会道义论与一种“人性恶”的经济利己主义的个人功利论便矛盾而奇妙地共生于亚当•斯密理论之中。
  
  2 已有的对“斯密问题”中“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的解释
  
  “斯密问题”是否存在?学术界有真命题和伪命题之说,前者认为“斯密问题”存在,后者认为不存在。本文中将略去对前一部分的主要观点,而仅对后面对“斯密问题”的证伪的观点予以介绍。
  第一种解释:从《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的交替创作、修订及其整个研究、写作计划出发,证伪斯密自身逻辑体系的矛盾这一观点。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都是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主持道德哲学讲座的道德哲学讲稿的基础之上创作而形成的。1759年4月,斯密对道德哲学讲稿第二部分加工整理,以《道德情操论》为书名首次出版了对其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从1759年对1774年,《道德情操论》共出了四个不同的版本。在对该书这四个不同版本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斯密又在道德哲学讲稿第四部分以及他1763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所做的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的基础上,酝酿创作了《国富论》。《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问世,1778年又修订出版了第二版。《国富论》出版以后,斯密并没有停止对《道德情操论》的修订工作,1781年,他就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第五版。1784年和1786年出版了《国富论》第三、第四版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及1790年,他最终完成了《道德情操论》第六版的重大修改和出版工作。
  从两部著作的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两部著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决不能任意把他们割裂开来,以致对立起来看待。事实上《道德情操论》第六版中吸收了《国富论》的一些内容,是显而易见的。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是斯密学术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斯密在晚年为《道德情操论》第六版写的新增前言《告读者》中写道:“在本书第一版的最后一段中,我曾说过,我将在另一本论著中努力说明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理……不仅涉及正义,而且涉及警察,国家岁入,军备,以及其它任何成为法律对象的东西。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我已部分地履行了这一诺言,至少在警察,国家岁入和军备问题上。我长期以来所计划的关于法学理论的部分……虽然我年事已高,很难指望如愿以偿地完成这个大事业,但我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个计划……因而我把30多年前写的这段话未加改动地放在这里。”斯密的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他把《国富论》看作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的思想的继续发挥。因此,我们很难认为斯密是以一种矛盾的心情来同时写作这两部著作的。
  第二种解释:将经济人“利己主义”的弱化——通过使“经济人”向“道德人”靠拢,来说明二者的和谐一致性。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证“经济人”的出发点,和《国富论》是一致的,即都是从人的利己主义的本性出发的。例如,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他把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看作“人生的伟大目标”。这种论述在《国富论》中发展成为表述自利行为动机的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可见,《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在论述的语气、论及范围的宽狭、细目的制定和着重点上虽有不同,如对利己主义行为的控制上,《道德情操论》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国富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但对自利行为动机的论述,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把“同情”作为道德判断核心,而其作为行为的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将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Self-Love)。他认为,“自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它决不能跟“自私”相混淆。斯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指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而为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地活动。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这些论述为前提的。
  第三种解释:将道德人“利他主义”评论证伪——通过使“道德人”向“经济人”靠拢,来说明二者的和谐一致性。
  这种观点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到的“同情(sympathy)”被后人曲解成了“利他”,因而导致了所谓的“利己与利他的矛盾”。“斯密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由“同情”这一天性出发,论及道德判断,即通过“同情”对他人行为的判断和通过设立“公正的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判断,由此引出普遍的道德律令与准则。“同情”是《道德情操论》的研究出发点,和“利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斯密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是不损人,远未达到利他的程度。他还批评了两种利他主义的观点:“增强我们对别人利益的感受,使我们如同天生同情自己的利益一样同情别人的利益”和“试图减少我们对自己利益的感受,使我们如同天生同情别人的利益一样同情自己的利益”,认为“两者都远远超过了自然和合宜的正确标准”,并宣称“对一切有理智和有知觉的生物的普遍幸福的关怀,是神的职责,而不是人的职责”。
  
   3一种共存——“经济人”与“道德人”在制度下的共存 
  
  然而,在斯密的逻辑体系中,就算是单纯利他的“道德人”与绝对利己的“经济人”,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关键是要求有一个非常好的外部条件——制度的约束。不仅仅是对经济人“恶”的本性的约束,也是对道德人“善”的本性的约束。
  要看这样的单纯利己与单纯利他是否能够实现统一,就要看他们在长期中能否达到均衡,能否共存。我们先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困境开始分析。
  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我们假设存在纯粹的道德人。这里的纯粹道德人可以看作是对纯粹利他即无私利他行为的一种分析。经济人则正好相反。
  此时我们设想一个有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团体。因为道德人是绝对利他的,因此他的目标就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不论其他人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对此,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模型中进行分析。
  利他主义的困境
  当成员中的两个人都是道德人,那么,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将导致一种非常无奈的无效率。公交车上有空着的座位,但是由于每个人都在尽力地为他人着想,导致没有人肯先去坐在座位上,这就是资源的浪费了。这就是所谓的“礼貌的悖论”,产生这个悖论的原因是,当每个人都站在为对方考虑的角度进行选择和决策时,根本就无法形成一个均衡点,而只有在均衡点才会带来效率。
  利己主义的困境
  最能说明利己主义的困境的无疑就是“囚徒困境”了。每个人都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二选择出卖盟友,最后的效果却是最差的。
  于是我们发现,单纯的利他与利己行为都可能会导致结果的无效率,那么一个道德人与经济人并存的团体呢?
  
   4 自由选择、制度限制与利他的趋同
  
  现在我们分析这样的团体中同时存在道德人与经济人的情况。这样的例子确实是存在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报道有人义务为群众做好事并且能看到被服务对象络绎不绝。还有一些报道,诸如谈到有些村子里的领导人往往为了大家的利益,自己放弃为自己赚钱的机会,放弃好的生活环境,而一心为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等等。
  通常人们不能理解这里的道德人的行为,认为其实违背了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反映在直观的图形上就是约束条件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我们不能够用自己的无差异曲线与约束条件去衡量别人的无差异曲线与约束条件。道德人的这种行为, 恰好符合道德人内涵中对团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
  我们假设这样的团体利益函数Y=f(e1,e2),e1,e2是团体成员的付出量。最大化的Ymax是在e1、e2符合一定的比例的条件下达到的。这种情况下,拥有道德人的团体中,道德人就会努力使团体利益达到最大化,不管自己付出多大的代价。由于这对经济人也是最有利的(经济人可以提出威胁,如果不把最后所有的成果都给自己的话,那么下一期经济人就不会按照团体最大化的付出量付出,这显然会使道德人屈服,这样经济人就可以得到最多的利益)。于是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同时拥有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团体更具有效率,也更容易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且这样的团体也最具有稳定性。
  现实中如此可笑的情形显然很难出现,那么我们现在放宽假设,使得道德人与经济人更趋近于我们现实中的人。还用上面的模型进行分析,团体效用函数为Y=f(e1,e2)。这时我们假设在其他人都按照最优比例投入时,一个人减少自己的投入量会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大幅度的增长。那么“理性”的选择自然是减少自己的投入量,最终的得到一种损公肥己的结果。这显然是团体内的其他成员所不能忍受的。如果这样的团体有很多而且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地更换团体的话,原来的团体中将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不断恶化,因为所有按最大化投入量投入的成员不满其他人的损公肥己的行为而退出,最后只剩下了那些扰乱规则的人。另一种情形是情况变好,这是建立在按规矩办事的人将扰乱规则的人清除出团体的基础之上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甚至不需要让绝对的道德人与经济人存在,只要给出所有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并保证这种机会的公平性,给与其强制制度上的保障,社会自然会出现“良好”的团体与“恶劣”的团体的分化,后者最终会被淘汰或者其成员性质发生转变,那些有损公肥己之心的人将会发现,长远看来,自己一次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于是,通过上面模型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一种在制度的保障下的社会向“利他”的趋同。因为这样的利他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管是道德人还是经济人的存在,这样的社会构成都是稳定的。当然,这样的向“利他”的发展可能是非常缓慢的,但是我们毕竟看到了一种更为现实的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光明的一面。
  
   5 结语
  
  利他与利己的争论一直都是社会科学领域最为激烈的领域,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争论几千年来一直不休却从来没有得到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结果。也许我们根本无需再这样玄妙的问题上浪费精力,不管他是道德人还是经济人,是利他还是利己,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这样一种制度,使得他们不同的属性都归结到一个相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之下,那么目的不久达到了吗?起码从上面粗浅的分析之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希望。
  
   参考文献:
  \[英\] 亚当•斯密 著, 蒋自强、钦北愚等译:《道德情操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M\](英文珍藏版).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英\] 亚当•斯密 著, 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2.
  贾旭东.《利己与利他——“亚当?斯密问题”的人学解析》\[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燕飞.《“斯密问题”再论》\[J\]. 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 22(5), 44-47.
  谢涛. 《对“斯密问题”的重新解读》\[J\]. 经济纵横, 2009(2), 5-8.[ZK)]
  
其他文献
【摘 要】 农业生产是保证农民收入稳定的重要手段,当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形成适当规模、做成特色,即实现特色农业的规模效益,可以更大程度的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农户收入的稳步提高。笔者就地震后汶川县农业生产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汶川县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当地农业生产的优势,认为汶川县拥有生产特色农产品的自然环境,但是该地区土地资源相当稀少,故本文提出针对汶川县境内不同的气候环境,进行特色农作物的相对集中生产,从
期刊
偶然发现,在家乡“代劳”照相大有商机    今年29岁的刘凡是湖南武冈市人。他一直就比较爱好摄影,总喜欢拍一些优美的照片。  2005年春节,在外流浪多年后,他回到武冈在一家网络公司上班。刚开始,他有些失落,觉得很难有发展前途。为了散心,他经常挎着数码照相机深入到武冈市的一些村镇去拍照,然后将自己的作品发到本地最热门的网站武冈论坛中,这样既可供家乡人欣赏,也便于和爱好摄影的朋友们交流讨论、提高技术
期刊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而且还特别追求饮食的艺术性。有了这个基础,才会随历史的演变,衍生出丰富多彩、流派纷呈的风味名吃和各大菜系,构成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独具特色的灿烂饮食文化。  陕西汉中小吃是中国传统小吃中的一个系列。简单的原料、简单的调料、简单的工艺三者完美的结合却能炮制出一味味令食客痴迷的美食,令人叹服。而今,这一地方
期刊
陈少林,四川南充人。2004年,陈少林所在的桃花村被政府列为“农家乐示范村”,公路也修到了村口。陈少林家的房子就坐落在进村公路的旁边,后面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山坡,坡上种满了桃树。对于开农家乐来说,地理位置真可谓得天独厚。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2004年2月中旬,赶在桃花盛开之前,陈少林的“农家乐”开张了。  开业不久,桃花村的数十万株桃树便随着季节的来临竞相开放。漫山遍野的桃花姹紫嫣红,每天都吸引
期刊
市场前景:  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DIY随心所欲的乐趣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新宠,DIY所倡导的自己动手的时尚概念,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和多元化休闲的心理需求,充分挖掘DIY的意义及方式,引领DIY流行趋势,必定会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项目介绍:  有各类陶土、软陶、彩泥等原材料供顾客自由选择,陶艺老师会根据您选择的不同原材料指导您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如机器拉坯、手工成形、串珠、软陶等)随心所
期刊
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一个充满朝阳的环保产业;  命运?兴趣?无论如何,两者之间已经结下了不解的渊源;  几年间,凭着执着的信念,他带领着一支精英团队缔造了“康美家”品牌,打造成了中国室内环境治理服务行业的连锁航母。  他,就是香港康美家中国连锁事业管理总部执行总监姚杰。    告别平庸,将环保进行到底    姚杰,祖籍安徽合肥。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抑或是兴趣的使然,姚杰一开始便与环保这一极
期刊
2004年,由于县政府机构改革,年近五旬的孙智国所在外资局被撤消。拿了二万多元安置费,原来当局长的老孙顿成无业人员。欲设法进其它部门的种种努力落空后,巨大的失落,一气之下,他举家到省城“创业”,只想开个早餐店或小卖部赖以度日。    一语惊醒梦中人    同学帮老孙在武昌一小区门口开了间杂货店。门面小得可怜,只有七平方米,可租金要四百。小区外面大商场、沿街的食品店、水果店等数不胜数。老孙只能靠延长
期刊
有人惊奇地发现:在汇集中国鞋业品牌精华的温州五马街,如果将各自皮鞋的品牌和商标拿掉,再集中在一起,从鞋的外表来判断,消费者几乎无法分辨每双鞋背后的真正厂家。  款式的雷同,样式的千篇一律,使产品失去了个性。不只是鞋类产品是这样,在我国的市场上,产品设计单一,款式没有新意,“这一个”和“那一个”,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不是行家里手,如果不是专业人才,那是很难将“这个产品”和“
期刊
大变小,发现时装覆盖“空白点”    今年26岁的王丽娟是辽宁盘锦市人。她在经营“爱淘时装屋”一年之后,由于生意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决定关门大吉。  就在店面“转让清仓”的时候,她碰到了这样一位顾客。女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她看中了店里一条白色的裙子,可试穿之后发现有些大。王丽娟就提出免费帮小女孩把这件衣服改小,如果改得不满意,可以不要。那位年轻妈妈一听,很高兴地答应了。  她们走后,王丽娟用了半天时间
期刊
一个地处小巷深处的小菜摊,一天能卖几千斤各类蔬菜,月利润上万元,年赚10万元。他到底有什么制胜法宝呢?    一、细化卖点,吸引顾客    2003年,45岁的吴建中下岗后,在“丰源农贸市场”租到一个摊位卖菜。由于摊位地处小巷深处,生意很清淡。于是,他就到菜场里四处转悠,他找出了生意不好的主要原因:菜的同质化非常严重。  生意要好,首先就是把顾客吸引过来,把人气炒起来。在考察中,吴建中发现,菜市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