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平衡角度论消渴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bage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阴阳失调,是万病之源。消渴,不论是从燥热还是阴火,血虚还是气虚,内损还是瘀血,归咎起来都是因机体阴阳失和所致,阴阳失和贯穿于消渴病的始终。
  [关键词] 阴阳;消渴病;苦酸通调法
  [中图分类号] R25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4-98-02
  我国数千年前就有消渴一词,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糖尿病应归属于“消渴病”范畴[1]。最古医书《黄帝内经》和汉朝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曾描述消渴病的特点为多饮、多尿,“其人消渴,小便反多,一日饮水一斗,小便也一斗。”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及诊治方面的认识也形成了独到的见解。认为“消渴”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柔弱或后天失养、嗜食肥甘、感受外邪、情志内伤、劳逸失度、气滞血瘀等。根据消渴病的不同病机,在临床可表现为诸多症状。而这些诸多症状的外现也均可理解为机体的正气对邪淫、脏腑功能对疾病在斗争过程中的种种反映。拨开消渴病的众多病因病机,化繁为简,可以抓住该病的本质,即身体阴阳失调所致。人体正常情况下,是处于“阴阳和谐”的状态中,这样才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而一旦这种和谐状态被打破之后,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此理论源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它最初的含义是古人用来阐释世界天地万物的变化,说明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总结为一句话,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后来将其引入到医学领域当中,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用来指导疾病的诊疗和防治,成为中医基础理论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周易》讲“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为之神”;《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张景岳则用一句“不识阴阳,焉知医理”。以上这些旨在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当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在临床上如何去应用呢?就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它告诫我们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必须遵循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说所确立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才是根本之法。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哲学思维和临证思维融为一体,无论对待何种疾病,在诊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的观点。
  同样,把这种学说抽解出来,可以阐释消渴病的发病原理,总结古代医家的观点,消渴病的病机本质可用4个字概括:阴虚燥热。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及当代社会发展特点,提出不同病机观点,如 “毒损肝络”理论[2]和“毒损肾络”理论[3],以及“脾精下流”[4]“脾气虚弱”[5]等,并相应的提出了消膏转浊、开郁清胃、辛开苦降、苦酸制甜、辛香走窜等一系列治则治法[6]。虽然具体病变在五脏,但是总的病机原则,仍离不开阴阳失调,因为阴阳失调导致脏腑生理功能异常。以脾为例,脾阴类似于胰岛素,而脾阳类似于胰岛素的功能,“脾阳”亏虚,累及“脾阴”的正常敷布,日久使得依靠胰岛素代谢的一系列物质,如血糖、甘油三酯等物质大量堆积在血液和组织中,无法消耗,成为生膏生痰生瘀生毒之源。最终形成胰岛素的抵抗的趋势,形成消渴病。以肾为例,肾的元阴元阳内损,则肾的正常阴升阳降、阳蒸阴化、阴滋阳助的功能失常,从而导致了五脏六腑及胰腺正常升降、运化、分泌和排放的功能紊乱,最终形成消渴病。
  综上所述,消渴病的病机虽复杂多变,但是始终离不开阴阳的运动变化,以及在变化中的盛衰关系,只有阴阳在运动变化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才能保证机体内环境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统一。同理可证,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虽然千变万化,影响因素各异,然其主要还是阴阳的运动变化的情况,如果阴阳在运动变化中不能够协调平衡,就会导致人体内部气血失调、功能紊乱、百病丛生,这种失调包括全身的整体性的物质和功能的阴阳失调,也包括局部病变为重点表现的脏腑的阴阳失和,它最终的结果都是引起广泛的全身性的阴阳失和。但是当论述到某一具体病变时,古人多用气、血、痰、火、湿、毒等这些病理产物来解释和表述。如消渴病,正常情况下,心主血脉,肺主气,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藏精,只有这些生理功能发挥正常,人体气血运行才能畅通无阻,不会发生消渴病。一旦脏腑阴阳失调,功能紊乱,就会导致各种病理产物的滋生,滋生的这些病理产物郁积在机体中,日久化热,灼伤阴津,形成消渴病的病理基础。由此可见,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变,也离不开自身的阴阳失调,五脏的阴阳失调。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消渴论治中》中,论述了消渴阴阳虚实辩,认为“消渴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肾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盛则阴虚,是皆阳消之症也。至于阴之义,则未有知之者。盖消者消灼也,亦消耗也。”他强调了消渴阴阳虚实之变,这多与脏腑的阴阳失调有关,从而表现为外在的阴证或阳证。又如《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结谓之消”,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病机第三》云:“胃与大肠热结则消谷善饥。”病变初起,胃火炽盛,病程中期,往往易致中阳虚损,脾土困顿,中焦虚寒,水饮不化,由于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水饮不化,使机体失养,阴津乏源,导致了消渴的发展变化。所以说,五脏中的任意一脏的阴阳失调贯穿在消渴病发病的始终。在消渴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导致总体阴阳失调及五脏阴阳失调的无外乎禀赋不足,五脏柔弱;情志过及,化火伤津;饮食失调,损伤脾胃;生活失节,嗜欲过度;外邪内侵,损伤脏腑等因素。而这些因素的产生进一步加重了整体阴阳的失调,从而加重消渴病的发展进程。因此在治则上,除了相应的对症治疗,重点要把握以调整一身阴阳,调整五脏阴阳为主。
  朴春丽教授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针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结构的改变,提出了苦酸通调法,全面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以肥胖为立足点,从脏腑功能失调和病理产物两个方面进行探讨[7]。就是在四气五味的药理基础上,针对消渴患者机体阴阳失调,五脏功能失常的特点,注重降脂减肥,调畅气机,恢复五脏正常功能,调和身体阴阳平衡。可达到养阴清热,燥湿解毒,泻壅之效,切中消渴病机。如《珍珠囊》曰:“酸主收,苦主坚,酸能收缓敛散,苦能燥湿坚阴。”酸性药物具有敛阴生津之功,与肝脏相应,从阴阳属性来看,酸属阴,从五行上来看,酸味能够抑制甘味;苦性药物具有攻下、泻火、解毒、燥湿、坚阴之功,与心脏相应,心为生之本,有主血脉之功,与络病相关;且苦与酸在五行中具有相生的母子关系,苦酸中药的母子依存关系,为苦酸相伍和应用奠定了基础。“苦酸”是根据消渴病病机特点所采用的具有针对性的方法。“通”体现了这种治法的落脚点是一个面(调糖、调脂、通络等),具有综合效应。“调”是中医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调节阴阳平衡,要达到中医治病的最终目标即“平衡”[8]。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消渴病性为本虚标实,内为阴阳失调之征。利用苦酸通调法可以标本兼治,在标可去除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痰、湿、瘀、毒、火等病理产物,在本可通调人体一身之正气,恢复各脏器正常生理功能,保持各脏腑阴阳的协调统一,从而实现人体内环境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协调平衡,也只有阴阳的协调平衡,人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正如《黄帝内经》中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实际讲的就是“以平为期”的阴阳平衡观。
  中医治病的优势与特色就是“治病求本”,以“仅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为基本原则,目的就是寻求疾病的本质,恢复机体 “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通过临床观察,消渴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透过古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医学研究所总结的各种病因病机,首当指导原则就是平调阴阳,使机体处于阴阳和合的状态中,所以,在临证用药方面,应以此为纲,根据人体机能的不同状态,给予个体化的调适方法,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保证机体的动态平衡。真正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减轻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林明欣,赵英英.立足“首辨阴阳,再辨六经”浅析糖尿病论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1,26(5):1119.
  [2] 于淼,朴春丽,南征.从毒损肝络探讨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炎症发病机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6):614-615.
  [3] 朴春丽,姜喆,南征.从毒损肾络探讨糖尿病肾病炎症发病机制[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0):582-583.
  [4] 潘朝曦.糖尿病病因、病机、治法新探[J].江苏中医,2000(1):1-3.
  [5] 李学金,杨叔禹.脾虚与糖尿病[A].第七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3:274-276.
  [6] 仝小林,柳红芳.糖尿病早期“六郁”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449.
  [7] 江南,刘铜华.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探讨[A].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291-294.
  [8] 朴春丽,康稚宜.苦酸通调法治疗早期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M].第十二届全国中医糖悄病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38-49.
其他文献
每个院士身上都有鲜明的个性标签,因为作为每一行业和领域的顶尖人物,他们领跑在各个学术“跑道”;毫无例外,他们的人生也都是一个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传奇。放眼望去,跻身于学术“珠峰”行列的女院士本来就寥寥无几,而李兰娟院士更是独一无二。因为她还曾作为卫生厅厅长全面主持过一个经济发达省份的医疗卫生工作;也就是说,她既到达了学术的顶峰,还能宏观把握与管理一方的医疗卫生事业,可谓“全才”。  面对世界性难
期刊
[摘要]本文以《妇幼保健管理舆情简报》的编发背景、栏目设置、主要内容、发行效果及改进措施为例,探讨了医学情报研究机构为妇幼卫生主管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提供决策与管理情报的工作模式,总结出了及时了解信息需求,组建相对稳定团队,获得单位重视支持的经验体会,为其他信息服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医学情报研究机构;妇幼保健;舆情简报;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R058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本院2009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72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AO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Neer评分结果与SPADI评分。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3.33%,优于对照组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 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超早期组(12例)和常规组(12例),分别给予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和择期+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超早期组术后7 d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30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3个月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超早期组死亡率为8.33%,常规组死亡率25%,两组各项指标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消癖散结汤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 方法 治疗组76例,用消癖散结汤加三苯氧胺治疗,对照组75例,单用三苯氧胺治疗,进行临床比较。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消癖散结汤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症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症;消癖散结汤联合三苯氧胺;临床观察  [中图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见型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以提高阑尾炎的超声诊断率。 方法 对82例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总结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不同的声像图特点,因阑尾体积小、位置不恒定及肠管气体干扰,超声会出现假阴性,本组病例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漏诊率为33.3%,急诊化脓性阑尾炎漏诊率为14.9%。 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阑尾炎的声像图有其各自特点,
期刊
[摘要] 目的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患者为中心,落实基础护理职责,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方法 通过完善科室规章制度和修订护理常规,落实基础护理职责;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实行弹性排班制及责任制整体护理,优化护士绩效考核方案,提高护士待遇,调动护士的积极性。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比较活动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情况。 结果 活动实施后住院患者满意度由91.0%提升到98.5%。 结论 重视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农(居)民体检中的影响,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随机抽取参加2011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观察组)后和2009年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的农(居)民体检者各300例,调查其对体检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体检环境、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服务态度等4方面10项内容。 结果 观察组体检者在体检环境、服务态度、专业知识水平、专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六味安消胶囊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近期疗效。 方法 将老年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治疗组(36例)给予六味安消胶囊1.5 g,每日3次,雷贝拉唑10 mg,每日2次;对照组(30例)给予雷贝拉唑10 mg,每日2次。4周后评估两组症状缓解情况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形态学改变,并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73.3%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社区恶性肿瘤防治模型的建设与创新。 方法 选取100名社区人员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00名参与人员对恶性肿瘤发生原因的知晓率、临床表现的知晓率、预防措施的知晓率及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止癌症发病几率,提高社区人员癌症知晓率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 恶性肿瘤;防治模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