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40年回顾与思考(五)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回顾
  2004年12月11—13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机器人学组”成立大会和“首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研讨会”。我担任专委会理事兼机器人学组负责人,在开幕式上作题为“温故知新,继往开来”的主题报告。我在报告中指出:
  (1)鉴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深远影响,在中小学开设机器人课程的条件已经逐趋成熟,应大力推进机器人进入我国中小学的进程。
  (2)当前机器人进入我国中小学面临的机遇、困难和挑战与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进入中小学时的状况十分相似。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彼时的经验教训,“温故知新,继往开来”,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3)必须从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以及充分考虑人文关怀的角度制定机器人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选取教学内容。
  2005年6月11—13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高级研讨会”。我和时任专委会副理事长苗逢春博士共同主持会议。与会代表就“信息时代的智能机器人教育”“智能机器人进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智能机器人与创新教育”“智能机器人与研究性学习”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讨论并通过了“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教学建议”。
  新华社记者对我们的工作做了报道:“近年來,我国中小学机器人课外教学和竞赛活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对机器人懵懂的一知半解,到基本了解和掌握机器人的设计思想,操控机器人进行游戏和简单的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对此,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兼机器人学组负责人郭善渡说,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上公认20世纪80年代,为个人计算机(PC)的时代,90年代则是Internet飞速发展的时代,而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将会是个人机器人(PR)的时代。所以,各地中小学正在开展的各类机器人活动,可以说恰逢其时,顺应了国际潮流,符合‘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示精神。”
  2006年1月4—6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研讨会”。会议展示反映各地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水平的观摩课,进一步明确计算机程序设计、机器人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深度挖掘其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评审并在大会上交流了一批各地开展程序设计和智能机器人教学活动的论文。
  ● 反思
  1.机器人教育的概念
  为了避免笼统使用“计算机教育”带来的一些混乱,我在1991年1月发表的《关于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有三条途径:①开设计算机课程;②计算机辅助教育;③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关于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1月,第1期)
  参照这一提法,我曾撰文指出机器人进入中小学或者说“机器人教育”也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机器人学科教学。②机器人辅助教育。可以将机器人辅助教育细分为机器人辅助教学、机器人管理教学、机器人辅助测试、机器人辅助学习、机器人代理(师生)事务等。③机器人与传统学科相互渗透。
  2.机器人教育的价值与定位
  最近10年,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性价比的大幅度提高,智能机器人进入中小学,将智能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纳入中小学的技术课程或综合实践等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明朗和成熟:①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载体。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信息的采集)、通信技术(信息的传递)、智能技术(信息的处理)和控制技术(信息的施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全面涵盖了以上四种技术,机器人教学可以承载中小学技术教育的诸多核心目标。因此,将智能机器人引入中小学将有助于使该课程名实相符,从而真正实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初衷。②智能机器人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③信息时代呼唤智能机器人教育。
  从20世纪中期起迄今50多年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迅猛发展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这些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还是技术层面(如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太空技术、遗传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等)无不与信息概念息息相关。一般说来,人们正是基于这一态势宣布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深刻和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的特征,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必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所以,从哲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我们当前所处的信息社会,并由此认识和把握智能机器人教育的价值和定位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纵观近代哲学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看出其研究的重点有三次大的转向:①17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客体的本质(本体论)转移到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关系(知识论),即从“存在”转向到“知识”。②20世纪30年代,随着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的发展及其与语言符号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语义哲学。其显著特征是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均放到语言的层面上进行考察,即重点从“知识”转向到“意义”。数理逻辑和语义哲学的研究,影响和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③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促使哲学研究的重点再次转向,即从“意义”转向到“信息”。并催生了信息哲学的诞生。
  1996年牛津大学哲学家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提出“信息哲学”的概念,并在其著作《哲学与计算导论》中阐述了信息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002年他在《什么是信息哲学?》一文中指出,信息哲学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探究领域,它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了创新的手段,能与其他哲学分支并立,为信息世界的基础概念提供系统论证。
  信息哲学把“信息”当作哲学研究的范畴,认为它和存在、知识、意义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哲学正在进行着“信息转向”,它的某些突破性进展将可能极大地深化我们对物质、意识、生命、智能、人工智能、思维、逻辑、计算等基本范畴或概念的认识。
  恩格斯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也不可能站在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我多次呼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课程设计和研发者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哲学修养,否则难以胜任此项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在某高校两门课程的课堂上进行单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生生交互的交互频次、交互意愿、交互深度都有明显的提升。其中,学生互评环节和学生展示环节的生生交互效果有显著性的提高,而学生讨论环节由于班级的特点,两个实验班的交互效果呈现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移动学习平台;高校;翻转课堂;生生交互;交互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大多以PPT、静态网页等为主,很少有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尝试利用新技术制作“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本文以作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运用ASP.NET技术制作课堂教学课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案例,探讨了ASP.NET技术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ASP.NET技术;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
教学内容    这是本单元第一课时,单词新授课。本节课主要任务是学习常见动物单词:elephant, panda, lion, giraffe, monkey,以及拓展一些动物及其所喜爱食物的单词:tiger, bear, frog, rabbit, cat, dog, duck, pig, cow, sheep, bamboo, leaves, meat, grass。    教学目标    知
一个好的微课,必须要做到“三精”,即“设计精巧”“讲解精彩”“制作精心”。《丝绸之路》微课就是同时具备“三精”的优秀微课。  在教学设计方面,该微课的叙事逻辑清楚,知识组织合理,结构非常清晰,而且特别注重符合新生代学习者的口味,这一点是比较难得的。  例如,在该微课的知识引入阶段,作者并没有直入“丝绸之路”的主题,而是从“秦始皇能吃到哪些菜”的主题说起。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精妙,刚好在学生的“知与不知
摘要:本文在分析MOOC四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MOOC教学设计的特殊要求,并总结了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思想和原则。最后,重点介绍了基于传统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MOOC;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9-0077-04  MOOC四要素对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  MOOC的四要素“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相关概念,所以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从而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他们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个内容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終。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
摘要:本文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的结课不可忽略,设计巧妙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当堂知识起到归纳总结、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为下次课设好铺垫,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境界。  关键词:信息技术;结课;艺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8-0029-02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教学也是如此,设计巧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兴起,网络教学平台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不断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平台成了许多中职学校教学的首选,本文选用了蓝墨云班课、UMU互动平台、雨课堂三种有代表性的免费网络教学平台,以师生问卷调查、访谈为基础,从使用的便捷性、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相关功能、数据保密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对免费网络教学平台提出设想,探讨其使用的意义。  关键词:线上线下;免费网络教学平台;比较研究
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曾说过,“只要千篇一律地对待儿童,就不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及个性发展的不同,切实实行差异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差异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行为习惯,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交流。那么,什么是差异教学呢?在初中信息技术课
2015年11月,笔者在南京一中进行了主题为《表格信息加工》(第1课时)的课堂教学展示。早在2005年执教之初,笔者即设计过一个《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案例。时隔十年,在经历了从新课程改革的喧嚣到中期的平静,再到后期的思索,当笔者再次承接同一课题时,却有着与当初不一样的认识与追求,即由起初“一味重视形式的新异而忽视内容本身的质地”,到如今“如何打造出平实、充实且不失新意的教学设计”的反复追问。笔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