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衔接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贯通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研究坚持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递进培养的策略,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岗位群和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衔接式课程模块,并就实践环节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分段式培养 课程体系
  一、中职与本科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现状
  中职教育是以资格认证为主的实践应用型教育,课程设置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侧重文化素质基础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毕业生存在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缺少计算机工程实践经验、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等问题,无法满足企业高技术岗位需求等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一般是以学位认证为主的理论研究型教育,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架构设置课程,重视计算机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水平的提升,毕业生具有“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的工程实践技能。但同时各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存在知识结构相近、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相差较远等问题,毕业生往往缺少行业背景知识,对相关行业信息以及工作流程不了解,进入到企业一般要经过二次培训。
  二、中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中职和本科是职业教育系统中两个子系统,分段培养中课程的简单叠加显然会出现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层次不明、课程内容的重复或断档、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等问题。
  中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盐城地处长三角地区,紧邻上海,IT服务外包业比较发达,周边地区每年提供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持续出现“人才缺口”。近几年随着长三角经济与金融一体化发展,以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盐城国际金融城的筹备建立,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复合类、创新型人才非常短缺。课程体系建设以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面向长三角地区金融行业、IT服务外包企业,以培养具有金融软件开发、金融软件测试、金融软件维护能力的金融信息化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总体目标。
  中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确定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分析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由职业岗位能力确定支撑的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建设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递进培养的策略,彰显层次分明、各自侧重、合理衔接的特色,走人才培养差异化发展道路,满足盐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型高技术人才需求。
  三、中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一)阶段性培养目标定位
  在定位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要实现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衔接与发展,还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认知规律和中职、本科各阶段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对总体目标进行阶段化分解,有序衔接,体现培养规格的共同性和层次性。
  中职阶段以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为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扎实掌握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知识,了解金融企业一般性业务流程,掌握1~2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初步的软件编程能力和一定的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能胜任金融行业一般信息化软件应用、维护、管理及数据处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职业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
  本科阶段突出能力培养。培养了解各类金融知识,熟悉各类金融业务流程,精通外语,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知识,熟练掌握1~2种金融信息化软件开发平台技术,具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并熟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能胜任金融行业信息化系统设计、测试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衔接式课程模块设计
  针对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分解,设计衔接式课程模块,使得每个子能力与课程模块相对应,着重解决分段培养中容易出现的内容重复与断档、文化素质脱节、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不对接互认等问题,保证两个阶段各自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循序渐进、相互衔接和分工合作的特点。
  IT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就业岗位群主要有三大类:即金融软件设计开发、金融软件测试管理、金融软件维护支持。例如:对于金融软件设计开发岗位群必须具备至少三方面的核心能力,须设置对应的课程模块支撑其能力培养,如图1所示。对应每个岗位群,要求具备一定的行业背景认知能力,在课程体系内相应增加行业背景知识课程模块,包括金融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基础会计、金融电子化概论、信息管理学、现代服务业概论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衔接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职、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相对独立,存在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衔接、实践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等深层次问题。中职、本科院校和企业应联合构筑多层次、多形式、多环节相互交叉融合的全程式实践教学衔接模式,建立校内现代工程软件实验工厂、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模块形式组成新颖、灵活、可操作的真实实训项目,实现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一体化,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具备金融IT服务外包行业从业能力,如图2所示。
  (四)主干课程建设
  根据分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块设计,在中职、本科阶段应各确立4~6门反映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主干课程建设重点解决课程内容重复和教学内容断档的问题,体现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衔接培养的思路,支持中职和本科教师相互协作、用人单位直接参与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机制,将一些新技术、新案例引入课程,形成课程标准。   为了提高金融行业素质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在部分金融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建议引入校企合作嵌入式课程,邀请企业、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教材建设
  统筹指导,选编中职、本科衔接课程教材。目前中职、本科使用的教材相对独立,对“3 4”分段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内容重复或断层等现象。如中职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介绍网络基础和组网技术,本科也讲授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课程内容有重复,阶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而根据“3 4”分阶段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应侧重于网络数据传输基本原理和局域网简单组网技术,本科阶段则应侧重于网络协议分析和复杂组网技术的应用,因此必须根据课程教学需求慎重选用或重新编写教材。
  (六)教学方法改进
  随着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劳动力思维能力越来越多地替代体力技能,现代职业教育对于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平台,更应成为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平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议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直接经验学习,发展学生从事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四、中职与本科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一)组织牵头,建立区域中高等职业教育联合体
  目前,职业教育各自为政,新加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意识不强,很难做到课程设置的有序衔接和教学内容的不重复、不断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建立中职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企业三方协同的区域性职业教育课程教科研组织,将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培养体系,提出公共课程平台标准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在区域联合体范围内建立教师常态交流机制,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联合开展教研活动,一起承担教研课题。
  (二)政策导向,明确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
  职业教育需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关注,尤其是行业指导和企业的深度参与。如何使企业加强职业教育的责任感,愿意拿出最好的资源为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有力支持,需要加强政策导向。例如向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和岗位实习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和税率优惠;建立行业、企业授权或委托制度等。
  (三)学校支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本科院校应采取多种方式,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工程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积极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打破学历为先的观念,不拘一格引进一些企业技术骨干、行业精英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对其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和师德教育,使其逐步成长为职业教师。■
  【参考文献】
  [1]阙明坤.高职本科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破冰之举”[N].光明日报,2013-09-29.
  [2]王明雄,陈燕,钟泽秀,卢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例[J].西藏教育,2013(6):36-38.
  [3]郭剑岚,陈俞强,骆剑峰.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3(8):52-54.
  [4]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2-16.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
  链接
  《职教通讯》2014年第6期《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 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思考》一文指出:一、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此外,还应该体现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技能、操作型的人才;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直接培养岗位需要的高级技师、工程师之类专业型的人才。二、要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应将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如此,开发出来的课程结构层次分明,才能有效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沟通,从而避免中职、高等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各自为政、定位模糊、趋同等现象。三、中职学校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课程设置要主张“宽基础、重实践”的总体原则,“宽基础”是强调为高等教育服务,让学生有后劲;“重实践”则是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应区别于普通教育。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制定弹性化的学分制度。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度,使学生能钻研专业方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计算机类专业中职和本科院校应通过建立统一的学分转换、选课等弹性机制,以兼顾不同学生个性上的差异,避免学生学习时间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模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或培训证书,可以折合成相关课程的学分,这样,就为中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构筑了共享平台,构建了统一的课程框架,从而为实现课程设置改革与教学内容调整铺平了道路。
其他文献
数学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維。小学生的各项能力正处于萌芽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后期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游戏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后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理念,旨在利用游戏化模式辅助课堂教学构建高效和谐的教学环境。基于此,笔者分析了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分层教学的策略,因生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地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等有效分层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策略  首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出现学优生将任务视为“小儿科”,学困生将任务视为“天书”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其次,部分
主要创新点:  1.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顶岗实习集中在最后一年或半年而未能纳入教学计划一次性方案的弊病,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建构理论,提出“双融、三进、四结合”的实践教学指导理念,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驱动思想。  2.首次提出以“教学性顶岗实习”为中心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人本性的教学性顶岗取代功利性的“打工式”顶岗,构建了“教学性顶岗实习”模式,提供了顶岗实习全程、渐进式的教学解决方案。
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扬州高职校牵头光伏职教集团建设,动因是什么?  答:2012年3月,扬州高职校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提出专业建设要进行集团化发展的思路,市教育局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想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积极促成集团的成立,并给出具体指导意见。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学校对如何做并不是很清楚,我们不断地到学校去研讨,在大家思想统一的基础上,思路逐渐清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
5月12日,省教育厅召开会议,宣布全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指委)成立,这是继3月18日教育部成立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之后,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  省教育厅厅长、省指委主任委员沈健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省指委的成立是推进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加快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的一项重
一、云计算在科教领域潜能大  云计算旨在为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程序提供虚拟化、可伸缩的计算环境,能够动态地满足应用程序不断变化的计算资源需求。根据埃森哲公司在2009 年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调查显示:71%的人认为云计算最重要的优势是提高人们协作与信息共享的效率;80%的人认为相对移动技术来说,云计算更有助于提高教育信息系统的效能;教育和科研被认为是云计算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从长远来看,云计算在教
摘要:文章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变、课程开发的推变、课程创新的嬗变等分析入手,综述了国内外职业教育在课程改革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指出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律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律;问题;综述    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辩证否定”的改革过程[1](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向参见图1):课程培养目标——从“从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变;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
【摘 要】构建初中阶段职业指导课程体系,适度提前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初中生科学理智地定位人生的发展宏图,进而树立正确的升学、择业、创业观念,为职业教育培养优质生源、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 职业指导课程 体系构建  我国职业中学的大部分新生进校后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缺乏动力,更谈不上进行生涯规划。而从国际教育发展来看,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他们的
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改革是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付诸教学实践,创造出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新模式,从而改善职业学校德育旧课程的教学现状。新课程对教学过程的要求不是局限于完成教学内容的单一目标。而是指向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突出了情感开发。职业学校的同仁们已围绕德育新课程教材、标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研究。但还未能及时对新课程的情感开发问题深
重庆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的案例向世人诠释着爱的内涵和力量,但爱是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呢?是否应该辩证地看待爱的奉献呢?  吴安鸣校长总结出很多好的经验,这就是“爱的加法”。做“爱的加法”时我们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以真诚的心去理解那些个性不同的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和他的认知世界,让学生沐浴爱的阳光,感受爱的力量,并随之改变。同时,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不尽如人意,这时我们就需要做“爱的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