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1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一句话××”日渐增多。为了弄出些新名堂,容或也是为了对抗那些假、大、空的言论,社会上时见“一句话新闻”“一句话评论”“一句话導读”“一句话观后”“一句话自荐”等名目。
  这个“一句话××”,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中有不少“一句话”确系一语中的。对此,我是乐观其成。偶尔起兴,也会弄“一句话”去凑趣支持一下。有一年,我给一家文学刊物的特设栏目投去一条“一句话点评”,后来紧跟样刊而来的稿费高得出乎我的意料。实际上,这“一句话”是我从自己写下的数十句话中挑选出来的,或者说是提炼出来的,并非一蹴而就,这活儿不好干。好在编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写“一句话点评”的不易,这一点还算令人欣慰。
  其实,以言简意赅的“一句话”为文,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中外古今,皆已有之。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国民政府召开参政会时,用电文发去“一句话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宋代的欧阳修为自己的《六一诗话》作“一句话序言”:“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在英国伦敦电台发表了“一句话演说”:“为拯救祖国而共同战斗。”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创作了“一句话小说”:“房间里坐着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上述几例,有的看似随意,有的独具匠心,哪怕得益于灵感,作者也都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以一句话讲清事情、阐明道理,这是一种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有时还体现了某种精神境界。它要求作者下笔简截而凝练,有高度的概括力。一般人总以为,字句少了,较难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事实是,只要能打到点子上,行文仅用“一句话”,也完全可以把事物或问题说清说透,达到一针见血之目的。有的“一句话”可能词不达意,没有打到点子上,但这并不是“一句话××”本身的过错。难的不是一句话说不清什么,难的是要想出这对路的“一句话”,从百言千语中筛选出非它莫属的这“一句话”,而且要有新意,这比炮制那些不得要领、空洞无物的长篇大论要难得多。这样的能耐,有出息的写作者自会去追求,就连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也将这种语言文字上的以少胜多,作为自己的一种志向:“我的志向是用10句话表达他人需要用一本书才能做到的表达———并说出他人在一本书中都无法表达的内容。”他甚至强调:“我可用一个短语包含一切体系,一个警句归纳所有存在。”这可就厉害了!天下握笔者,几人能做到?这种扬“短”避“长”、以一当十乃至以一当百当千的文章及文风,唯其难能可贵,才值得为之努力。不消说,好些问题不是一句话或几句话就能说得清的,自然不必划“一”或归“一”,但这已不属于本篇的题中之意了。
  “一言”以蔽之,语言文字上的以少胜多,甚或巧臻佳境,这不单是尼采的志向,也应当成为我们所有写作者的志向。当然,吾辈并非尼采,而只是泥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其他文献
期刊
破碎与完整  酱香老范  曹雪芹历尽人间沧桑,写就《紅楼梦》,用的是一颗支离破碎而又浑然如补天之石的心。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这位曾在刑场上差点儿被执行死刑的作家,凭借天崩地坼的内心经历,写出多部杰作,成了“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诗鬼”李贺英年早逝,其创作态度坚毅勇猛,连他母亲也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心不破碎,艺术不完整。  记住常识  张亚
期刊
早些年,一般大学的教授都是稀有的,一般都是正金字塔形:每个系中最顶尖级是教授,只有一两位;再往下是副教授,比教授多些;塔的底座便是讲师和助教。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多是校长或评委会聘任制。蔡元培一度任北大校长,他虽与鲁迅是绍兴老乡,可鲁迅并没有当上北大的教授。  前几年我在北京,因工作关系接触过若干名校教授。他们当中,确有一些学术造诣令人敬仰的先生,可也有为数不少的不学无术者。我不知该怎样形容这些误人子
期刊
最近,爱人应邀去听了一场所谓“儿童教育讲座”,园方请来个师范学校教授。听罢归来,她详述了讲座内容,我细细品來总感觉不对味儿。  据说,此教授一上来就宣传一套理论,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应该进行天才式教育,比如在游乐场、电玩城赖着不走,不是贪玩而是专注力强,还煞有其事论证了一通,结论是必须进行统一管理,校服、被褥、吃穿用以及后续用品都必须由园方统一安排。在教授诱导下,大部分家长纷纷慷慨解囊,都希望自
期刊
“故乡荒芜了,回不去了。”许多人悲从中来。  我也有过相同的伤痛。曾经嬉戏的河流,长满了荒草。水路变窄了,山路也一样。  荒芜,像是一双自然的巨手,正在抹去我在那里的许多记忆。所以,当我在河边拍完这张照片,我竟天真地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回去了。  不过后来我还是经常会回到故乡。而且,我甚至爱上了故乡的荒芜——因为我喜欢荒野。  就像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说的,荒野中没有英语或德语,没有文学与交谈。  荒野
期刊
一位经商颇有所成的友人托我咨询某国际中学高中部的招生条件,他有意让女儿申请该校。得到的答复是只有经济实力位列国内百强的企业家子弟和少数名门之后才能申请这所学校。言外之意,财富未达数百亿元者请绕路。  近年来,我国一二线城市里陆续出现了不少国际学校。这些国际学校的学费动辄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除了学费昂贵,大部分此类学校还设置了不少其他门槛,比如上述家庭财富门槛就非常典型。之所以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
期刊
余光中先生走了。  2017年12月14日上午,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仙逝。  想起余光中,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另外两句诗:“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两句诗出自他的诗歌《浪子回头》。短短两句诗里藏着诗人有趣的小心机。“掉头一去”“回首再来”是对仗的,而“风吹黑发”与“雪满白头”又是相对的。仔细品味起来,连“风”与“雪”、“黑”与“白”都是相呼应的。尤其是“风吹黑发”和“雪满白头”看
期刊
蜀汉时,何随著《谭言》十篇,专论道德仁义。尝有屠者牵猪从何随家门口经过,猪索断,失之。屠者强认何随家养的猪,何随便牵来送给他。何随家有片竹园,有人潜入盗笋,惟恐惊了偷盗者,他避身竹林。不料,竟伤了脚,最后拿着鞋一瘸一拐地回来。  “吾以是谓之会说也,以其太說得好,实难到也。”对于何随这类人,明代李贽称其为“会说者”:但要说得好,不管行得行不得;既行不得,则谓之巧言亦可。从李贽给出的定义看,“会说”
期刊
先说说青岛“邻居节”的由来———  十年前的春节,13岁的孙睿涵第一次给邻居拜年。她敲响了整栋邻居家门,邻居们的回应不是不耐烦就是报以冷漠,甚至没人肯邀请她进门做客。孙睿涵发现人与人之间似乎隔着一堵墙,她想打破它。于是,年幼的心灵萌生了一个构想:如果有一个节日能让邻居之间主动交流接触,其关系是不是就不会如此冷漠呢?正逢青岛市少工委组织一次“童眼看世界,关注身边事”的“金点子”征集活动。孙睿涵递交的
期刊
诗人艾青1988年11月3日,为哈尔滨诗人晓稳题词:  人不能永遠高兴;  也不能总是悲哀!  这一题词,是大白话,但很耐琢磨。每个人都可以联系自己的经验,包括没经多少世事的少年儿童。它既是叙述一个普遍的事实,又是劝告:欣喜欲狂的不要得意忘形,一时失落的也别一蹶不振。  艾青大概没把这一句或这两句当作诗来写,但我们未必不可以当作哲理诗来读。所有的哲理都是朴素的,它不花里胡哨,也不故作艰深,还有一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