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学专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w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其文化内涵丰富而且精深,有着它独特的教育意义。音乐教育一般分为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将着力探讨我国高校当今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学” 本科专业教育,并从“音乐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轨迹来分析若干深层次的问题,并期望获得对当下“音乐学” 本科专业研究的启示。以其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找准中国“音乐学”专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启示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3-0011-07
  [收稿日期]2017-09-11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哲社领〔2012〕14、15号12YBB025)。
  [作者简介]聂卫华(1961—),男,湖南常德人,硕士,长沙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院务委员会副主任。(长沙410022)新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事业已经走过了近七十载。在几代音乐教育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事业有了蓬勃发展。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类本科专业教育,随着当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大力发展,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学本科专业教育也在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日渐低下、师资整体水平日趋下降?为什么考生盲目从艺?为什么音乐教师门槛如此之低?音乐学专业就是音乐教育专业吗?为什么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改行?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含艺术学院,下同)与师范院校、地方综合类(含多科性院校,下同)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相比,其人才培养目标有何不同?地方综合类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如何抓住音乐的本质进行教学?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与地方综合类院校的音乐学专业为何产生同质化?当代高校音乐类专业教育究竟以培养什么人才为己任等?为方便起见,本文只对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师范院校、地方综合类院校中的“音乐学” 专业目前现状与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更侧重探讨当今“音乐学” 专业在后两者院校中的定位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爱好者和专门研习者越来越多,再加上国家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具体政策,致使众多人士认为:音乐人才市场大,扩大专业音乐教育的招生和办学规模,可以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因此,我国高校的本科专业音乐教育在这些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除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和原来主要是以师范为主的院校外,已扩大到各类地方综合类院校。甚至农林、地质、石油、海洋等专业性指向很强的院校,也竞相开办本科专业音乐教育,本科专业音乐教育可谓遍地开花。
  但笔者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变,这种政策首先造成音乐专业考生比文化考生高考文化成绩低200分左右的客观事实。其次,很多音乐考生音乐认知能力很低,并不热爱音乐,只是为了找捷径“强化训练”考大学,其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最后,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综合类院校大多以“音乐学”专业名称开办本科专业音乐教育,并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音乐教师。此举的直接后果更是使音乐教育师资、生源产生恶性循环。
  笔者以为,造成这种现状自然有多重原因,但主要是理论层面认知上的不足和操作层面上的监管缺失。
  一、现状分析一:理论层面认知上的不足
  长期以来,在音乐界的研究中,一般从操作层面与学理层面把音乐学科分为音乐表演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法理论和音乐学三大类。在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亦将音乐艺术类专业分成了这三大块。
  那么,“音乐学” 专业究竟是什么学科专业?它是人文学科还是艺术学科?它与“音乐教育”专业有什么关联? “音乐学” 专业是教育类专业吗?“音乐教育” 专业是艺术类专业吗?“音乐学” 专业是否应当撩开面纱、揭开盖头、露出真容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音乐类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从1952年开始设置专业,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以有计划地按照专业培养新中国建设初期所需专业人才。当时我国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数共计215种,涉及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11个专业门类。此后,高校专业目录的制定工作也随即展开。从1954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到2012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制定了6个本科专业目录。
  1952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教学计划(草案)》,其中规定,本专业“培养中等学校音乐(兼指导文娱活动)教员”。计划规定“必修科目学程”和“几门课所包括的科目及学程”。
  1980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规定“本专业培养中等学校和校外教育機构的音乐教师”。《计划 (试行草案) 》编制了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时间计划表。
  由此可见,师范院校就是培养教师。因此,在师范院校学习音乐就不加“教育”两字,而就会直接说成“音乐专业”的。由此看出“音乐教育”专业其实就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之路来界定的。过去“音乐专业”常常设在高等师范院校内,“音乐专业” 就是师范院校中培养音乐师资的专业。而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不会用“音乐专业”一词,只会用作曲、指挥、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声乐演唱、钢琴、小提琴、长笛、长号、二胡等专业名词。这种说法在老辈人中一直延续至今。
  那么“音乐学” 专业呢?
  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1987版)》(教高一字022号)将艺术类专业单列12代码下,原音乐纯理论专业名称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音乐理论改为“音乐学”(1203),首次将“音乐学”专业名称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体系。   1993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文件的通知(教高〔1993〕13号)将原艺术类专业划归文学05代码下,“音乐学” 专业代码为(050401),“音乐教育”专业代码为(050445)。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教高〔1998〕8号)。在该目录设置里面,将原艺术类专业依然划归文学05代码下,将原旧专业名称音乐学(050401)、乐器修造艺术(050408*)、音乐教育(050445)合并成了一个新专业,即“音乐学”专业(专业代码050401)。标志着广义的“音乐学”本科专业诞生,“音乐教育” 本科专业名称消失。
  同年9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教育部高教司编)一书中,将“音乐学”(050401)专业分成了“音乐学”和“音乐学”(师范类)。随后,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2004〕12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12号)。从中可以看出,虽然“音乐教育” 本科专业名称消失,但“音乐学”(师范类)名称可以看作是“音乐教育” 本科专业的延续。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当艺术学升格成为学科门类(代码13)之后,“音乐学”专业(130202)已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没有了“音乐学”(师范类)这样的名称,“音乐教育” 本科专业名称彻底消失。
  由此可见,“音乐学”专业就是以培养音乐理论专业研究人员为主。“音乐学”专业常常设在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院内,在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院都设置了“音乐学系”这样的教学管理机构。师范院校、地方综合类院校则没有。当然,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学制几乎都是五年,而师范院校、地方综合类院校清一色是四年。
  但由于新旧交替、习惯叫法、招生就业方面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全国有超过90%左右的师范院校、地方综合类院校虽在招生中用“音乐学”专业名称,但仍将“音乐学”(师范类)沿袭原“音乐教育”专业名称叫法,甚至在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也设置了二级音乐教育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在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往往以开不开教育心理类和教学法类课程来区分“音乐学”(师范)和“音乐学”(非师范)。
  其次,在现代汉语中,对“音乐学”的学科定义实则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认知概念:广义的“音乐学”是指一切和音乐有关的学科,不仅包括对音乐进行的各种理论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还包括有关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知识。狭义的“音乐学”则与英文单词“musicology”的内涵及外延基本一致,只包括对音乐进行有逻辑的理论性研究,不包括俗称四大件的、对作曲技术理论的探讨,也不包括对有关音乐表演方面的研究。
  但是,依笔者看,改革开放之后的师范院校和地方综合类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并不是像独立设置的专业音乐学院那样,对音乐学的学科理念、学科定位、学科范围等学术视野那么清晰准确。这些院校对音乐学专业还很陌生,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科理念、学科定位、学科范围、视野方面还比较模糊,甚至在培养目标方面,也还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某些院校二级音乐学院的资料室也没有几本关于音乐学方面的资料,甚至连一本中国音乐年鉴也没有,也没有像上海音乐学院那样在1949年就有过音乐研究室的历史。它们大部分是按照苏联教育体制建立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将“音乐学”专业等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甚至有的省份在高考文件中将音乐类专业干脆叫作“音乐教育”专业,实行统一考试。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出现了有的师范院校或地方综合类院校二级音乐学院把作曲和声乐等专业划归“音乐学”,或者是把作曲和声乐专业写成了“音乐学”,把主修钢琴作为共同课来解释。显然,苏联高校体制的影响和后面改学的欧美体制的建立并没有完全融合。故而我们既有苏联体系的东西,又有欧美体系的影响,二者并存。这是我国当前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与师范院校、地方综合类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的真实情况,也是一道高考“风景”。
  从以上“音乐学” 专业发展轨迹和“音乐学”学科定义及国内外学者对“音乐学”学科定义及研究对象与范围可以看到:“音乐学”是属于理论的学科,之所以称之为“学”,因为它是一门音乐本体之外的哲学的、文化背景的学术性研究专业。“学”是研究,是学问、是理论,属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哲学范畴的理论研究,是把自己置于音乐本身之外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来阐释和进行评价的音乐研究的专业,是进入人的精神、生命之道有关社会、文化、观念的哲学思考问题。
  “音乐学”专业从纯史论理论专业起步,一路走来涵盖了“音乐教育” 专业。“音乐学”专业是人文学科。总之,“音乐学”应当是研究有关音乐的学问的总称,亦即“音乐学”是对音乐及其相关事务进行学术研究的学问的总称。
  二、現状分析二:操作层面上的监管缺失
  在当今我国高考招生中,其实“音乐学”本科专业一直存在着两种考试要求和标准。
  在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音乐学”本科专业一直单独招生。除了有学校独立招生权的 “尚方宝剑” (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和经教育部批准参照独立设置艺术类本科院校13所)外,它的考试要求和标准区别于师范院校和地方综合类院校。其一是考试科目不同。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可独立考试,自主命题。既有技能考试,又有笔试(分量更大),甚至还有口试。其二是技法技能类考试,以乐器考试为主。其三是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音乐学”本科专业招生一般都有初、复试,有的还有三试。除开正常的一些技能考试外,初试往往要笔试中外音乐常识或音乐学史论基础,还有专业对话,等等。如能进复试,还要听音乐写述评与音乐作品简析,口试答辩。复试时还须提交本人撰写的与音乐相关的文章(或译文)1~2篇。可见对笔头文字功夫和音乐理论水准方面要求高于音乐教育专业(或方向)。   师范院校和地方综合类院校均按各省(市、区)教育招生考试院集中统一科目考试,技法技能类考生以唱歌者居多。考试大多以“音乐教育”专业(或方向)培养模式目标命题,一次性考试,与现今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名称中的培养目标有出入。尤其是部分这类院校为了抢夺生源,盲目在外省扩大招生,有的为了赶时间或是场地问题,在外省的校考更是放低要求,视唱练耳、乐理均不考试,往往只是看一首歌或一支曲子或是一个舞,对考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无从了解。在有的省份,出现报考“作曲(130203)”专业的考生,被联考录取到“音乐学(130202)” 专业。更有甚者,有的省份或院校出台一些 “怪招”:一首作品不唱(奏)完就叫停或是多段词的歌唱一段就直接结尾。凡此种种,使音乐这种时间艺术变成了快餐“艺术”。
  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下属二级音乐教育学院也在这一类型中招生,但因招生数量有限,往往介于两类院校之间。
  在录取原则上,各院校录取不外乎四种模式,即在文化、专业考试成绩均上线的前提下:按专业成绩排序从高到低录取(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按校考专业总分);按文化成绩排序从高到低录取;按照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各占一定比例之和排序从高到低录取;音乐类也可按专业省统考主科成绩排序从高到低录取。院校一般会根据不同专业需要,从以上四种录取规则模式中选择一种,原则上同一院校同一艺术类专业应采用同一种录取办法。
  按理说,师范院校和地方综合类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或以前由师专联合升格为新升本科的地方院校,更是应对“音乐教育”专业情有独钟。他们一方面享受了行业政策的红利,另一方面又开拓了应用市场,做大做强了本专业。但蹊跷的是,这些院校很早就暗度陈仓,在师范和非师范的边缘游走,使得“音乐学”专业和“音乐学”(师范类)专业定位越加引人困惑。
  以湖南省已开设音乐学专业的省属高校(含三本院校)为例,可以看到,真正坚持办师范音乐教育的院校并不多,连专门的师范院校也是多为师范兼非师范(表1中S为师范,J为师范兼非师范,空白为非师范)。
  三、启示与发展
  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把“音乐教育”专业即原“音乐学”(师范类)专业当作区别“讲台”和“舞台”的评判标准,当作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终极目标,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开始,甚至公开宣称“音乐教育”专业就是面向“讲台”,“音乐表演”专业就是面向“舞台”。这是对“音乐教育”专业的一种曲解。
  应当看到,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为高等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着高等音乐教育的扩招而浮出水面。“音乐学” 专业定位不清、教学资源短缺、生源质量堪忧、就业率大幅滑坡、同质化现象严重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从明确目标定位开始,搞好顶层设计、重构教育模式、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等多方面来应对现阶段的高等音乐教育,不仅从量上下功夫,更要从质上做文章,从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明确目标定位,加强分类指导
  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师范院校、地方综合类院校中的音乐学专业应由政府加强引导,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分类管理。
  师范院校在我国的设置历史最为悠久。传统意义上的师范院校,主要是指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但就现代意义来讲,师范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师资的使命,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被赋予了一种全新意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志。虽然部分师范院校由过去比较单一地培养文、理、工、教人才向更为全面的综合性大学拓展,但教育部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高等师范院校181所,其中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
  地方所属高校(省属高校)一般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也包含自筹资金的民办高校)。地方综合类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师范院校、地方综合类院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各市、州音乐师资的培养主体还是来自当时的各地师专,即现时各地的“省名+××+学院(大学)”或是“××学院”。因此,师范院校、地方综合类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能否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是师范院校、地方综合类院校必须积极面对并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改良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
  音乐教育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世界和艺术生态所发生的巨变,自觉地承担起音乐教育的特殊使命。
  首先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有多样化要求的需要。即不同類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但由于我国大众化高教系统内部没有类别和层次的区分,没有分工的不同,高校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趋同性的“研究型”高校的大一统“学术性”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的矛盾加剧。这种状态不利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作为地方高校,特别是2000年以来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在与高职高专强调培养技能性应用型人才以及研究型大学重视研发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区别。因此,依托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其次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战略需求。随着大批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本科学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众多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的提升必将要求高校对专业人才定位、规格、方法、途径,特别是课程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即建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哪些具体的课程构成,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等。   此外,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优化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推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就业乃民生之本。地方高校只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注重专业与行业接轨、与就业接轨,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创业)素质培养纳入整个教育教学中,才能获得安身立命之所,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密切行业合作,加强横向联系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由1998年的590所增加到2017年5月的1243所。普通高等教育(含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从340万人增加到超过3700万人。大量的学校升格和重组,许多新升格和组建的学校(包括办音乐类院校)并没有系统地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需求和特色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规划和建设,往往只是简单从其他学校取经,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办学;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办学标准、实施各类评估评价及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导向方面的“计划经济化” 管理体系,包括高等学校的设立标准、评估体系和学科专业建设(包括学科点、重点学科、示范院校、专业、课程审批)导向方面的简单统一化,以至于造成高校办学同质化、千校一面的现状。
  近20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方面基本取消了行业部门办学,削弱了各院校的行业联系,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院校特色办学的环境和能力;另一方面许多有特色的院校由于合并或者重组成为规模巨大的综合性院校,管理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变化也削弱或丧失了原有的办学特色。上述的就业岗位不确定因素和学生人数激增,以及训练设备和经费不足的影响,再加上教育体制变革,使普通高校与行业主管机关和行业企事业部门的联系弱化,因此,专业高等音乐教育要大力加强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系统、各音乐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联系,密切合作,寻求出产、学、研对路的好方法并灵活运用。这对专业高等音乐教育的做深做实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四)服务地方经济,主动对接市场
  目前的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因其内涵与外延上的认识歧义,使得在指导、研究和组织中存在一定缺陷。除开原“音乐学”(师范类)专业即原“音乐教育”专业外,没有覆盖“音乐学”专业教育的许多具体的学科专业建设领域,如音乐哲学、音乐文学、音乐创作学、音乐治疗学、音乐批评学、音乐文献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等,在除专业音乐学院之外的师范院校和地方院校几乎都未涉猎。因此在正确指导和客观评估“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设立和审定教学成果与统筹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重要方面,这类院校就缺乏专业音乐学院所具备的权威性。甚至这类院校死抱着培养音乐教师的目的来“招”“考”和“培养”学生,实则是走入了死胡同。
  专业高等音乐教育是一个巨大而科学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传输技能、经验的工具,也不是一个技术性的传授和训练的问题,而是一个审美观念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
  为此,要根据新版专业《目录》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环节、实践实训设备、师资条件等,进一步促进专业高等音乐教育国际化和规范化。专业高等音乐教育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快学校转型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献计献策。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还可同行业、企业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标准,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实践环节的实现等。通过探索,形成多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以为,新版本科专业《目录》是返璞归真之举!过去的“讲台论”“舞台论”可以休矣!
  (五)开办“艺教”专业,对接基础教育
  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是国家义务教育新一轮改革中极具特色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亮点。
  在《前言》中,提出了“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明确定位了艺术课程的目标是“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引导学生在各门类艺术的练习中形成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艺术能力;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在此,笔者愿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040105)专业介绍给大家。1.培养目标:本专业专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在基础教育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从事艺术教育、管理、交流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及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3.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2)掌握在学科专长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各艺术门类的方法和技能;(3)具有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艺术管理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艺术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主干学科:教育学、艺术学。5.核心课程:美学原理、艺术概论、艺术创作原理、中外艺术史、艺术作品鉴赏、文学作品鉴赏、综合艺术创作原理与实践、艺术技能训练、艺术教育概论、艺术教育心理学等。6.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艺术教育见习、艺术教育实习、艺术实践与创作展示等。7.修业年限:四年。8.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或艺术学学士。
  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广义地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狭义地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   细细分析,是否可以看到“艺术教育”专业与原“音乐教育”专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令人遗憾的是,新版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已有五年,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只有华东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常州工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宝鸡文理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北京吉利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以上排序不分先后)等20余所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专业。黄石理工学院并以音乐学专业(艺术教育方向)设置。以笔者熟悉的湖南省高校为例,不管是师范院校或是地方综合类院校,无一所高校开办“艺术教育”专业(详见《湖南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2010—2017年招生专业目录》)。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体艺〔2014〕1号)中也明确了“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发展契机,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和教育部意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艺术教育学科建设。
  艺术教育学科是普通高校整體学科领域的一个分支,是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它会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变化。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才,而美感教育则是要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学科的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从构筑现代艺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高度来认识加强学科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支撑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集中优势加强学科特色建设,提高其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和总体实力。
  办好艺术教育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发展艺术教育必将带动全民族人文审美素养的提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六)弘扬民族文化,屹立世界之林
  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产生于民族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本质,也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只有在民族精神的引领下,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要弘扬民族文化,就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强化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单纯的技术传授不是现代艺术教育的全部内涵。深厚的文、史、哲修养是音乐文化艺术创作者必需的文化积淀。为此,教育部为配合2011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在新版专业《目录》中增设了“艺术教育” 专业,它为我们广大艺术考生开启了另一扇学习艺术并愿从事基础艺术教育工作的大门。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设置,赋予了艺术教育专业真正的法律地位,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代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问题,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些阻碍专业发展的办学困惑没有解决,一些办学的理念、目标、模式、规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专业发展中还时时遇到培养模式模糊、培养目标动摇、教学规格不一、就业渠道不畅、学生思想波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和阻滞着专业的发展和人才质量的提高。更简洁地说就是在培养模式上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 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培养文艺工作者还是教书育人者,或是培养二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结构上是立足全面发展还是突出专业技能?在就业去向上是适应专业岗位还是自谋职业?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在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培养音乐学的专门人才,改变既培养音乐学发展所需人才,又兼顾培养音乐教师人才的所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要改变音乐学专业是“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教师”的误解。在现阶段逐步调整以培养音乐教师教育为主的取向,确立以培养社会型、应用型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不仅符合音乐人才的本质特点,符合音乐类专业教育布局的特点,也符合社会音乐艺术的实际需求;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不能因社会音乐人才需要全面、综合的知识技能结构为由,采用从现行各专业课程中选取搭拼的方式,而要从全民音乐艺术修养的需求出发,开设具有显著专业特色的专业、专项课程,大力提高学生音乐门类的专项技能水平;在学生的就业方向上,既要坚持在全民音乐艺术需求市场上自主择业的取向,同时,还要加强音乐培训人才准入管理,积极推动社会音乐职业岗位的尽早落实,以建立稳定的就业保障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音乐类教育以艺术为本,音乐学科内的任何专业,欲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形成有个性的人才门类,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必须突出音乐艺术特色,围绕创作辅导、艺术实践和音乐理论研究的中心展开,否则,在与其他专业的比较中,肯定不占上风,甚至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果我们培养的主要是音乐教师这类人才,尽管他们可能在音乐教材教法和心理教育方面掌握了一些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行业理论,但是,这些理论知识与普通高校教育学专业类学生深厚的专门理论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况且,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我们还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与他们的专项技能水平相比,“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也有明显差距。
  [参 考 文 献]
  [1] [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 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 项阳.对音乐学专业的一点思考[J].人民音乐,1997(01).
  [7] 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03).
  [8] 黄薇薇.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音乐院系定位研究的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0).
  [9] 张燚.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陷入“专业”误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02).
  [10] 柳志红.关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1(07).
  [11] 杨曦帆.论音乐学专业在我国综合性大学中的发展道路[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03).
  [12] 张艳军.应用型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3(06).
  [13] 段桥生.浅论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与改革[J].文艺生活,2016(10).
  [14] 李建武.音乐类专业在多科性大学中的定位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12(07).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分三个方面对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文化进行整理与分析,分别是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资源的种类及现状、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价值、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的观点。同时,本选题通过以皖江音乐教育为例的研究提出
期刊
[摘要]四功五法是我国传统戏曲的基本功,是戏曲表演的基石,合理借鉴能很好地促进声乐教学,应把既有的成功实践规范化、教材化,使之更易于操作。声乐艺术向传统戏曲学习,有利于改变“千人一面”的现象;要重点吸取传统戏曲在表演和扮相上的优势,借此推动声乐表演更加赏心悦目、更加唱演俱佳。力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和发展中国声乐艺术,实现新的繁荣。  [关键词]四功五法;传统戏曲;声乐教学;中国声乐艺术  [中图
期刊
[摘要]金湘歌剧《日出》中的下幕曲一《妓女之歌》是一首富有江南小调特色的合唱曲,通过“音程向位”分析法可以发现其主题旋律借鉴了经典江南民歌旋律的写作方法,除此之外,乐曲的旋律、调式等音乐要素的创作也使用了江南小调的音乐素材,其源于民间的循环曲式结构与江南小调的曲式结构同样有着关联,本文将从该合唱曲的创作手法出发,把《妓女之歌》中包含江南小调特征的音乐要素进行挖掘与分析。  [关键词]金湘;《日出》
期刊
[摘要]通过对目前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调查分析,发现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诸如音乐活动的形式单一,教师掌控音乐能力较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以及活动中的自主性无法充分发挥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策略,通过音乐活动游戏化,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丰富教师课程内容,培养幼儿园师生音乐核心素养,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教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师;音乐活动;游戏;核心素养  [中图
期刊
[摘要]钢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阶段及以上的钢琴教育致力于一种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从人文主义的理论框架入手,以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的钢琴教学为例,首先从笔者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和梳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钢琴的现存问题;其次基于国内外的各种教学经验,试图建构一种人文主义视角下的钢琴教学模式,并提出三种创新性建议。  [关键词]人文主义;钢琴教学;艺术高中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以视频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教学具有时间短、内容少、知识精练等特点,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本文主要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并以实例表述微课教学对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
期刊
[摘要]湛江地处粤西地区,雷剧是粤西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理应承担起保护地方民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对于粤西“非遗”雷剧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通过课程建设、艺术实践两大板块,探索湛江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驻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推广到对粤西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驻地人才;教学探索  [中
期刊
[摘要]王立平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是什么原因让王立平先生写出数量如此之多、质量如此之高、传唱如此之久的殿堂级佳作名篇呢?他的音乐纯然动听,深深地打动我们每一位人的心,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很多歌曲的词作者亦是王立平先生,他的作品唱出来是歌,读出来是诗词,词曲皆是佳作,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关键词]王立平;《红楼梦》;语音语调;北方方言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
为了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繁荣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11月6日至9日,由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长春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荷兰著名小提琴家郑锦龙吉林之旅”系列展演活动分为两场音乐会、一场讲座和一场大师班在长春成功举行。  郑锦龙先生是荷兰华裔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现任阿姆斯特丹交响
期刊
聲乐套曲《生活的浪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