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背面”作文一题多作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ww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背面
  指导教师 袁宗强
  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还是近几个月的事,以一个确切又令人怀念的时光碎片来划出那个开始的话,应该是《祝福》中描写“我”思索祥林嫂之死的那一段。曾经读先生的文章,也只是口上念几声,心中留下几句,不等光阴如梭,记忆就自动将那些模糊成混乱的影子了,从未有这般见血封喉般的犀利刺入脑海。
  拾了先生的遗产,我的思想也握了一把披荆斩棘的刃,坚固而锋利。我也恬不知耻地给它取名为“革命”。于我而言,“革命”的象征更近似于手术刀,破而后立。但从先生文章中窥出的镜头推测,只怕是持刀的医生过于稀少。也难怪先生说自己“寂寞”、“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了。
  相较之下,我何必谈英雄,即便是我最亲近的人,我都无法改变她那根深蒂固的想法,何必谈改变,连动摇都没有痕迹。
  我与母亲有数次关于走人行横道的争论,皆以双方各执己见,然后在各自的房间另寻他事而终结。今日亦是如此。事情的起因——也许根本说不上起因,只是母亲自然而然的习惯罢了——是母亲潇洒自如地穿梭于暂止的车流中。稍后我追上她问她为什么又不遵守法规。她也依旧是原先的一套,义正词严地指责我迂腐,又搬出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通”。就这样,我一路声音越来越大:“违法就是不对的!找什么理由!”(是不是先生写《呐喊》时的心情,也是如我这般无奈呢?)她也不甘示弱:“法律是人定的,面对特殊情况就要随机应变。”我对着她理屈词穷感到万分的……“人大没请你去立法真是对不住劳苦大众了。”然后我们愤愤不平地回到家,以双方各执己见然后在各自的房间另寻他事而终结。
  不知道怎样行事为正确吗?以母亲的见识而言,能不知道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吗?却只看到了兵家的“见机行事”。而中国传统文化何时沦落至不合时代的违法文化了?如那个“窃书不能算偷”的孔乙己,恐怕原因还是在于母亲这样为错事寻找理由以求心安的本性。再回看我自身,真的是洁白无瑕而理所当然地批评母亲的行为吗?不只是我,每个人真能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改正吗?闯红灯的司机不知道安全吗?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厂主不知道诚信吗?贪污受贿的官员不知道道义吗?法律呢,也不知道吗?
  新中国成立也有六十年了,当年的病也基本治好了,但新病又如豺狼之后的虎豹,恶狠狠地盯着人心。先生笔下众多人物的悲剧,是源自自身的未觉醒;今日众多人的错误行为,是源自觉醒却不思进取的顽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想,这也是人之伟大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廉颇负荆请罪,所以他成为一代名将,唐太宗以人为鉴,所以他成为一代明君,而先生“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也是他能成为一代伟人的原因吧。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先生已经做了一个好榜样,作为一名战士、一名“医生”,他奉献了全部。而我可以继承的,就是他的“手术刀”——只要世上的病疾还存一分,“手术刀”就永不会丧失用武之地。
  点评 本文为议论文。
  许多同学写议论文揭示现实问题,总不免给人老气横秋的感觉,觉得他以学生的身份居高临下指指点点未免不合适。而本文却不给人这种感觉。因为他写的事很小,写的现象非常普通,写时注意联系到自己也有类似现象,这样既扩大了文章所揭示问题的普遍性,又表明了严以律己的态度。
  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当代普通市民素质的关注,但更是看到“不遵守法规”背后“知错不改”的顽固,强调了“改造自己”的难度与重要意义。
  议论深刻,评为一类卷。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解粼皓
  指导老师 周红蕾
  铺开一张雪白的宣纸,摆好一只乌黑的石砚,提起一支细长的毛笔,吸满浓墨,精心地临摹一篇《兰亭集序》。点化间,笔触下,千年文明似乎融入了每一滴墨。一道道墨痕,诉说着它的博大精深。
  五千年前,那泛着青光的鼎、角、觚、尊上,便刻下了传承文明、独一无二的汉字。周朝后,笔便与墨一同,以其精妙的口吻——汉字,为世界讲述一个伟大民族、一个伟大国度的兴衰荣辱。
  于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犹如一卷飘着墨香的长卷,轻轻展开。这是一幅既精致又壮阔,既单调又丰富,既简单又绵长的字画。这画卷的开头,是上古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在大河大江之畔创立了华夏民族,兴盛了中华文化!随之而来的,是春秋战国的逐鹿中原,是秦皇汉武的雄才伟略,是唐宗宋祖的光彩迹业,是蒙、满民族的万丈豪气……粗粗看去,这篇长卷不正是幅壮阔群山,是条奔腾江河?自开端看向结尾,奇峰竞秀,惊浪击空,英雄豪杰层出不穷,丰功伟绩比比皆是。这真让人荡胸生云,血脉贲张,如此气势,谁与争锋?
  待我平静下激动的心情,走近这长卷,细细观摩,却竟又是另一番光景。没有粗放的写意山水,却只是细腻的笔墨、描绘的工笔画扇。《诗经》《离骚》这些园中初艳刚刚绽开,朵朵文学奇葩便争相绽放。有柳永婉约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有苏轼豪放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司马迁、司马光宏伟的史学巨著,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经典。有唐诗美在精妙,有宋词美于声情……这文学殿堂的美妙如满园春色,却又是那春色无法比拟的。
  再看画卷,再细细辨那墨迹,其中有戏曲的悠扬,有丝竹的美妙,有壁画的壮美,有丝绸的柔滑,有五岳的挺拔,有香茗的暗香……这长卷有时是那样地清晰,有时却那般模糊,令人捉摸不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画卷是那样悠长奇妙,想看尽每个细节是不可能了。只偶瞥一隅,便气象万千,波澜壮阔;只轻吸一腔画卷的墨香,便受益终生,享用不尽。
  收起长卷,回到宣纸前,挥毫泼墨,一蹴而就,用毛笔书写我对这五千年文明长卷的解读,用汉字题上我对这伟大文明的崇敬热爱!
  点评 本文为散文。
  “笔墨”这个内容,与“看到背面”这个题目,似乎不相容,其实可相容。“背面”不是“反面”,并不一定写与大家普遍公认的面貌不同的内容。“背面”可以是普遍公认的面貌下更深刻的本质。本文就是写观察笔墨带来的对中国漫长历史的整体感受。文章大气而不觉空泛。   文字优美,引用丰富,评为二类卷。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徐晔嘉
  指导老师 周红蕾
  我总是想:与首都博物馆的邂逅是一场意外,但一次意外却让我与博物馆缘定三生。
  踏入场馆内的一瞬,眼帘中就泛起了一层浓重的绿。在那设计成青铜巨钟般矗立着的建筑内,存放着无数穿越了千百年时空,从沉睡中被今人唤醒的文物。
  这些文物是中国历史这段画卷中一寸寸的精美的描画,是中国历史这条长河中一片片飞舞的浪花:那锈蚀中透出英豪之气的青铜匕首,诉说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奋勇;那斑驳中可见只言片语的残帛,叙述的是屈原投汨罗的哀恸;那枝折断的长戟,不知是哪位将领的兵器,也许这上面泛出的隐隐血光,讲述了一段“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历史;那尊残缺的酒樽,不知曾在哪位文人手中,也许那其中弥漫的点点酒香,透露着一股“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情。
  尽管已经沉睡了许久,但是这些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与体现者,从未真正的老去。那片青花瓷纹路中我读懂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优雅,那只青铜俑背后我读懂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豪情。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从未消散在历史烟云中的身影:那大喊“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与那怒道“便十族奈我何”的方孝孺,喊出的是何等相同的豪气;那被赞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与那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其落笔又是何等相同的有力!翻过了夏商周的起始,翻过了魏蜀吴的纷争,翻过了两晋南北朝的对峙,翻过了唐宋元明清的繁华,翻过了近代的凄楚,我看到了那些伟岸身影的雄健精神。
  但我真正看到了这些文物的背面吗?没有。因为中国这幅画卷太长了,这其中每一个文物都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因为中国这条长河太深了,这其中每一件文物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挖掘。也许有人说:画卷再长,也有欣赏完的时候;河水再深,也有舀尽的时候。但是这幅画卷仍在不断地画下去,这条长河仍在不停地流下去。
  透过被交错的支架支起的玻璃天幕,蓝天上依旧飘着来时所见的那几朵白云。它们也在看着我,看着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吧?它们也看了这片土地上千年的历史,看了这片土地一代代的兴衰历程吧?但它们也许与我一样,依旧看不清吧?
  但不要紧,只要去看,总会懂得一些的。去看看那些历史、那些诗文;去看看那座古城、那座旧宅;去看看那条河水、那条小巷;或者,就像我一样,从一座博物馆开始,看到中国的背面……
  点评 本文为散文。
  博物馆,不仅仅是保存珍贵文物的地方,它也是讲故事的地方,看到文物,了解文物,增长见识,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
  用这些文物串起悠长的历史,让每个人感受文化的熏陶,才是目的。
  评为二类卷。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吴亦婷
  指导老师 周红蕾
  很偶然的午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将自己默默地埋在有着二胡弦音的羊肠小道里。斑驳的墙壁杂草丛生。一扇扇紧闭的房门,门口的石狮也被岁月磨掉了棱角。走在深不见底的小巷中,街道背阴的地方,远处的琴声越来越清晰,如水,如一弯浅浅的河水荡涤在你的心间,毫无顾忌地,轻柔地抚摸着你,突然,旋律陡然一变,又如一阵风,如一阵温柔的风,吹散了你的灵魂,吹到你心中最真切,鲜为人知的地方。我不懂乐,但在我这般俗人耳中却能听出一种朴素的淡雅。我闻到了一些不曾闻到的东西——青石板的味道,泥瓦砖墙的味道,古弦乐器清新自然的松木味道。
  黑黑的砖瓦,曲折光滑的青石板路,还有那如水如风的二胡仙音——朴素、宁静、传统的中国。
  太阳落山了,小巷中那一点点微弱的灯光,在各家古朴的窗户里泻出,走到大马路上,初上的华灯照亮了黑夜。
  丝竹弦乐,慢慢地被摇滚朋克所代替。夜深了,音像店的金属乐,沉沉的乐声依旧没有停止,是babyface的深邃歌声,每一句歌词后面总会拖着一个很长的颤音,像春天的尾巴,意犹未尽却又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流行的欧美风,不知不觉中刮进了中国的各个角落。不知道什么时候,城市中的每个角落都有外国PUB的影子,形形色色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进进出出,街道旁的小店店主操着一口流利的外文和几个外国人讨价还价。街上人们的衣服上总会印着几个大大的英文单词。几个大学生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在和几个外国学生说着什么,学生们开始听起外国的摇滚乐,看起外国的电影,吃起外国的食品,穿起外国的衣服,把头发染成黄色褐色,戴起了最近流行的美瞳(可以把眼睛变成不同颜色的隐形眼镜)。我闻到了一些不曾闻到的,流行的味道——黄油啤酒的味道,雪茄烟的味道,老外身上特有的香水味道。外国时尚流行的元素跳跃在街道上,跳进人们的生活里。
  我站在小巷与街道的相交处,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宁静淡然。但处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生活中的我,却没有感到一丝一毫的不自然。音像店的金属乐,远方的二胡弦琴,仿佛是在哥特式建筑旁衬着灰瓦红墙。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两种不同风格的搭配,但正如两种相异食物会融合生成一种和谐新鲜的时尚。有的时候,看着那些粉墙黛瓦,总觉得少了些跃动的元素与之相配,未免太单调了;仰头看着那哥特式建筑高高的楼顶,且总觉得少了一份安逸与悠闲,未免太沉重了,又有些时候,听惯了咿咿呀呀的京剧昆曲,却又觉得少了些许节奏的快感。尽不妨把家乡的评弹京剧,深深地烙在心上;在柳絮纷飞里欣赏西方朋克的典藏。自汉唐以来,我们的祖国的盛世年华,不是一直有如此大的胸襟与气魄包罗普天万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吗?
  是的,我很自豪,作为一名华夏民族的子弟,在我们心中那个传统的中国,遥远而真实地存在,而那个多元化、流行而又时尚的中国,又切近热情地展示在世界的面前。我感受那些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声音,澄静而喜悦。
  点评 本文为散文。
  身处当代的苏州,仿佛身处时光隧道的分流处,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古朴与繁华,静幽与喧嚣,奇异而不突兀地融在一起,分不清此地是何地,今夕是何年。   作者既看到苏州保留传统的一面,又看到洋气发展的一面,却并不用其中一面去否定另一面。观察、欣赏、包容、蕴藏,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心胸的博大,这正符合这个作文题的用意。
  评为二类卷。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王琨
  指导教师 袁宗强
  在外头折腾了半年,吃住都在学校,平时又不怎么注意身体,一个学期下来,身子都瘦了大半圈。放假回到家,爷爷奶奶看着我细瘦的脸,别提多心疼了,说一定要在这个寒假把我养得白白胖胖的。
  话说我这个人,从小就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总的来说,自己的食谱里面多是荤菜,爱吃的素菜没几样,而如今,回到了家,想到终于可以大饱口福,早就开始流口水了。谁知到了晚饭时间,我迫不及待地跑向餐桌,一看顿时傻了眼,眼前根本就是一片绿,青菜、金花菜、芹菜、菠菜……只有正当中那盘尖椒牛柳,才真正算吊起了我的胃口,真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心中便开始抱怨起来:“明明知道我不喜欢吃蔬菜,还偏偏给我烧这些,奶奶也真是的……”但到底也没说出口,毕竟是她精心准备的。于是便只好坐下乖乖开动。
  席间,我的筷子一直不停地伸向中间那盘牛柳,而妈妈则不停地给我夹那些蔬菜,我则又不厌其烦地将它们偷偷转移到爸爸的碗里。妈妈看在眼里,终于按捺不住了:“你试着吃吃看,这些都是奶奶辛辛苦苦自己种的,完全都没有喷过农药,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了。”我听了这话,倒来了劲,怎么奶奶也学着别人干起了农活?我半信半疑地自己夹了一片青菜塞进嘴里,细细品味了一下,只感觉这菜滑滑的、嫩嫩的,咬下去,又香又甜,口味与之前日常吃的完全不同,果真是自家种的,见我喜欢,妈妈又往我碗里夹了几片,说:“现在的蔬菜又贵又难吃,还都是喷了药的,还不如自家种呢!”
  其实,关于在城市里种菜这事,我早已不觉得新鲜。想我们这块地方,本就是鱼米之乡,当初改革开放,我们这搞经济开发区,原先的祖屋田地全都拆迁了,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便搬进了商品房,当时还记得这小区周遭的绿化做得还是相当好的,芳草如茵,路边绿树林立,无聊时下来走走散散步还真是赏心悦目。谁知一年不如一年,物业管理部门只是空挂了个牌,哪儿有什么人来管。不知是谁,在小区的草坪上开垦了第一片田地,重操旧业,自己种菜。随后一大群人跟风,大片的草地被开垦,再后来大树也因碍事被一棵棵地砍倒,空出的地方又用竹竿搭起了一片片的瓜藤。一日,我正好下楼,忽然一股恶臭袭来,只见不远处一块窨井盖硬是被撬开了来,一年轻人正用里面的粪水在浇灌田地,我看到忙捂住鼻子走开,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最好的农家肥吗?
  对于他们这种随意开垦破坏社区环境的行为,我一直是相当不满的,但看到也装作没看到,反正这也不是我能管的。第二年夏天,走在小区里,可谓是菜花飘香,往周围一看,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青菜、芹菜、丝瓜……真叫人哭笑不得。
  于是,生活早已达到小康的这一群人竟一个个都成为城市中的农民,又过起了自给自足的旧中国生活。
  但我不懂的便是,他们又不是买不起菜,干吗还要辛辛苦苦自己去种呢?
  再后来,大年初一的时候,去阿姨家吃饭,席间,又听到了那句很熟悉的话:“来,吃根青菜,阿姨自己种的。”我这下奇怪了,我们小区可以有田种菜,是因为管理不善,让人家钻了空子,随意开垦。而阿姨家前几年买的新房,物业管理相当到位,哪儿来的田种地呢?当我把我的疑惑告诉阿姨的时候,她笑着回答:“吃完饭带你去看便知道了。”
  塞着一肚子的疑惑,终于吃完了饭,表弟就神神秘秘地领我出来,我迫不及待地下楼,谁知立马被表弟给叫住了:“干什么呢?在楼上呢!”我更为疑惑。好不容易爬上了顶楼,弟弟掏出钥匙,开了一扇铁门,进门一看,惊呆了,这简直就是一个空中庄园。本身狭小的空间被利用到了极致,一旁鸡笼里养着三四只鸡,弟弟说,他们每早都能收到新鲜的鸡蛋,地上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青翠欲滴,长得格外茂盛,不仅如此,我竟神奇地发现有几只蜜蜂被吸引至此,在菜花丛中飞舞,弟弟又说,这边的土是姨父从楼下一担一担挑上来的,因为是在楼顶,光照又好,菜都长得很好。我听了更为羡慕起来,没想到身为公司高级职员的阿姨竟也客串起了农民,还弄得有模有样。弟弟又指着角落的一块田,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种的,平时我就特意吃我自己种的菜,那味道别提多棒了!”
  看到这些,听到这些,我又似乎懂了。或许,这就是中国人。
  点评 本文为记叙文。
  看到普通人如此的生活状态,实在哭笑不得。餐桌背后,有食品问题的忧虑,有市民素质的思考,有移风易俗的不易,有自食其力的勤劳,纠缠在一起,分不出什么滋味。而我们到底要建设什么样的环境,提倡什么样的生活,是作者通过本文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评为二类卷。
  看到背面
  江苏省苏州中学 张喆昱
  指导老师 周红蕾
  “乔萍,开饭了。”凯伦对着5岁的女儿说,“今天是牛排加花菜,喜欢吗?”乔萍嘟着嘴,蹦跳着跑到碗橱旁拿她的小盘子:“不喜欢花菜。”
  这是我作为交流学生,第一次与美国住家共进午餐。凯伦请我坐在她旁边,问我:“喜欢这样的饭食吗?”其实我也不喜欢花菜,但我还是很勉强地挤出一个笑容:“嗯,很喜欢,谢谢招待。”她也笑了,也许感觉到了我的言不由衷。
  做完祷告,我们开始用餐。我们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把牛排全部消灭了,只剩下了恼人的花菜。妈妈从小就告诉我要把饭吃完,所以迫于客气,我低下头,将我那皱起的眉头隐藏起来,开始与花菜作战。偷偷瞟了一眼乔萍,她也是只消灭了牛排,然后将剩下的花菜像玩游戏般组成了一朵花,在妈妈面前炫耀。凯伦笑了一下:“宝贝,花菜很有营养,你最好把它吃掉。”“我不要,妈妈,我不喜欢吃。”这个美国小女孩的语气没有撒娇的感觉,而是很自信。凯伦轻轻刮了一下她的鼻子,不说什么了。
  突然回想起在中国的时候,经常看见有的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喂一口饭,嘴里喊着:“孙子乖,孙子乖。”喂小的孩子时,要先自己把饭嚼软了,再喂;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的肉一块都不能少。看见孩子咂嘴吃饭,那些老奶奶们笑得脸上的皱纹都堆在一起了。   想着想着,花菜竟也被我在不知不觉中消灭了。
  下午一起去爬山。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乔萍也要跟着去。更没有想到的是,凯伦居然同意了这个请求。我们开车去了华盛顿州,两边是火山带,有着大片大片的落叶林,在午后温和的阳光下映成火红的一片。乔萍把脸贴着窗,双颊也被照得红红的。我开始担心,万一待会儿她又像吃饭时那样,赖着说走不动了怎么办。
  来到了火山下。凯伦背上一个装零食和水的包,带着我们往上爬。爬了一个多小时,我已气喘吁吁。不出所料的是,乔萍爬不动了。她坐了下来,对妈妈说:“我肚子饿,走不动了。我就在这里等你们下来吧。”凯伦很得意地看着她说:“谁让你中午没吃饱啊。你就在这里等吧。”我惊愕了。周围黄色头发的人来回穿梭着,让这么小一个孩子呆在路上安全吗?我喘着气说:“把零食给她吃点吧,她就有力气。”凯伦转向我,眼神很坚定:“她中饭挑食,没吃饱的后果只能她自己承担了。现在还没有到零食时间。”“我会等你们,我会的。”乔萍又一次嘟着嘴。
  突然记得在中国经常有这么一幕:小朋友爬山,爬不动了,就赖在台阶上。总会有大人心肝啊宝贝啊地跑过来,将小孩抱起来,一面说地上脏,一面帮小孩把身上的灰拍掉。然后把他架在脖子上,欢天喜地地往山上去。
  最后的结果是,我和凯伦继续爬。凯伦时不时地偷偷看一下下方地乔萍。
  到达山顶时,夕阳已而在山。游客都已散去。红红的光斜斜地照在倦倦的凯伦身上,乔萍身上,还有我身上。向下望去,夕阳下的乔萍是那么瘦小。她和妈妈一个在下,一个在上,对视着,不约而同地笑了。两张红彤彤的脸好像相互在说:“我会的。”“我知道你会的。”
  那些关于我们国家的孩子的回忆又一次显现出来了。的确,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都是饱饱的;美国孩子不喜欢蔬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菜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人参和燕窝;美国孩子很自信,与父母平等相处;中国孩子从小明白大人的话是对的,大人比我们强壮,会照顾我们。
  所以,乔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会。”
  我小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则是:“我乖。”
  晚饭前,凯伦说晚饭还有花菜。我与乔萍异口同声:“我会吃完的!”
  点评 本文为记叙文。
  凭借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小景,作者让我们看到两国家庭教育的背面。
  有意识地使用对比手法,却不觉生硬,而是巧妙交织在日常生活中。浓缩对比内容,截取为期不过半天时间,一步跨越万里空间,便显得对比尖锐,感情震撼,语言有气势。
  评为二类卷。
  (作者:周红蕾,江苏省苏州中学)
其他文献
现 场 练 兵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文身 赝品 流金铄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B. 诀巧 碑帖 原物璧还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C. 简练 宽宥 犯而不较 万壑争流,千崖竞秀  D. 更迭 歆享 功亏一匮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2.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迭宕 秘诀 绵薄 胁从不问 共商国是 原型毕露  B. 佳宾 脉膊 题跋
期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古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用词造句,就是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式特点;表达方式,就是体味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语气。    例1 (2012届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一模)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
期刊
许多人解文言文信息筛选题过于重视对“筛子”(题干)的研究,审题后再看文,以为知道“筛子”的尺寸就不会有漏网之鱼,也不会网错鱼,其实不尽然。    同学们对  题干的要求不一定能    理解得毫厘不差,倘有一丝偏离,在文中筛选时便可能谬以千里。因此,筛选文中的信息首先需要 “诗外”功夫。所谓“诗外”功夫就是看题之前对文章的自由解读。虽然多数人都会这样做,但它绝非很多人认为的聊胜于无的序幕。   
期刊
限时:45分钟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勘查/戡乱 颀长/欣喜 沆瀣/伉俪 恬淡/舐犊情深  B. 媲美/纰漏 觊觎/凯旋 摩挲/袈裟 绸缪/稠人广众  C. 古刹/刹车 宝藏/矿藏 裨将/裨益 吭气/引吭高歌  D. 露脸/露营 熨斗/熨帖 靡费/糜烂 行话/行伍出身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钥匙/锁钥 着
期刊
关于文言实词的复习,我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课内文本的融会贯通、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基础等“硬功夫”,还要具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巧实力”。这种“巧实力”体现出来的是善于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落实文言实词的实战能力。  例1 请解释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①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②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③陈友谅屡胁之,不应。④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
期刊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  考生  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命题者往往将阅读材料    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    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或事是文中确实有的,这就增加了辨别筛选的难度,好像繁复众多的真花下掩藏的“假花”,不易被察觉
期刊
“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四种。“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  高考命题中,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特别是在主观翻译题中出现,且都放在具体语境中动态进行考查。近年高考中的主观翻译题几乎覆盖了该考点,为此,精研典型试题,对于同学们准确把握该考点的设题方式和考查的难易程度,是大有裨益的。
期刊
从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总体上有一种倾向: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过渡,而80%的同学选择了议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议论文的重要性。    在议论文中,鲜活新颖的材料的灵活运用在论证中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却经常发现,要么缺少可以恰当证明观点的事例,要么使用的还是陈旧老套的事例。所以,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怎样让自己的作文中的材料鲜活生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构建一个
期刊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于阅卷老师来说,富有表现力的文句往往能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毫不犹豫地打出高分。日常作文训练,要加强文句锤炼,练就独具个性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语言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来探讨如何使文句富有表现力。  一、 精心锤炼语言,增强文章意韵。  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要使文句富有表现力,应选
期刊
在文言文阅读中,大部分同学都对其中的虚词理解感到头痛,因为虚词太灵活了,不易把握。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指出:“虚词所以成为虚词就在于它的意义是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这里入手,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它变我也变,化难为易,灵活掌握常用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成分省略,但谓语动词一般不省略。如果一句话中没有动词,那么,虚词、实词兼类的文言虚词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