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与起航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vv9vv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干年前,首为铁观音作传时,即为她的原产地安溪,其风土之瑰丽、人情之敦厚、文化之精深,所深深折服。唯系于此,铁观音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才得以在我们所生存的大地上薪火相传,百焙妙香,历久弥芳。而铁观音这棵茶树,在改变安溪、改变安溪人,丰富美好这个世界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地理格局、经济形态——这,就是一棵植物的“伟大”与“传奇”。
  此后,安溪原乡、安溪茶与安溪人的关系,开始进入我的视野,促使我思索,这个世界上,不仅仅人,还有其他选项、其他可能、其他方式,与地球实现互动。铁观音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藏品,其作为“一般物”,有着“非常意”,是安溪人一种实在的生活需求,是人性,在安溪、在闽南的文化传统中形成自身,并通过自身与土地、与人构成种种关系“丛结”,其所集中展现的“和”“健”“美”人文品格,复兴了中华茶道传统。如今,安溪之外,受其茶文化影响的人,越来越多,对于铁观音也渐渐有了更多依赖。
  茶与丝绸、瓷器一样,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安溪茶的外销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清初开始,乌龙茶的创制和铁观音的发现,更带来安溪茶的兴旺。安溪生产的茶叶,随着安溪的茶商和安溪人的移民,依靠父一子、叔一侄、兄一弟、舅一甥等的分支,从安溪到厦门、广州,从厦门、广州到南洋,搭建起一条连接安溪深山丛林与南洋广阔天地的“茶道”,这条“茶道”凝聚着血脉亲情,呈现着礼仪习俗,传递着中华文明,因此,在纯粹以经济之道通向东洋与西洋的湘茶、鄂茶、皖茶、赣茶,乃至闽北武夷茶轻易地被英国、日本所颠覆之时,这条“茶道”依然像安溪通往南洋的血管一样,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茶与文化。从这条“茶道”走回来的是,在近代民族——国家中被归类为“华侨”“华人”的安溪人、闽南人,以及来自大洋彼岸的观念、技术与文明。
  盐的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茶更是如此。茶,曾经促使东西方的交会,使其融合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近代史,从这个意义上,铁观音茶,表面看是经济、技术的问题,实质是关乎价值观和文化论的;呈现的也许是地方性、民间性的,其实也是国家的、民族的,乃至世界的。本期安溪专题,关于一个茶叶原乡的人文叙述,将以独特的视角,引导读者认知安溪这段历史,并由此引发她所潜藏某种更深远意义的思考。
  今天,包括安溪茶在内的中国茶,正在进行一场传统的“回归”。所谓传统或是现代,都不过是一种文化表述,不仅仅指过去、当下和未来,还包括对话、承传和变革,对于中国茶业,其反思性意义在于,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茶叶不单是一种“农作物”,而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价值的“文化之物”,茶叶身上,可以看到我们人类自身;人类应该通过尊重自身与他者(土地万物)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他者的尊重,保护文化生态,否则一定是要自食苦果的。当然,反思与回归是为了瞻望和起航,愿中华茶人赋予中国茶新的生命,愿承载中国梦的中国茶复兴、强盛。
其他文献
他一句随性的提议,我一腔认真的附和,他再一句“Let the world be our teatable”的猖狂口号,我们即兴了一个无限期的“地球茶桌”计划。  我们决定在未来的旅途中,不管山之巅,亦水之涯,我们都要优雅地铺开中国茶席,物境自然,让茶与我們的旅途碰撞出新的叙事能量。  故事还要从我们如何培养起这新的共同爱好说起。Seth是美国人,刚来中国时对茶文化并不太感兴趣,朋友送他的茶叶常是放
期刊
前日,应友人相邀共试已封存数年的两箱“作品”,岩茶“电焙”和“炭焙”精微之别的话题由此推演开来。  友人茶厂相见,开箱之前,友人有些许紧张,总怕韶光负人,久存之后茶味尽矣,但开箱之后,闻去两者并无杂乱霉普气息,却有着丝丝独特的酸香,已悬住的心思便放了下来。  取茶样时便直入主题,介绍起了这两泡茶的背景。友言,两款茶均来自相同地域、归为一堆,但却由不同精制工艺加工而成的高丛水仙。它们于2010年底同
期刊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玫瑰花”药性考云:玫瑰性温,行血破积,损伤瘀痛,浸酒饮益  《说文》:“玫,石之美者,瑰,珠圆好者。”  在中国的古语里,玫瑰指的是一种宝石。  在茶席上,我们制作“华食”经常会用到花酱,譬如“卷红颜”和“行香子”,这些花酱可以用玫瑰、桂花、臘梅等可食用的鲜花来制作,也提倡大家自己动手,更能保证花酱的天然纯粹。  云南自古有用老品种食用玫瑰来做酱的传统,以前,多是近城的
期刊
《茶道》:陈会长,您好!漳平水仙经过百年发展与传承,以其独特的茶饼形状和与众不同的香气在乌龙茶家族中独树一帜。然而,较之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尤其是武夷水仙的声名在外)是一种小品种茶,它自身的优势何在?  陈永林:漳平水仙茶饼作为乌龙茶类唯一的紧压茶,填补了福建省紧压茶的空白。水仙茶饼外形是标志性的压饼方块,香型的变化十分丰富,有花香、坚果香、奶油香、蜜桃香等多种变化,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鲜活,绿叶
期刊
6月13日晚,中国-湖州陆羽茶文化博览会暨中国(浙江)丝瓷茶与人类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湖州“浙北第一高楼”东吴国际广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为期3天,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湖州市文广新局、湖州市农业局和湖州市旅委等主办。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小玲、学术与宣传部部长陈永昊、湖州市有关领导及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宁夏、湖北、安徽、江苏、江
期刊
2017年6月9-11日,2017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在贵州都匀举行。活动期间,来自国内外的茶界知名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媒体记者等数千人云集黔南,品茗话茶,谈茶论道,为黔南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共同擦亮“都匀毛尖”这块金字招牌。  都匀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近年来,黔南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
期刊
仲夏来临,武夷山的茶季已入尾声。尽管青青鲜叶次第变成“绿叶红镶边”,但茶农的忙碌远没有结束——气温与焙火的双重“考验”才刚刚开始。  俗话说:“茶为君,火为臣”。按照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至少得经历初焙(走水焙)、复焙(足火)和补火(炖火)这三道火。  对于岩茶发烧友尤其是乐衷“玩票”的茶友来说,本不安分的味蕾早就蠢蠢欲动了,压根熬不到正式上市,更不用说什么喝“隔年陈”了,常常是毛茶才下焙,就成了
期刊
自从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茶树定名为Thea slnensis L,茶原产中国似无疑义,可是1824年英国人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沙地耶地方发现野生茶树,并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之后,这个问题便一直有着争议。目前,已有很多国家的植物学和茶学研究者分别从自然环境的变迁、茶籽化石的发现和野生茶树的分布等方面论证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980年7月,中国西南贵州省晴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
期刊
我们饮茶的喜好,常会随各时气候不同、随际遇的变化而变化。  今天城中略有些雨,又来远方的客人,就想到一款温暖的茶。不妨生起炭火,以暖斗室,并增茶香。  这是一款2005年景迈古树春料制成的熟茶,由当年的玩家定制,外形上有陈化痕迹,渥堆的味道已然浅淡,细嗅还带着林木的气息。此茶数年前一直存储在云南的景迈大寨,虽以密封方式存放至今,也在不停转化。  一般而言,好的古树生普容易遇到,而好的古树熟普却显稀
期刊
又到“秋香”正好的时节。  经过一个炎夏的休憩与积蓄,芽叶渐渐地在茶蓬上“热闹”起来,安溪的茶农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春水”和“秋香”,几乎是安溪铁观音的代名词,前者以味著称,后者以香见长。它们在想象中徐徐展开,就是一幅唯美的图画。  “春水秋香”何来?  摇青,便是淬炼“春水秋香”的最关键技艺之一。鲜叶,通过连续反复地碰撞磨损,散去多余的水分和青气,诱发沁人的花香,形成这样恰到好处的“绿叶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