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动机心理学研究进展对自主教育的启示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教育或自主成长是教育领域里持久的热点主题。近些年,心理科学的动机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能够为自主教育提出深刻的科学证据和理论启示。
  自主教育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揭示了自主教育的几种心理基础。第一,未来思维。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的特征之一是,人类能前瞻未来,然后根据未来利益需要去谋划当下行为;第二,观察学习。人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或选择,及其与后果的关联,从而能够设定自己的目标和计划;第三,自我调节。人有能力持续判断自己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及时作出自我调整,并根据效果产生自豪感或内疚感来进行自我强化。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都发现,上述心理过程在人类童年就已出现,并在青春期前后快速发育接近成熟,为自主性的行为奠定了基础。
  自主性需求的缺失抑或满足
  自主需求受到压抑会导致哪些问题?自主需求的满足会带来什么收益?人像动物一样有物质需要和生理需要。但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还有更复杂的心理需要。
  自我决定理论创始人德西和瑞恩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分别是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性。自主性是指人需要去做他想做的、愿意做的事情,而不是一直去做被动的、不得不做的事情;胜任感是指人需要去做他认为努力后能做好的事情,而不是一直去做他难以胜任的事情;关联性是指人需要感受到自身行动对于他人的意义,而不是孤军奋战。
  当前中小学生的生态环境中,成人过高的期望和过多的控制导致学生没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时间去培育自己的特长和满足自己的兴趣,没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没时间参与社团活动和同伴闲暇娱乐活动,不得不用透支了的努力把自己升入一个可能是高于自己真实能力的上一级学校或实验班里,把同伴视为竞争威胁而不是合作伙伴。这种气氛不利于学生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性需要的满足。
  梦想追寻者与痛苦逃避者。接纳承诺疗法创始人海耶斯指出,人类有两种生活模式。一种是追寻目标实现,另一种是努力躲避痛苦。就像是草原上的一头狮子在追一只兔子,二者都很疲惫,但感受完全不同。狮子是在追逐梦想,而兔子是避免痛苦。学校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作业活动都很辛苦,但是他们的辛苦是不同的,有一些学生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另一些学生只是在逃避被批评、受鄙视、受惩罚。
  学生需要有目标感和使命感,才会过一种向上成长的生活。这种目标和使命感必须指向能力成长、服务别人、贡献社会,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大潮。缺乏目标感和使命感的学生就会陷入一种持续努力去避免痛苦的消极生活模式。
  自主教育就是要向学生呈现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多种多样的人生追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从而为自己设定大大小小的目标,过一种向上追寻的生活。
  从迷茫者、空想者到探索者和追寻者。心理学家威廉戴蒙把青少年的人生状态分为四类:既没有目标也没有行动的“迷茫者”;只有梦想却没有实际行动的“空想者”;虽然没有明确目标,但是却在通过各种行动努力去扩展自己的经验,有利于未来生成目标的“探索者”;既有目标感又有行动投入“目标追寻者”。戴蒙把最后一种做了细致的划分,一种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另一种是超越自我的范畴,扩展到为亲友、同伴、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做出贡献。自主教育,应该是为了引发学生的目标驱动的自我导向行为。所以人生目的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在自主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目标感和使命感的人不会为生活琐事烦恼,因为有一幅更为壮丽美好的画卷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追寻沉浸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的沉浸体验理论(也称心流模型)认为,存在着一种能力和挑战几乎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行动者做事会感到很痛快、过瘾,比如孩子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刚学会各种棋类、球类运动的时候,或者舞蹈家在音乐里、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的时候。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认为,这种状态下人会感觉沉浸其中,全力以赴,忘记自我,不能自拔。他把这样的状态称之为flow,翻译为沉浸,即沉浸到某件事中。如果教育者更多地满足学生的自主性,让他自己能胜任目标,沉浸体验才发生。学生会在他在乎的事情上动用他所有的能量,包括人际沟通,克服各种困难阻碍,发扬好品格,调动积极思维模式等。
  自主教育的内涵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自主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不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而是一条与学校教育相并列的新途径。自主教育是学生个体提出、追求和实现自我发展目标的教育,自主教育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自主教育是学生从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主动体验承担后果的经验。因为在教育过程中是后果教育人,而不是人教育人;学生们只有在选择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选择,在错误的过程中学习承担后果。
  学生自主认识、确定目标,选择方法,制订计划。自主教育中的目标形成于学生个体内部,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的。学生自主地思考、认识和确定目标,从而保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并且学会设置目标。例如,在实际学校生活中,高年级的学生为低年級的学生分享每个阶段学习和生活中的活动和注意事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观察高年级同学表现出的多种行为,这些行为都可以作为他们自主设定目标或计划的参考依据。计划是学生对某一段时间内自主教育活动的科学安排与设想,是学生思维、创造的成果。
  总结、反思。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实现目标。同时,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需要对自身进行省察、认识和反馈。
  自我监控与调整。学生遵循自己设定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及时有效地控制周围环境的诱惑、干扰,控制不合理欲望,把远离目标的行为重新调整回正常的轨道上,与目标的要求相一致,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沉浸的体验。当挑战与技能平衡,学生就会进入沉浸状态。控制、注意力集中、好奇心、内在兴趣都是沉浸的要素。随着目标的不断推进,挑战、困难、挫折、失败会此起彼伏地出现。这就需要学生进入沉浸状态,正确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克服消极情绪体验,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人生观、价值观、意义感、使命感的呈现。学生在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时候,也是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意义感、使命感得以呈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收集身边的人或事,例如学生、家长、校友等的积极人生故事。将他们的人生故事写出来,挖掘其中体现人生观、价值观、意义感和使命感的部分,建设资源库。
  自主支持的策略与途径
  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这就需要理想的课堂来实现。理想课堂有三个评价标准:
  温暖。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逐渐丰富,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始终如一,对学生的爱,让学生能感受到温暖。
  结构化。提供结构化的时候,教师采纳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态度,同时提供建议、策略和帮助。调整任务的难度水平与学生的技能一致,在任务完成期间和之后提供积极的信息反馈。这些结构化的组成部分可以更直接地培养学习者的胜任感以使学生能提高效率感。
  自主支持。教师提供给学生一种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倾听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的观点。当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教师自主支持而不是教师控制时,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且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和吸收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学龄儿童的患病率5%-10%,男女比例约3:1。其三大核心症状是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伴发症状比较多,包括情绪障碍、学习困难、抽动等等。ADHD不及时治疗,常导致学业困难、家庭关系紧张、伙伴关系紧张等问题,约有1/3延续到成年,成年之后多动症状不明显,而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车祸比例比较高。儿童青少年ADHD是一个集临床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多学科研究问题。
期刊
学习障碍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指出,特定的学习障碍是指一种具有生物学起源的神经发育障碍,它表现为学习和学术性技能习得上的困难。生物因素是特定学习障碍认知层面的异常及其相关障碍行为表现的底层因素。其生物起源包括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它影响大脑准确有效地觉察或加工言语或非言语信息。据此可知,学习障碍的特异性强调的是个体认知加工机制的异常,
期刊
青少年抑郁症的现状  近几年,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困扰,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占1/4。201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10至19岁青少年中约15%曾有过自杀念头:在15至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青少年精神卫生有
期刊
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约有一半的成人精神心理问题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如能早发现、早干预将极大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10%-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精神心理问题。我国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8%-17%,其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
期刊
焦虑、抑郁可能的大脑机制  从个体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焦虑、抑郁以及相关情绪问题。例如紧张、冲动、易怒便是典型的焦虑表现,而抑郁则通常表现为低落、悲观、退缩。这些表现不仅体现了心理行为层面的影响,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级脑认知功能层面的损伤。例如,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境下,偶尔会出现学生调皮激怒老师或孩子叛逆惹怒家长的现象,即所谓的负面情绪事件。这些事件通过视觉、听觉等系统
期刊
现在的学生很早熟,他们的心理、行为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年龄段,这种拔苗助长的培养,对大脑的发育、成年后能力的展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不同年龄段应该让他做他不同年龄段该做的事情,不能让孩子失去了童真,或者失去他这个年龄段应该具备的特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以及生长和发育,最后达到生命的完整,人格的完善,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焦虑抑郁  很多人把青少年
期刊
非自杀性自伤,顾名思义,是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或者故意损伤自己的身体组织,而且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一种行为。如果一个女生的一只耳朵打了9个孔,戴了9个铆钉式耳环,这是文化可接受的,不叫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英文缩写是NSSI,乍一看和“NASA(美国宇航局)”有相似之处。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解读方式:比如,我临床碰到一个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会跟孩子说“你这个在医学上叫NASA(NSSI)”。
期刊
人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实质上是在建构人脑。脑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例如,神经和认知科学对注意、记忆、情绪、创造力、运动、睡眠和练习等脑高级功能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如何正确地认识脑发展的规律,并在教育实践中遵循脑发展的规律,开展“因脑施教”,是当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较为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脑科学教育应用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经开始将
期刊
母语学习中大脑可塑性  从儿童到成人,人类的语言学习经历了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在母语的学习和发展中,大脑中负责语言加工的网络如何发展变化?交互-特异化(interactive-specialization)的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人类技能学习和发展所对应的脑机制的变化。具体地说,随着学习的进展,大脑功能更加分化,不同脑区负责不同加工,同时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紧密。这样一个脑网络能够提供更加高效的计
期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理论中,不乏对人的认知、情绪等问题的论述。从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对我们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得意忘形”的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对学习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得意而忘形”。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智慧,在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张无忌跟张三丰习武,对于张三丰所授内容,张无忌开始记得一大半,过了一会儿就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