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小额诈骗研究

来源 :华人时刊·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41466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数额较大”规定为3000元以上,一些地方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立案标准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对多次小额诈骗尤其是日益突出的小额诈骗行为,难以形成有效打击。本文对多次小额诈骗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多次;小额诈骗;合理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76-01
  在实践中多次诈骗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嫌疑人多次实施了相同的诈骗行为,且每次诈骗涉及的数额均达到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二是嫌疑人多次实施了相同的诈骗行为,其中有的诈骗涉及的数额达到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有的则未达到;三是嫌疑人多次实施了相同的诈骗行为,虽然各次行为涉及的数额均未达到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但各次行为的总数额达到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对于第一、二种情况,处理观点一致,均认为构成诈骗罪。但对于第三种情况,由于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嫌疑人连续多次小额诈骗的数额是否可以累计计算,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不可以累计计算。嫌疑人虽然多次诈骗数额累加达到诈骗罪规定的定罪标准,但每一次诈骗并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及其司法解释并未规定每次诈骗均未达到数额较大,但累加达到定罪标准的应该定罪处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那么,在我国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可任意扩大刑法的适用范围。嫌疑人的行为是诈骗行为,对此行为仅应当行政处罚,而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第二种意见认为,可以累计计算。应当将嫌疑人的多次诈骗行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即把这些仅根据据各自特征无法认定为犯罪的行为的数额累计相加,按照诈骗罪定罪量刑。
  我认为连续多次小额诈骗行为应累计犯罪数额进行定罪量刑具有其合理性,理由如下:
  一、连续多次小额诈骗行为的行为人主观恶性大
  虽然行为人的数个诈騙行为均不构成诈骗罪,但此类诈骗往往实施频率高、受骗人广,行为具有反复性。虽然每次诈骗只能获取少量财物,但并非行为人本意,只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或规避法律的考虑而无法获取更多的财物。一次小额作案之所以不被追究刑事责任,是因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比较小、造成的危害后果比较小。但如果行为人反复多次连续实施诈骗行为,其主观恶性显然比作案一次数额即达到定罪标准的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更大,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也更为严重。如果不对该类犯罪进行惩戒,有悖于法律的公平原则。
  二、连续多次小额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
  任何行为,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单个诈骗没有达到起刑点,是违法行为,但多次诈骗行为,便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达到规定的起刑点就具备了社会危害性,可以认定为犯罪。连续多次小额诈骗的每次行为虽然都不构成犯罪,但从整体影响来看,其对社会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影响也是恶劣的。由于现有法律制裁未对小额诈骗行为形成震摄作用,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借机钻法律空子,侥幸作案。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小额诈骗立案难、维权难,从而对司法系统产生不信任。
  三、连续多次小额诈骗累计犯罪数额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对于连续犯的数额犯而言,不但每次行为的数额在行为人预见的范围内,而且总数额也在其预见的范围内,行为人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多次犯罪行为。因此要求行为人对多次行为涉及的总数额负责,并未违背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对连续多次小额诈骗的行为累计犯罪数额,并未加重行为人的责任,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四、连续多次小额诈骗行为累计犯罪数额于法有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对于多次进行诈骗,并以后次诈骗财物归还前次诈骗财物,在计算诈骗数额时,应当将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扣除,按实际未归还的数额认定。有人认为,这里的“扣除”,就是累加后的扣除。没有累加,何来扣除。从通篇文字表述的格式和意见,诈骗数额也应该理解为累加的数额。
  综上,笔者认为,对连续多次小额诈骗行为,应对多次行为涉及的数额累计计算。这既是正确定罪、精确量刑的需要,也是便宜诉讼、提高效益的需要。司法机关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对构成犯罪的坚决予以打击,遏制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姜伟.犯罪形态通论[M].法律出版社,1994.
  [2]张明楷.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3.
  [3]赵征东.多次诈骗的数额应当累加[N].检察日报,2007-8-28.
  [4]叶良方.刑法中数额的性质及其计算[J].云南大学学报,2006(4).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民生之重,作为为人们老年生活抵御风险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城镇化水平提升,使得劳动力流动速度日益加快,如何使频繁流动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顺利衔接,保障他们老年后的退休待遇,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在梳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相关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济宁市为研究范围,基于生命周期假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社会流动理论,从跨区域和跨制度两方面来论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通
【摘要】我国裁判文书的制作质量低下,特别是说理严重不足,素受社会各界诟病。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潜藏于文书制作者内心的“官本位”思想弱化了提高质量加强说理的精神动力,同时这种“官”身份的自我设定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书制作者的问题意识和视域。  【关键词】司法裁判;裁判文书;裁判文书的质量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74-01  一、我国裁判文书的制
期刊
【摘要】当代司法中的利益衡量作为一种法律事实与适用于法律漏洞的法律原则的连接纽带,其必须也要以一定的原则为基础,借一定的衡量标准,尤其要以立法的目的,精神为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利益衡量鲜明地、紧密地衔接了立法者制定法律时的价值判断和待决法律事实,使法律文本能够不断应对变化中的社会现实,在运用中保持法律的生命力。通过对司法中的利益衡量的功能探析可以明晰其独特属性。  【关键词】当代司法;利益衡量;利益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从相关学者提出的关于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找到一些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一直未得到完善的原因。  【关键词】股东诉讼;股东派生诉讼;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72-01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作为一个引进的制度,必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些问题已经提出来多年,那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呢?本文主要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机动车数量的极增,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和伤亡人数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法医检验作为交通事故处理中重要的证据,其鉴定意见直接影响着当事人双方的权益。本文将从法医学角度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并谈谈法医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应用。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应用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70-01  一、道路交
期刊
【摘要】有学者指出污点证人刑事责任豁免制度(immunity of witness)又称“污点证人”作证制度,是指国家为取得某些重要的证据或比较重大案件的证据,或者为追究首恶分子的严重罪行,对同案或其他案件中罪行较轻的罪犯作出承诺,如果他们放弃拒证权而提供某些关键的证据,将不再對其进行刑事追究。  【关键词】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
期刊
【摘要】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铁路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工作进展,但仍旧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站在铁路作业标准化的视角下,论述了进一步开展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作业标准化;铁路;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50-02  铁路作为我国社会交通的重要承载运输渠道,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
期刊
【摘要】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星凭借其号召力和影响力代言产品能为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近年来明星虚假广告代言频繁发生,本文从国家法律现状浅析明星虚假代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并对完善我国明星虚假代言法律规制提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民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73-01  一、案情分析与性质  (一)佳洁
期刊
【摘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不改变对承包地占有的前提下,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设定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折价、拍卖、变卖等方式处置该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价款并优先受偿。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由于现有法律的模糊规定,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推向全面实施阶段,只有理顺
期刊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的税务征管体制经历了数次变革。1983年以前,中国的财政和税务属于同一个部门,1983年国家财政和税务分家,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下国税、地税分立,再到2018年,国税、地税两大部门又进行了合并,这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每次改革既是顺应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需要,又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重构。
  税务部门拥有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的公务人员数量,达到87万余人。征税体制的改革自然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87万余名公务人员职务职位的调整、变动,不单单影响个体,更可能对八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