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确实感受到了诗意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16日,女高音歌唱家黄英与法国钢琴家达尔贝托(Michel Dalberto)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一场艺术歌曲音乐会。曲目是法国与中国的艺术歌曲,上半场有福雷、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人的歌曲,下半场则是从黄自、丁善德一直唱到叶小纲的作品。起初我担心,艺术歌曲音乐会本来就带点曲高和寡的意味,这套作品还完全避开热门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歌曲,这样一来,上座率如何?听众的反应又会怎样呢?然而当晚,我惊奇地发现音乐厅的观众席坐了九成以上。演出结束后,听众反响之热烈,哪怕国际上最红的明星来唱一套讨巧的曲目,也不过如此了。
  一场艺术歌曲音乐会取得如此反应,似乎有些“奇特”,可作为听众的一员,我深感这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这些作品的魅力确确实实被发掘出来,并传递给了在场的人。显然,大多数人都领受到了这些魅力,否则不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呼应。


黄英和达尔贝托

  第二天,我对歌唱家黄英进行了一次访谈。她问我关于音乐会的看法,我直截了当地表示,这是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演出。无需刻意恭维,但若演出的确给人如此美好的感受,我想还是应该直接讲出来。黄英曾表示,她认为歌唱艺术“炉火纯青”的境界就是歌唱家在台上,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可以立刻传达给听众,至少是比较知音的听众。通过这次演出,她在追求理想境界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然,这样的效果也不是黄英一个人的功劳。


演出中的黄英

理想演出的不同层面


  精彩的演出可能不期而至,贴近于理想的演出则不然。现实中的“理想”与“完美”之境界都是相对的,可要贴近这种理想,追求那份完美,对演释者提出的要求远超过精彩的层面。将一些作品演释得精彩,音乐家们已然有不俗的成就,这样的演出,哪怕精彩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也足够让人回味,或者说,足够带给听者一些幸福感吧。然而,贴近于理想的演出却要求一种全面性。不是追求零瑕疵,而是首先让演出拥有不同层面的内涵,进而又能够循序渐进地去充实这样的内涵。曲目的安排很关键,自然要有品位,但事实上,更重要的是应当存在某个“主旨”,由此指导整场演出。
  这并非讲什么大道理,仅是观察不同的理想之作(当然很多只能靠录音),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主旨总是在的。有时不完全是音乐家本人的构思,音乐会曲目的“经典安排”自然呈现出这些东西,切莫认为那是单纯的套路化。黄英与达尔贝托携手的这次演出,构思是相当独立的,其中的新意让人惊奇,细节的安排则十分讲究,逻辑性很强。因此两部分看似“南辕北辙”,实则前后连贯,真正成为一体。黄英本人将这次音乐会的曲目称为“向经典致敬”,不过在我听来,更明确的主旨可说是向“法国与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历史”致敬。上下半场的曲目高度浓缩,称之为“简史”也并无不妥。
  除了音乐本身的美,不同歌曲彼此的呼应也让我们看到许多妙处。譬如在法国歌曲这边,福雷的音乐一直被视为老派的法国作品的典型。在他生活的年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作曲家采用的风格是传统的,追求的气质往往是一种法国音乐家独有的雅致。反观普朗克,他身为二十世纪法国现代派作曲家的代表,有时几乎被视为福雷的“对立面”,然而当我们顺延着那条线,一路欣赏他们的歌曲,就会发现两位作曲家内在的关联仍是很强的。或者说,法兰西天性中很多延续的东西仍清晰可辨。
  如果说,法国艺术歌曲彼此之间连贯、呼应是一种“自然的”效果,那么后半场中国艺术歌曲的组合,就真正是一种惊艳。完全的“无缝衔接”!黄自和丁善德两位先生取法于西方,并且是真正探寻其精髓,绝非摘取“元素”的浮皮潦草。最好的证明,就是他们的歌曲接在法国音乐之后,不仅没有违和感,还让人感觉顺理成章。钢琴家达尔贝托在排练的过程中也感受到这样的联系,指出哪里仿佛受到马勒的影响等等。但在如此衔接的同时,它们也被认为是近代中国艺术歌曲真正的代表作。音乐紧扣文本的内容,很高地发挥了艺术歌曲以音吟诗的本质,其中《槐花几时开》与《玛依拉》两首还充分采用民歌风格来创作。临近尾声时,叶小纲的《采桑子》虽然是根据欧阳修的词谱曲,但却成为全场现代风格最鲜明的乐曲。站在现代音乐的角度,该作不算很难接受。
  从作品本身的悦耳、迷人,到整套曲目的内涵、立意,再到不同乐曲彼此呼应中那许多微妙的东西,仿佛每一层面都不失为典范性。但也正是因此,歌唱家与钢琴家的负担会更大。如此丰富的内容渐渐展开,其中每一个方面自然都需要相应的音乐表现来充实它,否则,可能反而使听者感到不满足。换言之,演释者需要非常全面又富有深度的技巧,才能呈现一套近乎理想的曲目。而当晚,黄英与达尔贝托展现的,正是克服重重难关才能涉足的那种“心旷神怡”。

从交相辉映走向诗情画意


  艺术歌曲整体的思维是以音吟诗,传统的人声与钢琴伴奏,讲求两部分同时为音乐与诗意的意境服务。长久以来,不少人看到“伴奏”二字,便以为钢琴部分的重要性低于歌唱家,是一种衬托。殊不知艺术歌曲的杰作,恰恰是要求两部分珠联璧合,有时钢琴对于诗歌内容的提示与“描绘”,具有关键性的分量。艺术歌曲中,音乐较少呈现外在的光辉与技艺,对于更深层的技巧要求却很高。如对于声音种种细腻的控制,如何呈现音质、线条?在这些方面,作品对歌唱家和钢琴家提出了同样的挑战。黄英自己坦言,找到达尔贝托也是一种幸运,第一次听到他演奏时,就感觉应当如此。
  人声与钢琴在表达上契合,于音响中交融,正是藝术歌曲演出最大的魅力之一。当晚音乐会以福雷的几首歌曲开始,钢琴开始弹,歌唱家一开口,一切都那么“妥帖”。有时,人们期待歌唱家开腔即光芒四射,但这往往不是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的“味道”需要细细来品,技巧为音乐服务,而韵味就是最终升华的结果。因此,当艺术歌曲的演释让人感受到妥帖与恰如其分,就基本是到达了一种深刻的境界。福雷的音乐那么“法国”,它的气质很多就体现在细节的优雅和娇美之中,必须处理得清晰,有非常精湛的控制又不露痕迹。黄英的职业生涯主要倾向于歌剧演出,但她为了艺术歌曲却投入了很多,那种精致的吐字、行腔即是明证。   从某种角度来说,西方的艺术歌曲和我国的昆曲有相似之处,就是对于字和腔的处理无比考究。如果没有咬字的清晰和对于文本的把握,理想的行腔根本无从谈起。在歌剧中,有时每句唱词的处理即使没有那么精致,也能在旋律本身与乐队的效果中被带过去。而艺术歌曲却不行,有的歌剧明星玩票来唱,结果由于吐字不佳,出现“音吞字”的情况,美妙的嗓音也用不到点子上。可是听黄英唱福雷的歌曲,字与腔的锤炼确实能将原作的味道焕发出来。这只能是深入学习的结果,绝不能单纯靠才华来解决。并且,“音乐的语言”也和我们日常所说的语言一样,不是念准了字即可。
  譬如,舒伯特与舒曼的某些艺术歌曲名作中充满强烈的浪漫情怀与戏剧性,而这里选择的福雷的歌曲,则大多是勾勒一种淡然而细腻的情思。只有当歌唱家有相应的理解和技巧的把握,方才能进入福雷独有的世界,安排她的音色、力度的控制和句法,听众也才能真正踏足原作以音吟诗的境界。相对于舒伯特笔下的戏剧性,此处音乐的韵味更加淡然,却缭绕在我们身边,而某些情感的高潮,又成为真正让人动情的时刻。歌唱家能忠实地把握原诗中的情感变化,而不是被音乐带向高潮,所以演释中让人动情的品质仍是那么恰如其分,毫无情感与力度的粗放。尽管是在一个大厅里演出,音乐本身却带来亲切、私密的效果,这就更是原作之美被充分发掘的证明。


演出中的黃英

  福雷的音乐其实不是为大场子写的,当时的音乐厅和现在完全不同,所以现在很多音乐家演出福雷都很慎重,就是怕现场效果不好。当然需要指出,黄英对于音量和音乐表现的考量,其实都不倾向于“收”,而是相对外放的,但这始终是在原作风格允许的范围之内,做出比较外向的演释,在一个现代音乐厅里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同这样的诠释有关。不过,尽管歌唱家的演出这么精彩,这些歌曲获得成功,还是有一半要归功于钢琴家达尔贝托。
  福雷的音乐需要很多特别的技巧与风格。传统法国钢琴学派的特色之一,就是他们“珍珠般”的触键风格。顾名思义,钢琴家的指触应当圆润而颗粒分明,色泽精美,踏板则需相当审慎。还有他们独特的“非断奏亦非连奏”的弹法,由此表现乐句既有宜人的流畅,又避免过分渲染的歌唱风格。总之,传统法派的演奏虽然有时被认为存在局限(主要是力量方面),但其中独树一帜的美感还是绝对迷人的。福雷的创作,无论钢琴独奏作品,还是艺术歌曲中的钢琴部分,都是在这种美学的背景下构思的。这样的特点,至少是其大方向,已经是原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非演释者所选择的某种风格。在今天,纯正的传统大多已罕见,达尔贝托对这种美学的表现却可说是畅快淋漓,现场领略,还更添几分神采。
  除了弹出珍珠般的音符之外,钢琴家的触键还有一种靓丽的透明色调。但更为重要,甚至是重要许多的,就是他对于句法的表现。因为无论“珍珠”,还是“非断非连”,都仅仅是一种技术装备,整体的乐句、线条的表达,就更多牵扯到更深层的眼光和境界。达尔贝托受教于法派宗师佩勒米特,传承可谓正宗,但自从年轻时在Denon红过一段时间后,这位钢琴家渐渐离开公众的视野,唱片发得较少了。换言之,他并非今日法派最有影响的代表。然而,单就那些“典型特点”来说,恐怕罗热、蒂博代、塔霍这些人未必能比他做得更好。
  至于句法方面,至少有一位很红的法派代表(名字暂且不提)有时不能表现出真正的法派精髓。此人演奏肖邦的录音中也有那样的触键,乐句的表现却进入一种“散文化”的自由。可是,传统法国风格的精髓恰恰包括了倾向古典的凝练与节制。在达尔贝托的演奏中,我们能接触到更为深层的传统,由此也就表现出异常纯正的福雷。
  所以,当晚第一首歌曲还未过半时,我就已明白这不仅是一次高品质的演出,也是真正追寻一种品格的演释。当下精彩的演出不少,堪称高品质的不乏其例,可真正追求建立品格的演释,实在太少、太少了。因为这对音乐家的考验太全面,所牵扯的传承也太多,实在吃力不讨好。可这样的演奏一旦出现了,我想还是应该让人们知道。将篇幅集中于福雷,是因为这些歌曲确实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之后也顺理成章的,两位音乐家完全势如破竹,将法国艺术歌曲之路表现得熠熠生辉。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两首歌曲,都特别考验演释者微妙的节奏感。《曼陀林》是德彪西诙谐一面的写照,拉威尔的《哈巴涅拉练声曲》是无词之作,需要歌唱家在单纯的哼唱中,将哈巴涅拉舞曲的韵味生动地刻画出来。相对于福雷的优雅,这又是另一种风致,黄英与达尔贝托同样完成得很好。普朗克《爱的路径》唱出那种愁肠九转的味道(“我的爱的小径,失去的小径不再有……”),却仍是在得体的声情与线条中表现,效果足可一醉。
  下半场的中国艺术歌曲,我和一位乐友听了之后有同感,就是我们对中国歌曲的认识获得了许多更新。离开音乐厅时,我身后的两位年轻人应该是学声乐的学生,他们也在感叹这些歌曲的演出:旋律这么美,韵味还这么丰富,以后自己也要学。
  黄自三首歌曲的演释顺延着上半场从福雷到普朗克的品质,或许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揭示这些杰作贯通东西的精髓。但稍后,丁善德采用民歌风写作的两首歌曲,精彩程度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娘问女儿啊,你望啥子(呦喂)/(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呦喂)。”这首《槐花几时开》其实是女子盼情郎,歌唱家全以演释西方艺术歌曲的那种斟字酌句来唱,在这种细腻中,让作品本身来表达它自己,由此表现民歌风格,而绝不刻意渲染乡土气息。处理括号中的那些语助词时,也是如此,尤为赏心。《玛依拉》一曲流露出十分外向的少数民族风情。玛依拉是位能作诗,又擅歌唱,很有魅力的女子,全篇皆为她的自述,黄英的演唱仿佛是柔和地融入一些卡门式的音乐表现,有风韵而不流俗,也是点睛之作。
其他文献
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7月在京举行  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全国音乐教育服务合作联盟共同主办,中国乐器协会、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于2018年7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大会的主题为“音乐让生活更美好”,以创建“美好生活,美丽中国”为宗旨,倡导“每个国民一生学会一件乐器,每个家庭一年听一场音乐会”,旨在服务全面
期刊
2017年12月,世界华人女作曲家协会首次与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合作,举办了一场管乐音乐会,演出了华人女作曲家苏凡凌特别为市三女中管乐团“量身定制”的《桐花仙子》,这也是该作品的世界首演。  世界華人女作曲家协会于2002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现任主席为王强,目前有遍布全球的会员共三十六位。协会每年皆计划在不同的地方举办音乐会,演出旗下会员的作品,希望可以以此凝聚全球华人女作曲家们的力量,让更多人聆听和
期刊
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一片生灵涂炭之景来描绘1975年内战全面爆发后的黎巴嫩实为贴切。然而在内战爆发之前,黎巴嫩却享有中东“瑞士”之美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腓尼基时代兴建的毕卜鲁斯城、古罗马时代兴建的巴尔贝克城、十字军时代兴建的赛达城堡以及北部银装素裹的雪山无一不令人神往。就在这个人文景观气派庄严,自然景观也绚丽多姿的国度,孕育了一位诗人、作曲家——贝莎拉·艾尔-库利(Bechara El
期刊
巴黎求学带来的启示  我于199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2003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深造。2004年考入巴黎市立高等音乐学院,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2008年,我以满分成绩获得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最高级演唱家文凭”,成为该院建院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籍歌唱家。2009年,我获得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任教。
期刊
2018年12月6日,重庆歌剧院创作的民族歌剧《尘埃落定》(以下简称“尘剧”)举行了隆重首演,我赶上了该剧第一轮演出的末班车,于12月8日赴重庆观看了这部歌剧。歌剧《尘埃落定》剧照:藏族人民  《尘埃落定》是重庆歌剧院近年来倾力打造的一部作品,根据藏族作家阿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并得到了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据编剧冯必烈、冯柏铭介绍,他们改编这个剧本十分不易,因为阿来的原作内容
期刊
芭芭拉(Ba rba ra),原名Mon ique Andrée Serf,1930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时,十岁的她不得不过上东躲西藏的日子。战争结束后,邻居的一位音乐教授无意间听到芭芭拉的歌声,惊为天人,于是帮助她发展音乐才能。芭芭拉从巴黎到布鲁塞尔,从歌舞餐厅的驻唱,到在巴黎音乐厅首秀,继而成为一名创作型歌手,与唱片公司签约,最终成为风靡整个欧洲的香颂女王。在演出时,芭芭拉常常身
期刊
说起青少年交响乐团,你一定会想起当红指挥家杜达梅尔担任音乐总监的西蒙·波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也一定对香港青少年管弦乐团在香港国际机场举办的那一系列走红网络的快闪音乐会印象深刻。不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不论文化和社会背景如何更迭流转,由青少年担任乐手的管弦乐团予人热情、活力、充满创造及想象力的印象却从来不曾改变。  六年前成立于纽约的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National Youth Orchestr
期刊
由上海音乐厅制作出品的音乐剧《繁花尽落的青春》将于2018年12月登陆上海大剧院。该音乐剧由金牌编剧喻荣军、国家一级导演周小倩、作曲家赵光、舞蹈家王亚彬、韩国顶尖舞美设计徐淑珍率领中韩两国创作团队联合打造,相较于2017年底的首演,这次的全新制作将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繁花尽落的青春》有一个诗意的剧名,但真正的主角却是两位男性。他们经历了互换身份的交错命运,一位在夹缝中求生,另一
期刊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1786-1826),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兼具全面的艺术才能。除作曲之外,他还是钢琴演奏大师、现代指挥艺术的早期实践者,以及活跃的音乐评论家。  韦伯最著名的作品是首演于1821年的三幕歌剧《自由射手》,作品的故事来源于德国民间传说,富于魔幻气息。韦伯广泛吸收了民族音乐的养分,同时又在动机运用、管弦乐色彩和多樣化的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且有成效的探索。这
期刊
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担任表演指导老师已有十二年。多年前,有一位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曾在我的基础表演课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课外,我看过这位学生的声乐专业课期中考试,他的演唱技术上乘,台风也基本成熟。但在我的表演课上,他却总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状态,从不曾真诚地走出自己,走进角色。看他的表演练习时,我总是满怀期待地开始,每每失望地结束。在表演课程即将结业之时,其他学生都在向着正确的表演观念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