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穿过自己开凿的隧道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就是公历2020年了,被称为中国新诗改革开放时代“黄埔军校”的“青春诗会”过去整整40年了。当年和阿来、雨田、杨然一起在徐州第9届“青春诗会”的日子即刻浮现,仿佛如昨,只是我们都老了。与“青春诗会”相关的人,有人老了,还有人走了,此时想到更多的是“青春诗会”的发起者、组织实施者,前《诗刊》一编室主任王燕生先生,所以便以“青春诗会”的名义,把一些值得珍藏的记忆记录下来,因为王燕生之于我,是前辈,是兄长,是战友,是老师。
  20多年前,我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燕生离我们而去的消息,后来他儿子到了成都专门赠书,我才读到了王燕生最后时刻出版的诗集《心形船》。心上似乎没有一丝悲伤,感觉不到燕生已离我们而去的痛楚,因为在我心上,他还是那鲜活如昨地活在那里:说着他幽默机智的话,写着他情思如泉的诗,喝着他一泻千里的酒……
  “两分钟/两分钟多么短暂/却穿越了四十五年的漫长/……真好/漫山遍野/都是歌唱的阳光”(王燕生《乘车穿过我开凿的隧道》)
  铁二师的那一串“王干事”……
  如果说今生写诗对于我是一种宿命的话,其间与王燕生是有着关联的。
  1980年底,在白山黑水间当了近10年铁道兵的我到了铁二师工作,最初分配在9团做新闻干事。第一年以报纸发稿量总结成绩,全师排名最末,宣传股评不上先进,个人很没面子。后来有人点拨,才知二师与三师记分标准不同。不仅新闻稿件,报纸副刊上的文学作品也算安生。于是第二年便加大了这方面力度,不论生熟地弄了些短诗短文投稿,结果单位冲了个第一,个人还记了一次三等功。
  也许是我做新闻站错了行,后来便被上调到铁二师文化科了,让我做文化干事。领导指给我那张办公桌时说,铁二师是铁道兵的詩歌摇篮,马上就列出了这张办公桌前任者们的一串名字:周纲、王燕生、李武斌、谢克强……而王燕生又尤以勤于发现、乐于关心、精于培养基层的诗歌作者在铁二师留名。于是,我不得不暗自下定决心,做好这一任的“王干事”。
  但两年后百万大裁军,铁道兵集体成为中国铁建公司了,我回到了成都西南办事处,当团委书记。原本认为再也不用为文化工作岗位积分搞诗了,却又神差鬼使地到了《星星》做编辑,又成了地方上的“王干事”,无论是在《星星》编辑部,还是后来在省作协创研室,工作性质一直没有变,心里一直存有铁二师“王干事”情怀,时刻提醒自己,当尽力为广大作者服好务,就这样做了专业文学工作近30年至退休。更为幸运的是,《星星》与《诗刊》的关系,我与王燕生老师成了同行,得到了更多向他学习的机会。其间又是王燕生等老师提名,让我参加了《诗刊》第9届“青春诗会”。
  作为铁二师最后一任“王干事”,以诗为业,我好像有些被动色彩,却又早有一番缘分、一种宿命镌入其中了,为此我很感慨:“老铁”给我的命运,不仅是艰苦卓绝的磨砺,还有诗啊,是传奇般的诗中之诗。
  “开后门”,没门……
  在铁二师文化科工作期间,知道周纲、王燕生、李武斌、谢克强等军旅诗人名家,全是我的前任时,感到十分荣幸,那时他们已是部队内外大名鼎鼎的诗人了,便在心里暗自泛出一丝近水楼台的庆幸,因为知道铁二师出去的“王干事”,正是《诗刊》的作品组的权威负责人,经他提议筹办的“青春诗会”让舒婷、顾城、叶延滨、杨牧们一夜成为诗坛明星。
  所以借了个理由出差,悄悄去了京城虎坊桥。初见燕生时大气都不敢出,只留下极深的三个印象,一是他比我想象中年轻、英俊。二是当他谈到诗时,眉目之间立马荡漾出一种固执而又飘然的陶醉。三是潜台词中铁定了几个字:“开后门”,没门。
  后来慢慢知道,王燕生是从周钢手中接过文化干事的,周纲作为当年入朝参战的志愿军老兵,有着那一代人特有的刚正,王燕生从周纲手中接过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干事了,这注定了他会把诗的品质看得比命要重的这样一个人,因为他的对于诗歌品质的追求是从青春、战火、热血中萃取出来的,我要感谢他们对我的严格,这才可能取得了一点进步。
  酒,酒,还是酒……
  “酒,酒,还是酒……”这话是当年我跟随燕生去合写报告文学集《大秦书柬》时,他后来写进文中的一个章名,是用来烘托铁道兵战士那种特有的豪情的。燕生和我一样,其实不是每餐必饮之人,却见酒便不得自拔,年轻时经常一旦遇上酒,必定先把自己先灌个“现场直播”。而且我不会忘记数年前与他最后一次相见时,免不了先相问王老师好等等,而他依旧风趣无比:“你王老师还健在,全凭酒灌溉。”
  关于喝酒这事,我并不是跟他学的,但我晓得七八分时不往十分里走那种难受,这不仅因个人基因而异,我更晓得这是“老铁”的艰苦生活和诗人的别样孤独合谋的“病”,是坏毛病,亦是真人生。因为,酒是《大秦书柬》故事中的日子,所以他那样写了。酒也是诗里的日子,所以“老铁”诗人就这样喝了。
  过日子嘛,官员过权里面的日子,商人过钱里面的日子,诗人呢,只好过诗里面的日子了,对于很大一部分诗人来说,诗总隐身在酒里。不幸的是,燕生和我都只能这样找到诗。不同的是,也有酒与缪斯相好的时候,诗人往往能让语言发散出烈酒一般的想象——
  “……第一个登上台地/作为军人他要去读一场古代战争/作为诗人他要去觅一缕神秘诗情……”(王燕生《啊,楼兰!》)
  假如此时再与燕生相会,我还将满满地给他倒上,并且,他想喝多少我就倒多少。
  乘车穿过自己开凿的隧道……
  诗人的思维是跳跃的,从怀想燕生,想到了人生家园,又一下子联想到了美国1960年代著名嚎叫派诗人金斯伯格,那时他不仅写诗,而且吸大麻,留长发,充当反战示威领袖。他的妈妈对儿子十分担心,一个家庭主妇,因为爱儿子选择了一种爱的方式,学着写了一首诗给飘泊的儿子——“孩子/回家吧/不要吸毒/钥匙/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
  20年前,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禁泪水夺眶而出。而在青春诗会40周年,在王燕生诗人临终前的诗集里读到《乘车穿过我开凿的隧道》时,我再一次感到了他那种带着荡气回肠情怀一路驰骋的力量。我真的要为寻找回家之路的所有人恸哭了,为悲壮的人生之旅,为美好的人生之诗。
  在一次对生命创造的赞美之后,在一生坚忍不拔的倔强守望之后,燕生终于回家了,但我们还将继续。此时的我不应该有悲伤,我当举杯为他祝福——因为,毕竟我们的身后是自己铺就的铁轨,以“青春诗会”50年的名义,我们最终都会乘车穿过自己开凿的隧道——
  越过三千大千世界
  历尽八万四千劫难
  我把我,还给你……
其他文献
彭志强近些年一直在尝试做一件事,那就是用新诗演绎古代历史和文化,2015年以来接连出版的《金沙物语》《草堂物语》《武侯物语》《秋风破》等几部诗集,无不反映着诗人在此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前几年诗集《金沙物语》出版后,诗坛就有评价说彭志强的创作使“诗歌又多了一种功能:让过去的历史重新说话”,这是余秀华的评语,很有见地的观点。确切地说,在彭志强这里,过去的历史“重新说话”,用的是新诗这种特定的“说
期刊
前 世  陈先发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  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  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他哗地一下脱掉了蘸墨的青袍  脱掉了一层皮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  脱掉了云和水  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  又脱掉了自己的骨头!  我无限眷恋的最后一幕是:他们纵身一跃  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  暗叫道:来了!  这一夜
期刊
以前大家见面打招呼都爱问:“你吃了吗?”自从写诗以后,打交道的方式变了,遇到朋友会关心,“最近在读什么书?”这好像是一种更本质的交流方式。马上就要双十一,当中国今天百分之九十九的网民正在消费时,有一间小小的屋檐下,百分之0.0001的人正准备跟诗歌一起消磨一段时光。我想说,这百分之0.0001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孤独。  所谓的,心有多大神庙就有多大。当你相信永恒时,你的一部分已经为永恒所接纳了。文学
期刊
这些年,我一直在奔跑  奔跑在乡间田头、大街小巷  以及城市坚硬的马路  累了,就放慢脚步  在江畔,问风,听流水  内心的波澜,往往要比脚下的  潮水,还要壮阔  仿佛要把身体的版图,一再  扩展到,江面以外  江水,犹如诗歌的语言  用诱惑,或者梦想  種下浪花、高度和希望  而对岸,一缕炊烟,不经意  拨动我异乡的心跳  ——原载《诗歌月刊》2020年7期  推荐语  整首诗用平实的语言构建
期刊
从壁画上下来,就再也  没能回去。  拾柴,吹火,煮粥。  到了正午,  又诞下了一群儿女,  放入羊圈。  剩下的事情,就是  一灯如豆,  在傍晚穿针引线。  石窟是黑的,  人世上也没有一扇  轻松的门。  从壁画上下来的  菩萨,早已  是我的母亲。  ——原载《扬子江》2018年1期  推荐语  叶舟一直在与故土有关的词汇里打捞和打磨。时光静下来,又慢下来,又回到很久远的日子里。那是人们
期刊
一  诗人是怎样的一类人?在我眼里,诗人是与众不同的一群人,诗人是特立独行的一群人,诗人是永远不甘寂寞的一群人。他们惯于在喧哗之中寻觅幽谧,在寂静之中追寻喧腾;他们惯于将日常话语处理为超常的言说,又让超常的话语向日常性转移。换言之,诗人就是从不“安分守纪”的人,就是有话不好好说的人,就是表情达意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的人,就是对语言游戏乐此不疲的人。二  隐喻修辞无所不在,比如“这位少女正值人生的春天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氛围,与现在传说的理想描述并不一样,也是什么都有的。虽然写诗读诗在不少人那里受到了尊重,但是在更多人那里还是会受到讽刺甚至打击的,否则就不会有流产的诗歌朗诵会以及种种打压的事了。  在学校和中文系,写诗其实是不怎么受到鼓励的。不过写诗的人并不在乎这个。  考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我很快就和寫诗的同学走到了一起,主要人物就是伊沙和徐江。侯马虽然是后来才写诗的,但是也经常和我
期刊
响与不响,小僧依然敲着木鱼  大殿里的烟火,冲破屋顶上的云  燃五炷,三炷,甚至一炷  只是途中的命题,占卜  卷起行走人的膜拜  跪下去,膝盖与石板对接  众生一势,而分辨的是,从钟声里飞出的一只鸟雀  早已熟知这种姿势  我来与不来,香火依旧  放下与拾起  寺庙里的钟声,依旧  ——原载《诗刊》2019年第4期下半月刊  推荐语  小诗独特之处,就是利用视觉、听觉、想象的交错融合,营造出思辨
期刊
描述丢失之物  它从来就没有名字,  我也记不起我是怎样找到它的。  我把它像一颗丢失的纽扣  携带在衣兜里  除非它不是纽扣。  吸血鬼电影,  通宵营业的自助餐厅,  黑暗的酒吧间  和弹子房,  在雨水冲洗光滑的街上。  它就像梦中的影子,  钉在别针上的天使,  过着安静而寻常的生活,  然后我把它丢失了。  岁月路过自己的  那一排无名车站,  直到有人告诉我这就是它。  我真傻啊,  
期刊
在闪光。  被金子环绕并在暮色中  洗去尘灰的  一只手  在闪光。风从  你的身旁吹过,风在闪光  树上,落下来的  是一粒松果。  松果  在闪光。他牵着  你的手  整个夜晚  牵着星星的手。  星星,在闪光。而母亲  坐在一枚  戒指上,白发  在闪光。  ——原载《处州晚报》2020年7月15日  推荐语  诗歌从“闪光”切入,围绕“闪光”两字递进,最后又停在“闪光”两字上,像是六个齿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