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任洪渊先生相关的点点滴滴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5261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氛围,与现在传说的理想描述并不一样,也是什么都有的。虽然写诗读诗在不少人那里受到了尊重,但是在更多人那里还是会受到讽刺甚至打击的,否则就不会有流产的诗歌朗诵会以及种种打压的事了。
  在学校和中文系,写诗其实是不怎么受到鼓励的。不过写诗的人并不在乎这个。
  考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我很快就和寫诗的同学走到了一起,主要人物就是伊沙和徐江。侯马虽然是后来才写诗的,但是也经常和我们在一起谈诗。到了一九八八年的时候,写诗的同学还组织过一个感悟诗派,其中宣言的语言部分是我执笔的。
  任洪渊先生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诗人。这是我一辈子的幸运。
  任先生是直接给我授课的老师,用东北话说就是亲老师。在见到他之前,我就从蓝棣之先生的课上知道了他的名字。蓝先生把任先生的诗打印成一本十六开本的大册子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本大册子我至今保留着。任先生的诗让我大开眼界,无论写作技术还是写作意识乃至诗歌美感,都让人向往流连。
  后来轮到任先生给我们上课了,那是更让人开心的事了。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读诗、谈诗,而不必顾及一些人的冷眼。任先生性情率真,经常谈论他在诗中描述的妻子FF,以至于八五级的同学们相聚的时候说起任先生,都会想起他满怀爱意谈论妻子的场景。这对一个人的心灵是有滋养的,何况是一个年轻诗人呢!
  有这么多喜欢写诗又喜欢任先生的同学,任先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美学观念强硬地灌输给我们,但是事实却是我们每个人写的都不一样。这和任先生的宽容胸襟有关。他的放养方式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的自己。我是很多年之后才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我在内心里非常感激任先生给了我自由选择的机会。这个事当时我还和伊沙交流过,他也有同感。
  有一次上课,任先生把诗人顾城请来给我们谈诗,当时顾城好像没工作,穿的风衣也是脏勒吧唧的,但是说话很美,像做梦一样,这让我们了解到诗人也是有不同类型的。还有一次上课,任先生干脆把课堂让给当时还没有出名的歌手张楚,让他一首一首地唱歌。如果说八十年代还有不错的东西,那么这些肯定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开放性,它的包容性,现在既让人怀念,也让人感伤。
  任先生境界宽广。有一阵子我和侯马还讨论过,还动过写任先生诗学思想的文章的念头,结果是越读越觉得任先生的广阔,宇宙万象哲学百科文理科技……很难把握。我发现任先生是昌耀先生之后最难描述的诗人。有的诗人是因为无话可说而令人失语,而任先生却是因为他的内涵过于丰厚而令人觉得怎么说都难以企及他的本相之万一。
  当年,洛夫先生主编的《创世纪》刊登我的作品,并且给了我不低的评价,可能也是看在我是任先生学生的面子上。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
  有一年筹备一个诗歌活动,准备请邵燕祥先生和任先生参加。我打电话给任先生,问他的身体状况如何,能不能参加需要体力的活动,他在电话里高兴地说他的身体非常好,完全没问题。活动后来没搞成,弄得我心里也不是滋味。
  这么多年,我见任先生的次数并不算多,但是每次见到,都会抓住机会请益,谈诗谈政治,谈各种人与事。在许多事情上,我们都会达成一致,而没有任何年龄的隔膜。
  毕业那年夏天,我和几个同学被任先生临时收留在家里,外面是雨声似的恐怖声音。任先生管我们吃,管我们住。任先生的家当时非常小,大概只有十几平方米吧。他的妻子带着女儿在厨房里睡觉,我们几个男的就横在床上睡,一有风吹草动就紧张得不行。粮食也比较紧张,有几顿我们都是吃切面。有一天江枫先生来访,我们几个还一起交谈。
  任先生的真与直,都是让人非常钦佩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无论是从诗艺还是从做人。我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位诗人老师而感到骄傲。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诗歌诞生已经百年了,它一路走到今天,已得到普遍的认可、接纳,及诸多赞美;但与此同时,它也仍一如既往地被一些人质疑、抵触、不满、批判。质疑新诗产生、存在的合理性者有之,认为诗歌无用者更有之。而在我看来,新诗却是对这些赞美、质疑、抵触、不满、批判等毫不在意、毫不理会的,它一直在走着自己的道路,以后也仍会滔滔向前发展,不可阻挡。它沉稳、自信、坚定、执着,沉着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并自然而然地闪耀着
期刊
黑暗太深。我担心人们会习惯  暴力,甚至愛上暴力,失去了  那唯一可以依凭的,柔软的心。  ——西渡《杜甫》  敬文东曾在《心性与诗》一文中以西渡的《杜甫》《苏轼》为中心,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诗学问题:“诗人的心性是否必须与诗保持某种同一性?”他从西渡的诗中看到完整、统一的心性,这种心性不再是“现代性的终端产品之一”即“单子式的个人,孤零零的个人”,而是共同体和共通感的重建,“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
期刊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作为新月诗人陈梦家最负盛名的作品,《一朵野花》堪称一首中西诗艺的合奏曲,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又嵌入了外国文学元素,具
期刊
诗人汤松波新近出版的诗集《大地星辰》,是一本为民族画像,为时代放歌的精品佳作,让人耳目一新。整部诗集素淡高雅,美观大方,将中国56个民族既配以服饰画像,又辅以各个民族历史、地域、习俗、文化、图腾等方面的注解,这是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和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心灵抒写,用诗歌来表达56个民族内涵,是中国民族诗歌的盛典。  汤松波注重“境界”的营造。诗歌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的目的。所谓“境界”
期刊
彭志强近些年一直在尝试做一件事,那就是用新诗演绎古代历史和文化,2015年以来接连出版的《金沙物语》《草堂物语》《武侯物语》《秋风破》等几部诗集,无不反映着诗人在此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前几年诗集《金沙物语》出版后,诗坛就有评价说彭志强的创作使“诗歌又多了一种功能:让过去的历史重新说话”,这是余秀华的评语,很有见地的观点。确切地说,在彭志强这里,过去的历史“重新说话”,用的是新诗这种特定的“说
期刊
前 世  陈先发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  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  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他哗地一下脱掉了蘸墨的青袍  脱掉了一层皮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  脱掉了云和水  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  又脱掉了自己的骨头!  我无限眷恋的最后一幕是:他们纵身一跃  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  暗叫道:来了!  这一夜
期刊
以前大家见面打招呼都爱问:“你吃了吗?”自从写诗以后,打交道的方式变了,遇到朋友会关心,“最近在读什么书?”这好像是一种更本质的交流方式。马上就要双十一,当中国今天百分之九十九的网民正在消费时,有一间小小的屋檐下,百分之0.0001的人正准备跟诗歌一起消磨一段时光。我想说,这百分之0.0001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孤独。  所谓的,心有多大神庙就有多大。当你相信永恒时,你的一部分已经为永恒所接纳了。文学
期刊
这些年,我一直在奔跑  奔跑在乡间田头、大街小巷  以及城市坚硬的马路  累了,就放慢脚步  在江畔,问风,听流水  内心的波澜,往往要比脚下的  潮水,还要壮阔  仿佛要把身体的版图,一再  扩展到,江面以外  江水,犹如诗歌的语言  用诱惑,或者梦想  種下浪花、高度和希望  而对岸,一缕炊烟,不经意  拨动我异乡的心跳  ——原载《诗歌月刊》2020年7期  推荐语  整首诗用平实的语言构建
期刊
从壁画上下来,就再也  没能回去。  拾柴,吹火,煮粥。  到了正午,  又诞下了一群儿女,  放入羊圈。  剩下的事情,就是  一灯如豆,  在傍晚穿针引线。  石窟是黑的,  人世上也没有一扇  轻松的门。  从壁画上下来的  菩萨,早已  是我的母亲。  ——原载《扬子江》2018年1期  推荐语  叶舟一直在与故土有关的词汇里打捞和打磨。时光静下来,又慢下来,又回到很久远的日子里。那是人们
期刊
一  诗人是怎样的一类人?在我眼里,诗人是与众不同的一群人,诗人是特立独行的一群人,诗人是永远不甘寂寞的一群人。他们惯于在喧哗之中寻觅幽谧,在寂静之中追寻喧腾;他们惯于将日常话语处理为超常的言说,又让超常的话语向日常性转移。换言之,诗人就是从不“安分守纪”的人,就是有话不好好说的人,就是表情达意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的人,就是对语言游戏乐此不疲的人。二  隐喻修辞无所不在,比如“这位少女正值人生的春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