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杨钊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d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钊,太平绅士,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1991年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1993年中国纺织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2002年获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颁授“荣誉院士”,2004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2005年被中国企业创新人物表彰大会组委会授予“第四届中国企业创新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2006年被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授予“2006全球华商百业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2006获中国国情研究会授予“2006中华十大财智人物”荣誉称号,著作有《创业.守业.人生》。
  我在2006年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初次见到杨钊先生,当时就听说他是一位大慈善家和佛教的大护法。在论坛,我倾听了他的精彩发言。并在论坛得到的一本书《佛教与现代企业管理》里读到了他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关于学佛因缘的对话。我还记得他在接受采访中曾说过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要马上行动!所以,论坛之后当年的6月18日,缘于普贤菩萨精神的感召,我创办了这本民间的通俗佛教文化读物《行愿》杂志,并在峨眉山金顶开光法会首次与大家结缘。


  首期杂志,我转载了那篇他和潘宗光校长的对话,读到的人都说非常受用,希望我哪天能真的能采访到他们。没想到“人生何处不相逢”,佛教的因缘让我们一年之后在佛门泰斗本焕长老一行朝圣峨眉山的弘法之旅中相遇。他依旧是那样精神矍铄,谈吐铿锵,真实洒脱……我表达了《行愿》想采访他的愿望,百忙之中,他在一个中午让我们分享了他的智慧人生!而对于《行愿》,他更是以一位多年学修的大居士和成功企业家的眼光给我们点燃了更亮丽的星火!
  很多人总以为学佛的都是老先生老太太,佛教与财富无关,佛教与企业无关……所以,这篇对杨先生的访谈尽管很仓促,但对很多人一定受用。他是成功的企业家,他的真实表达,都来自于他个人已经证明过的成功经验,来自他用佛法用智慧经营成功人生、成功企业的生命实践!在过度追逐财富名利而缺失精神家园的今天,我们希望对杨先生的访谈能够给大家带来真实的帮助!
  “方格牛仔裤”让我成了暴发户。
  28岁我可以退休,我不知道继续赚钱为了什么?
  (赵倩)杨先生这些年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在这些荣誉和头衔中,很多人最熟悉的还是你的“牛仔裤王”的称誉,从在制衣厂打工到自己办厂到成为“裤王”,这段往事也一定是您人生中最深刻难忘的记忆,能说说当年的情况吗?
  (杨钊)我是广东惠州人,1967年来到香港,在乡亲的介绍下进了一间制衣厂打工,从日薪六元的杂工做起。因为生活的压力,所以必须要努力工作,挣钱养活自己,我一直坚信“只要勤力,不会吃亏”。由于好学勤奋,老板比较赏识我,很快便当了领班,升了工资,不久又把我升为经理、厂长,为了留住我还分了部分股权给我……我很感激我的老板和那段打工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很想能自己创业。1974年,我用自己做工积攒的钱在朋友的帮助下收购了一家小制衣厂,取名“旭日”,寓“旭日东升,只升不落”之意。不久,一位美国服装商来香港,寻找厂家加工美洲较为流行的方格牛仔裤,因为这种裤料加工困难,大部分厂家不愿意承接。我当时想,这既是挑战但又是难得的机遇,如果不难,怎么能赚大钱,怎么会轮到自己这样一个小厂?我与员工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经过努力研究发明了一种专门制做牛仔裤方格的小型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个订单也让旭日和我赚到了人生足足的第一桶金。随着牛仔裤的风行,业界给了我这个“香港裤王”的称誉。


  (赵倩)不到30岁一下子突然拥有了这么多财富,你当时什么感觉?
  (杨钊)当时确实有过一阵子创业成功,获得巨大财富带给我的悦喜。我是穷过的人,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我成了暴发户。这么多钱我不知怎么用,完全打乱了生活规矩,开始产生不平衡。我也曾跟着别人去享受有钱人的夜夜笙歌,但我发现自己并不快乐,对身体也是一种糟蹋,于是我很快就退了回来,当时有人建议才28岁的我退休,去享受人生。我想自己这么年轻就退休,退了做什么?不退休,继续赚钱又干什么?古人说“无为在歧路”,有了钱我突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走?不断地问自己:人活着为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一切运气来源是什么?有了名利干什么?继续赚钱为了什么?因此很苦恼。
  贫穷、困苦和责任让我学会思考。
  我今天好运,明天是否还会走运?
  (赵倩) 我知道的很多人都会在穷困、疾病、不得志时对生活、生命产生诸多疑问,进而寻求精神依归。而很多有了钱的人想的都是买房买车、享受生活,继续赚钱发展、追求名利。杨先生您是青年得志,名成利就,可以说前途一片辉煌,那么年轻的您怎么会对生命产生如此多的疑问呢?
  (杨钊)这与我的出生有很大关系吧,也可以说是我的宿世因缘吧。我出生的年代广东可不像现在这么富庶,我家里也比较贫穷。人家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困苦的环境激发了我的求生欲望,生活的压力造就了我的危机意识,苦难和责任让我学会思考。很多人为了生活都很辛苦和努力,但却很少有人象我这么幸运。所以暴发以后我就想:“我为什么这么幸运?我今天好运,明天是否还会走运?
  我在佛法的智慧中找到了继续赚钱的理由。《佛法要论》和《佛教真面目》引导我走进佛门。
  (赵倩)赚钱的意义,活着的意义,为什么天上掉下的馅饼砸到的是我而不是别人?带着这么多问题,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找到答案了吗?
  (杨钊)为了寻找答案我曾进入天主教堂一年,也开始研究儒家、道教等等,但依然难解心结。后来我是逢人就问这些问题,遇到有学问的人就去请教,大家都觉得我无病呻吟,甚至神经兮兮的。直到有一天,我去探访生病的父亲,遇到一位多年修行的堂叔,他不经意谈起了佛教,我就把心中的问题全抛了出来,想听听他怎么说。堂叔听了以后,当即送了我三本书,叫我回去先好好看一下。我回去后一看,咦,困惑了我这么久的答案居然在《佛法要论》和《佛教真面目》这两本书中找到了。我当时异常兴奋,如获至宝,因为困扰我这么久的思想问题解决了,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我找到了继续工作的真正意义、目标和价值。堂叔给我的这两本书也因此引导我走进了佛门。   (赵倩)困惑迷茫,终于在佛教的智慧里看到了“柳暗花明”,接下来您在学佛和事业中如何选择的呢?学佛以后的您又是怎样看待您的事业呢?
  (杨钊)堂叔给我的两本书让我走进佛门,接下来我开始接触佛教并皈依于圆行法师门下,在恩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佛教知识。恩师对我的教导良多,并喜邀我结伴云游参学。所以我从过去只知道工作到一边学习一边工作。通过学习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工作,确立自己工作的定位和原则,比如学佛以后我就确定了做生意的三大条件:一、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做,因为佛教让我知道世事有因果循环。二、损人利己的生意,即使合法我也尽量不做,因我知道虽然我会得到物质财富,却会失去无形的精神财富。三、无论待人接物或做生意,我坚持只做利人利己的双赢事情。“因果”令我看问题,不看片面而看全面;令我做事,不单看现在还看将来。
  深信因果,享受因果,佛教的因果观,是我事业上的药方。
  我要把因果告诉别人,信与不信是他的事。
  (赵倩)因果论作为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杨先生在许多时候都强调它的作用,甚至说因果原则是您生活和事业的药方,能具体谈谈您个人对因果原则的理解吗?
  (杨钊)佛经上说:“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来生事,今生做者是。”佛教的因果论让我清清楚楚看到,人的命运前途,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佛教的因果观,是我事业上的药方,可以说我是深信因果,享受因果!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旭日和我,都是实践这一理论的结果。其实我们的身边已有无数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只是不学佛的人没有清楚认识它。把握因果二原则,深信因果真实不虚,对我们的人生和事业都将有很大帮助。第一: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因果,对自己拥有多少就有了正常的心态,减少许多不正确的欲求与烦恼;对自身也就有了正确定位,对人生际遇也会抱着随缘的看法,安心做好本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人生各种境遇,泰然自若。第二:明白因果真实不虚,生命不会错位。把握因果,便不会做无益的事,如放纵的享乐,损人利己的业行,不计后果的追逐等等,把握一个中道而积极的人生。第三:主宰自己的命运。俗语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是这个道理,命运由业力所感,种下什么样的因,终会招至什么果受。业因成果,这个因,其实当下就可把握。现在一切行为动机,对于一个人未来的生活事业有着很大的关系。
  总之,菩萨重因,众生重果。菩萨恐遭恶果,因此断恶因、修善因,由是罪障消除,功德日增;凡夫无知,常造恶因,欲免恶果,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也。我们把因果告诉别人,信与不信是他的事,最重要是我们自己要信。
  佛教教我如实观察现实状况,让我作出准确而有效率的决策方案。
  钱财买不到快乐,但我可以通过钱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得到快乐。
  (赵倩)我们的先贤常说要“学以致用”,杨先生是成功后学佛,学佛后更成功的人,是大家的关注和榜样,您能具体谈谈把佛法,把因果运用在生意上的成功例子吗?这对大家一定很有帮助。
  (杨钊)我也认为个人要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才是真的学会。另一本影响我行事的佛教经典是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此书生活化了佛法,非常具启发性。它反映出佛教的启发式教育,如盲人解布袋,自开自解。这种训练使我在面对一些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问题时,能突破重围,故此对我的帮助很大,令我能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战场上,把握时机作出明智的决定。
  如在一九九八年的世界物价通缩下,备受牵连的中国内地市场亦相应进行减价战,很多同行都非常焦虑和彷徨。旭日集团当时在大陆的投资不少,学了一段日子佛学的我,当时已开始运用佛法思维考虑问题,所以当我面对问题时,第一步骤是看见因果。我不认为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的管理。所以,我进一步想如何面对,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当时很多行家用向外求的方法,扩充多个品牌。但我们实行向内求的方法,固本培元,把竞争力较弱的部分删去,资源集中在单一品牌上,提供最佳产品来解决问题。这道理有如应付考试,以同样的时间精神,考一科还是考二十科的成绩会较好?结果逢凶化吉,胜了一场漂亮大仗。每件事都视乎当时的因缘条件配合才能成就结果。佛教教我如实观察现实状况,并帮我有立体思维,也能引领我回到问题的根本,使我作出准确而有效率的决策方案。
  (赵倩)除了对事,在对人,对待自己的员工方面,您又是如何运用佛法的智慧呢?
  (杨钊)大乘菩萨的精神就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在企业管理上,我学习菩萨包容大度慈悲的精神,对待员工尽量为他们考虑。曾经有一个团队,令公司亏损过千万,我也没有撤去他们。因为我认为撤去一批员工,如切去手足,雇主与雇员双方都要受损。所以我宁愿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危机,只有适当时候,提醒他们要有着“只要白天赶路,不要黑夜行军”的谨慎,以免他们陷入黑坑,不能自拔。
  在公司发展方面,大多数的人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原则来衡量一件事业的存在价值。有一段时间,身边的同事不支持把工业发展继续下去,我其实也曾想过放弃,但每想到只要多支持一日,公司里的三万员工便多开一日工,而每个员工背后的家庭便多开一天饭,便毅然地坚持下来。我做生意的出发点不单纯为赚钱,而是将心比心,想起以前我的父母也曾像现在的员工一样,一旦失业,整个家庭便没饭吃,辛劳一生也只为养儿育女。我不断转脑筋,寻找新方法,结果成功从工业转营贸易,再转为零售。虽然这个过程非常艰苦,但是旭日集团现于内地有1400多间零售店,三万多员工得以继续就业,他们的家庭得以温饱,我们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给了我精神上的快乐,虽然钱财买不到快乐,但我们可以通过钱来帮助别人,令自己得到快乐。


  对我而言,精神财富的投资更重要。
  今天的运气,是昨天的努力,今天的努力,是明天的运气。   (赵倩)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您认为这些年学佛对您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杨钊)学佛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找到了人生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目标,而且在这条路上还没有掉队。人活着,必须要找到自己的路,人生,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一般人整天追逐的都是为名为利为地位。活得很痛苦很累却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他们有的是没有去找,有的是找了没找到。所以,佛文化传媒也可以是提供一个平台,提醒他们去找,并协助他们去找。如果能帮助他们找到,解除困惑和痛苦,那就是功德无量啊。
  (赵倩)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不但使您赚到很多的钱,也使你成为一个精神富足的人。杨先生有这样理想的事业和人生实在是大家的榜样。那么在学佛、慈善和事业发展之间您将如何分配您的时间?对于您来说,现在谁更重要?
  (杨钊)年青时代,我把100%的时间投入在我的事业发展上 ;现在,我把70%的时间花在事业上,30%花在学习和社会公益里;不久的将来,我会只把30%地精力和时间放在个人事业上,70%学习和服务大众,回馈社会。对我而言,精神财富的投资更重要。
  (赵倩)很多人想知道您平常是怎么生活的?怎么修行的?主要都看些什么书?
  (杨钊)我对生活要求不高,对身边的奢侈浪费我会刻意制止。读书占了生活中的空闲时间,我也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到了生命的归宿。平常我是很踊跃参加一些社会公众活动。我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定位于“为众生、为人群、为社会”,且一经定位便身体力行,坚定不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走下去。我知道,“今天的运气,是昨天的努力,今天的努力,是明天的运气。”
  我一般学修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皈依。”我觉得这样很受用。看的书有:《六祖坛经》、《金刚经》、《地藏经》、《维摩经》、《法华经》、《净土五经一论》等。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赵倩)杨先生倡导将“西方科技和东方智慧结合起来解决人类物质和精神两大问题。”旭日集团作为一个声名远播的跨国集团,能谈谈你们的企业文化吗?
  (杨钊)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旭日集团作为一个总资产超过百亿港元,融零售、贸易、工业、地产、金融为一体的跨国集团,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旭日企业文化”。旭日精神是:不屈不挠!旭日的发展战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即:别人没有的东西,我具备;市场有的产品,我的质量要比别人好;当别人产品质量都好起来的时候,我就要转变,要生产一些新产品或开辟新市场、新行业。杨钊在多年商场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关于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称为“旭日三招”。即:分轻重;随机应变;事缓则圆。工作原则为“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问题,客观地处理问题”。在企业中,提倡管理人要有事业心、决心、恒心。事业心即立志,不立志,万事难成;决心即破釜沉舟,不能退缩。恒心就是要坚持到底。年轻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沉不住气,熬不得苦,往往功亏一篑。人生追求不应有终点,要不断地创新,不断进取。旭日集团的创业者大都具备勤奋、肯吃亏、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的精神。
  我的大愿是:利益众生、救助众生、教导众生,成就众生。
  我的座右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赵倩)杨先生一再强调“行愿”精神。对您而言,人生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先发一个愿,然后去行动,去实践,进而实现目标。您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什么愿?现在的大愿是什么?
  (杨钊)我少年时候的愿望就是要挑起家庭的责任,让家里人解决温饱问题,然后过上小康和富裕的生活,我实现了。接下来的愿是要挑起企业的责任,为企业的成功而努力,我也做到了。之后是作为佛弟子对佛教的责任和作为一个企业家对社会的责任。为家庭、为企业、为佛教、为社会这四个大愿,让我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保持自己的优点,不断的实践和行动。
  (赵倩)听说您在旭日集团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佛教事业部?
  (杨钊)是的。身为佛弟子,我专门在旭日集团设立了一个专门做佛教事业和慈善事业的部门,支持协助佛教事业的发展,这也是旭日集团工作的一部分。此部门1981年成立,总数捐资超过五亿港元,用在宗教团体和社会公益事业。
  (赵倩)在我看来,杨先生的人生可算是真实而圆满,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于一身。每个人对于生命总会有些遗憾,您有吗?
  (杨钊)我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遗憾!我的人生信奉16个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尽力而为,问心无愧!这也是我的座佑铭。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旭日东升,
  踏遍青山人未老!
  杨钊行愿路:
  80年代:捐资3000多万港币,在惠州建立“西纺广东服装学院”1993年,捐资1000万惠州大学建教学楼,1993年,捐资1000万给上海大学建实验大楼,2002年,捐资“健康快车”300万港币,为偏远贫困山区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治疗。2002年,捐资700万给成都爱道堂;2002年,捐资2600万给河北柏林禅寺建佛殿及教学楼;2002年,捐资数百万元经费给“南京大学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为华东水灾捐款300万港元,华南水灾捐款300万港元,广东阳山县大良乡扶贫捐款200万港元,2003年,捐资300万解决东北三省失业人员问题,广东惠州教育基金300万港元,抗非典期间,捐资2000万港元给卫生部及佛教界,为广东省十项民心工程捐献300万港元……
  杨钊先生说,希望 《行愿》 是星火,能将读者的心灯点亮,希望所有致力于佛教文化弘扬和传播的星火能够把众生的心灯都点亮,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充满了光明和温暖……
其他文献
来之前已经在网上细细查了南华寺的详细资料,千年古刹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南华寺之所以能够在今天依然名播四海,恐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保留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真身。惠能大师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带着对这首充满禅机的四句偈的崇敬之情,我和
期刊
欢 迎 辞  望满空云朵之来去,  想地上众生之相遇。  一期一会,不可思议,  与自己,与某些人,也与某个地方相遇。  所有初遇,恰如重逢,  所有重逢,亦是初遇。  行愿“心期四”,每周星期四,  给自己一些安静的时间、空间……  放下尘事,感悟生命。  行愿“心期四”云聚,  在这里,遇见自己。  “云聚”缘起  《行愿》的创办,以及此处心灵家园的落成,缘于创始人和所有行愿人的美好心愿。行愿
期刊
这次峨眉山金顶开光,是四川省政府办的一件大好事、善事,是宗教政策在四川峨眉山贯彻落实的充分体现,世界影响巨大。通过这次盛大的法会,我们国家再一次向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表明中国公民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和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与时俱进的。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佛教是正教,是慈悲之教,理性之教
期刊
作为佛门弟子,一定会知道四大菩萨之一——普贤菩萨。那坐在白象上、目光坚毅、发大愿行大行的尊者。而喜欢上《普贤菩萨行愿品》,则是因一位朋友从峨眉山上带来送我的本焕老和尚的血抄本。特别是读到“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也是我每天喜欢朗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一家人走进一家素食餐厅,在等待上菜的期间,看见桌上有一些《行愿》杂志,便随手翻阅起来。里面的内容是我以前不曾了解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个老人往生的事,以前听别人说过人死了还有来生,但不甚清楚,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人肉体虽死亡了,灵魂还在,还能看能听,甚至在肉体上反应出来,我非常震惊。后面的文章也非常吸引我,以至于上菜时我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杂志。吃完饭,我对服务员说,把这本杂志借回
期刊
十年前人在他乡的我,没有专家、教授的头衔,没有现代化的装备,没有生活保障,没有资质,没有……只有一颗探求解救自闭症儿童之心!因为几个康复中心拒收的、目前全世界医学界还查不出病因、无药可治的、专家教授已经宣告没有治疗价值的、有着“精神癌症”之称的自闭症重症孩子,我辞去了广州市残联康复中心自闭症儿童训练部副部长的职务,把他们带回了“家”。为了探求打开自闭症孩子的心灵密码,我顾不上自己的年龄、尊严,每天
期刊
有句话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深信结缘《行愿》,走进《行愿》,成为一个行愿人,就是命运给我最好的安排,是佛菩萨恩赐给我的幸运。每次当我回想起,走进《行愿》的那天,心里都充满了感激,现在以感恩的心情写下与《行愿》的缘分。  2015年的夏天,我的闺蜜结识了《行愿》,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相同的爱好,还有共同的人生观,所以她认定我一定会像她一样喜欢《行愿》。于是2015年7月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她带着
期刊
第一次接触“行愿”时,当时正在寻找人生的方向。经我的一位姐姐介绍,说“行愿”可能正是我需要的,于是带着好奇与疑惑的心情,先加入了《行愿》网上的群,从此知道了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一个机构,还有这样一群特别的人。  那个时候其实习气重,分别心强,还好分辨,依仗着觉得自己聪明和善辩,常在群里引经论典,去驳斥师兄们的话而沾沾自喜,但实际是无知,是师兄们知道我的道,纸上谈兵、非真正实修之人,不与我分辨罢了。
期刊
冷泉的一涧溪水,环着古寺静谧,黛瓦黄墙外,小沙弥挥动的扫把分开展雾,卷动着山门石径上的落叶,不时口里呢喃着:“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池中有鱼钩不钓,笼中有乌常放生……”  香炉中大把大把的香燃得烟雾缭绕,慢慢升腾在寺院上空,又渐渐化散在充满水分的空气中。大殿里磬声悠扬,香客们虔诚礼拜,拜罢,便跪在蒲团上合十,念念有词。  亭边的茶炉上,铁壶里的水开了,滚着热气。老和尚冲了一杯茶给小和尚。
期刊
自记事起,便不断有愿产生,短愿长愿,物质的愿和精神的愿。平常里,想多吃顿肉。过年了,希望穿身新衣服。看见威武的军装,煞是羡慕,树立理想,要当解放军。感受老师的和蔼可亲、谆谆教导,立志将来要做人民教师。  如今,年近不惑,经历无数的得偿所愿,却发现,愿非所愿。吃肉为什么,挣钱花钱为什么,进城买房买车为什么?所以,只有找到叫做“信仰”的这个愿,其他的愿才有意义,才知取舍。然“信仰”这东西,要寻到,并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