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金融机构使命漂移成因及其回流研究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微型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普惠金融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微型金融机构以社会扶贫为使命,但近年来,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微型金融机构出现了使命漂移现象。本文认为商业化演变进程是微型金融机构使命漂移的直接原因,针对使命漂移的成因提出对策建议:一是政府层面应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实行激励政策并健全社会绩效管理体制;二是微型金融机构应自身采取措施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并通过创新小农金融产品来提高收益率。
  【关键词】 微型金融 村镇银行 使命漂移 普惠金融
  一、微型金融背景介绍
  从国际上看,微型金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创立了为贫困妇女提供小额贷款的组织,该组织后来发展成为格莱珉银行。1993年10月,中国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支持下,河北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正式成立,并成为国内微型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2006年12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新政策措施,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主体的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试点,这正式拉开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序幕。自2007年3月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在监管部门和发起行的积极稳妥培育下,机构各项业务逐步拓展。经历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村镇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解决广大农村地区“贷款贵、贷款难”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中强调要扩大微型金融服务覆盖面,在普惠金融战略实施背景下,微型金融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与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的传统金融机构不同,微型金融机构以社会扶贫为使命。根据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的定义,微型金融是专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金融服务。徐菁等[1]认为,国内“微型金融”概念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机构主体更加广泛。一是微型金融的服务对象除低收入群体外,还包括了小微企业、个体户等经济实体;二是其服务范围除小额信贷外,还涵盖储蓄、保险、汇兑以及结算等金融服务;三是微型金融机构不仅是指市场上的小型金融机构,还包含其他提供微型金融服务产品的金融机构。综上,本文认为中国的微型金融机构以扶助“三农”为使命,旨在为低收入群体及小微企业提供包括贷款、储蓄、保险等多方面的小额金融服务。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文献梳理
  大量学者论证了“微型金融”的积极作用。高晓燕等[2]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微型金融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微型金融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存在滞后效应且力度有限,与间接融资方式相比,直接融资方式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张润林[3]认为微型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微型金融计划的实施存在显著的外部效应,有助于减缓贫困、消除阻碍,并对深化金融改革有着一定支持作用,帮助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迈向成熟;许丹妮[4]指出,作为农村微型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是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满足多样化的农民金融需求、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关于机构使命漂移原因及对策的研究相对较少。张康松等[5]从门槛效应的视角切入,着重对欠发达地区的使命漂移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使命漂移”现象形成的原因,并通过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论证了金融公共服务对于化解“使命漂移”的尴尬局面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李爱华等[6]基于博弈模型,从政府和微型金融机构两个主体的行为分析使命漂移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有效支持即采取税收优惠、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措施可以对微型金融机构的使命漂移起到控制作用;钱卓林[7]通过剖析资本结构和治理机制对组织使命漂移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说,并对滨海县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运用案例分析,论证得到资本结构的优化和治理机制的完善能够有效抑制“使命漂移”形成的实证结果。
  (二)研究意义
  微型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对提高农村地区金融福利水平、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其本质是普惠金融理念的实践[8]。中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首要目标定位于为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应兼有社会扶贫功能和金融服务功能特性。微型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在解决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健全微型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因素,微型金融机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发生了使命漂移现象,即众多的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偏离了服务贫困人群的初衷,大量的资金追逐于相对富裕阶层,这便偏离了微型金融体系建立的初衷,并对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阻碍。因此,有必要对其使命漂移的成因进行探究,而村镇银行作为微型金融机构的主要形式,从村镇银行的角度研究微型金融机构使命漂移成因,这对助力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综合该领域以往研究文献基础上,分析出微型金融机构使命漂移的成因,并为微型金融机构使命漂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村镇银行使命漂移的动因分析
  商业化的演变进程是使命漂移的直接原因。随着商业化浪潮席卷而来,村镇银行在发展进程中趋利动机更加明显。一是遵循交易成本降低准则。一般情况下,贫困群体既没有正规的抵押担保,也没有完整的信用档案,村镇银行在向贫困群体提供小额贷款时,只能通过派出信贷工作人员逐户调查,在此交易过程中的监控成本和执行成本相对较高,也就是说,村镇银行在向低收入群体提供贷款时,需要付出更高成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村镇银行会逐步把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排除在外;二是谋求交易利润增加目的。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开始与商业银行有同质化的趋势,逐步强化自身盈利能力,出于对商业利润的追逐,逐步倾向于高回报业务,而不愿开展相对弱势的“三农”业务,违背了村镇银行最初成立的目的;三是依照交易风险减小原则。降低日常经营风险,减小违约事件发生概率是提高盈利的必要保障,也是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便使得对金融弱势群体的贷款覆盖率的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村镇银行面临自负盈亏和规模经济等多方面压力,为更好的生存环境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村镇银行便改变其社会扶贫的宗旨,为减小贷款风险,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在办理贷款或提供其他金融服务时通过更加严格的风险评估机制和资格审查程序,從而将贫穷群体排除在外。因此,在成本、利润和风险等因素作用下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部分微型金融机构偏离了社会扶贫的初衷。   四、村镇银行使命漂移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政府可通过系列措施来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并对微型金融机构实行激励政策,逐步引导微型金融机构使命回归。第一,增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可促进微型金融机构收益能力提升,有效减少使命漂移的发生。微型金融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正外部性,其建设的初衷是服务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而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的增加,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会促进地区的消费增长,进而带动生产投资增加,拉动就业并刺激地区及整个国家经济良性循环。政府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的投资,改善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可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微型金融机构的收益率,减小使命漂移的发生概率。第二,加大财政贴息和对微型金融机构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可以适当建立有差别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对农户和小微企业等金融弱势群体的小额信贷投放量;第三,健全社会绩效管理体制,加强对微型金融机构经营状态的评估,并起到监督管理的职能,督促微型金融机构承担起社会扶贫的责任。
  (二)机构方面
  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微型金融机构使命漂移的根本原因是对利益的追逐。因此,微型金融机构可通过优化自身营运流程以提高营运能力,逐步实现成本的降低、收益的增加以及风险的减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微型金融机构降低因在市场化运作中被迫使命漂移的概率。第一,为保证微型金融机构的标准化运作,降低日常交易成本,可建立系统化培训机制,并可通过聘用当地信贷人员降低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高额交易成本;第二,借鉴国外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成功案例。如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采取“互助小组+贷款中心”的经验模式,即贷款申请者在贷款之前需加入一个与其背景相同、目标相同的小组,贷款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需为每笔贷款担负起道义上的责任,如若有小组成员存在违约行为,那么该小组其他成员也将无法再次借款[9]。这种贷款模式不仅降低了村镇银行的监督成本,还使得贷款回收率提高,风险逐步减小;第三,机构可根据经营规模与经营目标适当推出创新型小农金融产品,如农业存在季节性与周期性的特点,可推出相关保险业务来帮助小农规避自然风险等。机构在为小农资金支持的同时,由于提供的服务更适应需求,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从而实现收益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菁,祭增学.基于微型金融角度探尋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山东省烟台市村镇银行为例[J].海南金融,2015(03):69-72.
  [2] 高晓燕,惠建军,张婧瑜.微型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比较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6):66-70,81.
  [3] 张润林.微型金融发展的外部效应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7):28-32.
  [4] 许丹妮.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5,(8):157-157.
  [5] 张康松,王梦婷,米运生.金融公共服务与农村信贷市场“使命漂移”的政策纠偏——基于门槛效应的理论与证据[J].南方经济,2017(04):19-34.
  [6] 李爱华,张凤.基于博弈论的微型金融使命漂移问题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6(02):4-9.
  [7] 钱卓林.农村资金互助社使命漂移动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8] 陈鸿祥.微型金融组织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建议措施——基于普惠制金融分析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0,(9):78-82.
  [9] 吴璐,李富昌.论格莱珉银行的经营模式及盈利因素[J].时代金融,2017(23):123+130.
  作者简介:祝静远(1998—) , 女, 汉族, 四川内江人,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6级本科生, 投资学专业.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XSKY1953)
其他文献
【摘 要】 《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作为行政行为法最主要的法律,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人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的重要法律依据,对控制和规范行政公权力,保护公民私有权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时期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法律规范。这就要求行政执法、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应当全面深入掌握这三部法律。为了大家更好的学习和和掌握,在此笔者通过对三部法的
期刊
【摘 要】 为应对现行多发的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犯罪,需要我们在了解第三方支付的内涵及相关法律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可能的刑事风险,了解现有刑法规制的不足,不断的通过相关政策与法律来完善和弥补现有漏洞,寻求刑法规制与金融创新的平衡点,积极的面对第三方支付风险与挑战,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关键词】 第三方支付 刑事风险 应对路径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现状  作为互联网金
期刊
【摘 要】 2017年被誉为人工智能元年,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曙光初现,这正在深刻动摇传统刑法体系及其基础,例如比起传统的犯罪,人工智能犯罪在犯罪危害性、犯罪行为、犯罪主体方面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鉴于此,人工智能给国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向我国现有刑法的适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人工智能的责任主体认定和无人驾驶汽车的交通肇事罪的责任承担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当注意区分认定人
期刊
【摘 要】 刑法的经验积累性、检验性、矫正性和发展性是刑法经验的四个重要特性。本文通过剖析刑法的经验性,着重探讨刑法与经验的关系与刑法经验性四大禀性。  【关键词】 刑法 经验 民众 共识 经验性  刑法的经验性,是指对于广大民众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利益分配方案的共识的知识,是由人们通过实践得来的,是人们在反复探究刑法是什么的实践活动中由人的经验的积累性、检验性、矫正性和发展性而形成和丰富完善的。  
期刊
近十年来,我国多地政府出台“限购令”,对购房者之购买行为设置一定条件。虽然限购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炒房行为,但在实践中却衍生出了借名买房行为,并导致各种纠纷。故对借名买房行为加以法律研究,有助于通过法律的指引作用规范房地产市场,从而减少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一、借名买房行为概述  借名买房,是指实际购房人为了规避法律或政策,以他人的名义与售房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最终由实际购房人负担房款,对房屋
期刊
【摘 要】 于欢故意伤害一案引发了学界、司法界、舆论界对故意犯罪、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标准的大讨论。本文从于欢案案发时的细节入手,探究正当防卫制度中“不法”与“侵害”的界定标准以及防卫紧迫性程度的判定;并认真分析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判断标准,理清了上述概念的边界问题;同时,本文创新性的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于欢案发时的心理状态。通过前述论证,反思于欢案所折射的黑社会非法催债行为,最后再对美国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前进,网络成为每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搜集信息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近日,欧盟法院判Google “被遗忘权”案胜诉,再一次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公民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讨论。本文拟对被遗忘权的法理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对于被遗忘权争议作出一定层面的叙述。  【关键词】 被遗忘权 欧盟法院判Google 隐私权 知情权  1 引言  据卢森堡法新社2019年10月3日电,欧盟法院欧洲法院(
期刊
【摘 要】 律师作为调解员参与到各类调解中这是我国律师调解制度的本质。律师调解制度是律师与调解相结合的产物。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律师调解具有专业性、独立性、灵活性等优势,应对律师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律师调解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  【关键词】 律师调解 多元纠纷解决 反思  律师调解制度是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重的一项重要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
期刊
(一)必要性  1、私法主体地位平等的需要。民事主体平等是私法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中,不论是商主体还是个人主体,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个人很难发挥自己全部的力量并且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规定了企业的退出机制,但是眼观个人,并没有市场的退出机制,说明个人负债到无法偿还的地步时,并不能像企业法人那样得到破产法的保护,债务人一生可能不会摆脱债务,
期刊
【摘 要】 从2015年《最高法15规定》)实施以来,海峡两岸离婚判决的认可与执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从完善双方各自单边立法和尽快签订双边协议安排出发,进一步促进两岸关于离婚判决的认可与执行。  截止2016年3月,跨两岸婚姻已逾43.9万例,涉跨海离婚诉讼、申请认可和执行台湾离婚判决之诉也随之增加。台湾方面日均离婚量有150余对,其中,每10对离异夫妻中就存在2到3对是跨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