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打造有效的音乐课堂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较法”是一种常见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它,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高中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一课的教学中,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积极认知、体验、探究和感悟,从而创造有效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比较;认知;体验;探究;感悟 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对象的观察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分清界限,更好地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是“中国民歌”单元的第三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及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粗犷、诙谐、爽朗、刚健的风格韵味,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歌资源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两种重要创作手法“起承转合”及“鱼咬尾”,认识民歌“同体变异”的特征。
  为了有效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多次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比较法,帮助学生有效地认知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资源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在学生的耳朵里,质朴传统的民歌往往显得那么“土气”、“刺耳”,他们会讥笑,会嗤之以鼻,然而他们忽略了古老的民歌资源作为养料,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创作音乐输送了丰富的营养,是值得尊敬的。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开始阶段,笔者以大家熟悉的创作歌曲《好汉歌》与河南传统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比较聆听为契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知到这重要的一点。 教学实例: (课问播放:《好漢歌》) 老师:刚才,课问播放的是什么歌?学生:《好汉歌》! 《好汉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影视歌曲,我们一起来唱上一段(播放:《好汉歌》片段,学生齐唱,到“风风火火闯九州”止)
  老师:《好汉歌》一唱,我看男同学变得更豪气,女同学也更洒脱!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河南的传统民歌,听听看,这首民歌跟《好汉歌》是否有几分相似? (播放:《王大娘钉缸》片段)。 学生:旋律、节奏、衬词、情绪。 老师:对!这首河南民歌名叫《王大娘钉缸》。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比一比! 老师生互动活动(师唱《王大娘钉缸》乐谱,学生根据谱调唱对应的《好汉歌》片段)。
  老老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吧,原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好汉歌》汲取了哪一首民歌的素材呀? 学生:《王大娘钉缸》! 老师:可见,民歌是作曲家们创作的源泉。很多作曲家从民歌中获得创作灵感,写下了很多好听的歌曲。所以,我们一定要珍视这份来自民间的音乐文化——民歌。
  以学生熟悉的创作歌曲《好汉歌》与河南传统民歌《王大娘钉缸》作比较,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好汉歌》竟然“借鉴”了一首古老民歌的旋律和衬词!这让他们对民歌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认识到“民歌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民歌是值得了解、学习和尊重的!”
  二.比较法,引导学生有效地体验
  民歌不仅有着区域性,还有着流传性、迁移性。我国有很多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旋律、风格等方面产生了多样的变异,这是“同体变异”现象。民歌《孟姜女》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民歌唱的是一个凄婉的民间传说故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同体变异”,在教学中,我以江苏《孟姜女》和河北《孟姜女哭长城》两首民歌作风格的对比和旋律的类比,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了体验和理解。
  教学实例:
  ——风格的相异——
  老师:听老师给大家唱个一段,听听看,它来自哪个地方呢?(教师范唱:江苏民歌《孟姜女》,同时出示歌谱) 学生:江南的。 老师:感觉很对!这是我们熟悉的音乐风格,是柔婉的还是刚健的? (生:柔婉)是细腻的还是粗犷的? (生:细腻的)。
  老师:嗯,柔婉细腻就是我们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
  现在,让我们来听另一个地方的《孟姜女》,它来自中原的河北地区。听,它与我们江苏《孟姜女》相比,音乐风格又有怎样的特点昵?(播放:河北民歌《孟姜女》) 学生:刚健粗犷。 师生进行体验、交流活动:毋庸置疑,大家都明显地感受到,这南北两首《孟姜女》有着太多不同的对比,从而最终造成了音乐风格的不同。我们不妨可以从它们的情感表达、速度、方言、演唱腔韵、伴奏乐器及旋律特点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先听两首民歌的片段,再以4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师生课堂交流总结)
  老师:大家分析得很对。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特点,最终决定了音乐风格的不同。 ——旋律的相似—— 老师:同学们,再来看这两首民歌旋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复看对比谱)看,江苏《孟姜女》的基本旋律,在河北“孟姜女》中有没有体现? 学生:(观察)有的。 老师:这个现象说明,这两首民歌有可能原本就是……(学生:同一首。) ——总结—— 老师:同学们推测得很对。《孟姜女》这首民歌最早起源于我们江浙一带,后逐渐传遍汉族居住的地区。但有意思的是,当它一路传唱来到河北以后,却完全改变了原本的音乐风格,成了一首地道的河北民歌。这种在传唱过程中风格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体变异”。
  这一环节,首先通过两首作品的比较聆听,总结了南北两首《孟姜女》不同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对两首作品片段的重复比较聆听,交流了造成风格不同的多种原因;然后通过老师对比范唱两首民歌片段及比对歌谱,发现江苏《孟姜女》的基本旋律在河北《孟姜女哭长城》中完全体现,引导学生仔细体验,清晰理解了民歌中“同体变异”的现象。
  三.比较法,启发学生有效地探究
  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以聆听为契机,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两种重要的创作手法:“起承转合”与“鱼咬尾”。在教学中,笔者通过类比法,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了“探究”活动,加深并巩固有关教学知识。
  教学实例:   ——起承转合——
  老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谱,这首《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这四个乐句长短一致吗? 学生:长短一致。 老师:四个长短一致的乐句构成规整的“四句体”结构。中国民间作曲技法中常把这四个规整的乐句称为“起、承、转、合”。“起承转合”表明了四个乐句的关系,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手法也受到当代音乐家的青睐,(举例冼星海《二月里来》) ——“鱼咬尾”—— 老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谱。同学们,看,前一句末尾音和后一句开始音有什么特点? 学生:相同的音。 老师:这又是一种中国民间音乐常用的创作手法,俗称“鱼咬尾”,是不是很形象?中国运用“鱼咬尾”创作的歌曲和乐曲也是很多的,有一首中国古典名曲“舂江花月夜》就是运用了这种创作手法。(师生互动合作,运用“鱼咬尾”的知识,共同试唱《春江花月夜》谱一段) ——总结—— 老师:同学们,从一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中我们了解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两种创作手法,它们是——(学生:“起、承、转、合”;“鱼咬尾”)。如果大家对这两种创作手法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尝试着进行音乐的创作活动,预祝大家成功!
  在引导学生探究“起承转合”知识点的环节中,通过对冼星海的《二月里来》的类比,启发学生加深了对四句体“起承转合”关系的理解;在引导学生探究“鱼咬尾”知识点的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合作试唱古曲《春江花月夜》的主旋律,帮助学生巩固了“鱼咬尾”创作特点的理解。有效运用比较法,通过“探究总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了“起承转合”和“鱼咬尾”这两种民间音乐创作手法,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民间艺人智慧结晶的骄傲和尊重之情。 四.比较法,激发学生有效地感悟 民歌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它记载着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内容,表现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着各地人民的习俗风貌、生活情趣和情感追求。“民歌”单元的欣赏,不僅要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中国各地的民歌风格特点,更要激发学生尊重民歌、热爱民歌的“赤子之心”,视民歌中反映的人民情感为珍宝,以璀璨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骄傲!在《醇厚的中原韵》一课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对作品的聆听,感受中原地区传统音乐风格特点,感悟老百姓的生活,并激发内心求真向上的美好情感。比如,在聆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环节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教学实例:
  ——感受“粗犷爽朗”的风格特点——
  老师:请听《沂蒙山小调》,并同时感受:这首民歌带来了怎样的风格特点昵?表达了沂蒙山人民怎样的情感?(播放:《沂蒙山小调》,要求静静聆听)
  老师:非常优美抒情的一首民歌,歌唱了沂蒙山的好风光。从歌声中能感受到当地人民怎样的性格?
  学生:爽朗、豪放!
  老师:王老师很喜欢豪爽的性格,也想给大家唱上两句,请大家点评一下(范唱两句),豪爽吗?
  学生:不!
  老师:哎,太柔美了,太江南味了。这是因为王老师生长在江南,性格中缺少了山东人民豪爽的特质,当然也唱不出豪爽的味道来了。所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的民歌”,当地人民的性格影响当地民歌的风格!
  ——感悟朴实真挚的人民情感——
  老师:这首民歌带给大家怎样的感受和感悟昵?
  学生(甲):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学生(乙):质朴诚挚的情感,令人感动。
  学生(丙):我们在现代优越的生活中却常常忘了感恩,也总是处在“不满足”的状态中,这首民歌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老师:让我们也来唱一唱,唱出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师生齐唱,在实践中感受民歌的风格和情感。
  上述环节,运用比较法,先聆听了山东民歌手王世惠的演唱版本,再聆听了教师的范唱,鲜明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了山东民歌“粗犷爽朗”的风格特点,理解了影响当地民歌的一些因素:人民性格、当地方言、地域环境、相关文化的渗透等;更通过启发引导和“唱一唱”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了民歌中蕴含的质朴的人民情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得到情感的审美和升华。
  在课堂的尾声,笔者以“中国民歌走向世界”为主题,给学生播放了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茉莉花》的视频,并带领他们一起歌唱,屏幕上隆重壮观的演唱场景和同学们整齐嘹亮的歌声,再一次升华了大家对中国民歌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明了地教,使学生可以清晰地学……”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我们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比较法”的合理运用在教学中的作用确实有目共睹。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关注、多采纳这种常见却行之有效的“比较法”,把我们的音乐课堂打造得更精彩、更有效!
其他文献
【摘要】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是高师学前教育必开的课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因为其内容多、难度大,逐渐显现出与时代不符的现象。本文分析了高师学前舞蹈教学的现状,对其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针对舞蹈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现状;措施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是高师学前教育必开的课程。音乐和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中所占比重比较大的科目,只有经
期刊
【摘要】二度创作是歌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所听到的歌曲都是经过二次创作以后形成的具有艺术灵魂的展示。本文针对歌曲的二次创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论述,展示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二次创作。 【关键词】歌曲;二度创作;曲风;曲调;艺术性 一首具有灵魂的艺术歌曲不是生来就具有艺术灵魂的。一位著名的音乐指挥家曾这样讲过:“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这就更能体现音乐作品需要更
期刊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戏曲是我国的精髓,它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让很多人为之倾倒。但是,在年轻人心中,传统戏曲远远不如现代音乐有魅力,现在的孩子们对戏曲了解得越来越少,戏曲在现代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所以,在现代化的今天,如何让戏曲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近戏曲,从而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成为我们音乐教育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戏曲;对策;兴趣;情感 戏曲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青海地方歌曲创作文献为例,对地方音乐文献之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等进行可行性探索和论证。本文从客观历史的叙述入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和青海音乐历史文献的延续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地方;音乐文献;研究;青海;歌曲创作文献  地方文献是专门记载特定区域各领域知识的记录载体,可以反映地区文化的继承以及各个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反过来又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期刊
【摘要】《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形态》是一本全面描述和探讨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和表现形态的专著。所谓“民族器乐”(简称“民乐”),即供“民族乐器”(中国乐器)演奏的音乐,包括“中国传统器乐”(中国古代器乐及其当代遗存)和“中国现代民族器乐”(“五四”以后为中国乐器创作的新音乐)。该书论述了远古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诸代器乐艺术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器乐艺术在近代的延伸及中国传统器乐在西
期刊
【摘要】马头琴属于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乐器,在当地被称之为神品,而内蒙古地区对于马头琴演艺人员的培养也相当重视。解放战争时期,著名马头琴演奏家、潮尔大师色拉西在内蒙古文工团教出了桑都仍这样杰出的马头琴演奏家,为马头琴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人类的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教育教学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头琴教学工作是推动马头琴艺术发展的有效方法和基础,因此必须引起地方的重视。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师钢琴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钢琴教学改革究竞如何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如何进行有效培养,这些问题已成为高师音乐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问题;创新;措施  高师钢琴教学肩负培育中小学合格音乐教师的重任,针对目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效摆脱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
期刊
【摘要】哼鸣练习是声乐基础训练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声乐初学者还是歌唱家,都用它来寻找统一明亮的高位置的声音。在声乐演唱中,稳定的气息支持和稳定的腔体支撑是重要的两个因素。哼鸣练习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练习方法,通过不断摸索体会,一旦正确掌握这种哼鸣练习的方法,声音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可以从中寻找到歌唱发声中发声器官正确的协调运作状态,达到整体歌唱的效果。  【关键词】哼鸣;呼吸控制;高位置
期刊
【摘要】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而我们今天所要讲的音乐作品分析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所以,我们作为音乐相关的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关键环节,对音乐作品进行详细、形象的分析,来让学生产生震撼,这样不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过;音乐;作品;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我们
期刊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使该课程目标不能很好地实施。笔者根据自己6年的教学实践,以本校《音乐鉴赏》课程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