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赵挺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aaxz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见赵挺,在2014年,一架往上升的电梯中。
  当时正值使用高峰,一同搭乘电梯的人很多,電梯在每一层都会停留,陆续进出些人,给人正在乘坐一架向上垂直地铁的错觉。
  Hi,你是蒋话吧,我看过你的小说。等电梯里只剩下我俩的时候,赵挺忽然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微笑着说道。
  眼前这位眉眼略似周杰伦的瘦削青年与我年龄相仿,举手投足充满亲和力,这种亲切感当然不仅仅来自于我俩相近的穿衣风格(那时候杭州刚降温变天,我穿着土土的深色两用衫,他比我更随意,白T外面直接套了件短款羽绒服),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
  我叫赵挺,和你在同一个作家研修班,我坐在教室后排,你可能没注意到。随后他自我介绍道。
  虽然是第一次听说,我还是道了声久仰久仰。他仿佛看出了我的客套,也不生气,继续微笑后,稍微聊了聊对我小说的看法,我以为他等人走光后才聊是要批评我的小说,人站得笔挺准备接受批评,没想到他说了一些表扬的话。我说,其实这些话刚才人多的时候说也没关系的。他说,人太多怕别人批评他不懂小说,我俩都尴尬。然后我们不约而同发出了一阵大笑。这阵大笑直击心灵,瞬间将我们的距离拉近(也吓到了刚上电梯的路人大叔)。
  没聊几句,目的地楼层到了,我们的宿舍都在顶楼。我邀请赵挺到我那儿坐坐,他同意了,说正好继续聊聊文学写作。当时其实已经晚上九十点钟,我俩却越聊越投机,丝毫没有困意。我们从篮球聊到旅游,从恋爱经历聊到各地美食,聊到天开始蒙蒙亮,聊到隔壁同学开始起来早锻炼的时候,我们忽然意识到,留给文学写作话题和睡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艰难而忍痛割爱地选择了后者,才睡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的课堂上多了两位衣着朴素并戴着黑眼圈的学员。
  就这样,我们混在了一起。走廊上、小卖部、食堂、球场经常可以看到我们无处安放的身影。和赵挺一起总是很轻松,他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总是很耐心地听你说完话从不打断。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经常对事情发表不同角度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我俩的笑点也几乎一致,对二十一世纪前后著名小品相声的段子、梗了然于胸,常常是一人说出上句另一人就马上能接下句,然后两个人又一阵大笑,男人间的乐趣,就是这么纯真而又无聊至极。
  有时候,我们也会聊聊过去,聊聊生活。念书时赵挺学的是外语,虽然他对外语并不感兴趣(我从没听他使用,连打球时被外国人撞倒时下意识用的“问候”也是宁波俚语),他会笑着调侃自己外语荒废了,去了许多省份,看了无数小说,写了几十万字,做了不少事情——除了认真学外语。他坦言自己原本因为不务正业自责内疚,但这种荒废实在是太逍遥太爽了,所以也就算赚到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超脱的心态,我们经常会为自己过去的偷懒不作为自责伤悲,然后把负面情绪加到现在的自己身上,背负沉重的压力。而赵挺从不会“得到便宜还卖乖”,赚到了就是赚到了,真要努力现在开始也不迟。大学毕业后,赵挺从事的工作也和外语毫无瓜葛,在某公司做着文字编辑,管着旅游版面。平时下班后的赵挺喜欢骑公路自行车,盘山公路上总能出现他的身影,有种追风少年的味道。他也热爱开卡丁车,听说还拿过不错的名次,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司机。
  半个月的研修班很快结束,我问他接下来有什么打算,他说想到世界各地去看看,我说有机会一起。临行前,他发起建群,将几个比较要好的作者拉进群,命名为文学讨论群(后来因为从不讨论文学沦为搞笑动图分享群)。
  虽然分别了,我们在各种社交软件上依旧保持着联系,每当有新的好书或是发现什么有趣gif图的时候,我们总会在第一时间互发。当时的我们都是刚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初生牛犊,意气风发,不同的是赵挺显然活得更潇洒,对待生活的态度更为洒脱。他工作地在宁波,女友在杭州,兴趣爱好(旅游)在全世界。后来因为工作影响到了看女友和周游世界,他毫不犹豫地辞职了。我得知后有些担心,发消息问他没了工作经济上怎么支持旅游,他回答卖了房子就行了呀,不必担心。我内心一震,那可真是“我要卖掉我的房子浪迹天涯”了,只不过歌词里是这么唱唱,很少人会真的这么做。(后来,赵挺是真的这么做了。)(再后来,我得知他的房子原来有好几套,内心又一震……)
  开启旅程前,他曾问我是否一起,我看了看工作安排,犹豫了,思考了半晌,最后还是向他抱歉,没能跟上他的节奏,他洒脱一笑,说那自己就先去啦。
  之后的几年时光里,赵挺去了十多个国家,并且都是单刀赴会,一人前往。当我在办公室里浇花和同事唠家常的时候,我看到朋友圈里赵挺更新了在某片荒野上吃土的照片(是真的吃土,并非修辞),定位显示在东南亚某个国家。我明明记得前一天他在宁波吃烤串,还在吐槽海鲜吃腻了。某天我们在群里聊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大家意见有分歧争论正酣谁都不肯退让的时候,赵挺忽然说让大家等等,他说有个缅甸黑车司机(他在缅甸旅游)要敲诈他几十万块(缅甸元),我们吓了一跳,赶紧搁置纷争让他去处理每分钟几十万上下的大买卖。五分钟后赵挺返回群聊,继续讨论像个没事人似的,我们问他如何解决的,他说,哦,被揍疼的黑车司机后来说算了。我们都沉默了,然后他继续发表对那位作家的个人看法,我们瞬间统一意见纷纷表示赵挺的见解太对了。有一次我刚忙完工作,开了瓶可乐打开空调准备睡个悠闲的午觉,发现赵挺更新了动态,他的车在沙漠里报废了,由于处于无人区边缘地带,好不容易找到信号,但是救援可能需要等待十几个小时。我望了望车水马龙的窗外,有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恍惚感,接着十分同情地在赵挺被困动态下点了个赞……
  赵挺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人,他的经历远比大多同龄人丰富,但和你相处的时候,他很少会主动提起那些经历;即使你问起,他也会以轻描淡写的口吻述说,仿佛再惊险的事情都只是一阵青烟散去。
  一年夏天,在朋友的邀请下,我和赵挺终于有了共同出游的机会,地点是厦门。再见到赵挺,他稍微长了些肉,人看上去精神了许多,我问他是不是游历四方心宽体胖吃嘛嘛香,他说非也非也这是单身的妙处。
  整个厦门行程轻松自在,白天逛景点,晚上大家一起狼人杀。我印象最深的是赵挺的两次失踪。第一次是我们陪女生朋友逛游乐园,赵挺忽然不见,我们找遍了整个游乐园,最后在旋转木马上找到了他,据工作人员说他饶有兴致地玩了四遍(有照片为证,后被赵挺“恶意”销毁),并且没有要走的迹象。我望着他,不知为何,他在旋转木马上的身影渐渐与他远去沙漠、无人区的背影重叠在了一起。另一件,则是我们一同出发去海滩,半道赵挺再度出走。找到他时,他正在沙滩上带着一个小孩一起数寄居蟹的腿,认真的样子,仿佛在解一道复杂的方程式。
  那一刻,我忽然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赵挺时的场景(电梯相遇之前),当时我正在研修班校园里跑步,赵挺微微弯着背站在河边的一棵杨树下,面颊贴着树干进行着一种人类迷惑行为,似乎正在听一只秋蝉鸣唱,又似乎只是感受树的温度,也可能根本是我的潜意识进行了某些微调,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他会做的事情,并将随着时光推移,衍生出无穷韵味。
  时光如梭,几年又过去了,赵挺足迹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同时,他的小说、散文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口碑销量俱佳。不变的是,每次出行千里归来,我们总会找机会聚聚,聊得开心时,我们依旧会因为无聊的笑点仰天大笑,而我们的文学群依旧没有讨论过文学,赵挺也依旧是那个拥有最多搞笑表情包的人。
  我想,一切都如那个在上升电梯里的夜晚,只不过楼层按钮被时间所替代,变成了2020、2021、2022……不管人来人往,我们总在同一个向上的空间。哪怕岁月蹉跎,也许穿衣风格终有一天改变,他始终是那个少年。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1989年秋天,在县重点高中,朱山坡读高一,我读高二。我在北流文联的内刊《勾漏》发了一首诗,样刊和稿费被人送到了语文科,语文科组长把一个写有“好消息”的小黑板挂在了门口,引来了一群围观者,朱山坡后来说他是其中之一。其实他已经在上一期的《勾漏》发表了诗歌,不过笔名不是朱山坡,而是叫“白路”。他就是用这个笔名,给我写了一封信。我们近在咫尺,我在楼上,他在楼下,他竟然给我写了一封信,而且笔迹秀丽,在信里
期刊
“批评家做批评吧,我觉得首先要跟批评对象之间有联结。”  傅小平:谈完创作,我们再来谈谈批评,就从《文学创作要“上天入地”》这篇文章开始谈起吧。虽然从形式上看,这是长篇演讲,但我是一开始就把它当批评文章来读的。当然联系到你作家的身份,我们可以称它为作家批评,融汇其间的那种文学性的表达,在批评家的文章里是不怎么见到的,要从批评视角上看,它又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广角批评,虽然主旨有关文学创作,但里面融入
期刊
星期天我正在为杂志赶写一篇稿子,突然接到小萌的电话。两天前,我参加杂志社组织的采风活动,去一个叫阜平的地方待了两天,吃也吃了,玩也玩了,归来为人家写篇稿子是题中应有之义。我写的文章,题目叫《我看到……》,就写我在阜平之所见。比如:  我看到一个细雨中的村庄,像水墨画一样意境幽远,人们一点也不慌张,从容干着各自的活计,街上有游人,游人也不打伞,从容地逛着,享受着山村的闲适和恬静,还有细雨的润泽…… 
期刊
蒋在,英美文学硕士。诗歌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等。小说见于《十月》、《钟山》、《上海文学》等。出版小说集《街区那头》、诗集《又一个春天》。曾获《山花》“小说双年奖”新人奖与牛津大学“罗德学者”提名。  一  那年秋天,你给我打来电话,问我们是否能再试一次。飞往上海的机票是下周四,希望我能去浦东机场T2航站楼接你。你表示去哪儿都行,去那些我没有去过的城市,只要和我在一起。  再试一次。确切地说,
期刊
能在《西湖》杂志的“新锐”栏目发表作品我始料未及。这两个短篇算是我的小说处女作。虽然是小说界的新手,但我却是诗歌领域的旧人,诗歌写作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诗人,涉入小说写作,我会思考这两种文体的区别。如果存在一种称之为“诗性”的东西,那么一定也有“小说性”这种中心概念。正是这两者的各自存在,才让一个诗人的小说创作具有意义。  但在区分诗性和小说性之前,它们作为文学的共性也许同样值得
期刊
只有一颗忧伤的心才能看见与向我们转述这个为忧伤所充盈的人世。这是我读完,也是第一次读到诗人楼河的小说《告别》与《“笑对人生”》时想到的。  楼河是我认识了近二十年的诗友与兄弟,虽然我们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他在大学毕业后曾在杭州边上的一个小县城工作过两年,那正是一个诗歌论坛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在那时,我们有了最初的相见。第一次见面大约是一个年轻诗人的聚会上,好像是一个小饭馆里热气腾腾
期刊
房地产中介给我介绍的那个男人站在江边。浮标从鱼竿垂下,浮在水面上。男人旁边有一个破旧的渔具包和已经喝空的烧酒瓶。没有下酒菜就喝光了所有烧酒,这令我对这个男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可能是因为还没有钓到鱼,网兜里一条鱼也没有,不过男人似乎并不在意。  房地产中介向男人简单说明了一下我的情况。“没有押金”、“来自首尔”、“没有说好住多久”,无非也就是这个程度。说不定还说了看我的打扮像是犯事之后逃窜过来
期刊
1  我需要一个临时藏身之所。  和成公寓每栋楼有五层,每层由一条过道贯穿首尾,没有电梯,也不供水电,因为被划为拆迁区域已有一年之久,居民们早就搬走了。这期间,施工公司换了两次,不但拆迁计划中途搁浅,未能如约获得补偿的原住民当中还有人曾经焚身自杀。现在的和成公寓就像是衰落的游乐场里的幽灵之家,无人问津。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全部信息,K说着递给我一张和成公寓的拍立得照片。  “这里有足够生活一个月
期刊
宴  ——给奶奶  砍柴  杀鸡  给灶神上香  晚风如酒  我点燃柴火  把死亡留下的空隙  烧得噼啪作响  搭台唱戏,锣鼓喧天  相识与不相识的人都已到来  如果离别是场无尽的宴席  那么  就请门前的野草   拐弯的河道  草里的蟋蟀  也进门饮一杯吧  春雷  走进三月,走入它期期艾艾的眼眶  新草啃噬墓碑  又一次,死事古老而新鲜  世界经历阵痛,等待分娩  我们正穿过傍晚的无边和它  
期刊
和蒋话认识的具体场景我已经忘了,朋友应该就是这样,人生不一定如初见,但是总感觉天天在见。反正已经认识了很多年。  蒋话作为一名推理作家,给我的印象是,帅和聪明。  某一天晚上,我和蒋话去了一家杭州玩狼人杀的地方,一进去诸位长三角地区的文学青年才俊齐聚一堂,那桌子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的中圈那么大。文学青年们开始玩起了狼人杀。我一脸懵逼地进去,一脸懵逼地出来。蒋话却逻辑缜密、条理清晰,轻松面对各种局面。
期刊